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通說救度法
《觀經疏.玄義分》:
言「說」者,口音陳唱,故名為說。又,如來對機說法,多種不同,漸頓隨宜,隱彰有異;或六根通說,相好亦然。應念隨緣,皆蒙證益也。
口音陳唱
言「說」者,口音陳唱,故名為說。
多種不同
接下來:
又,如來對機說法,多種不同,漸頓隨宜,隱彰有異;
這裡有特別的意思。所謂「如來對機說法,多種不同,漸頓隨宜,隱彰有異」,是內容不一樣,還有形式不一樣。總之,一代說法的化儀和化法,都在這裡說了,其中也有以《觀經》來總攝一代佛法的意思。
六根通說
或六根通說,相好亦然。應念隨緣,皆蒙證益也。
在諸經裡沒有提到「六根通說」,一般說的是「六塵說法」。所以,古德也反覆地考證,但「六塵說法」不是善導大師特別來用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觀經》以觀佛為宗,所觀的佛不是僅以口音說法度化眾生,而是六根都在說法──眼也說,耳也說,鼻也說,口也說,身、意都在說法。這或許是來自「真身觀」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
六塵說法,境就廣了,色、聲、香、味、觸、法,那就是鋪天蓋地了。它是對聽法的人,像對娑婆世界的我們就有聲塵說法。但六根說法聚焦在如來,如來的身上就含有眼、耳、鼻、舌、身、意,這一佛身就全部包含了。「真身觀」觀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八萬四千種好,觀佛眼、觀佛的毫相,任何部位都在說法,佛是全身心都在說法的,佛就是法的徹底體現。所謂「人法並彰」,人就是法。佛的六根,每一處都在講慈悲救度之法。
相好說法
「相好亦然」,六根是總的,相好是細的,也一樣都在說法。說什麼呢?說慈悲之法,「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我們馬上就想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不是佛的光明相好在說法嗎?
釋尊光臺現國
這裡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光臺現國」,這是釋迦牟尼佛六根相好說法。佛說法未必是口說,不一定要用嘴發出聲音來。
《聖教集》534頁: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觀經)
《聖教集》536頁,倒數第二行:
有此因緣,致使如來密遣夫人別選也。(觀經疏)
夫人在這十方國土當中能夠特別選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是如來密遣。「密遣」,佛沒有開口說「你去選極樂世界」,但是佛身根相好說法,祕密加持,讓韋提希夫人選中了極樂淨土。
《聖教集》539頁: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觀經)
這是整部《觀經》當中釋迦牟尼佛開口講的第一句話,在這之前都沒有說話。所以底下善導大師解釋說「事了還山,傳向耆闍大眾說如上事,始有此文,亦非是無時佛語也」。「亦非是無時佛語」,意思是,在光臺現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講過佛法了,定散二門都講完了。怎麼講的呢?不是口音陳唱,而是用身根相好光明,就是所謂的六根相好說法。這是有所特指的。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
第二就是指第七觀「華座觀」初,無量壽佛六根相好說法。
《聖教集》592頁: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觀經)
這是釋迦牟尼佛口音說法,接下來看: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觀經)
這一段,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是彌陀顯彰別意弘願之處,也是韋提希夫人得無生法忍的地方。韋提希如果沒有聞法,她怎麼能證無生法忍呢?她見到了無量壽佛的空中光明之相,當下接足作禮,歡喜大悟,得無生忍。就是阿彌陀佛帶領觀音、勢至「住立空中」,他站立的姿勢以及放出的光明都在說法。
前文說過,說法,特別是佛說法,未必要透過口音,而是資訊的傳遞,所有的資訊就是一個資訊團,整體地來到你心中,當下就全部明白了。相當於用電腦下載資料,一下就來了,圖片、訊息等等全都有了,哪裡還需要講話?佛要密遣韋提希別選極樂也好,或者要她了解除苦惱法也好,所謂「人法並彰」,所有的資訊通過光明,一下就加持到她心中。
《聖教集》594頁,善導大師解釋:
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
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觀經疏)
這是善導大師用文字解釋出來,讓我們來看。但是當時誰給韋提希夫人作文字解釋呢?是阿彌陀佛應聲即現,她就證得往生了;她當時迴心正念,願生彼國,就立即得往生了。韋提希沒有聞法,沒人告訴她,她怎麼知道?這就是六根相好說法。
底下說: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觀經疏)
佛的身相不一樣,不管是坐儀還是站儀,都是表法的,這也是說法。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觀經疏)
像這些地方,我們要前後連通著來看。
《聖教集》616頁也有:
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經)
像這樣聯繫起來看,就覺得特別親切,而且有通達、透亮的感覺。至於正不正確?如果得到法義、法喜,這就是正確了。說六根還是六塵,考證固然有它的價值,但回歸到這部經對我們的啟發,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