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小常識

  1. 同處異質、同處異見
  2. 五種難
  3. 因果的分類
  4. 持經持佛
  5. 除苦惱法
  6. 引業與滿業
  7. 紫磨金色身
  8. 佛後普賢
  9.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10. 十力佛名
  11. 法藏志願
  12. 十方眾生
  13. 真正、絕對的「三好」
  14. 臨終三隨
  15. 三在釋
  16. 「唯除逆謗」之義
  17. 實相身、為物身
  18. 三重念佛
  19. 念佛人的自覺
  20. 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門
  21. 凡夫的意義
  22. 阿彌陀佛光壽關係
  23. 《阿彌陀經》名義
  24. 極樂之立名
  25. 「五德瑞現」文略解
  26. 無量壽光的體性力用
  27. 「迴向偈」之意
  28. 迴向有二
  29. 念觀音聖號往生,仍不出彌陀願力
  30. 往生成佛因果三願
  31. 三橫超
  32. 彌陀名體之關係
  33. 佛門分宗的理由
  34.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35. 一願意三願意
  36. 淨土宗的極致
  37. 十劫久遠
  38. 指方立相論
  39. 無欲的世界
  40. 淨土泛論
  41. 極樂淨土之真相
  42. 門餘大道
  43. 方便與真實
  44. 三種自然
  45. 圓融至德嘉號
  46. 門餘大道
  47. 蓮花五德
  48. 二種深信(二)
  49. 二種深信(一)
  50. 他力往生
  51. 二種迴向(二)
  52. 他力迴向
  53. 名體不二
  54. 二種迴向(一)
  55. 二種法身
  56. 二種深信
  57. 無量壽佛
  58. 南無阿彌陀佛
  59. 阿彌陀佛
  60. 歸命
  61. 南無
  62. 一代結經
  63. 一代化前
  64. 淨土最上根
  65. 順他意與順自意
  66. 彌陀本願之行
  67. 乃至
  68. 具足三心
  69. 下品下生的折與攝
  70. 念佛即是乘佛願
  71. 懺喜念佛
  72. 念佛超越諸善萬行
  73. 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念佛三昧
  74. 念觀廢立
  75. 別意弘願之佛
  76. 六字名號如摩尼寶珠
  77. 靜默往生人
  78. 金剛信
  79. 略安心
  80. 一生輕鬆成佛
  81. 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
  82. 隨順佛教、佛意、佛願
  83. 信以客觀為據
  84. 無需印證
  85. 成佛度生之極則
  86. 厭穢欣淨
  87. 圖久當生西
  88. 至親路各別
  89. 身獨不相代
  90. 一切無可樂
  91. 悉令如佛
  92. 泥洹無雙
  93. 快樂安穩
  94. 為作大安
  95. 速生我剎
  96. 罪惡觀、救度觀
  97. 過火聞佛名
  98. 三界如火宅
  99. 彌陀救度的特點
  100. 必信之法
  101. 必說之法
  102. 謗法
  103. 五逆
  104. 三福田
  105. 光號攝化
  106. 入正定聚
  107. 現當二益
  108. 名體一如
  109. 特留此經
  110. 第三世怨
  111. 不苦不樂受
  112. 常沒眾生
  113. 樂受
  114. 正、像、末三時
  115. 苦受
  116. 五濁
  117. 萬行結晶
  118. 強緣
  119. 天人五衰
  120. 他力迴向
  121. 三界相狀
  122. 輕毛
  123. 十方眾生
  124. 真實之利
  125. 他作自受
  126. 無為自然
  127. 願力自然
  128. 業力自然
  129. 萬德洪名
  130. 臨終機相
  131. 眾生機相
  132. 取意文
  133. 機法一體
  134. 大慈大悲
  135. 攝生三願
  136. 光號攝化
  137. 釋尊本懷
  138. 胎生
  139. 化生
  140. 三輩
  141. 九品
  142. 三福
  143. 凡夫入報
  144. 佛身土報化
  145. 五增上緣
  146. 三緣
  147. 四修
  148. 學律方知自己罪
  149. 五念門
  150. 專雜得失
  151. 五種正行
  152. 入正定聚
  153. 正助二業
  154. 正雜二行
  155. 現當二益
  156. 名體一如
  157. 三心
  158. 迴向發願心
  159. 深心
  160. 至誠心
  161. 厭欣心
  162. 菩提心
  163. 安心
  164. 宗祖
  165. 初祖
  166. 相承論釋
  167. 《觀經疏》
  168. 五部九卷
  169. 《安樂集》
  170. 《往生論註》
  171. 《易行品》
  172. 《往生論》
  173. 《佛說阿彌陀經》
  17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75. 淨土宗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小常識
top

淨土小常識

因果的分類

淨土宗編輯部

 

一、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      

       因果有很多種類,這是因為角度不同。如果從修持佛法的角度來分,有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無非就是日常生活等;出世間因果,就是一個人要了生脫死,要出六道或者要成佛,要去修行,就專一講修行。

       成佛是果報,什麼是成佛的因?菩提心為因,成佛為果,即便是念佛,也離不開菩提心,是因為念佛本身具足了菩提心,才成佛的。

       三學六度都是因果的內容,布施為因,什麼為果?

