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佛是對梵語佛陀的略稱,又稱作佛馱、浮陀、浮圖、浮屠等。在舊譯中佛陀被譯為「覺」,在新譯中則譯為「覺者」。「覺」在字典有悟道之義,指覺悟真理。《大般涅槃經》《大智度論》等以自覺、覺他二義解釋覺,而《觀無量壽經義疏》《大乘義章》則是以自覺、覺他、覺行窮滿三義來解釋。《大般涅槃經》卷十八言「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二十四言「一切世間煩惱睡,能自覺亦能覺人故,名為覺人。」淨影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卷上言「言佛者,此翻名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稱之為佛。言自覺者,簡異凡夫;言覺他者,別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名之為佛。」慧遠在《大乘義章》卷二十也採用了與此相同的解釋。以三義解釋「覺」便是始自淨影慧遠。
據此,善導於《觀經玄義分》言「言佛者,乃是西國正音,此土名覺,自覺、覺他、覺行窮滿,名之為佛」,源空於《大經釋》言「佛者,乃是梵音,此翻為覺,三覺圓滿,故以名佛。」可是開新譯之風的玄奘大師卻批判這種僅僅將佛陀譯為「覺」的譯法,認為梵語「菩提」應譯為覺,而佛陀不應譯為覺,應譯為覺者。所以玄奘大師之高足慈恩便在《異部宗輪論述記》卷上言:「佛陀梵音,此云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如蓮花開,如睡夢覺,能自開覺,亦覺有情,覺行既圓,曰之為佛。」自覺指領悟真理,覺悟自身無始以來之迷夢。這裡的覺悟並不是指客觀上對真理的認知,而是在主觀上與真理相一致,即在真理與自身之間達到連可容下一絲毫髮的空間都不存在的狀態。要而言之,就是將真理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
我等凡夫尚未自悟,所以這裡的「自覺」是為了與凡夫相區別。覺他指教導他人,使他人也覺悟真理。聲聞、緣覺雖已自覺,但並不覺他,所以為簡別二乘,才說覺他。覺行窮滿即不論自覺還是覺他,都已圓滿,無所欠缺。其中,開無上之大智慧、悟得究竟真理,此為自覺圓滿;具足大慈悲心、平等開悟一切眾生,此為覺他圓滿。菩薩雖自覺覺他雙行,但尚未圓滿;為了顯示佛超勝於菩薩,所以才說覺行圓滿。按照慧遠之說,要完備以上三義,無一欠缺,才能被稱為佛陀,即覺者。如此看來,所謂佛陀,也就是在自身已覺悟宇宙法界之究竟真理、並享受無量福德的同時,依然努力救度其他一切迷界眾生,使此等眾生與自身一樣同證菩提的大聖人。如《心地觀經》卷一中稱佛陀為「大覺尊」,《大乘起信論》將佛陀稱為「救世大悲者」。
以上文所說的義理為根據,天親於《佛性論》卷二將佛的無量福德大致分別為智、斷、恩三種。具無限之智慧,無不知之事,無不盡之理,此謂之智德;斷滅一切繫縛,證得究竟之自在無礙,此謂之斷德;具慈悲愛他之廣大心,救度眾生無暫時之停息,此謂之恩德。
但小乘卻執著於一佛,不承認有多佛同時存在;大乘則主張多佛,認為在無邊無限的法界中有難以計量的佛同時存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過去無數劫間,已覺悟佛性而成佛的應該有很多,所以這一點並沒有什麼值得驚詫的。
如上所說,大乘主張多佛的同時存在,而在多佛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分出位格,或有分為二身,或有分為三身,也有分為四身的。如《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四舉出法身與生身二種佛身,《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舉出法身、應身與化身三種佛身,《大乘起信論》及《大乘義章》卷十九舉出法身、報身與應身三種佛身,《唯識論》卷十則舉出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四種佛身。在這些佛身說當中,大乘佛教各宗普遍採用的是法、報、應三身說(見三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