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小常識

  1.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淨土?
  2. 無盡勸囑
  3. 願生即生
  4. 同處異質、同處異見
  5. 五種難
  6. 因果的分類
  7. 持經持佛
  8. 除苦惱法
  9. 引業與滿業
  10. 紫磨金色身
  11. 佛後普賢
  12.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13. 十力佛名
  14. 法藏志願
  15. 十方眾生
  16. 真正、絕對的「三好」
  17. 臨終三隨
  18. 三在釋
  19. 「唯除逆謗」之義
  20. 實相身、為物身
  21. 三重念佛
  22. 念佛人的自覺
  23. 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門
  24. 凡夫的意義
  25. 阿彌陀佛光壽關係
  26. 《阿彌陀經》名義
  27. 極樂之立名
  28. 「五德瑞現」文略解
  29. 無量壽光的體性力用
  30. 「迴向偈」之意
  31. 迴向有二
  32. 念觀音聖號往生,仍不出彌陀願力
  33. 往生成佛因果三願
  34. 三橫超
  35. 彌陀名體之關係
  36. 佛門分宗的理由
  37.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38. 一願意三願意
  39. 淨土宗的極致
  40. 十劫久遠
  41. 指方立相論
  42. 無欲的世界
  43. 淨土泛論
  44. 極樂淨土之真相
  45. 門餘大道
  46. 方便與真實
  47. 三種自然
  48. 圓融至德嘉號
  49. 門餘大道
  50. 蓮花五德
  51. 二種深信(二)
  52. 二種深信(一)
  53. 他力往生
  54. 二種迴向(二)
  55. 他力迴向
  56. 名體不二
  57. 二種迴向(一)
  58. 二種法身
  59. 二種深信
  60. 無量壽佛
  61. 南無阿彌陀佛
  62. 阿彌陀佛
  63. 歸命
  64. 南無
  65. 一代結經
  66. 一代化前
  67. 淨土最上根
  68. 順他意與順自意
  69. 彌陀本願之行
  70. 乃至
  71. 具足三心
  72. 下品下生的折與攝
  73. 念佛即是乘佛願
  74. 懺喜念佛
  75. 念佛超越諸善萬行
  76. 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念佛三昧
  77. 念觀廢立
  78. 別意弘願之佛
  79. 六字名號如摩尼寶珠
  80. 靜默往生人
  81. 金剛信
  82. 略安心
  83. 一生輕鬆成佛
  84. 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
  85. 隨順佛教、佛意、佛願
  86. 信以客觀為據
  87. 無需印證
  88. 成佛度生之極則
  89. 厭穢欣淨
  90. 圖久當生西
  91. 至親路各別
  92. 身獨不相代
  93. 一切無可樂
  94. 悉令如佛
  95. 泥洹無雙
  96. 快樂安穩
  97. 為作大安
  98. 速生我剎
  99. 罪惡觀、救度觀
  100. 過火聞佛名
  101. 三界如火宅
  102. 彌陀救度的特點
  103. 必信之法
  104. 必說之法
  105. 謗法
  106. 五逆
  107. 三福田
  108. 光號攝化
  109. 入正定聚
  110. 現當二益
  111. 名體一如
  112. 特留此經
  113. 第三世怨
  114. 不苦不樂受
  115. 常沒眾生
  116. 樂受
  117. 正、像、末三時
  118. 苦受
  119. 五濁
  120. 萬行結晶
  121. 強緣
  122. 天人五衰
  123. 他力迴向
  124. 三界相狀
  125. 輕毛
  126. 十方眾生
  127. 真實之利
  128. 他作自受
  129. 無為自然
  130. 願力自然
  131. 業力自然
  132. 萬德洪名
  133. 臨終機相
  134. 眾生機相
  135. 取意文
  136. 機法一體
  137. 大慈大悲
  138. 攝生三願
  139. 光號攝化
  140. 釋尊本懷
  141. 胎生
  142. 化生
  143. 三輩
  144. 九品
  145. 三福
  146. 凡夫入報
  147. 佛身土報化
  148. 五增上緣
  149. 三緣
  150. 四修
  151. 學律方知自己罪
  152. 五念門
  153. 專雜得失
  154. 五種正行
  155. 入正定聚
  156. 正助二業
  157. 正雜二行
  158. 現當二益
  159. 名體一如
  160. 三心
  161. 迴向發願心
  162. 深心
  163. 至誠心
  164. 厭欣心
  165. 菩提心
  166. 安心
  167. 宗祖
  168. 初祖
  169. 相承論釋
  170. 《觀經疏》
  171. 五部九卷
  172. 《安樂集》
  173. 《往生論註》
  174. 《易行品》
  175. 《往生論》
  176. 《佛說阿彌陀經》
  177.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78. 淨土宗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小常識
top

