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當代佛教革新之路
──從佛教基督教教化效果比較分析說起
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早已與中國傳統文化與民眾心理融為一體,以至國人不再以佛教為外來宗教。近代基督宗教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傳入中國,近三十年改革開放,其教勢發展之迅猛,信徒增長之快速,令人驚歎,大有席捲天下、後來居上之勢。相比之下,佛教則顯得老年遲暮,後勁不足,香火鼎盛的外表下隱藏著深重的危機。
本文無法將佛教基督教作整體、全面的比較,只想就具體的案例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尋求佛教革新之路。
一、案例比較
筆者2014年7月在黑龍江省同江市祥雲寺講《阿彌陀經》畢,曾參訪當地一基督教堂,寺院與教堂在同一街道,相距不到兩百米。今即以同江祥雲寺與同江基督教堂佔用土地、資金、人力資源與教化信眾人數作一比較。
佛寺占地六十畝,教堂占地不足三畝,佛教是基督教二十倍。
佛寺耗資二千萬,教堂耗資四百萬,佛教是基督教五倍。
佛寺有出家眾十五人,教堂牧師一人,佛教是基督教十五倍。
綜合以上佛教佔用的土地、資金、人力資源是基督教的1500倍。而約其受化信眾,基督教堂每週六講經布道,聽眾1400人座無虛席,佛寺平常沒有講經說法,每年難得舉辦佛七活動,來者不足百人。僅從人數來說,佛教教化功效不足基督教十五分之一。
若按經濟學投入產出比,佛教投入1500倍的資源,只達到基督教十五分之一的教化效果。基督教的教化功效是佛教的22500倍(以圖表示)。
|
占地
(畝)
|
耗資
(千萬)
|
教職
人數
|
綜合佔
用資源
|
受化
信徒
|
教化
功效
|
佛寺
|
60
|
2
|
15
|
1800
|
100人
|
|
教堂
|
3
|
0.4
|
1
|
1.2
|
1500人
|
|
佛教/基督教
|
20/1
|
5/1
|
15/1
|
1500/1
|
1/15
|
22500/1
|
占地(畝) 耗資(千萬) 教職人數 綜合佔用資源 受化信徒 教化功效 佛寺 60 2 15 1800 100人 教堂 3 0.4 1 1.2 1500人 佛教/基督教 20/1 5/1 15/1 1500/1 1/15 22500/1
這樣的比較雖然不夠精準,但無疑能說明二者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不是幾倍、幾十倍之差,而是千萬倍之差。此種形勢若不能改變,佛教之被蠶食、被包圍,乃至自我消亡恐將只是不遠的事,這絕非聳人聽聞,不得不引起吾人深思與警醒。佛教落後的原因何在?如何走出困境?
二、原因分析
造成佛教與基督教教化功效上的巨大落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站在教學的角度,擬從如下幾方面加以說明。
(一)由教學內容的難易造成的差別
一想到佛教,人們想到的是:青燈古卷、深山打坐、刻苦修行、清規戒律、禁忌很多、經文古涊看不懂,也就望難止步,不敢親近。而基督教宣揚只要信上帝便可得救,人們也都瞭解其主張,沒有嚴格苛刻的要求。佛教再殊勝,如果利益不能得到,人們自然捨難求易,不如去信基督教。
(二)由教學場所功能設置造成的差別
基督教的教堂純粹用於講經布道,宗旨鮮明,直奔主題,毫不含糊。佛教的寺院只讓人想到燒香拜佛,這還是正面的,負面的則是門票、旅遊、燒高香、抽籤、算卦、做各種佛事收錢、功德箱……完全想不到講經說法,與「法」簡直沒有什麼交涉,而徹底埋在金錢堆裏,商業化氣息濃厚,銅臭熏天。為什麼要建成旅遊風景區?為什麼要廣占土地?為什麼要建那麼多重的殿堂?為的不過是讓遊客有地方看,有地方轉,可以收他們的門票,可以擺設多個香爐、功德箱,想方設法讓人們買香投錢。低俗信仰促進寺院香火,見利忘義,寺院香火反過來誘導低俗信仰,相互推波助瀾,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寺院無異於借佛斂財的場所,而不是講經弘法的道場。這樣,即使人們來到寺院,也得不到應有的教化,反而破壞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良好形象。來一次傷心一次,去一寺傷心一回。在商業化濃厚的地方,更有許多人在寺院受騙,受恐嚇。寺院成了佛教的恥辱地,佛法的埋葬場。大量的善心人士流失,如何能贏得世人的心。
