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佛悲化,普勸有緣」之「勸」意
「勸」字,讓我們非常感動,不管是祖師、善知識、菩薩、佛,他們對我們來講都用一個「勸」字,這個字一出來,你馬上就感覺到「這真是一位老父、老母、長者對我的諄諄勸誨」。所以他用「勸」字,絲毫沒有外道、有神教那種威逼,說「我造了你,你必須信我、聽我,信者上天堂,不信下地獄,永世不得超生」。可能各人根機不一樣,像這樣的神,我們實在信不來。
所以這個「勸」,第一就是平等,非命令。能勸者和所勸者,在人格上,尤其在佛性上,是完全平等的,不是來命令你的。
第二,既然是勸,被勸的人是有自由權的。不是對方來逼迫你的,沒有強迫的意思,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因為是「勸」。我勸你這樣,這樣對你比較好,有哪些利益,能解除你的苦惱。那你善根有成熟、沒有成熟,能接受、不能接受、接受多少,你可以自由裁量。
第三,「勸」字代表一種尊重。能勸的人固然是慈悲、智慧,從佛菩薩來講,和我們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但仍然平等地看我們,尊重我們,並不貶低,並不排斥。
第四,「勸」一定是很有耐心的。眾生那麼好勸嗎?驕慢,沒有智慧。那一定是怎麼樣呢?反覆地去勸,像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就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一而再、再而三地勸「你應當發願啊,你應當發願啊,你應當發願啊……」
第五,而且這個「勸」,是從慈悲心出發的,不是佛菩薩在眾生這裡撈什麼好處;是佛的慈悲,主動地要把成佛的功德利益給我們,要讓我們脫離苦海,永享安樂。所以用「勸」字。
第六,這個「勸」字,因為眾生都有佛性,以慈悲、以智慧,以種種的因緣、善巧勸我們,它自然有一種緣起的作用和功能。所謂「功不唐捐」,絕對不會勸了沒有效果,雖然暫時沒效果,但總會有效果。
第七,因為眾生本來就有佛性,諸佛菩薩勸我們,是從佛性的深深之處來感動我們,同化我們,所以這個「勸」一定是可行的。
所以,這個「勸」字給我們很大的安慰、深深的感動。可憐啊,眾生愚癡驕慢,所謂「信騙不信勸」。
(摘自《觀經疏楷定記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