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弘願寺記

  1. 寫弘願寺
  2. 弘願寺〈讚佛偈〉說明
  3. 來迎殿本尊阿彌陀佛簡介
  4. 來迎殿「殿名、本尊、化佛、聖眾」釋義
  5. 弘願寺「寺名、匾額、楹聯」釋義
  6. 弘願寺奠基法會致辭
  7. 弘願寺緣起

貳、淨土宗義

  1. 佛名為體
  2. 六根通說救度法
  3. 《大經》五文舉要
  4. 淨土宗十五祖界說
  5. 宗的邏輯
  6. 靠我即死,靠佛即活——淨土宗「機法二種深信」釋
  7. 淨土宗義概說
  8. 中國淨土宗第一人 ——略論曇鸞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
  9. 略論末法淨土與諸宗的關係
  10. 王本願五喻 --第十八願與四十八願的關係
  11. 「乃至一念即得無上大利功德」 與 「念念稱名、奉行戒善」之關係
  12. 《觀經》三行門
  13. 《觀經》法門概要
  14. 論「胎生」與「化生」 ——兼答蓮友問
  15. 關於報土、九品、胎生
  16. 〈淨土宗之特色〉導讀
  17. 《善導大師語錄》導讀
  18. 什麼是清淨心
  19. 彌陀本願初探
  20. 淨土八高僧簡介
  21. 略解集
  22. 「第十八願」引釋指要
  23. 淨土宗教章釋(一)
  24. 略論淨土之開宗

參、專文

  1. 淨宗法師出家前的證境
  2. 淨宗法師出家的意志
  3. 母親的懿德與果報
  4. 人生的重心
  5. 凡夫出離之佛
  6. 彌陀名號超諸佛
  7. 實相為體與名號為體
  8. 信心即清淨心
  9. 《念佛人六不四平》講記
  10. 極樂航班 免費送票
  11. 〈一枚起請文〉釋
  12. 我們念佛的時候佛知道嗎?
  13. 如何從佛法來看待和應對當下疫情
  14. 念佛人遇事四觀
  15. 勸念佛,哪來時間發脾氣?
  16. 《無量壽經大意》序
  17. 迷信與信迷
  18. 正依經典之意義
  19. 越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系列著作」前言
  20. 當代弘揚淨土宗之難與易
  21. 什麼是淨土宗?
  22. 本尊阿彌陀佛安奉文疏
  23. 阿彌陀佛的救度
  2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與日本真宗的區別
  25. 《淨土宗宗旨法語》前言
  26. 念佛人能在蓮友圈裡做生意嗎?
  27. 談佛教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28. 介紹英文版《念佛感應錄》
  29. 五台山續講《往生論註》祈願疏
  30. 中國佛教的危機與希望
  31. 探討當代佛教革新之路
  32. 念佛絕思絕議
  33. 《淨土宗聖教集》前言
  34. 念經 念咒 念佛
  35. 佛心愛語(一)
  36. 第十八願 「乃至十念」辯義
  37. 如何應對道場中的人事煩惱(下)
  38. 如何應對道場中的人事煩惱(上)
  39. 略談中國佛教的「宗」
  40. 示宗圓及諸學子
  41. 做事與念佛
  42. 給人接受
  43. 做己貴人
  44. 佛教靠我
  45. 透視人間佛教
  46. 略談人間佛教
  47. 愛國愛教 導歸蓮池
  48. 《觸光柔軟》前言
  49. 為寺院買菜
  50. 關於念佛感應
  51. 默念與口稱
  52. 為彌陀盡形壽
  53. 念佛媽媽,越老越值錢
  54. 念佛人自律規範
  55. 浴佛節憶釋尊出世本懷
  56. 「慈溪居士林」讚頌辭
  57. 二○○九年秋剃度勸勉
  58. 「淨土宗法脈字號」之意義
  59. 聽聞善導大師思想的幾種反應
  60. 淨土宗要文及背誦方法
  61. 淨宗法義學習的心態與次第
  62.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
  63. 淨嵩法師的淨土法緣
  64. 回歸善導,德化眾生

