念佛人切勿「自局其分」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的最後說: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局」和「礙」是一個意思,局礙、局限、障礙。「勿自局分」,不要自己局限自己、自己障礙自己。沒有誰來障礙,阿彌陀佛早就盡虛空遍法界無障礙了。
這讓我想起在佛林寺放生的一次經歷。我們把籠子裡的鳥拿到山頂去放生,念完佛,鳥籠蓋子一打開,很多鳥都飛出去了,「無障礙」。但有幾隻呆頭鳥,大概是嚇壞了,嚇糊塗了,在裡面就是不出來。
我們把蓋口朝下倒,牠們往上面飛;我們往外面趕,牠們往裡面飛。門是打開的,沒有障礙,牠們就是不能出來,在裡面跳來跳去,這不是自我局礙嗎?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幫我們把門打開了,都是我們自己在這裡障礙,「到極樂世界,我哪裡有分?我這樣的人怎麼能往生?」找了很多理由,「我心不清淨,我罪業重,我煩惱深,我妄念多,我功夫不夠……」一大堆理由,還以為都很充分:這都是障礙,這叫自我局礙。
所以,障礙往生沒有別的,就是「自局其分」,自己局限了自己,認為「我不夠資格」,這實在就沒辦法了。
自局之礙列了四點,這四點就是四個「不」:「不知」「不信」「不願」「不乘」。佛點頭說你行,你非要說「不」;說這四個「不」,那就完了。
「二不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三不信」,「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續」。
「謗不願生」,誹謗、不願往生,當然是自我局礙。
「不乘他力」,「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不乘他力怎麼能夠往生?不就自我局礙了嗎?
第一點「二不知」就是「盲者不見」。曇鸞大師打的比喻都是有意義的,「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這個比喻就是「二不知」,不知道「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不就像盲人沒有看見一樣嗎?
後面三點是三種人,雖然心中知道,是觀念上的知道,但是他很頑固,知道但不相信。
第一種「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續」,這種人頑固不頑固?太頑固了!這樣的頑固分子很多,跟他講,他就是不相信。
第二種,更頑固的,他誹謗、不願往生。「為什麼不願意往生?」「我就是不願意往生!」沒有辦法。上面兩種頑固是陽頑固,明顯的頑固。
第三種頑固是陰暗的頑固。他也念佛,還念得很多,但就是要靠自力,不乘佛的願力。他表面上不頑固,裡面頑固得很,就像陰濕的木頭,硬梆梆的。
三種人,曇鸞大師比喻為「頑石不潤」。六字名號的法雨不斷地下,不斷地淋,不斷地滋潤他,他一點都不吸收。一說完,法水沒有了;說的時候他悶在旁邊,表面上被水泡住了,裡面一點兒水都沒進去,叫「頑石不潤」。
碰到這樣的人,只有請閻羅王來跟他較較真兒,別人是沒辦法的。
有人問:「不知」「不信」「不願」「不乘」,怎麼沒有「不行」,怎麼不列一個「不念佛」呢?因為這個問題是對已經稱名的人來講的,稱名本身是無礙的,所以就是他本人知不知、信不信、願不願、乘不乘佛願力的問題。
我們對佛所講的話,不要講「不」,都要講「是」,「是!是!是!」阿難就說「如是我聞」。
佛講話,我們隨順就好了,講什麼,「是!」「實相身,為物身」,「是!」聽得懂、聽不懂都說「是」,沒聽懂也沒關係。「念佛一定往生」,「是!」這就好了。
自局之相有很多,剛才我們列了一些。其實這些都不是障礙,只有自局其分才是障礙。
比如,罪業重,是障礙嗎?不是障礙。煩惱深,不是障礙;妄念多,不是障礙;心不淨,不是障礙;無智慧,不是障礙;不能持戒、不能誦經、不能入定、不能修福慧、難發菩提心、不能破相、很執著、不能斷空、不能斷淫、不能做到四種清淨明誨、念佛念得少、念佛功夫淺、怕臨終把握不住正念……所有這一切通通不是障礙。
所以,障礙就在這四方面,「不知」「不信」「不願」「不乘」,自局其分,才不往生。除了這四個方面,通通不是障礙。這才是「無礙光如來」。
(摘自《往生論註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