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案語一、阿彌陀佛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善導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乘我願力」四個字,是非常的關鍵的。

       一般人念佛,認為不完全是「乘彌陀的願力」,認為雖有阿彌陀佛的他力,也要有自己的自力,自他二力和合才能往生。這樣講的話,問題就來了,自己的力量有沒有?夠不夠?達不達到標準?也就是會像這位居士所講的「我雖然念佛,可是妄想煩惱還很多,還不能一心不亂」。這樣的想法,顯示出他認為還要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誤認為,要有一心不亂的力量,要能夠降伏煩惱或者是雜念。可是,並不是這樣的。

       自省:我們能達到禪定或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亂嗎?能降伏煩惱嗎?如果能,那靠自己的力量不就可以出輪迴了嗎?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力量,才要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因為阿彌陀佛曉得我們沒有力量,才會完成「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這種功能、功德、力用。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十方眾生──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只要念佛,就是「乘佛願力」,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善導大師對於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的多,在這裡只有引用一段。

       這段第十八願的解釋文是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著作中的《觀念法門》。第十八願共三十六個字,善導大師所解釋的這一段文字共三十二個字,可說每一個字都扣緊第十八願。只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八個字,善導大師用「願生我國」來做為結論性的解釋;「至心信樂」沒有解釋出來,表示只要「願生我國」就可以了;「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之後就是「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至於第十八願所講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就沒有解釋。也就是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成問題。如果要推究「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誰是這樣的眾生呢?「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指誰呢?其實就是指我們、就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就是「五逆誹謗」的眾生。這個道理已在前面稍微解釋過了。

 

       案語二、「執著力,向心力」:

       執著力、向心力在娑婆,報已盡仍在執著,拖延、拉扯。
       事證一:香港老太的醫學奇蹟--生命執著力。
       執著力、向心力在極樂,報一盡即生極樂,不拖延拉扯;
       事證二:決定往生,立即往生

       這是要說明,雖然娑婆報體已經臨命終,但還在執著、拖延、拉扯。這執著、拖延、拉扯的原因有兩種:

       第一種,是自己。自己還不想往生,因為人都有一種愛──「自體愛」。「自體愛」就是我執,也就是第七識的我見、我慢、我癡、我愛,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的生命。因為愛自己、愛自己的生命,也間接的愛自己的所有--丈夫是自己的,太太是自己的,兒女是自己的,財產是自己的,這個叫「境界愛」,愛自己今生在這世上所擁有的一切,這個就是「執著力」。有執著力,就有一個向心,這個叫「向心力」。這個執著力、向心力,一般人來講,都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即使快要斷氣了,還再執著,這是自己。

       第二種,是家人。家人捨不得放手,捨不得讓親人離開,要求醫生要儘量的急救,這樣就是在拖延、拉扯。報已盡而仍在執著,導致對方痛苦,家人勞累,也浪費醫療資源。

       事證一,香港老太的醫學奇蹟--生命執著力。

       香港有一位老太婆已經病入膏肓,不能吃、不能喝,點滴也打不進去,已經奄奄一息了,醫生判斷生命不會超過一個星期,但這位老太太非常掛念遠在南美洲的兒子,她的親友到處尋找她的兒子,等到聯絡到她的兒子,辦好手續回到香港,和母親見了最後一面,老太太才安詳的斷氣。這樣的過程,拖延了五個月,醫生都覺得非常訝異,不吃、不喝、點滴也打不進去,生命竟然能夠拖延那麼久,所以說這個是超越醫學的奇蹟。

       這個就是執著力,因為她的向心力在他的兒子,所以遲遲不肯斷氣,這一種執著產生意志,使他的生命就這樣的維持,到了他不執著了,放下了,就斷氣了。

       「執著力、向心力在極樂,報盡即生極樂,不拖延拉扯」,就像上述這位醫院中癌末的病人一樣,曉得自己既然可以往生了,為什麼還要在醫院受苦?