肆、短文

  1. 因緣成事
  2. 我的煩惱很寶貴
  3. 「請易」
  4. 效仿韋提希夫人心路歷程
  5. 「傳佛悲化,普勸有緣」之「勸」意
  6. 苦,向佛傾訴;路,歸向淨土
  7. 18歲=48歲=88歲?
  8. 面向彌陀
  9. 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10. 信順佛名號
  11. 易行與難信
  12. 學而知愚
  13. 躺著成佛
  14. 我們都是有情人
  15. 平等與遠近(親疏)
  16. 念佛不垢不淨
  17. 心柔軟了,到哪裡都不會有障礙
  18. 慈悲與救度
  19. 專住卑下觀,莫發憍慢心
  20. 還愚癡生極樂
  21. 歸命彌陀 壽同無量
  22. 管道之外無水電 本願之外無攝取
  23. 什麼是真實之懺悔?
  24. 善護這顆心
  25. 稱名之外 不用我心
  26. 田翁爛醉身如舞,兩個兒童策上船
  27. 荷花嬌欲語
  28. 念念相續 已是臨終
  29. 彌陀備下聘禮 只待我等點頭
  30.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31. 淨土法門第一課——寫檢討書
  32. 念佛不要等明天
  33. 念佛人即是善男子
  34. 凡夫一稱名 諸佛齊讚歎
  35. 孤獨是人的宿命
  36. 念佛不是特權
  37. 淨土門的「開悟」因緣——苦
  38. 怎樣跟佛相應?
  39. 南無就是要歸命
  40. 念佛人是真正的「貴族」
  41. 春日遊 杏花吹滿頭
  42. 流光容易把人拋
  43. 真話與假話
  44. 成與不成
  45. 你本來就是極樂世界的人
  46. 如何斷煩惱?只需一招釜底抽薪
  47. 最好的報恩
  48. 青山不識我姓氏,我亦不識青山名
  49. 春水船如天上坐
  50. 《涅槃經》說了七種人,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51. 阿彌陀佛的無礙光是怎麼照攝我們的?
  52. 唯有君家老松樹,春風來似未曾來
  53. 你真會開玩笑
  54. 滿眼兒孫身外事,閒梳白髮對斜陽
  55. 野渡無人舟自橫
  56. 蜻蜓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57. 今宵不忍圓
  58. 學會退
  59. 山澗清且淺
  60. 只要佛號念到底,道理不懂沒關係
  61.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62.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63. 和無不善
  64. 話數與氣數
  65. 閻王與我的旅程
  66. 耳順
  67. 彌陀賜我出其不意的欣喜
  68. 慎言
  69. 事事經心皆偉大
  70. 一葉知秋
  71. 佛號免死牌 一生永不摘
  72. 泰國少年足球隊獲救的背後
  73. 事實與解釋
  74. 點點滴滴都是業 心心念念生淨土
  75. 「楷定古今」的善導大師,到底楷定的是哪些人?
  76. 恨最傷心
  77. 你真的沒時間念佛嗎?
  78. 念一句阿彌陀佛,等於念一遍《大藏經》
  79. 沒人關心對錯
  80. 多餘的擔心
  81. 往生的訣竅
  82. 慢,才是好心情
  83. 略談佛教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84. 活得好與死得好
  85. 我們為什麼會念阿彌陀佛
  86. 「業風」一吹,你我降世
  87. 無條件的愛 在呼喚你
  88. 名號氣血
  89. 請可憐可憐那柔嫩的心
  90. 你還在糾結「信願行」嗎?
  91. 什麼是阿彌陀佛的安排
  92. 做一個無公害的人
  93. 信佛沒有理由
  94. 想到.說到.做到
  95. 老司機是阿彌陀佛
  96. 泥碗也能盛甘泉
  97. 從娑婆世界到達極樂世界的橋
  98. 糖衣妙藥傻傻分不清楚
