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許抗生

 

第二屆淨土會議論文

 

       道綽(562—645),俗姓衛,并州汶水(今山西汶水縣)人。十四歲出家,先學《涅槃》,後至汶水石壁山玄中寺,讀《曇鸞和尚碑》,自此專信淨土思想。著有《安樂集》二卷,系統地闡說了淨土學說,成為了淨土宗的重要奠基人,宣導淨土宗念佛法門,影響很大。正如《續僧傳》所說,「自綽宗淨業,……西行廣流,斯其人矣。」

 

       道綽淨土思想的代表作,即是《安樂集》二卷。綜觀《安樂集》上下兩卷,確實它對淨土宗思想作了比較系統和詳細的闡發,是一部我國歷史上淨土宗的奠基之作。概括起來說,我認為《安樂集》主要討論了有關淨土思想的這樣三方面的重要問題:(一)人們為什麼要敬信西方淨土思想;(二)往生西方淨土的途經和方法;(三)西方淨土是怎樣的一個極樂世界。我想只要把以上三個問題回答清楚了,淨土宗的基本思想信仰也就闡發清楚了。

 

       對於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相信西方淨土思想呢?道綽在《安樂集》中,從辯析難行道與易行道,自力與他力中給出了回答。他說:「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可見,佛教中只有兩種勝法,可以使人出離生死火宅,得到解脫:其一是靠聖道。即佛的教化或學習佛典來得到解脫,但這一道,「今時唯證」,一是現在已去佛遙遠,二是佛教經典理深難解,所以《大集月藏經》中說,億億眾生修道而未有一人能得解脫。這實是一種難行道;其一是靠淨土法門,此道簡易,即使眾生一生造惡,只要臨終專意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這是一種當今世界的易行道,所以說「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為此,道綽又在《安樂集》中對這兩道(難行道與易行道)作了具體的比較和分析。首先他對難行道作了分析,認為難行道之所以難行,在於它有五個方面的困難。道綽說:「言難行道者,謂在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略述有五。

 

       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亂菩提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所有人天顛倒善果,壞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曰難行道。」由於去佛遙遠,現今已是末法五濁之世,外道亂法、聲聞自利、惡人害德,人天顛倒善果壞人梵行,又只有自力沒有他力的支持,所有這些五大原因。觸目皆是,造成困難重重,使人分辯不出是非對錯,領會不了佛教真理,無力出離火宅得到解脫。這確是難行之道。

 

       至於淨土一門為什麼是唯一的易行道呢?道綽說:「言易行道者,謂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故名易行道也。」淨土一門之所以為易行道,在於它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而得到了佛願力之住持,即往往生西方淨土。

 

       可見,難行道靠的是自力而沒有他力的支持。而易行道靠的是他力,即佛的願力,佛的無邊無窮的力量。在這裏有一個自力與他力的不同效果。「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發心出家,修定發通,遊四天下,名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即便乘空遊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眾生亦爾,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淨土,此是自力;臨命終時,阿彌陀如來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為他力。故大經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語後學者,即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自力力量有限,在末法時代世風混濁的情況下,要靠自力解脫是十分困難的,可說比登天還難。

 

       然而靠阿彌陀如來的無窮願力(他力),只要臨終時口念佛號,阿彌陀如來即來迎接而往生淨土,這樣往生就成為了十分容易的事了。可見,自力與他力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不要「自局己分」,固執於自力「徒在火宅」,不得往生解脫也。有鑒於此,人們應當敬信淨土宗的思想。

 

       對於第二個問題,即往生淨土的途徑或方法(法門)的問題,也即所謂淨土法門的問題。道綽則宣導口念佛號的念佛法門的思想。在道綽以前,提倡淨土思想的曇鸞,按照《觀無量壽佛經》的教義,主要講的是「心念」,即心想佛像,而道綽在《安樂集》中提倡的是更為易行的口念阿彌陀佛號,認為只要臨終誠信口念佛號,即可得到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淨土。至於口念佛號,為什麼就能得到往生淨土佛國呢?道綽認為,在這裏靠的是口念佛號的念力和阿彌陀佛的願力。

 