(三)由教學實施的繁簡造成的差別
教堂一名牧師,一週六日休息備課,一天講經布道一兩小時,精力充沛,準備充足。寺院一大堆出家眾,每天堅持早晚課,還有很多佛事活動,從早到晚,身心疲憊;一年到頭365天,天天開門接眾,遊客絡繹不絕。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殿、客堂、齋堂、流通處……眾多堂口都要有人值班看守,單是早晚殿,一人打板,一人撞鐘,一人擊鼓,一人香燈,一人維那,二三悅眾,再加拈香的,巡察的,沒有十多人轉不開。信眾香客多的寺院,還要照應他們吃喝拉撒睡。整個寺院就如一個大的接待單位,僧人們個個筋疲力盡。由此佛事收入好的自然也賺得荷包滿,哪裡還有時間、精力、心思去聞法修道、講經說法呢?這也是佛寺教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觀基督教堂,只管聽課,很少管吃管住,信徒聽完課就走,彼此無累。頂多課前唱詩,也是信徒自發組織,簡便易行,共同參與。
(四)由教學體系有無造成的差別
基督教的牧師皆經過專門的訓練,實行的是教區化,牧師只負責教牧,不管行政。各教區教堂不論大小,甚至家庭聚會點,週末都一律講經布道,讀經唱詩,形成定式。可說全教、全信眾都納在統一教學體系之內,絕無例外。這種全方位、全覆蓋的教學體系具有巨大的教化功能,絕對不是單一、隨機的個體行為能夠匹敵。
佛教並沒有形成這樣的教學體系,全國沒有幾家寺院有定期講經弘法的制度。雖有佛學院,但不成體系,教材、教學都不規範統一,雖經多年辦學,能專門從事講經說法者寥寥無幾,少數幾家標舉弘法的寺院,也皆是各自為政,且規模影響有限。從整體佛教來看,一盤散沙,教學水準十分低下,人才奇缺。由於沒有強有力的教學體系支持保障,雖有少數資質較高的僧人,也難養成大器,最終都埋沒在無盡的事務當中。由於沒有教學體系,寺院如同行政單位,法師的地位遠不如當家師高,寺院少數上好的人才也就轉向去做大和尚、住持、當家,一旦做了住持、當家,「法師」也就徹底被埋葬,在世俗社會強力拉扯下,疲於應付各種活動,無心無力自我充實,教書育人,弘法布教。
基督教有強大的教學體系,佛教完全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由此造成教化功效上的巨大落差也就是必然了。
三、佛教革新之路
針對目前現狀,佛教必須要改革,要創新。對症下藥,筆者以為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為。
(一)大力弘揚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改變人們心目中佛教只是自力修行難的觀念。
彌陀慈悲救度,以佛教究竟慈悲為特質,以緣起為理論基礎,同時有類似基督教上帝拯救的形式,故能廣泛吸納一般人群。
如果佛開八萬四千法門中並沒有彌陀慈悲救度一法,則佛教為了保有自己的特質,斷不可隨便改動。既然淨土法門,仰仗彌陀本願救度,經證祖證充足,早成豐富之教理體系,龍樹菩薩判之為「本願稱名,現生不退」易行之道,而經中懸記:「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特留念佛得度生死。末法萬年,唯以念佛得度。」現在正是彌陀救度大弘法化、機理雙契、普濟群萌之時。
既然是經中本有,傳承可靠,絲毫說不上「革新」,只是相對於千餘年來以聖道門難行道解釋淨土法門之弊,革除聖道自力影響,正本清源,還淨土法門本來面目,如同新造。
今日佛教,之所以一息尚存者,端賴此「南無阿彌陀佛」為呼吸耳,救活之,振興之,也必賴此一息之發育壯大。