  99. 十字架的阿彌陀佛
  100. 來自極樂世界的家書 你讀懂了嗎
  101. 說信心
  102. 收音機
  103. 修行與選票
  104. 「專復專」即「一心不亂」
  105. 微笑,永不失業
  106. 凡夫虛假 彌陀真實
  107. 淨土宗行人怎樣安心
  108. 說算命
  109. 莫理妄念草,但守名號蓮
  110. 臨終念的一句佛才管用?那你就錯了!
  111. 首富
  112. 阿彌陀佛的手機
  113. 當愛走過
  114. 愛的短語
  115. 愛的道路是悠閒的
  116. 用愛的眼睛看世界
  117. 愛的特性
  118. 有愛便有一切
  119. 愛是真正的領導力
  120. 以不變應萬變
  121. 私底下發牢騷可以嗎?
  122. 既不辛苦也不忙
  123. 我們都是有情人
  124. 如何看待專求往生與現世利益?
  125. 雪地潛逃
  126. 讀慧淨法師〈為新戒弟子開示〉有感
  127. 阿彌陀佛畫了一個大大的圓
  128. 念佛人切勿「自局其分」
  129. 念佛圓超萬法
  130. 大海與微滴
  131. 都是阿彌陀佛
  132. 何等眾生應願生?
  133. 凡夫五筆
  134. 為何唯標念佛,不標持戒
  135. 善導大師判要門與弘願
  136. 道綽大師之聖淨比較
  137. 逃避
  138. 給病重老居士的一封信
  139. 狡猾的「我」
  140. 望佛本願
  141. 往生全靠佛力
  142. 「阿彌陀佛饒了我」的故事
  143. 淨土法門易行五喻
  144. 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
  145. 三對照
  146. 「自然之所牽」之義
  147. 念佛與感覺
  148. 捨己歸佛
  149. 心的活眼
  150. 話緣
  151. 談心
  152. 放下
  153. 說苦
  154. 說 謙
  155. 家中有愛
  156. 凡事無礙
  157. 松子與松仁
  158. 不計較
  159. 念佛四兩拔千斤
  160. 吃瓜與聽法
  161. 講 法
  162. 不生氣
  163. 耐 煩
  164. 寄語佛能、佛量
  165. 待人宜寬
  166. 心靈病毒
  167. 心的對接
  168. 知了的邏輯
  169. 鏡 子
  170. 慈悲由近及遠
  171. 贈佛月
  172. 唯愛能補心
  173. 心是總駕駛
  174. 建寺與修行
  175. 飛機與汽車
  176. 不可比
  177. 最可惜
  178. 因果在心
  179. 一切事當做不當做之標準
  180. 善惡無性
  181. 心能轉人
  182. 欲開口 先問心
  183. 是對是錯
  184. 土地與心地
  185. 最 後
  186. 修行人當如樹
  187. 一葉之舟
  188. 瘋話成真
  189. 心的運載
  190. 飛機上念佛
  191. 導 航
  192. 迷 航
  193. 忍辱波羅蜜
  194. 利 害
  195. 慈悲走遍天下
  196. 多些慈悲 少些道理
  197. 出家須發三心
  198. 三種父母三種孝
  199. 天地有三子
  200. 一俊遮百醜
  201. 花 樹 人
  202. 阿彌陀佛與吝嗇鬼
  203. 念佛不垢不淨
  204. 念佛人是蓮花
  205. 蓮花一樣的朋友
  206. 道場以無事為興隆
  207. 念佛道場的人際關係
  208. 大和尚與小和尚
  209. 歸去來
  210. 人生快樂度
  211. 最累者虛名
  212. 不敢入俗
  213. 自題
  214. 居山雜記之二
  215. 佛法與感情
  216. 大殿裏可以照相嗎
  217. 看病四法
  218. 人的尺與佛的尺  
  219. 得金失金喻
  220. 念佛往生——佛與我的分工
  221. 「念佛往生」的不同解讀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文章
top

