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慧淨法師2017年5月15日講於圓光佛學院
一問:得以往生的主因和助緣有哪一些?
答:往生的主因是什麼?在一句佛號中,主因、助緣統統包含在裡面了,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為什麼?根本願──第十八願只有講到念佛,沒有講到其他;所以我們只要專一念佛,百分之百必定往生。因為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根本願,是釋迦牟尼佛保證的,也是祖師所肯定的,就結論來講是這樣。
至於背後的道理,可能大家要多了解一些淨土教理,也就是所謂的「聞、思、修」。聽「聞」了教理之後,進一步必須如理如法深入「思」維,這樣經文才能入心,而成為信心;那「修」呢?在淨土門很簡單,就是念佛,而且沒有標準。彌陀要救的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怎麼可以有一個相同的標準呢?只要有個什麼標準,一定有的人達得到,有的人達不到;所以如果一定要有個標準,那佛就不能夠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就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了。
所以,主因與助緣,都在於「專稱彌陀佛名」。
四十年前,我初學佛時看很多經書,那時候我學兩門,一門是禪,早晚參禪打坐,一門是念佛。我當時是存著「偷心」,怎樣的偷心呢?我想:不開悟也往生,能往生又能開悟那更好,心想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了。但最後,還是捨掉禪,專歸淨土。這就好像在山上要抓兔子,心裡想兩隻都抓,也跑東、也跑西,這樣到最後恐怕會連一隻都抓不到。何況專修淨土的話,禪就在裡面了。
而且,老實說,開悟的人有幾個?再者,即使大徹大悟了,煩惱全都斷了嗎?煩惱只要還沒有完全斷盡,就不可能離開輪迴。所以歷代以來,就有不少大徹大悟,修得很好,卻又投胎轉世,而且一世不如一世的例子很多。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就說: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
不過,我當時的念佛還不是遵循善導大師的思想,而是一般所認為的,要有主修跟助緣,念佛是主修,但還是要兼帶累積其他功德為助緣為輔助來迴向。等於說念佛是正因,其他的功德是助業,而且這個正因還必須要有相當的禪定功夫,當初的理解都是這樣,主持佛七為別人講的時候也是強調這樣。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解釋。
往生的正因只有一個,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所有往生的功德都在六字名號裡面。因為如果念佛不能往生,彌陀他就不成正覺;彌陀十劫前已成正覺了,所以念佛就必定能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出廣長舌相保證的。
二問:有人說不可帶業往生,必須消業方可往生。請問您怎麼看?
答:消業往生或帶業往生這個問題,大概是在民國70年間(1980)的時候所引起的論諍。當時陳健民居士組織了一批學生查經,查出一個結論說往生淨土不是帶業往生,必須消業往生,而且也出書。這個論點一提出來就引起佛教界的反彈,認為如果要消業才能往生的話,那有誰能往生?所以必須是帶業往生。這個問題,當時異說紛紜,不過現在已沒有人再談這個問題了。
好,我們先就結論來回答,其實不是帶業往生,是消業往生。那業誰來消?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的佛智與悲願就能消我們的業,如前面所引用善導大師《法事讚》所說:「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此外善導大師《般舟讚》也說:「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由結論來講是這樣。
差別在於,那個時候一般所謂的消業,是認為必須靠自己修行的功德力量消業,也就是靠自己的修行達到業盡情空,如此高不可及的條件,當然佛教界就反彈了,因為我們肯定消不了自己的業障,那這樣都不能往生了。可是自古以來,譬如《淨土聖賢錄》所記載的往生事蹟一千多件,另外沒有記載的更多,他們難道沒有往生嗎?是消業往生,而不是帶業往生,業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消的,而不是念佛人靠自力消自己業的。因為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境界,如果不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弘願力與功德力消業,九法界一切眾生是無法往生的。
再者,業是真的還是假的?世人作夢,夢是真的還是假的?
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一醒過來,夢中無論是苦或樂,百年的夢、千年的夢,一剎那間就全沒有了。那夢中的善業、惡業到哪裡去了?它沒有體性,本來就是空的嘛!其實時間也好,空間也好,都是我們凡夫的妄想;還有萬物,我們看萬物有差別相,那是因為我們凡夫的煩惱所顯現的,以佛的眼光來看的話,哪有所謂的萬物,一切都是一體的。
這個都有理論根據,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無法深入細談這部分,大家多看淨土宗的叢書就能明瞭。
三問:很多大德提倡持戒念佛,而且日本淨土宗則認為念佛無須持戒。請問您怎麼看?
