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小常識

  1.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淨土?
  2. 無盡勸囑
  3. 願生即生
  4. 同處異質、同處異見
  5. 五種難
  6. 因果的分類
  7. 持經持佛
  8. 除苦惱法
  9. 引業與滿業
  10. 紫磨金色身
  11. 佛後普賢
  12.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13. 十力佛名
  14. 法藏志願
  15. 十方眾生
  16. 真正、絕對的「三好」
  17. 臨終三隨
  18. 三在釋
  19. 「唯除逆謗」之義
  20. 實相身、為物身
  21. 三重念佛
  22. 念佛人的自覺
  23. 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門
  24. 凡夫的意義
  25. 阿彌陀佛光壽關係
  26. 《阿彌陀經》名義
  27. 極樂之立名
  28. 「五德瑞現」文略解
  29. 無量壽光的體性力用
  30. 「迴向偈」之意
  31. 迴向有二
  32. 念觀音聖號往生,仍不出彌陀願力
  33. 往生成佛因果三願
  34. 三橫超
  35. 彌陀名體之關係
  36. 佛門分宗的理由
  37.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38. 一願意三願意
  39. 淨土宗的極致
  40. 十劫久遠
  41. 指方立相論
  42. 無欲的世界
  43. 淨土泛論
  44. 極樂淨土之真相
  45. 門餘大道
  46. 方便與真實
  47. 三種自然
  48. 圓融至德嘉號
  49. 門餘大道
  50. 蓮花五德
  51. 二種深信(二)
  52. 二種深信(一)
  53. 他力往生
  54. 二種迴向(二)
  55. 他力迴向
  56. 名體不二
  57. 二種迴向(一)
  58. 二種法身
  59. 二種深信
  60. 無量壽佛
  61. 南無阿彌陀佛
  62. 阿彌陀佛
  63. 歸命
  64. 南無
  65. 一代結經
  66. 一代化前
  67. 淨土最上根
  68. 順他意與順自意
  69. 彌陀本願之行
  70. 乃至
  71. 具足三心
  72. 下品下生的折與攝
  73. 念佛即是乘佛願
  74. 懺喜念佛
  75. 念佛超越諸善萬行
  76. 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念佛三昧
  77. 念觀廢立
  78. 別意弘願之佛
  79. 六字名號如摩尼寶珠
  80. 靜默往生人
  81. 金剛信
  82. 略安心
  83. 一生輕鬆成佛
  84. 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
  85. 隨順佛教、佛意、佛願
  86. 信以客觀為據
  87. 無需印證
  88. 成佛度生之極則
  89. 厭穢欣淨
  90. 圖久當生西
  91. 至親路各別
  92. 身獨不相代
  93. 一切無可樂
  94. 悉令如佛
  95. 泥洹無雙
  96. 快樂安穩
  97. 為作大安
  98. 速生我剎
  99. 罪惡觀、救度觀
  100. 過火聞佛名
  101. 三界如火宅
  102. 彌陀救度的特點
  103. 必信之法
  104. 必說之法
  105. 謗法
  106. 五逆
  107. 三福田
  108. 光號攝化
  109. 入正定聚
  110. 現當二益
  111. 名體一如
  112. 特留此經
  113. 第三世怨
  114. 不苦不樂受
  115. 常沒眾生
  116. 樂受
  117. 正、像、末三時
  118. 苦受
  119. 五濁
  120. 萬行結晶
  121. 強緣
  122. 天人五衰
  123. 他力迴向
  124. 三界相狀
  125. 輕毛
  126. 十方眾生
  127. 真實之利
  128. 他作自受
  129. 無為自然
  130. 願力自然
  131. 業力自然
  132. 萬德洪名
  133. 臨終機相
  134. 眾生機相
  135. 取意文
  136. 機法一體
  137. 大慈大悲
  138. 攝生三願
  139. 光號攝化
  140. 釋尊本懷
  141. 胎生
  142. 化生
  143. 三輩
  144. 九品
  145. 三福
  146. 凡夫入報
  147. 佛身土報化
  148. 五增上緣
  149. 三緣
  150. 四修
  151. 學律方知自己罪
  152. 五念門
  153. 專雜得失
  154. 五種正行
  155. 入正定聚
  156. 正助二業
  157. 正雜二行
  158. 現當二益
  159. 名體一如
  160. 三心
  161. 迴向發願心
  162. 深心
  163. 至誠心
  164. 厭欣心
  165. 菩提心
  166. 安心
  167. 宗祖
  168. 初祖
  169. 相承論釋
  170. 《觀經疏》
  171. 五部九卷
  172. 《安樂集》
  173. 《往生論註》
  174. 《易行品》
  175. 《往生論》
  176. 《佛說阿彌陀經》
  177.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78. 淨土宗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小常識
top

淨土小常識

除苦惱法

淨土宗編輯部

       《觀經》第七華座觀一開始說:「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

       釋尊在這裡說到要為大家解說消除苦惱的方法時,馬上就有阿彌陀佛來現,阿彌陀佛消失之後,釋尊是接著繼續講華座觀法。那麼所說的「除苦惱法」,到底指的是什麼?是指阿彌陀佛現身所表示的弘願念佛法?或是指華座觀法?這是一個疑問。從經的顯文看,所指的是華座觀法,但是從佛的密意(內心的意旨、意願)來說,指的是阿彌陀佛所示現的念佛的弘願法。