       布施分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財布施是施捨錢財,果就是獲得財富。

       法布施,有這個因,就會得法,也可以說是智慧,得法也靠智慧,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緣,讓他得到佛法。他布施佛法,那反過來,就會有果報,法就會來找到他。

       無畏布施,比如有一隻小老鼠,突然跑到我腳底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我就用衣服一裹,別人問我:「老鼠在不在?」我就說:「不在。」還很溫和地安慰老鼠:「別抖了,別害怕。」再比如,在一個人很痛苦、很需要安慰的時候,去保護他、安慰他。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隻鴿子,獵人正準備射擊牠,這隻鴿子一下就跑到佛的衣服裡,牠就能感覺到特別安穩。這就是佛的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得到的果是什麼?就會讓一個人過得很安穩,沒有驚怖,不驚不怖,不受驚嚇。

       忍辱,能得端正的果,漂亮莊嚴。

       《無量壽經》就是在講阿彌陀佛因緣果報的過程,講因地的法藏菩薩是怎麼一步步修行的,然後在果地上成佛之後,他的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他自己有什麼樣的神通道力。這就是在講因果的,這些都是出世間的因果。

 

二、五種因果

      還有一種分類方法比較複雜,分成五種因果:現法果、等流果、異熟果、增上果、與他增上果。

(一)現法果

       什麼是現法果?比如一本書,推它是因,它移動是果;罵你是因,你生氣是果;學習是因,學以致用是果。

       我們當下身口意去做,馬上就能見到,這叫「現法果」,現世就得到受用了,現世眼睛看得到的。這是從時間序列上分的。

(二)等流果

       等流果就是看不到的。比如一個人,他為什麼喜歡抽煙呢?而且煙一到手再也放不下了;而有的人,讓他怎麼抽都不上癮。現在經常說,經過檢測之後發現這個人有煙癮基因。這個基因從哪來?也是從前世來的。就像一把壺,泡過茶之後,即便把茶倒了,還會有茶葉的味道。一個人前世的習氣會一直留存到下一世,我們的眼睛不可見、不知道,這是從前一世流過來的,叫等流。

       如果知道這樣,就能解釋很多現在解釋不了的事。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是如此,為什麼看這個人很順眼,看那個人就不順眼?這也是等流果。過去世和這個人結了善緣,和另一個人結的是惡緣,一直存到現在。

      這是以果來驗因,以果可以驗證他前世的因。一個人既然這一世在某一方面特別強,一定是在離得最近一世的某種習氣在影響著他。人的身體是和合而成的,但是人這個身體只是一個房子;房子裡住了一個主人──神識。神識非一非異,也不是一,也不是多,不能用數量去衡量。

       神識和佛性是一體不離的,就像波與水的關係。波也是水,只是水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那樣時空,顯現波的樣子;但水可以成為水蒸氣,也可以成為河裡的水。佛性是最本質的,不管是眾生顛倒還是不顛倒,佛性都沒有變。

(三)異熟果

       異熟果,就是這一世造的因,果不在這一世展現,而是在後世展現;這一世遭受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今世造的因,也不一定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兩世、三世造的因。不是在同一世,也不一定就是連著的一世,總之是多生之後,佛經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點這個意思。

(四)增上果

       增上果,不只是這個人的神識,包括所感召的共業環境。一個人如果有強的因,改變的不只是身體,也會改變他處的環境。增上,也就是超出了他本來的情況。

       有一句話叫「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澤」,山上如果有一個人入定,修持得很好,山上所有的草都會長得很好,牛羊吃了之後,牠身上的毛也會充滿了光澤,這就是增上果。也可以說是好氣場,改變的不只是這個人本身,也改變了周圍的氣場。

(五)與他增上果

       前面是講環境,與他增上果是講旁人的,最典型的就是「一人成道,雞犬升天」。

 

三、淨土宗因果分類

       淨土宗特有的一種分類方法:一個是「自因自果」,還有一個是「他因自果」

       「自因自果」,就是自己做的,產生了果報,自己承受,自作自受。

       「他因自果」,就是某一個人做的,果報應該產生在他身上,但是一種特別的因緣,這種果報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展現出來了。按說這有點不符合常理,但是世間就有這樣的事。

       「自因自果」,就好比一個人創業賺錢,自己付出多少辛苦,決策很準確,最後就賺了多少錢,這都是自己賺來的。

       還有一種是「富二代」,這個孩子並沒有經過他父親的過程,沒有千辛萬苦地去賺錢。但是,他父親一切努力的財富,都到了他手上,這就是「他因」。這是就現象來分析的,本質來說還是「自因自果」。因為這個小孩,他本身有這樣的福德,才會投胎到富貴之家。

       所以,「自因自果」和「他因自果」,是就現象來說的。

       淨土宗的修行和這種情況很像,我們只是念佛,並沒有經過六度萬行,也沒積累任何的功德,只是念佛就得到了。

       所以,淨土宗是「他因自果」,聖道門是「自因自果」。

       產生「他因自果」這樣的現象,也是因為眾生念了佛,滿足了這樣特殊的一個因;然後阿彌陀佛又發了這樣的願──「眾生只要稱念我的名號,我的功德就全部給他」。有一個施者,有一個受者。就像一個特別的密碼、程序設定,念佛的人滿足了這樣的程序設定,當下就得到阿彌陀佛的功德。

       所以,諸佛和我們的關係有點像師生,他教會了我們,但還是需要我們去做。阿彌陀佛和我們的關係更像是父子,他所積累的一切功德都成為我們自己的。最究竟來講,自他本來是不二的。從佛法了義的角度來說,自也是他,他也是自,只不過入手不同。

       淨土法門就是他力法門。佛性是泯滅一切的,對立、分別都泯滅了。蕅益大師說,淨土法門全部說起來其實就四個字──「了他為自」,就是明瞭他就是我,阿彌陀佛就是我,阿彌陀佛的就是我的。

       聖道門還有這種傳統的思想,是自力為主;現在的佛教好像都還是這樣講,講實修,好像念佛就不算實修,只念佛不算是修行。這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天下還有這樣一種因果。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