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善導大師疏釋《觀經》時,判定極樂世界「是報非化」,唯有報土,沒有化土;非「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也非「實報莊嚴土」,而是高超的報土,有別於十方淨土。善導大師雖然判位很高,是無上涅槃、報佛境界,但由於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即使凡夫,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也能容易往生。
往生彌陀報土者,略分為二:一是明信佛智,二是疑惑佛智。
雖同在報土,明信佛智者,往生報土之當下,花開見佛聞法;疑惑佛智者,往生之後暫時在胎宮之內,還不能見佛聞法。故龍樹菩薩《易行品》解釋說:「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為區別而言,以花開見佛者謂之在報土,以暫時在胎宮尚未見佛者,擬之為在化土,其實都同在一個報土之中。往生化土者,由其人生前疑惑佛智,雜業相感,往生後暫在胎宮,如困在城,以此境界擬之為化土(非普通化土之義)。《無量壽經》形容為「胎宮」;亦可稱「邊地」,以在蓮胎之內,聞法為難;或稱「邊界」,以蓮胎之內,與佛界隔;或稱「化城」,不是寶所故,只是暫時居止處。名雖不同,處所一類。
古來有關「同處」之說,有「同處異質」、「同處異見」二解:
同處異質:同時同處存在,但實質相異。報土是酬報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成就的廣略相入的無礙妙土,《往生論》說「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而化土(九品蓮胎)是第十九願之人,以諸善萬行(含念佛)之自力迴向往生,隨其業因之大小勝劣,所見之佛身亦有大小勝劣之別,所住之處亦大小勝劣之分,數有限量,相有定相,與報土之相即無相、無相即相、容融無礙之妙境不同。
同處異見:化土行者,在報土中不知報土,在近以為遠,一相二見,故成二土,皆是機感所使然。就如「一水四見」,同是一河之水,因為眾生境界不同而看到四種景象:天人看是琉璃;人看是水;餓鬼看是膿血;對魚來說,是牠們的生活空間。業力不同,所感的淨穢就不同。
若全憑彌陀本願念佛之往生,則無品位高下之異,一味無別,無量光明土。所謂「清淨報土,不言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信心歡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光明攝取,始終不捨;一息不來,即入報土。日日在彌陀光明中,無異處在彌陀光明土。
《無量壽經》說極樂世界「恢廓曠蕩,不可限極」,《往生論》解釋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極樂世界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世界統統包涵在它的境界裡面,所以沒有限制。就這點來說,是不是娑婆世界也是極樂世界的一部分呢?其實,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怎麼說呢?是,就是說極樂世界遍滿整個宇宙、整個虛空,所以包含了娑婆世界;但是娑婆世界卻不是極樂世界,因為娑婆世界是由一切眾生煩惱業之果報所形成,而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清淨業所建造。雖是同一個地方,可是不同本質,叫作「同處異質」。我們即使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沒有離開極樂世界;雖還在娑婆世界,等同在極樂世界,即是所謂「同處異見」、「同處異質」——同樣一個地方,但所看、所感覺的境界不一樣。
歸命阿彌陀佛,願生彌陀淨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心靈就轉到了極樂淨土,若色身謝去,當下就往生彌陀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