       事證二:決定往生,立即往生

       南投縣竹山鎮有一個蓮友,她常常參加助念,白天晚上都不辭辛苦。她的母親因為沒有佛法信仰,而且知見不正確,責備她說:「助念不好,亡靈會跟隨著你回來;如果你要去助念,就不要回家裡來。」這個蓮友曉得媽媽沒有正確的信仰,這一種想法是迷信的。

       她的媽媽已經八十幾歲,住在鄉下的三合院裡,媽媽住一邊,叔叔和嬸嬸則是住在隔壁的房間。其他的親戚也都住在附近。

       媽媽平常都是早起的,有一天將近九點了還沒有出房門,她的叔叔、嬸嬸覺得奇怪,去敲門,也沒有反應,心中預料可能發生什麼不測,所以就請里長過來,也請消防人員撬開房門,結果看到老人家昏迷在床上。立即送醫院急救,醫生檢查後說是腦充血,建議家屬,已是八十幾歲的老人了,不用開刀,開刀也好不了,徒增痛苦。

       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期間,病房只能留一個親屬陪伴,這個女兒就一個人在醫院陪伴母親,握著她媽媽的手說:「媽媽,我們來念佛,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出現,你就跟他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您腦出血,不能開刀,不能治療,只能在醫院等待死亡。」之後就握著媽媽的手念佛。

       當天下午三點鐘,她回家和家人討論後事的安排;五點鐘又回到醫院念佛。到晚上七點多的時候,媽媽醒過來了,而且跟著念了一句「南無」。念完「南無」二個字時,立即斷氣。

       這位蓮友一直有注意老人家血壓的情況,本想指數若降到80,就要送母親回家安然等待往生。她媽媽原本的血壓值都是正常的,直到念出「南無」兩個字時,當下指數從163降到0,立刻斷氣。這個就是立即往生,沒有經過拖拉。

       為什麼能夠立即往生?我們可以推想,她媽媽應該覺悟到已治療不好,在醫院只是拖時間,不僅自己痛苦,家人也會身心疲累,平常女兒告訴她,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往生極樂世界呢?

       也就是說,「一入耳根,永為道種」,雖然平日她媽媽不相信,可是這一些觀念她已經聽進去了,逢緣遇境,種子就會現形,所以決定往生,立即往生。

 

       案語三、王調木老居士往生前的不當急救

       王調木老居士是我們淨土宗台北的志工淨好的父親。老居士生於民國元年11月16日,也就農曆7月7日,往生於民國82年12月28日,正當農曆11月16日,彌陀誕的前一天凌晨三點往生,享壽八十三歲。

       老居士從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學佛念佛,也曾經帶著淨好到寺廟拜佛。可是老居士一直到往生前都沒有皈依。為什麼呢?因為老居士皈依有幾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台灣人;第二,必須是男眾;第三,必須是專修淨土;第四,會講台語;第五,會講經說法。

       老居士晚年之後,每天都會到佛堂念佛拜佛。

       往生前兩個月,常對淨好說:「我來日不多,趕快幫忙找尋一位台灣人懂台語且專修念佛的男眾法師皈依。」但是始終不知道這樣的一位法師人在何方,因此每當禮佛,唯有祈求臨命終時,得蒙彌陀接引,能無障礙往生極樂淨土。

       往生前一個月,老居士的媳婦發現公公在佛堂昏迷了,立刻叫救護車,送到三軍總醫院急救。老居士被急救醒來後,就很感嘆的說:「哎呀,再兩個小時,阿彌陀佛就要來接我了,你們怎麼把我送到醫院?」

       既然住在醫院,身體老邁器官衰竭,兒女們很心疼,請醫生做種種檢查與治療,就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也就在那時候遇到了我。

       為什麼遇到我呢?民國八十二年(1993),我父親也因病住進三軍總醫院。有一天,黃秀雄居士與鄭居士到醫院來探望淨好的父親,從走廊經過時看到在病房中照顧父親的我,就向我合掌問訊,簡單談話之後,就聊起了信仰的話題。我就跟他們講解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也就是彌陀慈悲、平等、主動救度的內涵,對方也是念佛人,一聽之後法喜充滿,因此就請我一起去探望老居士。因為我是台灣人能講台語,專修念佛的男眾法師,因此老居士很歡喜的請我為他皈依,因為這樣,我跟王調木老居士,以及淨好的家人,才結了這個佛緣。

