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淨見法師,淨海法師,淨山法師,淨成法師)
你們特別遠從韓國過來,非常的歡迎大家!我們都是有緣才能千里來相會,尤其是我們同樣年輕就出家,同為僧侶;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同修純正的淨土法門,同信、同願、同行、同生彌陀淨土。
這裡沒有像大家在韓國的寺院一樣,有莊嚴的大殿,還有各個殿堂,就只是一般大樓所改成的道場。不過,我們最主要就是「法」,我們這一個法門,是能夠讓修行人達到目的的法。
修行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知道苦,而且了脫苦,這個是佛教的根本,所以佛陀一開始說法,就談「苦集滅道」。佛陀說:「這個就是苦,你要知道;這個是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苦我已經解脫了,你也要解脫。」苦的來源就是「集」,簡單講就是愛欲;斷了愛,自然就離了苦,就進入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滅。要斷愛必須要修「道」,一般講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要勤修戒定慧,才能斷除貪瞋癡。不過剛剛講的,都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大家肯定都知道的,只是要修戒定慧,檢討起來,我們都修不來。
單單這個「戒」,我們都不是持得很清淨,而「戒」不清淨的話,「定」就不用談了;沒有定的話,絕對不能開發斷煩惱的智慧。從這一點來講的話,我們即使修行,最後也是絕望的。
幸好,這個「道」,除了八正道之外,還有一個念佛的大道。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又說「念佛即是涅槃門」。本來涅槃是不生不滅的,也是無形無相的,但如果把它比喻為一座大城,這座大城必須要有門才能夠進入,如果沒有門的話,這座大城(涅槃的境界)再怎樣的富麗堂皇也進不去,剛好,阿彌陀佛以五劫思惟,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為我們成就了極樂世界,並賜予我們入大城的簡易方法,只要念佛就能夠進入涅槃城。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淨土,我們的心都充滿三毒煩惱不清淨,所以,以我們這種根機是沒有力量進入極樂世界的淨土,幸好只要念佛就能夠進入,這個我們就能夠做得到。因為念佛誰都會念,出家人懂得教理會念,在家人不懂得教理也會念;人有嘴巴會念佛,鸚鵡是鳥也會跟著我們念佛;小孩什麼都不懂也會跟著我們念佛,老人記憶力衰退了他也會念佛。他們對於道理不一定懂,可是都會念佛,只要念佛就能夠往生。
因為阿彌陀佛把他「發願」的功德,「修行」的功德,統統容納在六字名號裡面,所以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願」跟「行」的結晶。
阿彌陀佛所發的願無比的弘廣,釋迦牟尼佛因之一再讚歎,阿彌陀佛的願是超越十方諸佛的願,又說阿彌陀佛是超越十方諸佛的佛中之王。一方面是他發的願超越十方諸佛,另一方面是他修的行同樣也超越十方諸佛的三大阿僧祇劫,阿彌陀佛所有的願啊、行啊,功德統統都容納在六字名號裡。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就說這句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因為這一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所有願行功德,所以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
《觀無量壽經》就說,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都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罪業。我們凡夫都有罪、都有惡,要滅這個罪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念佛。《無量壽經》又說,聽聞到這句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能夠得到「大利」,這個大利就是「無上功德」,就是「成佛利益」。所以我們要消除罪業,或增長功德,最簡單容易的就是念佛。
以我們出家眾來說,都有受戒,但受戒難免會犯戒,是犯了再懺,懺了又犯,再懺還是再犯……,因此如果靠我們自力的懺悔滅罪是不可能的,剛好這句名號有不可思議功德,一念名號就能夠消我們的罪,同時又能夠成就我們無上的功德,由此可知,我們要消罪業,或者是求福慧,都沒有比念佛來的簡單容易又殊勝。善導大師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根本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著,不取正覺。」意思是說,要往生我的極樂世界的這個念頭,乃至十念、五念、一念都能夠往生,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有的人平時沒有遇到這個法門,臨終的時候才遇到,一念就斷氣了,也能往生;像我們現在還不是臨終,現在就開始念,所以我們都必定往生,念念都往生。
阿彌陀佛根本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著,不取正覺」,如今阿彌陀佛的願行已經成就了、已經成佛了,所以我們「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這個「乃至十念」的「念」,從根本意義來講就是「欲生我國」的「念」,也就是說我們願生極樂世界這一種念頭,念念不捨,這樣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平常有妄想雜念,會胡思亂想,種種煩惱,這個時候往生的念頭忘記了,但其實並不是沒有了,而是潛藏在內心,等妄想過了,內心的念頭就會浮起來,因為我們真的有願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假設不是真的有願生的念頭,那妄想一來願生心就沒了。我們的心有沒有真的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最知道,只要我們真有願生之心,阿彌陀佛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會來接迎我們,因為他知道我們有願生的心。
