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佛經將蓮花譬喻佛,所以最能代表佛教的花,就是蓮花,尤其是淨土宗也稱「蓮宗」,極樂世界亦名「蓮花藏世界」,阿彌陀佛與清淨大海眾菩薩,也都乘坐蓮花,而且只要在娑婆世界念佛,極樂世界便開一朵蓮花。如法照大師所說: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
蓮花也在於譬喻信心念佛人,如《觀經》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
為什麼不用櫻花、菊花譬喻信心念佛人?就是因為蓮花有其他的花所無法同時具備的五種特徵,因此以蓮花譬喻,稱為「蓮花五德」:
一、污泥不染之德
二、一莖一花之德
三、花果同時之德
四、一花多果之德
五、中虛外直之德
一、污泥不染之德:
彌陀救度的信心,開在惡人的心中。
《維摩詰經》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蓮花。」
蓮花生長在卑濕污泥之中,而不是高原陸地。高原陸地譬喻善人、賢人、精進修行之人;卑濕污泥譬喻愚惡罪苦難以精進之人。
善導大師《觀經疏》〈二河白道喻〉說:「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深感愚惡罪苦之人的心中,才會信受彌陀的救度,而開出真實信心的蓮花。若自覺是個賢善精進之人,則不會全身心徹底領受彌陀救度。
佛教所說的惡人與世間所說的惡人不同,世間所說的惡人是指犯法,或違背倫理道德,如作奸犯科、偷盜詐欺、殺人放火,或忤逆父母等;而佛教所說的惡人,是指機深信的人,亦即是體悟到自己的本質是貪瞋癡,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的人。若誤解為要成為世間作奸犯科的惡人,而無惡不作,就會因自作自受,遭到惡因惡果的不幸。「不染」是指不受煩惱業障所染,煩惱雖然仍在,但不礙彌陀救度,必出輪迴,必生極樂,必證涅槃而成佛,如同蓮花開於污泥之中而不受污泥所染。信佛念佛的煩惱凡夫,在不斷煩惱(貪欲、瞋恚、愚癡)的當下,獲得涅槃的果實,即是曇鸞大師所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善導大師所說的「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二、一莖一花之德:
櫻花、桃花,是一枝莖條開很多朵花,而蓮花是一枝莖條只開一朵花。
蓮花一莖一花的特色,是譬喻被彌陀救度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別人不能代替。誰信受誰往生成佛,誰不信受誰依然輪迴,生死路上,如父子登山,各自努力,彼此不能相代。如《無量壽經》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又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三、花果同時之德:
同時開花,同時結果,這是蓮花最大的特色。其他種類的花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而蓮花最主要的不同就是花果同時,這譬喻著什麼?「開花」是指信受彌陀救度,如《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說「信心歡喜」。「結果」是譬喻信受的當下,獲得往生極樂且住不退轉的身分,如《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曇鸞大師譬喻說:「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光來闇去與闇去光來,是同時的。
四、一花多果之德:
蓮花不僅開花、結果同時,而且一朵花之中有許多蓮子。這是譬喻信受彌陀救度,即能擁有廣大無邊的功德,如《往生論》所說:「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信佛念佛的功德利益,歸納為「現當二益」,現生不退,當生成佛。現生不退之外,其他的功德利益甚多;而當生成佛之後,便能廣度十方眾生。
五、中虛外直之德:
「中虛」,蓮花骨莖的中間是空虛的,似覺脆弱,但事實上不容易折斷,能支撐整枝蓮花。譬喻愚惡苦惱的信佛念佛人,似軟弱實堅強。
所謂似堅實軟者,齒;似軟實堅者,舌。有滿口無牙的老人,沒有斷舌的老者。
地位、權力、財富,似強實弱,無常面前毫無作用;賢善精進之人,若不求生極樂,命終之後,依然隨業流轉;信佛念佛的人,顯示自己無德無行、無能無力,然而臨命終時,安然無懼,往生淨土,即是似弱實強。
「外直」,外表的正直。
蓮花從外表看是直直的莖,表示信受彌陀救度的念佛人,自然會端正三業,為世良民,如梗直的蓮莖一樣生存著。
人是煩惱具足的凡夫,即便信受彌陀救度,但貪瞋癡煩惱還是永不會消失而一直存在的,但信受彌陀救度之後,心性轉為慈柔,對自己的言行自然有敏銳的觀察力。
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念佛人,會糾正自己的行為,也為了自信教人信,把尊貴的彌陀救度的法門傳給有緣人,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結上殊勝的法緣,因此更會謹言慎行,率身垂範,避免因自己行誼的偏失,而讓人誤解乃至誹謗這個尊貴的法門。自己言行愈好,所傳的法門才愈容易使人信從,因此會謹慎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