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慧淨法師〈為新戒弟子開示〉有感
上人為新戒弟子的開示,讀來汗顏慚愧,雖然出家近廿年,很多都做不到。今隨讀摘錄,與諸法師分享共勉。
做不到,可是偏偏我們又是圓頂方袍現出家相,那怎麼來平衡呢?就是心存慚愧與柔軟。
人心是需要平衡的,慚愧與柔軟可以平衡一切。有過失、言語衝撞、覺得對不起人、無法彌補、後悔、內疚等等都會讓我們的心失衡。心中失衡,無處訴說,比如曾對父母不孝,而今父母已經去世,如何才能找回平衡?那就是慚愧柔軟、念佛。一切的煩惱都會令心失衡,心常失衡,心便扭曲,人格也不端正。煩惱罪業是不好的,可是會驅使我們的心為了自求平衡而走向慚愧柔軟,越是煩惱造罪,越加慚愧柔軟。這也是念佛法門的好處、妙處,有機法深信的自然平衡。若是自力修行,煩惱只會墮落,不會產生柔軟。
一輩子都要懷抱著慚愧的心。不要認為我是比丘,是三寶之一,是人天師範,是信眾的師父,沾沾自喜,高高在上。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上人說:我們不要以比丘自居,也不自稱比丘。
戒場下來,身材沒有增高,頭卻翹得更高;德行沒有增高,架子卻端得更高。自我抬高的人,只會受到大眾輕賤;自我謙卑的人,才會獲得大眾尊重。
我們做不到慈悲,但至少可以做到柔軟。
有了慚愧的心,心地自然就會柔軟。
心剛強,不柔軟,完全是因為沒有慚愧。沒有慚愧是因為不知慚愧,不知慚愧是因為自我驕慢、自以為了不起。不知慚愧是很大的缺點,是很醜陋的形象,但很遺憾,我們就是這麼醜陋。
身柔軟,身舒服;心柔軟,心舒服。相信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感受過什麼是柔軟的心。晚上睡覺有柔軟的床,不如有柔軟的心。
化硬為軟,化軟為液,化液為氣,化氣為虛,化虛為空。佛心是空。
我們這個法門要實踐大乘是輕而易舉,而且是名符其實的,我們這個法門的出家眾都可以隨緣盡分做得到的——就是將彌陀的慈悲救度弘傳出去。
聖道門要實踐大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犧牲自己,利益他人,我們做不到,經典上說「不能自利,而能利他,無有是處」。聖道門做不到的,淨土門卻能做得到,尤其是我們純粹的淨土法門,靠的是什麼?佛力。
易行道,自度容易,度他也易,因為靠佛,如乘船過海,自他皆易。學我們這個法門,如果感受不到利他的容易法喜,反而覺得很難因而放棄,那還要進一步深入。當然這都是相對的,並非我們一點不努力。祖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難」有「難得」及「困難」二義。度他比度自當然要難一點點。
大乘靠誰?靠淨土,淨土為大乘至極,「上衍之極致」;靠我們,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觀音勢至為勝友。時至末法,靠聖道門如何能撐起大乘佛法一片天?所以佛法靠我、靠淨土、靠念佛。
唯有自信才能教人信,唯有自信必定教人信。「四恩總報,三有齊資,六道脫離」,都在於弘揚彌陀救度。
佛恩深重、廣大,罪重凡夫如何能報?如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弘揚彌陀救度,便四恩總報,何其偉大、有價值!世間任何事也無法比「自信教人信」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報佛恩不必喊在嘴上,默默去做就好。
一切都成就於「忍」。大家要記住,凡事要忍耐。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不脾氣,不情緒,不生氣,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雖列六個不,要點「不情緒」。有沒有情緒,心中一清二楚,人家也清楚。
出家人稍微不如法,所損的是佛陀的面子。「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
以大局為重,為大局著想。常住第一,個人第二;信眾第一,個人第二;大局第一,個人第二。
與人為善,從善如流。聞過則喜,聞善則拜。
與人為善,總是想著成全對方。人生很短暫,大家都是苦人,與人為善很快樂,很合算;與人交惡很不值。和一切人結善緣,不管人家對我如何,我心裏總想著對人家好,這是一個念佛人將要告別此世的自然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