以聖道自力觀念解釋彌陀淨土法門,異學異見,別解別行,已將淨土法門逼至牆角,再不打破局礙,復其本來,終將自陷而亡。
(二)重新設計寺院功能,真正體現以法為重,注重教化,消除一切商業化的痕跡。
現有的寺院建築格局太不經濟,太不實用,耗用資源太大,運營成本過高,殿堂重複累同。可改作一間綜合性大講堂(大殿),集拜佛、課誦、聽經、念佛,多種功能為一體,其餘則生活、辦公、學習必備設施。主體突出,宗旨鮮明。
門票、高香、多餘的香爐、功德箱一律撤除。寺院本是佛菩薩清淨道場,卻時刻不離財神手掌,逃不出錢罩子,寺院即成經濟單位,「借佛斂財」「佛教搭台,經濟唱戲」雖然一再受詬病,仍然盛行不衰。世間人如此行為,為法律政策所不許,危害尚淺;僧人的心若被錢財俘虜,自己交械,向財神投降,「合法」撈錢,危害更大。因世間法律管不上,佛教信仰未建立,空白地帶,為所欲為,損害的是佛教的形象,傷害的是信眾的信心。人心一失,全盤皆失。
(三)僧人要掌握弘法權,並充分使用。
佛陀入滅,法賴僧傳。弘法,是大覺世尊付囑僧眾的偉大使命、崇高職責。僧之所以與佛、法並列為三寶,實因其能彰顯佛、法二寶;信眾所以要以僧眾為核心,也是因為僧是法的指路人,能使信眾親近法、修學法、歸依法,並最終歸依佛。也就是芸芸眾生依僧而入法、歸佛,倘若僧人不能代表法、彰顯法,甚至阻隔了法,也就切斷了眾生入法歸佛的路徑,還能稱為寶嗎?故知僧人之崇高、偉大,在於他有法、弘法, 倘若為僧不知法,不弘法,只是利用這一襲袈裟撈取個人名利,不僅絲毫不見崇高偉大,實是佛門中的腐敗分子。譬如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勤政為民,才能體現其公權力,假如把持公權力之權威,不為民辦事,專為肥一己之私,就要受到唾棄。
現在僧眾,普遍素質較低,如果寺院沒有形成以法為重、唯法是尊的氛圍,僧人便很難注心於法,資質平庸的悠悠度日,聰明伶俐的競逐名利。寺院如同社會單位,有所謂的行政權、事務權、人事權、經濟權,但寺院不同於社會單位在於「法」,故寺院最核心的乃是弘法權,其餘行政、經濟、人事皆為法服務。如果僧人掌握使用好弘法權,也就掌握了核心,如果棄此無上之權於無用,寺院沒有法,越是財力雄厚,建築雄偉,名聲遠布,越是拖累染污,越是成為造業之場。
僧人是弘法的主力,若不知法不弘法,居士奮起填補空白,僧人見此,受到威脅,自不振作,轉而指責居士,僧信關係本來水乳交融,變得隔膜疏離,自亂陣腳,自陷內鬥,佛教如何能振興?
故僧人的首要任務是學法、弘法,不能只重行政、人事、經濟,本末倒置。
(四)建立與完善佛教教學體系。
現代各行各業之培訓教育,無不規範化、標準化、體系化,乃至產品之生產也都是標準化作業,有行業標準,大規模批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保證品質。個體的、隨意、隨機、隨性的行為,不論在生產還是教育領域都不可想像。時代已步入嚴密組織化、系統化、標準化為特色的現代,而佛教教學仍然只是小農經濟一般的個體作坊式,可說大大地落後於時代。目前的佛教教學完全處於隨機、無序的狀態,教不教學,教學什麼,如何教學,全憑寺院及法師發心,以及個人對經教的理解。即使少數不多的佛學院,教材、教學皆不統一。信眾所得的訊息極為紊亂,多數為口耳相傳的禁忌迷信,殊少正知正見,對同一法門的闡釋調號不同,孰是孰非,無法抉擇。此種情形極大地阻礙佛法流通,互相消耗。正如小農經濟遇現代化大生產不堪一擊一樣,佛理再妙,遇到西方教會組織的系統教學,也必潰不成軍。
要建立佛教教學體系,目前看幾乎是不可實現的空想,但可以從一寺,一法門逐步做起。中國佛教向來的宗派教學本來是有規範系統的,如能先定一宗恢復規範教學,則佛法復興尚有希望。以目前最契眾生之法門無疑為淨土法門,故可從淨土宗先行入手。
以上可歸納為佛教四大革新,即(一)觀念革新。由從來自力聖道為主的觀念,轉入佛力救度的觀念,這當然是就淨土法門本身而言的。(二)教產革新。廢除鋪排浪費,提倡節約、低耗、實效。(三)教權革新或教制革新。以權力制度保障法為中心,法永遠大於財、權。(四)教學革新。提倡規範化、標準化、系統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