       從此每天晚上我都會去探望老居士並且談談淨土教理,然後就跟家屬在旁邊念佛。但其實對老居士來說,他是已經往生決定的。同時在這期間我曾問老居士,阿彌陀佛是否來過?老居士表示來過二次,一次站立,一次乘蓮花座。

       有一天,老居士要淨好翻閱病房牆上的日曆給他看,當翻到十二月二十八日(農曆11月16日)時,以手示意停止。而往生之日正是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三點三十分,也就是彌陀誕的前一天。老居士往生之後,臉色非常紅潤,面貌很慈祥,入殮的時候全身柔軟如綿。

       不過在這裡要跟大家特別說明的是,老居士離開醫院之前是被急救無效才送回家的,而氣力衰竭的老人家在被壓胸部急救時,都難免會有痛苦的顯現。其實老居士既然往生極樂已經確定了,應該可以提早離開醫院回家來安然往生的,但由於當時淨好的姊弟們還沒學佛,而請醫生要儘量急救,希望多延長生命,結果是不但不能延長生命,反而讓父親枉受痛苦。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家人捨不得放手,捨不得讓親人離開,要求醫生要儘量的急救,這就是拖延、拉扯。報已盡而仍在執著,結果就是對方痛苦,家人勞累,也浪費醫療資源。

       我們再回過頭來解說。

       老居士本來可以寂靜安然的往生,為何還要經歷住院再受折磨?我想這固然有家人的因素,但最後都有阿彌陀佛慈悲的護持與巧妙的安排,這可以由事後的發展來做幾點分析說明:

       一、排除疑惑引導學佛:如果當天在家裡的佛堂往生,對自己固然圓滿往生的大願,但是那時家人也沒在身旁,而且,家人除了淨好之外都沒有學佛,會誤以為老居士一生學佛念佛,何以不能在家人環繞之下壽終正寢,而卻突然昏迷去世,這樣是否有往生極樂世界呢,恐怕會有這種懷疑。那麼,送到醫院後,在住院中兩次見佛與預知時至,以及往生的瑞相,正可化解家人的疑惑,並且度化家人也學佛念佛。

       二、讓老居士得償皈依宿願。

       三、引導淨好與淨土宗結緣,淨好因此一直以來對教團非常的護持。

       四、當初在醫院所遇到的黃秀雄居士,也因為這個因緣而接觸了這個法門,之後帶動當地的蓮友學這個法門,不久之後成立了木柵念佛會。念佛會的一位蓮友也在我們淨土宗教團出家,也承當自信教人信的弘法布教的天職。黃秀雄居士的文筆很好,為了推廣淨土法門,也寫了幾本淨土宗教理的書與大眾廣結彌陀救度的法緣。

       五、我父親於隔年(1994)農曆11月11號往生,也就是彌陀誕前七天。由於當時我剛從日本回來不久,認識的蓮友不多,幸好有黃秀雄居士帶領一團蓮友過來協助助念、告別式法會,圓滿了我父親的一切後事。

       我想老居士最後在醫院一個月當中,圓滿了這幾件殊勝難得的事。至於最後急救的不舒服,絲毫不影響彌陀的救度,也絲毫不影響老居士的往生。

       前面提到的榮總這位癌末病人,他因為沒有機緣接觸到純正的淨土法門,導致他雖然一生精進念佛,卻一直存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可是最後遇到了善知識講解純正的淨土法門,結果當天晚上就歡喜地往生了,這就是顯示出善知識的重要。

       假設當時去關懷、為他開示的人說:「你還有煩惱妄念,還不能達到禪定上一心不亂的功夫,這樣不能往生,只是培福,就等下輩子繼續修行……!」如果是這樣的開示,反而障礙了往生大事。

 