從這一點來講,不管身分是出家、在家,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不論,因為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的外觀形狀各個不一樣,千差萬別,可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我也一樣,你也一樣,他也一樣,統統都一樣。就像一顆萬應妙藥,只要吃下去就能夠治病,不管誰吃下去都一樣會治病,也不一定要知道這顆藥的成份是什麼?是誰研發出來的?不一定要知道,只要把藥吃下去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只要有願生的心、念佛的心就可以,其他的阿彌陀佛完全知道。就好像妙藥的譬喻,我們負責喝藥,藥負責所有治病功能。如此殊勝,不可思議的功能效用,也只有我們這個法門才能做得到,因為方法極為簡單,又相當容易可行,因此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又說「水路乘船則樂」。意思是,我們只要舒服的坐在船上就可以,這一條船是自然從此岸到彼岸,所以船到彼岸,我們也就同時到彼岸了。
到彼岸的力量是這艘船的力量,靠我們凡夫游泳之力是絕對游不到的,所以龍樹菩薩以坐船是快樂輕鬆的做為「難易二道」判別的比喻,又進一步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船譬喻為八正道。也就是說「苦集滅道」之中,圓滿了「八正道」,就能夠斷「集」,就能夠滅「苦」,就能夠達到涅槃。龍樹菩薩說「乘彼八道船」,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等同「乘彼八道船」,就「能度難度海」,能夠度脫很難度的生死大海。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教理很淺顯」,只要曉得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可以了;「信仰很單純」,十方三世諸佛當中,我們只要信受阿彌陀佛一佛的救度就可以了;「修行很容易」,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利益很圓頓」,是今生就可以得到的,因為從此我們就不再輪迴,就必定往生極樂,就可以確定將來必定成佛,這是現世就可以得到的利益。這「教、信、行、益」,完完全全都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如果沒有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我們的力量我們達不到。
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要在這輩子確定不再輪迴,起碼要到須陀洹(初果),就是破了見惑,入預流,證初果。但自佛教傳到中國,約二千年來,能證初果的羅漢可以說鳳毛麟角。所以如果沒有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必定仍會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如果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現在就可以確定不再輪迴,這就是曇鸞大師所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
我們是具縛凡夫,「戒、定、慧」學不來,煩惱一點點都沒有斷,可是照樣可以離開六道輪迴,到極樂世界去成佛,這完全都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如果要靠自己修行,煩惱沒有斷是不可能離開輪迴的。
也就是說,一般人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教理之談而已,如果沒有斷煩惱還是不能了生死的,生死不了就不能夠證菩提、入涅槃。所以有很多人都在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沒有煩惱可斷、沒有生死可了」,那只不過是桌上的學問、頭腦的觀念而已,命終的時候還是隨著自己的煩惱業障又繼續去生死輪迴了。
如果真為生死,真想出離輪迴,就要真實的面對自己,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談玄說妙。也因為如此,即使讀了好幾年的佛學院,甚至是深入經藏,但也要當成自己什麼都不懂;以前雖然做了種種的修行,甚至苦修苦行,現在也要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淨土宗宗旨就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只懂得阿彌陀佛要救我,而相信、接受彌陀救度,然後專一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就能夠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剛剛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只要願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念念相續就能往生,而現在講念佛,這要怎麼融會貫通呢?是這樣的,有願生的念頭自然會轉為稱名。存在內心,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願生極樂的念頭形之於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假設什麼道理都不懂,也不曉得要往生極樂世界,只會念佛,那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一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的名號,自然有讓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讓很多人只要有心、有緣,都容易做得到。啞巴不會念佛,心中想往生也可以;道理不了解,可是嘴巴會念佛,也可以,也因為這樣才能夠「廣度十方眾生」。所以我們淨土宗宗旨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只要念佛就讓阿彌陀佛「握」著了,阿彌陀佛有力量「掌握」著我們,即使我們要逃跑也逃不掉了,這就是「攝取不捨」。我們即使想逃也逃不掉,就好像大海裡面的魚被魚網撈住了,又好像水在杯子裡就不會漏出去了。
