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四十八願是法藏菩薩願心的具體展現,亦是他歷經五劫深細思惟所規劃出的救度綱領。略述其分類如下:
.png)
一、諸師的分類:三願配當
諸師多將四十八願分成三類:
① 攝法身願:又稱「求佛身願」。法藏菩薩發願將來成佛時,其身具足無量光明、無量壽命,並獲十方諸佛稱讚。包括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壽命無量願、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② 攝淨土願:又稱「求佛土願」。發願所成佛土無一切煩惱,純然清淨,莊嚴完備,超出一切世間。包括第三十一國土清淨願、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
③ 攝眾生願:又稱「利眾生願」。為令十方眾生,現生使其安樂幸福,來生使其成佛度生。除前述五願外,餘之四十三願,核心是第十八願。
二、善導大師的分類:一願結歸
善導大師亦採三願分類,但與諸師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將四十八願分別歸屬於三願之下,而是認為三願皆能涵攝全部四十八願。亦即,每一願同時具足攝法身、攝淨土、攝眾生三義,並非彼此區分。其依據如下:
① 結歸攝法身願:《觀經疏‧玄義分》言:「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可知四十八願皆結歸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成即身成,因此有「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尊佛。
② 結歸攝淨土願:《往生禮讚》言「四十八願莊嚴起」,《觀經疏‧序分義》言「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皆指四十八願是建立極樂淨土之因,願成即國土成。
③ 結歸攝眾生願:《觀經疏‧散善義》言「四十八願攝受眾生」,《般舟讚》言「一一誓願為眾生」,明示四十八願皆為眾生而發,以救度為本意。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所採為「一願結歸法」: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眾生願原是一體,互相涵攝,契合彌陀本願與佛之境界。四十八願實為佛身、佛土、救度眾生的總體展現,亦即「願願三攝」。
若進一步而言,攝法身願、攝淨土願,皆以廣度眾生為目的。阿彌陀佛成為光明無量(第十二願)、壽命無量(第十三願)的佛,並令諸佛稱揚其名號(第十七願),發願在西方建立淨土(第三十一、第三十二願),都是為了讓眾生往生成佛,故三大願即是一大願——攝眾生願。攝眾生願的核心即為第十八願,所以《觀經疏‧定善義》言:「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四十八大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在說「專念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
阿彌陀佛除了救度眾生之外,別無他願;眾生除了接受彌陀救度之外,無所可求。阿彌陀佛是「為眾生身」(為物身),其「自受用」亦全然迴施十方眾生為「他受用」。故其因地所發殊勝之願、兆載永劫所修殊勝之行,以及成佛後所得光壽無量之果報,同時亦成為十方念佛眾生之勝因、勝行與勝果。
眾生之往生,仰賴彌陀正覺而得成就;而彌陀正覺,亦以眾生往生為其成就。是故念佛人與阿彌陀佛,親近無間,一體不離。
註:「影略互顯」是省略說明的一種形式。對於二種有關之事件,甲方所略由乙方顯發,乙方所略由甲方說明,如是相互補充成完全之說明方式。例如說慈父悲母,並非父無悲母無慈,是各舉一略一。父邊所略,以母邊所舉顯示;母邊所略,以父邊所舉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