       案語四、講者的攝受力:受人敬重,教理通達,明確果斷。

       講者要有攝受力。淨根法師他那時已經現出家相,是以出家人的身分穿著出家人的服裝前往,單單這樣的身分就有攝受力,也會被人敬重;假設是個居士穿居士服去的話,攝受力與敬重度就不會那麼高。

       還有「教理通達,明確果斷」。雖然是出家人的身分,但也要教理通達,並且明確果斷地傳達。也就是,要堅定的說念佛絕對往生淨土,念佛必定往生淨土,念佛往生淨土是阿彌陀佛的誓願,是千古不易的定案。要鏗鏘有力的宣講這種令人信心決定的信息,讓人一聽便心中豁亮,而心開意解,同時信心決定。如果教理不怎麼通達,自己的信心就會若存若亡而飄浮不定,所講的話就不俐落不明確,就缺乏穿透力,就會模模糊糊、模棱兩可,認為或許可能往生或許不能;不能明確果斷、斬釘截鐵地解說念佛必定往生淨土的道理。

       所以念佛法門中真正的善知識必須是修學本門的善知識。

 

       案語五、聞者的心態:生死觀、無常觀(真劍勝負、真槍實彈)。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前一段是就講者的攝受力來說,這一段則是就聽者的心態來講。聽者應該具有怎麼樣的態度呢?這位癌末病人一聽到純正的淨土教理當天就往生了,他當時所聽的教理也只不過短短幾十分鐘,結果,當下安心,當天就往生了。所以聽聞這個法門的心態是什麼?就是「兩觀」——生死觀、無常觀

       什麼是「生死觀」?就是曉得有生死輪迴,同時死了要再得人身不容易,所謂人身難得;既然人身難得,而且往往會墮落到三惡道,豈不是很嚴重!這個叫「生死觀」,把生死輪迴看成是一件無比重大的事情。

       「無常觀」,既然下輩子未必能夠再當人,往往都在三惡道,那對我們來講,並不是說還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不是!無常就是死,死是隨時臨臨擺在我們面前的。

       佛門晚課中有一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個就是提醒我們要生起生死觀、無常觀,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生命就如石火電光,無常大火在頭上燃燒,應該早日尋求出離生死大海之道。

       房子已經著火了,不可沒有強烈急迫感。不要心存僥倖,以為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卻不知人命無常,生命在呼吸間,由不得人。晴天備傘,白天備燭、今天必須預備好。

       道綽大師《安樂集‧第二大門》(《聖教集》395頁)以無常觀與罪惡觀,譬喻念佛人的心境說:

       譬如有人,於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
       此人徑走,視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
       我至河岸,為脫衣渡,為著衣浮?
       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復畏首領難全。
       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餘心想間雜。……
       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聖教集》657頁)以「二河白道喻」,譬喻念佛人歷程的三定死說: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
       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因此,現在就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不等明天或未來。

       對這位癌症的蓮友來說,不用等別人提醒他要有生死觀、要有無常觀,為什麼?對他來講,他已經是面對生死,可以說是活在沒有明天的日子,所以他不用去觀想生死、觀想無常。因此,他在聽淨根法師開示時,是怎麼樣的心情呢?——「真劍勝負」,是真刀真槍對決的。

       有當過兵的人都知道「演習」這個科目,演習的時候大家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往往想找一棵大樹,然後在樹下乘涼,是那一種心態,因為不是實戰,不是真槍實彈的戰爭;即使是真槍實彈的演習,心理上也曉得不會真的傷人,所以心理上是鬆散的。但是,如果與敵人真槍實彈打戰的話,會怎麼樣呢?全身細胞會都警惕起來,這個就是「真劍勝負」,「真劍勝負」不是中國的成語,是日本話,就是しんけんしょうぶ。用真刀真劍做勝負的比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是存活的關鍵,所以會卯盡全身心力來應對。

       聽聞這個法門,也要有這樣的心態。在那種深刻生死觀、無常觀的情境下,不可能一邊聽聞這個法門,一邊含著口香糖,或者是手中揮扇,或者心不在焉的東看西看,不會這樣的。一定是全神貫注,要聽清楚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往生原理是什麼?真的還是假的?