文章

探討當代佛教革新之路

       ──從佛教基督教教化效果比較分析說起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早已與中國傳統文化與民眾心理融為一體,以至國人不再以佛教為外來宗教。近代基督宗教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傳入中國,近三十年改革開放,其教勢發展之迅猛,信徒增長之快速,令人驚歎,大有席捲天下、後來居上之勢。相比之下,佛教則顯得老年遲暮,後勁不足,香火鼎盛的外表下隱藏著深重的危機。

 

       本文無法將佛教基督教作整體、全面的比較,只想就具體的案例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尋求佛教革新之路。

 

 

一、案例比較

       筆者2014年7月在黑龍江省同江市祥雲寺講《阿彌陀經》畢,曾參訪當地一基督教堂,寺院與教堂在同一街道,相距不到兩百米。今即以同江祥雲寺與同江基督教堂佔用土地、資金、人力資源與教化信眾人數作一比較。

 

       佛寺占地六十畝,教堂占地不足三畝,佛教是基督教二十倍。
       佛寺耗資二千萬,教堂耗資四百萬,佛教是基督教五倍。
       佛寺有出家眾十五人,教堂牧師一人,佛教是基督教十五倍。

 

       綜合以上佛教佔用的土地、資金、人力資源是基督教的1500倍。而約其受化信眾,基督教堂每週六講經布道,聽眾1400人座無虛席,佛寺平常沒有講經說法,每年難得舉辦佛七活動,來者不足百人。僅從人數來說,佛教教化功效不足基督教十五分之一。

 

       若按經濟學投入產出比,佛教投入1500倍的資源,只達到基督教十五分之一的教化效果。基督教的教化功效是佛教的22500倍(以圖表示)。

 

 

占地
(畝)

耗資
(千萬)

教職
人數

綜合佔
用資源

受化
信徒

教化
功效

佛寺

60

2

15

1800

100人

 

教堂

3

0.4

1

1.2

1500人

 

佛教/基督教

20/1

5/1

15/1

1500/1

1/15

22500/1

 

       占地(畝) 耗資(千萬) 教職人數 綜合佔用資源 受化信徒 教化功效 佛寺 60 2 15 1800 100人 教堂 3 0.4 1 1.2 1500人 佛教/基督教 20/1 5/1 15/1 1500/1 1/15 22500/1

 

       這樣的比較雖然不夠精準,但無疑能說明二者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不是幾倍、幾十倍之差,而是千萬倍之差。此種形勢若不能改變,佛教之被蠶食、被包圍,乃至自我消亡恐將只是不遠的事,這絕非聳人聽聞,不得不引起吾人深思與警醒。佛教落後的原因何在?如何走出困境?

 

 

二、原因分析

       造成佛教與基督教教化功效上的巨大落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站在教學的角度,擬從如下幾方面加以說明。

 

(一)由教學內容的難易造成的差別

       一想到佛教,人們想到的是:青燈古卷、深山打坐、刻苦修行、清規戒律、禁忌很多、經文古涊看不懂,也就望難止步,不敢親近。而基督教宣揚只要信上帝便可得救,人們也都瞭解其主張,沒有嚴格苛刻的要求。佛教再殊勝,如果利益不能得到,人們自然捨難求易,不如去信基督教。

 

(二)由教學場所功能設置造成的差別

       基督教的教堂純粹用於講經布道,宗旨鮮明,直奔主題,毫不含糊。佛教的寺院只讓人想到燒香拜佛,這還是正面的,負面的則是門票、旅遊、燒高香、抽籤、算卦、做各種佛事收錢、功德箱……完全想不到講經說法,與「法」簡直沒有什麼交涉,而徹底埋在金錢堆裏,商業化氣息濃厚,銅臭熏天。為什麼要建成旅遊風景區?為什麼要廣占土地?為什麼要建那麼多重的殿堂?為的不過是讓遊客有地方看,有地方轉,可以收他們的門票,可以擺設多個香爐、功德箱,想方設法讓人們買香投錢。低俗信仰促進寺院香火,見利忘義,寺院香火反過來誘導低俗信仰,相互推波助瀾,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寺院無異於借佛斂財的場所,而不是講經弘法的道場。這樣,即使人們來到寺院,也得不到應有的教化,反而破壞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良好形象。來一次傷心一次,去一寺傷心一回。在商業化濃厚的地方,更有許多人在寺院受騙,受恐嚇。寺院成了佛教的恥辱地,佛法的埋葬場。大量的善心人士流失,如何能贏得世人的心。

 