       道綽說:「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問曰:『計一切眾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斷一切諸障……?』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功德不可思議也。……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在這裏他引大乘經論為證,說明一念之力,即可斷除一切煩惱,一切諸障。然而有人會反問說:「云何眾生一形還來,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無惡不造,云何臨終遇善知識,一念相續,即得往生?這即是說,眾生一生中做了無數惡事,怎麼能臨終一念佛即可斷除諸障而得往生呢?為此,道綽用了一個比喻說:「譬如千歲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豈可得言暗在室千歲而不去也。是故《遺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眾生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除也。」可見,臨終時一念善即可傾倒一生惡業,而得淨土解脫的。而人臨終誠信一念善,即是發菩提心。

 

       為此,道綽又引《淨土論》說:「今言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人人皆有佛性,故人人皆願作佛——作者 註);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發菩提之心,願生淨土,有了這一願望,臨終口念佛號,除卻了一生的煩惱與諸障,最後如何能往生西方淨土佛國?這就要靠他力即阿彌陀佛的願力了。道綽說:「……眾生亦爾,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淨土,此是自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如來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為他力。故大經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若不如是,四十八願便徒設。語後學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可見,往生西方淨土,最終靠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當然強調他力,也不是說不要自力,而是「不得自局己分」,只信自力不信佛力,結果使人常處在生死苦海之中不能往生淨土。

 

       對於第三個問題,即西方淨土佛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道綽認識到,人們對它尚有一些誤解,首先需要從理論上加以回答。如有人說,既有十方佛國,為何一定要願生西方呢?對此道綽回答說:「十方佛國,非為不淨,」但「雖皆是淨,而深淺難知,彌陀淨國,乃是淨土之初門。」十方淨土佛國雖同為淨,而有深淺之不同,西方彌陀淨土為淨土之初門,最易往生,它與穢土末處的婆娑世界最為接近,所以「往生甚便,保不去也」。

 

       除了西方淨土易往之外,人們為什麼要往生西方,還在於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創造的世界。道綽引《須彌四域經》說:「天地初開之時,未有日月星辰,……爾時人民多生苦惱,於是阿彌陀佛遣二菩薩,一名寶應聲,一名寶吉祥,即伏犧女媧是。此二菩薩共相籌議,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寶來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時春秋冬夏。時二菩薩共相謂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諸天人民,盡共稽首阿彌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傾心向彼,故西流也。」這是佛教的一種創世說,並引進了中國的伏犧女媧的神話來加以說明之。

 

       既然此界的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皆是阿彌陀佛和菩薩創造的,自然人民要稽首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淨土了。又如「或有人言,所觀淨境,約就內心,淨土融通,心淨即是,心外無法,何須西入?」這是從唯心淨土的理論出發的疑問,這確是一個佛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道綽的回答是:「但法性淨土,理處虛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上士堪入」。從諸法性空說,「理處虛融,」淨土乃是無土,無有相,但這一真諦只有「上士堪入」。但對於「中下之輩而言,「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緣,求生淨土,雖至彼國,還居相土。……若攝緣從本,即是心外無法。若分二諦明義,淨土無妨是心外法也」。從根本真諦上說,淨土無土,心外無法,但從俗諦教化而言,淨土無妨是心外法,淨土是有相的,所以從真俗二諦說兩者是並不矛盾的。

 

       至於西方淨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極樂世界呢,道綽在《安樂集》中也作了描繪,他用華麗的語言說:「一生彼國(指西方淨土佛國——作者註)者,行則金蓮捧中,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帝釋在前,入則梵王從後。一切聖眾與我親朋,阿彌陀佛為我大師。寶樹寶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遊神濯足。形則身同金色,壽則命與佛齊,學則眾門並進。止則二諦虛融。十方濟運,則乘大神通;宴安暫時,則坐三空門;游則入八正之路,至則到大涅槃。」西方佛國富麗輝煌,黃金寶貝處處皆是,聖眾之間猶如親朋,人們完全享受著人間世所沒有的那種自由平等庶足的生活。這確實是一個美滿極樂的世界,「一切眾生,但至彼國者,皆證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還有什麼理由留戀污濁的人間世,而不願死後速去這樣的極樂世界呢!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