答:就往生來講,往生的正因只有一個──念佛,不夾帶持戒念佛,也不夾帶禪修念佛或者教理念佛、定慧念佛、菩提念佛……,如果必須夾帶條件的話,阿彌陀佛如何平等救度十方眾生呢?
只是,這裡有一個誤區,有人誤解,認為:既然強調念佛,就表示不用持戒、不要禪定、不要深入經藏。怎麼會做這樣的解釋呢?如此解釋很離譜,好像除了念佛,其他都不用做了,如果這樣,那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穿衣服?其實彼此是沒有衝突的。
念佛是就往生來講的,而持戒是就每一個人應盡的本分來講的。譬如在家眾,如果受五戒、菩薩戒,那就要守他已受的戒;出家眾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也都應隨個人的本分而持戒。而且學佛的人本身都必然有一種向上、向善、向淨、去惡行善、修身養性的心,同時要淨化社會、服務人群,要發菩提心、勸進行者,這些跟往生根本是兩碼事。
簡而言之,念佛是就往生來講的,其他這一些是做人的本分來講的。所以不是強調念佛,就表示不持戒,甚至可以破戒,不是這樣的。而且念佛者更能體會佛的慈悲,阿彌陀佛如何愛我們,我們也就如何愛人;阿彌陀佛如何為我們,我們也如何為人。而且我們之所以求生極樂世界難道是因為逃避或者去那裡享樂嗎?都不是,是為了更有能力來救度眾生,所以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有一句話說:「不怕不會說法度眾生,只怕不成佛」,因為成佛就自然會說法度眾生;進一步說,不怕不成佛,只怕不往生淨土,因為一旦往生淨土就一定成佛。
四問:既然往生都是化生,怎麼解釋「九品」呢?
答: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沒有提到九品,第十八願內也沒有九品之說,但是《無量壽經》有說到「三輩」,《觀無量壽經》也有說到「九品」,但不管是三輩或九品,都是一樣的,約而言之是三輩,展開就是九品,再展開就是八十一品,再進一步展開就是無量品。
那為什麼會說三輩九品呢?是就兩方面:
一方面是就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根機來講輩品。譬如出家眾,以三輩來講就是在上輩;那在家眾分有能力跟沒能力的,就是在中輩跟下輩;再展開的話就有善、惡,所以就有九品、八十一品、無量品。這一些輩品,如果以他們的身分(根機)所修而迴向往生的話,就是胎生。所以三輩九品就是胎生。
那如果三輩九品這些種種身分,他們都專一念佛,就沒有輩品、沒有胎生,全部是化生了。也就是說,出家眾、在家眾,根機高、根機低,任何的人都專一念佛,都信靠阿彌陀佛的力量,這樣往生的話就像曇鸞大師所講的:
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
在娑婆世界本來有三輩、九品、無量品,到了極樂世界統統沒有這一些,連概念都沒有,都是平等的進入法身了。既已進入法身,連一品都沒有,哪還有什麼三輩、九品呢?
另一方面,三輩九品跟胎生是相對的,那為什麼說上品上生到那裡就花開見佛?其實上輩也是化生,只是時間長短差別而已。胎生說五百歲不見佛聞法,五百是一個數目的概念,那九品就有詳細的時間,有一宿花開,有一日一夜,有四十九天,有六劫、十二大劫……,這些數目跟五百都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概念數目而已。在經典上也常常有五百、五百……這一類敘述,「五」是一個數目,不多不少、大概的一個數目性,所以跟九品是一樣的內涵。
佛無定法可說,都是隨眾生的根機而說的,所以,說五百、說九品也是隨順眾生的根機,性質是都一樣的,目的是要引導三輩九品、無量品的眾生都來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就沒有那一些輩品了;到了極樂世界統統化生,統統花開見佛,都能證無生。這是輩品所蘊含的深義。所以,所有都要回歸到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
簡單地講是這樣,但背後的理論根據有很多。由於時間的關係,不能一一引經據論,這一節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