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小常識

  1. 業力、自力、道力、佛力
  2. 「彌陀救度法筵開」四句偈解讀
  3. 四十八願的分類與結歸
  4. 「平生來迎」與「臨終來迎」
  5. 第十九願「修諸功德」論
  6. 五十三佛之深意
  7. 十劫成佛
  8.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淨土?
  9. 無盡勸囑
  10. 願生即生
  11. 同處異質、同處異見
  12. 五種難
  13. 因果的分類
  14. 持經持佛
  15. 除苦惱法
  16. 引業與滿業
  17. 紫磨金色身
  18. 佛後普賢
  19.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20. 十力佛名
  21. 法藏志願
  22. 十方眾生
  23. 真正、絕對的「三好」
  24. 臨終三隨
  25. 三在釋
  26. 「唯除逆謗」之義
  27. 實相身、為物身
  28. 三重念佛
  29. 念佛人的自覺
  30. 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門
  31. 凡夫的意義
  32. 阿彌陀佛光壽關係
  33. 《阿彌陀經》名義
  34. 極樂之立名
  35. 「五德瑞現」文略解
  36. 無量壽光的體性力用
  37. 「迴向偈」之意
  38. 迴向有二
  39. 念觀音聖號往生,仍不出彌陀願力
  40. 往生成佛因果三願
  41. 三橫超
  42. 彌陀名體之關係
  43. 佛門分宗的理由
  44.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45. 一願意三願意
  46. 淨土宗的極致
  47. 十劫久遠
  48. 指方立相論
  49. 無欲的世界
  50. 淨土泛論
  51. 極樂淨土之真相
  52. 門餘大道
  53. 方便與真實
  54. 三種自然
  55. 圓融至德嘉號
  56. 門餘大道
  57. 蓮花五德
  58. 二種深信(二)
  59. 二種深信(一)
  60. 他力往生
  61. 二種迴向(二)
  62. 他力迴向
  63. 名體不二
  64. 二種迴向(一)
  65. 二種法身
  66. 二種深信
  67. 無量壽佛
  68. 南無阿彌陀佛
  69. 阿彌陀佛
  70. 歸命
  71. 南無
  72. 一代結經
  73. 一代化前
  74. 淨土最上根
  75. 順他意與順自意
  76. 彌陀本願之行
  77. 乃至
  78. 具足三心
  79. 下品下生的折與攝
  80. 念佛即是乘佛願
  81. 懺喜念佛
  82. 念佛超越諸善萬行
  83. 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念佛三昧
  84. 念觀廢立
  85. 別意弘願之佛
  86. 六字名號如摩尼寶珠
  87. 靜默往生人
  88. 金剛信
  89. 略安心
  90. 一生輕鬆成佛
  91. 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
  92. 隨順佛教、佛意、佛願
  93. 信以客觀為據
  94. 無需印證
  95. 成佛度生之極則
  96. 厭穢欣淨
  97. 圖久當生西
  98. 至親路各別
  99. 身獨不相代
  100. 一切無可樂
  101. 悉令如佛
  102. 泥洹無雙
  103. 快樂安穩
  104. 為作大安
  105. 速生我剎
  106. 罪惡觀、救度觀
  107. 過火聞佛名
  108. 三界如火宅
  109. 彌陀救度的特點
  110. 必信之法
  111. 必說之法
  112. 謗法
  113. 五逆
  114. 三福田
  115. 光號攝化
  116. 入正定聚
  117. 現當二益
  118. 名體一如
  119. 特留此經
  120. 第三世怨
  121. 不苦不樂受
  122. 常沒眾生
  123. 樂受
  124. 正、像、末三時
  125. 苦受
  126. 五濁
  127. 萬行結晶
  128. 強緣
  129. 天人五衰
  130. 他力迴向
  131. 三界相狀
  132. 輕毛
  133. 十方眾生
  134. 真實之利
  135. 他作自受
  136. 無為自然
  137. 願力自然
  138. 業力自然
  139. 萬德洪名
  140. 臨終機相
  141. 眾生機相
  142. 取意文
  143. 機法一體
  144. 大慈大悲
  145. 攝生三願
  146. 光號攝化
  147. 釋尊本懷
  148. 胎生
  149. 化生
  150. 三輩
  151. 九品
  152. 三福
  153. 凡夫入報
  154. 佛身土報化
  155. 五增上緣
  156. 三緣
  157. 四修
  158. 學律方知自己罪
  159. 五念門
  160. 專雜得失
  161. 五種正行
  162. 入正定聚
  163. 正助二業
  164. 正雜二行
  165. 現當二益
  166. 名體一如
  167. 三心
  168. 迴向發願心
  169. 深心
  170. 至誠心
  171. 厭欣心
  172. 菩提心
  173. 安心
  174. 宗祖
  175. 初祖
  176. 相承論釋
  177. 《觀經疏》
  178. 五部九卷
  179. 《安樂集》
  180. 《往生論註》
  181. 《易行品》
  182. 《往生論》
  183. 《佛說阿彌陀經》
  18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85. 淨土宗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小常識
top