曾有人說,念佛就是要把阿彌陀佛的袖子抓緊,或把阿彌陀佛的手抓緊不要放,這樣講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沒有抓的力量。舉一個例子,就好像父親跟兒子在房間睡覺,外面下著大雨,這時大水淹進房間,已經淹到床鋪了,如果不逃離就會淹死。這位父親是世界第一的游泳高手,他游泳的技術很高超,再怎樣的大風大浪都障礙不了他。假設這時候父親跟兒子說你抓住爸爸的皮帶,爸爸游到對岸,你也就跟著到岸上了。可是兒子體力不足,還沒有到對岸,就因為手沒有持續緊抓的力量,途中就鬆掉,被水沖走了。但是如果父親把他夾在腋下,這樣的話,父親到岸上兒子也到岸上,這個就是「攝取不捨」。
這也就是阿彌陀佛根本願所說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著,不取正覺」,一定要讓我們往生,不然他不成佛;那阿彌陀佛成佛了,可知念佛人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有一部經叫做《彌蘭王守護經》,彌蘭王問那先比丘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麼?學佛修行的目的何在?」那先比丘回答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出離生死輪迴之苦;修行的目的也是在於出離生死輪迴之苦,證得解脫,趣入無餘涅槃。
世間有三苦、八苦,百八苦、八萬四千苦,乃至無限無量的苦,時時逼惱著我們,片刻也不稍停;苦不但生生不息,並且還會惡性循環,若不斷除,今生受苦,來世還會牽牽扯扯,苦上加苦,永無出期。
為了要捨離世間的種種苦,斷除來世的苦,出離老病死憂惱等一切苦,求得永恒的安寂,所以學佛修行。以期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登上涅槃寂靜的彼岸,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最上勝的目的。」
所以為什麼要修行?因為,即便這一輩子有福報享樂幾十年,可是以後有無窮無邊的苦在等待著,因此捨掉幾十年虛假的快樂,去尋求永恆的真樂。如果學佛修行,不以斷苦為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從這一點來講,佛教的核心,佛教的目的,都在我們這個法門。因為我們這個法門能夠讓所有的人容易達到永恆安樂的目的。
佛陀說淨土法門很難信,除非生生世世已經薰習好多次了,這一輩子才能夠相信;如果過去世沒有薰習過,這一輩子才開始聽聞就不容易相信。所以我們聽了這個法門就要起信心,不然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好不容易聽到佛法,且逢遇殊勝的淨土法門,如又再度輪迴,委實太可惜了。
所以有一首偈子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這一首偈子很淺顯,但是很實在,可是往往被忽略了。如果認真的想,就會首肯「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這個法門是讓所有一切眾生都臻於平等的一個法門,因為一句名號讓我們都平等一如,就好像國王坐船能到彼岸,乞丐坐船也能到彼岸;高僧大德念佛往生極樂,如我們下根愚昧無知念佛,也同樣往生極樂,所以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法界當中有高等的菩薩,也有二乘的聖者,還有我們這樣的罪惡生死凡夫,高等的菩薩要往生極樂世界,他也要念佛,那我們念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念佛,兩個差別很大,可是只要念佛,就平等了。
《觀無量壽經》有一段經文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從這一點來講,雖然我的年齡比你們虛長幾十歲,出家也比你們久,可是由於我們都念佛,因此我們都平等,所以我們就像兄弟一樣。
現在在娑婆世界的念佛人,到極樂世界都是等覺菩薩,所以我們兄弟有緣千里相會,希望我們要珍惜這樣的法緣,同樣過著「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的日子。這樣的話,遇到順境,也不用太過於快樂、貪著,以感恩的心來念佛就可以了;遭遇逆境,也不必生氣、抱怨,也是以感恩的心來念佛就可以了。
因為想到我們能夠活著是靠很多很多的因緣,也是靠阿彌陀佛的庇佑,所以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遇到什麼境界,順的、逆的、樂的、苦的,都要從內心表示感謝,這樣就能自然地感受到幸福。
培養一種感覺幸福的心,就是凡事感恩。如果沒有感恩的心,遇到逆境或不如意的事,往往就會不平、不滿、抱怨、發牢騷,這樣人生就會苦惱,不會幸福快樂。我們只要活著,不管順逆苦樂都要感恩,感眾生恩、感彌陀恩,並將這種感恩的心用言語或者笑容分享我們四周的人。這樣做可以使自己和周圍的人更加和諧、更加喜樂,這樣我們大家就有幸福快樂的感受,這樣人的一生就能夠活得更溫暖,更豐富,更圓滿。
這一輩子的憂愁、辛酸、惱苦都是短暫的,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就要領受成佛的果報,何況我們現在都活得好好的,有一些人短命、生病,可是我們還活得好好的,所以我們只要活著,就要滿足,就要感恩,這樣就能感覺到很幸福。
對這一個法門的教理只要懂得,就會有信心,而且會珍惜,想把它分享給其他的人,這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希望大家一起走在「自信教人信」的大道。
民國113年(2024)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