       先從經文來看,苦惱就是經文所說的「五萬億劫生死之罪」,而消除的方法就是華座觀法。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定善義》中註釋說「但能住心緣念,罪苦得除」。「住心緣念」是住心於華座一境加以觀想的意思;而「罪苦得除」就是除去五萬億劫生死苦惱的罪障。所以從經文的表面看,除苦惱法指的是「華座觀」的觀法。

       但從佛的密意來說,住立空中的佛身,才是「除苦惱法」。因為當釋尊說要「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時,話剛說完,阿彌陀佛就現身了。善導大師《定善義》解釋說:「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斯乃二尊許應無異。」道理就在這裡。釋尊一答應(許)要解說「除苦惱法」,阿彌陀佛就應聲(應)而現。如果深一層思考,就能知道二尊的意旨是一致的,就是要以弘願念佛救度苦惱群萌。所以說從佛之密意、內心的意願而說,「除苦惱法」所指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本身。

       南無阿彌陀佛本身涵蓋佛的力量、佛的願力、佛的功德力、佛的無礙光明、救度十方念佛眾生的力量,有這一種含義。阿彌陀佛不會隨隨便便顯現,他顯現一定有目的,一定有內容,那內容就是阿彌陀佛的平等、無差別、無障礙的救度眾生。

       這裡還有一個疑問。「除苦惱法」講的是「教法」,所以相對的,阿彌陀佛也應該以教法來與之呼應。然而經文中,與「除苦惱法」相呼應的,卻是住立空中的「佛身」,這不能不說是身法不應,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個疑問看來確實是個問題。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也不衝突。因為住立空中的阿彌陀佛就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經》就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阿彌陀佛遍照十方、無所障礙的光明,就顯示出阿彌陀佛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阿彌陀佛這一尊佛,有無礙光,乃至十二光。阿彌陀佛從哪裡來?最根本可以說是從第十八願成就所顯現的;第十八願所成就的是什麼呢?成就一句名號。

       當然,第十八願成就佛身,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要能夠使十方眾生往生,才能夠成為這樣的一尊佛,可是第十八願成就的內容,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是三心,三心也就是「南無」的意思。「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行」,就是「南無」(信、願)和「阿彌陀佛」(行)。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行」,我們往生的功德,以及在極樂世界成佛的功德,都在這四個字裡面,要給「南無」的眾生。只要眾生「南無」了,也就是「信」和「願」了,當下就擁有阿彌陀佛的功德了。

       好像水要用杯來承載,飯要用碗來承載,阿彌陀佛的功德我們要用什麼心來承載呢?要用「信心」來承載。

       我們要信彌陀的救度,我們要願生彌陀的淨土,這個就是在「南無」。既然我們有「南無」的杯子,阿彌陀佛功德大寶海的甘露水就在裡面了;我們只要把碗端出去,阿彌陀佛讓我們成佛的功德佳餚也在碗裡面了。

       所以,第十八願成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要「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就是攝取信佛念佛的人。

       因此,住立在空中的阿彌陀佛本身,豈不就是名號的要法嗎?「佛身」既然是名號的「要法」,則可說就是回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除苦惱法」的教法所涵蓋的相應法,毫無衝突或不通的地方。

       同時,佛體與佛名是一體的,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是一體不分,而且互相交融在一起的,這就是「名體一如」。阿彌陀佛本身就是無量的功德,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無量光、無量壽,涵蓋所有無量,如此說來名號不也同樣具有無量功德,這是「名體一如」的另一層深意。

       再來,第九觀的經文也說:

以見佛身故,亦見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也就是說,當韋提希夫人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曉得阿彌陀佛的心,因為看到佛身就看到佛心;那佛的心是什麼?佛的心整體就是大慈悲。什麼是大慈悲呢?大慈悲是平等的、不講條件的、沒有選擇對象的,平等普遍地要救度任何眾生。所以看到佛身,就看到佛心,看到佛心,就知道阿彌陀佛的佛心是以大悲的名號普遍的廣度眾生,就像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講的: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所謂「聞名信喜」,聽到他的名號而信心歡喜,就「即得往生」,當下獲得往生的身分。

       所以韋提希夫人看到阿彌陀佛出現的當下,可以說也隱隱約約地聽到阿彌陀佛對她說:「韋提希呀!我要救你呀!你就這樣來,我保護你,你不要害怕。」阿彌陀佛對韋提希夫人這樣講,同樣阿彌陀佛也對我們這樣講,如果我們有聽到的話,我們的苦惱就會消除,心就會柔軟,就會信心歡喜。阿彌陀佛是無聲的說法,所謂無聲勝有聲。

       另外,華座觀後面說的「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是表示所有罪的本體,與數字無關,所以在《觀無量壽經》往往也講到「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或除無數劫生死之罪,或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如同「五百」,在古印度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像韋提希夫人就有五百侍女,難道她真的有五百位侍者嗎?不是的,是指一個國家的太夫人侍者很多的意思。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