淨土小常識

歸命

淨土宗編輯部

  歸命翻譯自梵語「南無」。南無在梵語中有很多意思,在被譯作歸命之後其解釋也有多種。

  古來對歸命的解釋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是將歸命解釋為將自身之生命歸投於佛,如淨影寺慧遠於《起信論疏》上言「內正報中,命根為要,故舉要命屬彼三寶,名之為歸」,元曉於《起信論疏》上言「一身之要,唯命為主,萬生所重,莫是為先,舉此無二之命以奉無上之尊,表信心極,故言歸命。」

  第二種是將歸命解釋為歸順佛之教命,如賢首於《起信論義記》上言「歸是敬順義,命謂諸佛教命,此明論主敬奉如來教命,傳法利生。」

  第三種是將歸命解釋為還歸生命之本源。如元曉於《起信論疏》上將歸命解釋為還源,言「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本源,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之源,故曰歸命。」

  淨土宗對歸命的解釋有三種。

  第一種是將歸命解釋為歸順、歸依佛之敕命。所謂「歸命者,順彌陀之敕命」、「南無即是歸命,歸命即是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敕命。」亦即,歸是歸順、歸依之義,而命指如來之命令,所以歸命也就是絕對服從、歸依於佛之命令。將歸命二字分開解釋時,歸是能歸,命是所歸;但是當歸命這兩個字被連在一起使用時,「命」則攝於「歸」,此時歸命二字全部成為能歸,此處之歸命指深信之相。

  善導大師於《觀經散善義》之二河白道喻中,謂向西而去之行人聞東岸人(釋尊)之勸聲「汝尋此道行,必無死難」,又聞西岸有人(彌陀)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信靠東西兩岸的遣喚之聲,不畏水火二河,循二河中間之白道向前行進。故歸命即是服從歸命於彌陀之敕命、服從歸命於二尊之敕命。

  第二種是將歸命解釋為阿彌陀佛的命令,所謂「歸命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這裡是將「歸」從屬於「命」,將歸命解釋為歸順、歸依之命令。通過歸命來顯示歸順阿彌陀佛之招喚的我等的信心,這一點是不需多言的,但此歸命之信心是因阿彌陀佛的呼喚徹入我等之心中而生起,並非我等自心所生之物,故將此歸命二字都從屬於本源之佛,將歸命解釋為本願招喚之敕命。不過這並不是完全依照規則的解釋,而是做了一些改變,是宗義上的一種施設。

  第三種是將歸命解釋為敬禮。如《十住毗婆沙論》言「歸命禮」,《往生禮讚》言「南無至心歸命禮」。亦即以歸命為身業上的敬禮。歸命原本屬心,但如果心中歸命,外在也必然會身業敬禮,所以才將歸命解釋為敬禮。《往生論註》卷上論述禮拜與歸命之廣狹、輕重言「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禮拜只是身業上的敬禮,而其內心或有具足歸命,或有不具足歸命,也就是說禮拜並不完全等於歸命。將歸命解釋為禮拜時,歸是歸敬之義,如《翻譯名義集》四將南無譯為恭敬。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