       就比如,別人欠我們一千元,說七天後會歸還,我們不太會放在心上,因為金額不大,有還沒還對自己絲毫沒有影響,如果沒有如期歸還,頂多算是欺騙。但假設今天我們犯了國法,除非有人能拿十億出來調解,否則必定是死罪。那聽說有一位大富長者,心地很好,十億對他來講不算什麼,只要我們拜託他,他就可以為我們調解。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一定還會懷疑:「真的嗎?有這麼好的人嗎?他如果幫我,我就有生命,他如果不幫我,我的生命就沒了……」還有七天,所以天天都在不安、都在等待,沒到第七天這個心是不安的不定的,也就是還不能信心決定,人都有這種煩惱的疑情心。與自己生死有相關,肯定會有「信」跟「疑」的來回激盪,所以在聽聞這個法門的時候,一定是認真再認真,確認再確認。

       就像我當初看到善導大師的法語「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我就在想:「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太容易太便宜了,人人都往生!不管出家在家,不管什麼人都能往生!真的是這麼容易嗎?我一定要追究到底。」但是台灣當時還沒有人在弘揚這個法門,也看不到這方面的著作,反而只有日本保留了善導大師的教法,而且發揚光大,因此我一定要到日本去追根究柢,因為這個關係太重大了!這個就是生死觀、無常觀。

       所以我就引用唐朝詩人盧綸,描寫西漢李廣將軍一個事蹟的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林暗草驚風」,一片叢林中,晚上黑暗無光,草被風吹動,那個時候直覺是老虎出現。

       「將軍夜引弓」,將軍就引弓拉箭,嗖!往老虎的地方射去。當下風平草也不動了,直覺老虎被箭所射中了,就轉身回去了。如果老虎沒有被箭射中,撲上來的話,命就不保了,所以他面對老虎時是生死對決的,射箭的時候是卯盡全身力量的,只是天已暗黑,就等明天再來看看吧。

       「平明尋白羽」,黎明的時候,來找這一支箭。

       「沒在石棱中」,哎呀!不是射中老虎,是射進一顆大石的棱角裡。將軍當時驚訝:我的力氣有這麼大嗎?再試看看,結果一試再試都射不入石頭中了。

       為什麼會這樣?對境不同了。昨天的對境是直覺對方是老虎,而現在的對境是石頭,射入石頭中對自己並沒有好處,即使沒有射入石頭對自己也沒有害處,所以不會從內心卯盡全身氣力。

       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要「至心」;善導大師說「一者決定深信」,是要「決定深信」,就是這一種心境。

       不過,往生非得這樣嗎?不一定,根機不同,這是就人來講的。人有貪、瞋、痴、慢、疑、邪見;如果是就動物來說,就是放佛號給牠們聽,要牠們聽聞佛號,受佛光攝取,將來往生極樂。動物都有靈性,有知覺,能夠察言觀色,甚至我們沒有講話,起心動念發出的磁場,對方也能感受得到。任何動物都有這種功能,包括小如螞蟻也一樣。

 

       案語六、善知識的重要:必須是本門善知識。

       這段按語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有跟大家分享過,現在就不重複。

 

       案語七、斷食善終、斷食往生。

       如果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病已經到了無法醫療、身體機能無法吸收,就不用勉強在醫院做無謂的治療,可以提早回家,讓家人在旁邊念佛,就靜靜的等待,過幾天就會往生淨土,不用在醫院受插管的各種痛苦,家人也不用那麼勞累,同時也不浪費醫療資源。如果確實想要親人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少苦少惱少障礙,就要這樣做。以早期民間傳統的觀念,尤其沒有淨土法門的信仰,多少會有人指指點點,說這樣的做法是不孝的,誤以為這樣是害親人長輩早死,不曉得這樣做反而對親人是最好的。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有新的思維與更恰當的做法,現代有關「生死學」,還有「斷食善終」,不只是宗教界,在社會上、醫學界也都逐漸被重視、被提倡,提出──不只要考慮生,也要考慮死,因為生跟死是一體的,只曉得生而不曉得死,那生命是不完整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