(三)由教學實施的繁簡造成的差別

       教堂一名牧師,一週六日休息備課,一天講經布道一兩小時,精力充沛,準備充足。寺院一大堆出家眾,每天堅持早晚課,還有很多佛事活動,從早到晚,身心疲憊;一年到頭365天,天天開門接眾,遊客絡繹不絕。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殿、客堂、齋堂、流通處……眾多堂口都要有人值班看守,單是早晚殿,一人打板,一人撞鐘,一人擊鼓,一人香燈,一人維那,二三悅眾,再加拈香的,巡察的,沒有十多人轉不開。信眾香客多的寺院,還要照應他們吃喝拉撒睡。整個寺院就如一個大的接待單位,僧人們個個筋疲力盡。由此佛事收入好的自然也賺得荷包滿,哪裡還有時間、精力、心思去聞法修道、講經說法呢?這也是佛寺教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觀基督教堂,只管聽課,很少管吃管住,信徒聽完課就走,彼此無累。頂多課前唱詩,也是信徒自發組織,簡便易行,共同參與。

 

(四)由教學體系有無造成的差別

       基督教的牧師皆經過專門的訓練,實行的是教區化,牧師只負責教牧,不管行政。各教區教堂不論大小,甚至家庭聚會點,週末都一律講經布道,讀經唱詩,形成定式。可說全教、全信眾都納在統一教學體系之內,絕無例外。這種全方位、全覆蓋的教學體系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絕對不是單一、隨機的個體行為能夠匹敵。

 

       佛教並沒有形成這樣的教學體系,全國沒有幾家寺院有定期講經弘法的制度。雖有佛學院,但不成體系,教材、教學都不規範統一,雖經多年辦學,能專門從事講經說法者寥寥無幾,少數幾家標舉弘法的寺院,也皆是各自為政,且規模影響有限。從整體佛教來看,一盤散沙,教學水準十分低下,人才奇缺。由於沒有強有力的教學體系支持保障,雖有少數資質較高的僧人,也難養成大器,最終都埋沒在無盡的事務當中。由於沒有教學體系,寺院如同行政單位,法師的地位遠不如當家師高,寺院少數上好的人才也就轉向去做大和尚、住持、當家,一旦做了住持、當家,「法師」也就徹底被埋葬,在世俗社會強力拉扯下,疲於應付各種活動,無心無力自我充實,教書育人,弘法布教。

 

       基督教有強大的教學體系,佛教完全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由此造成教化功效上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必然了。

 

 

三、佛教革新之路

       針對目前現狀,佛教必須要改革,要創新。對症下藥,筆者以為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為。

 

(一)大力弘揚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改變人們心目中佛教只是自力修行難的觀念。

       彌陀慈悲救度,以佛教究竟慈悲為特質,以緣起為理論基礎,同時有類似基督教上帝拯救的形式,故能廣泛吸納一般人群。

 

       如果佛開八萬四千法門中並沒有彌陀慈悲救度一法,則佛教為了保有自己的特質,斷不可隨便改動。既然淨土法門,仰仗彌陀本願救度,經證祖證充足,早成豐富之教理體系,龍樹菩薩判之為「本願稱名,現生不退」易行之道,而經中懸記:「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特留念佛得度生死。末法萬年,唯以念佛得度。」現在正是彌陀救度大弘法化、機理雙契、普濟群萌之時。

 

       既然是經中本有,傳承可靠,絲毫說不上「革新」,只是相對於千餘年來以聖道門難行道解釋淨土法門之弊,革除聖道自力影響,正本清源,還淨土法門本來面目,如同新造。

 

       今日佛教,之所以一息尚存者,端賴此「南無阿彌陀佛」為呼吸耳,救活之,振興之,也必賴此一息之發育壯大。

 

       以聖道自力觀念解釋彌陀淨土法門,異學異見,別解別行,已將淨土法門逼至牆角,再不打破局礙,復其本來,終將自陷而亡。

 

 

(二)重新設計寺院功能,真正體現以法為重,注重教化,消除一切商業化的痕跡。

       現有的寺院建築格局太不經濟,太不實用,耗用資源太大,運營成本過高,殿堂重複累同。可改作一間綜合性大講堂(大殿),集拜佛、課誦、聽經、念佛,多種功能為一體,其餘則生活、辦公、學習必備設施。主體突出,宗旨鮮明。

 