淨土小常識

業力、自力、道力、佛力

淨土宗編輯部

業力

       「業力」是指「貪瞋癡繫縛力」。
       業力是凡夫貪瞋癡的束縛力、輪迴力。貪瞋癡的力量把我們束縛起來了,這是輪迴的力量、墮落的力量。這個力量很大,我們每個人都是業力冠軍,發動機很強大,像火車一樣,「嗚—」轉動了,往哪裡開?往三惡道開——這個叫「業力」。
       每一個人,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都一樣,我們都有業力,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帶業力來的。信佛不信佛都有業力,我們信佛的人怎麼辦?信佛的人就要準備對治這個業力。

 

自力

       「自力」是指「戒定慧修持力」。
       信佛的人要對治業力,就要修行了,才談到自力。
       我們戒定慧能不能修持,到哪個程度?隨著修持程度的增加,力量會增加。這個還是凡夫。修五戒,還是凡夫;打坐,想修禪定,還是凡夫;開了慧,還是凡夫。這是自力修行法門、通途法門。慢慢累積、慢慢加深、慢慢提高,達到什麼程度?達到戒定慧自力能超過業力,像一個大火車那麼強大的力量,我們能把它擋住,然後把它拉回頭,才有可能解脫生死輪迴。結果我們的自力不敵業力,業力大於自力,我們還不是往下掉!


道力

       「道力」是指「伏、斷、淨——解脫力」。
       通過修行戒定慧,第一步「伏住了貪瞋癡」,第二步「斷除了貪瞋癡」,第三步「貪瞋癡斷除乾淨了」,這三步都做到了,就能解脫了。這樣才能夠得道,這個就是聖者了,不是凡夫了——這個叫「道力」。
       「道力」是指聖者斷盡煩惱,得到解脫生死輪迴的力量。如果凡夫有道力,就能夠伏煩惱、斷煩惱、除煩惱,可以解脫生死輪迴。但凡夫只有業力,沒有道力。所以,凡夫要靠佛力了。道力沒有,佛力再不靠,只有業力,就只能下地獄了。


佛力

       「佛力」是指「願、行、滿——救度力」,阿彌陀佛願行圓滿救度的力量。
       阿彌陀佛在因地五劫思惟,發四十八大願,又經過了兆載永劫不可思議長時間的修行,願行圓滿,而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光明名號救度眾生,這是佛力。我們雖然是滿身的業力,一點道力也沒有,但是,如果         我們有佛力的話,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業力」來說,凡夫通身都是滿滿的業力,生生世世都是業力來的。
       就「自力」來說,凡夫的修持力太微弱了。
       就「道力」來說,凡夫絕對沒有道力。
       我們是業力凡夫,通身業力,想修持戒定慧,靠自力很微弱,不能夠克服我們的業力,也不能夠達到道力解脫,所以我們就要靠佛力。
       阿彌陀佛願行圓滿,功德凝聚在這句名號裡邊。我們只要信願持名,仰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救度的力量,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靠上了阿彌陀佛的佛力,就不用羡慕阿羅漢的道力,也不用羡慕人家山洞裡面打坐的禪定力。如果不靠佛力,就算禪定力深,達到非想非非想天,還在三界之內,沒有出離。而阿彌陀佛的力量,能讓我們出離三界,往生西方成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