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曇鸞祖師《往生論註》開篇說:「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謹」就是慎重的、恭敬的、不隨便、不輕率。「謹案」二字,表示曇鸞祖師並非依他個人的見解來解釋這部《往生論》,而是依循、根據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品》。
在《易行品》中,龍樹菩薩談到大乘菩薩追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是難行道,二是易行道。「難行道」是要自己去實踐種種六度萬行,要經過漫長的時間,而且有退墮的危險。龍樹菩薩是就修行的困難來說難行道,而曇鸞祖師《往生論註》又進而從外圍環境來探討,說「五濁之世,於無佛時」,並提出五種難: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這五種難,有三個圖表:
第一個圖表,是就「五濁之世」與「無佛時」來講。
前三種是見濁,第四種「顛倒善果,能壞梵行」是煩惱濁;第五種「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是無佛時,沒有佛做增上緣。所謂他力,就是佛力。
第二個圖表,分「人」、「法」二障,與「總」、「別」關係。
外道、小乘、惡人是「人」的障礙。第四種是「顛倒善果,能壞梵行」是「法」的障礙,把不能成就解脫的法,錯當能解脫,那就顛倒了。第五種「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這是所有困難中最根本、總的困難。因為凡夫修行沒有力量,煩惱深、業障重,一想起修行,所有的障礙、習氣就都浮現了,不但修行無力,又生於無佛時,沒有佛可依靠,因此,想要得到阿毗跋致不退轉的境界是不可能的。若有佛可依靠,所有困難就不存在了。
第三個圖表,是相對的關係。
一、內外對:外道是其他宗教,內道是菩薩法。二、大小對:聲聞是小乘,大慈悲是大乘。三、善惡對:無賴惡人是惡,障礙了修行人的勝德。四、染淨對:顛倒法是染污的,梵行是清淨的。五、自他對:一是妄想靠自力,一是完全仗佛願力。
曇鸞大師說,前面那些障難,到處可見,所以是難行道。緊接著,就闡釋易行道的內涵: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所謂易行道,「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這兩句是很關鍵的。「但」就是「唯」的意思,唯一無二就是「但」。也就是唯一信受彌陀的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如果不是專一信受彌陀的救度,而是雜修其他的法門,或兼靠其他的佛菩薩,那就不是易行道了。
「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只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夠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在這一輩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因為有佛力的加持,使得當下就進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轉。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就好像坐船一樣,輕鬆快樂,這就是易行道。
換句話說,易行道之所以易,在於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可乘;易行道就是他力的法門,往生淨土靠的是佛力,所以也叫做橫超的法門。如果不是靠佛力,而是靠自力,那就是難行道,是豎出的法門。一個是豎出,一個是橫超;一個是自力,一個是他力;一個難行,一個易行,兩者顯然有很大的差別,而且是天差地別。
曇鸞大師以「自他二力」的對比,詮釋了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