       門票、高香、多餘的香爐、功德箱一律撤除。寺院本是佛菩薩清淨道場,卻時刻不離財神手掌,逃不出錢罩子,寺院即成經濟單位,「借佛斂財」「佛教搭台,經濟唱戲」雖然一再受詬病,仍然盛行不衰。世間人如此行為,為法律政策所不許,危害尚淺;僧人的心若被錢財俘虜,自己交械,向財神投降,「合法」撈錢,危害更大。因世間法律管不上,佛教信仰未建立,空白地帶,為所欲為,損害的是佛教的形象,傷害的是信眾的信心。人心一失,全盤皆失。

 

(三)僧人要掌握弘法權,並充分使用。

       佛陀入滅,法賴僧傳。弘法,是大覺世尊付囑僧眾的偉大使命、崇高職責。僧之所以與佛、法並列為三寶,實因其能彰顯佛、法二寶;信眾所以要以僧眾為核心,也是因為僧是法的指路人,能使信眾親近法、修學法、歸依法,並最終歸依佛。也就是芸芸眾生依僧而入法、歸佛,倘若僧人不能代表法、彰顯法,甚至阻隔了法,也就切斷了眾生入法歸佛的路徑,還能稱為寶嗎?故知僧人之崇高、偉大,在於他有法、弘法, 倘若為僧不知法,不弘法,只是利用這一襲袈裟撈取個人名利,不僅絲毫不見崇高偉大,實是佛門中的腐敗分子。譬如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勤政為民,才能體現其公權力,假如把持公權力之權威,不為民辦事,專為肥一己之私,就要受到唾棄。

 

       現在僧眾,普遍素質較低,如果寺院沒有形成以法為重、唯法是尊的氛圍,僧人便很難注心於法,資質平庸的悠悠度日,聰明伶俐的競逐名利。寺院如同社會單位,有所謂的行政權、事務權、人事權、經濟權,但寺院不同於社會單位在於「法」,故寺院最核心的乃是弘法權,其餘行政、經濟、人事皆為法服務。如果僧人掌握使用好弘法權,也就掌握了核心,如果棄此無上之權於無用,寺院沒有法,越是財力雄厚,建築雄偉,名聲遠布,越是拖累染污,越是成為造業之場。

 

       僧人是弘法的主力,若不知法不弘法,居士奮起填補空白,僧人見此,受到威脅,自不振作,轉而指責居士,僧信關係本來水乳交融,變得隔膜疏離,自亂陣腳,自陷內鬥,佛教如何能振興?

 

       故僧人的首要任務是學法、弘法,不能只重行政、人事、經濟,本末倒置。

 

(四)建立與完善佛教教學體系。

       現代各行各業之培訓教育,無不規範化、標準化、體系化,乃至產品之生產也都是標準化作業,有行業標準,大規模批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保證品質。個體的、隨意、隨機、隨性的行為,不論在生產還是教育領域都不可想像。時代已步入嚴密組織化、系統化、標準化為特色的現代,而佛教教學仍然只是小農經濟一般的個體作坊式,可說大大地落後於時代。目前的佛教教學完全處於隨機、無序的狀態,教不教學,教學什麼,如何教學,全憑寺院及法師發心,以及個人對經教的理解。即使少數不多的佛學院,教材、教學皆不統一。信眾所得的訊息極為紊亂,多數為口耳相傳的禁忌迷信,殊少正知正見,對同一法門的闡釋調號不同,孰是孰非,無法抉擇。此種情形極大地阻礙佛法流通,互相消耗。正如小農經濟遇現代化大生產不堪一擊一樣,佛理再妙,遇到西方教會組織的系統教學,也必潰不成軍。

 

       要建立佛教教學體系,目前看幾乎是不可實現的空想,但可以從一寺,一法門逐步做起。中國佛教向來的宗派教學本來是有規範系統的,如能先定一宗恢復規範教學,則佛法復興尚有希望。以目前最契眾生之法門無疑為淨土法門,故可從淨土宗先行入手。

 

       以上可歸納為佛教四大革新,即(一)觀念革新。由從來自力聖道為主的觀念,轉入佛力救度的觀念,這當然是就淨土法門本身而言的。(二)教產革新。廢除鋪排浪費,提倡節約、低耗、實效。(三)教權革新或教制革新。以權力制度保障法為中心,法永遠大於財、權。(四)教學革新。提倡規範化、標準化、系統化教學。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