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答蓮友問(一)

1問:受人誹謗時怎麼辦?

  答:首先應當想到,我們原是罪業凡夫,受人謗辱,可以說是理所當然;應當甘心承受,念佛懺悔,不嗔不惱,益進益勇。這樣反而成為消業增福、勵煉心志的最好機緣。通身都是罪業、毫無功德之生死凡夫,如果受過多讚譽,名實不符,無福消受,不生大病,必遭奇災。如果能平心靜氣以念佛對待誹謗,便能速消宿業、預免病災、擴充心量、增長福德,所以不僅要聞謗不辨,反而要聞謗生喜才是。
如果因為弘揚念佛法門而受人誹謗,這也是勢所必然的。善導和尚早就說過:「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見有修行起嗔毒,方便破壞竟生怨。」應當悲愍對方邪見無知,而深慶自己多生有幸,更加勇猛精進弘法布教,將此法門普遍傳告給一切有緣。

 

2問:醒時能念佛,故可安心於往生;如睡著、忘記、失憶等不能念佛,怎麼安心?

  答:往生安心,在彼佛誓願不虛,與凡夫睡、醒無關。或睡、或醒,或明憶、或失憶,或有稱念時、或不稱念時,凡夫本來如此。阿彌陀佛正為救度如是之凡夫所發之誓願故,真願往生,常稱佛名,佛願不虛,決定來迎。
如一旦成為學生,雖有睡時、醒時,有正讀書時、未讀書時,然皆不失學生之資格,皆享受教師教導之權利。雖如此說,總以勤勵讀書為學生本分、本質;若心中實無學讀之心,則徒有其名,無有其實。
成為真願往生之念佛人也是如此,不以睡醒、明憶失憶等而改變念佛人之資格,不失彌陀佛光攝取之利益。以此《觀經》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雖如此說,總以勤勵念佛為念佛人之本分、本質,否則也是徒有其名,無有其實。所以善導和尚處處勸勵「念念不捨」、「念念相續」、「上盡一形,下至十聲,畢命為期,無有退轉」等。
《法然上人全集》577頁,釋念佛相續有三:
1.依善導和尚之釋,一日一夜之間一萬遍之念佛。
2.一食之間三次之念佛。
3.願生心切,自然相續。
《法然上人全集》590頁言:「念念不捨」者,隨人根器之勸導語故,視自己身心所能而行之。

 

3問:想勸化他人念佛,分寸應如何把握?

  答:勸化之語,隨機不同,但總的是要讓對方能安於念佛、勇於念佛。如法然上人所說:
「信取一念往生」,是安於念佛;「行盡一形稱念」,即勇於念佛。如果只說一邊,或增人放逸,或令人不安。自己安心、起行也應當如此,莫懷疑,莫放逸。

 

4問:同為淨土門,其他人所說與善導大師所說有所不同,應如何取捨?

  答:自古以來,弘揚淨土的大德很多,都有深智慈悲,為後人所普遍敬重;但正如《無量壽經》裏說的,淨土法門是「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親自來此娑婆世界示現為善導和尚,開顯淨土究竟了義,那麼無人可以透達。勢至菩薩化身的印光大師讚歎說:善導大師所說,等同阿彌陀佛親自所說。所以如果其他任何人所說,與善導大師所說不同,應當取善導大師所說的為標準。
以喻說明:淨土門內,善導和尚言教如中央政府之令,具有最高之權威性、普遍遵行於全民。其他善知識言教,如同地方首腦之令,必須服從於中央;又只能適應於某一地區,而不能普遍遵行於全國。然因地方乃是代中央行政,如果順符中央,即當同等尊重,毫無差別。如果地方有背於中央,即須知過立改,以使政令暢通,民心歸順;如果更反駕於中央之上,即成叛巨亂黨,必須剪除。
世有無知之人,尊奉其知識而反輕善導,這並不是真的尊奉知識,而只能令知識蒙辱不安罷了!如尊縣宰而輕帝王,反陷縣宰於不義。

 

5問:有人說:「回歸善導,不如回歸釋尊」,而不讚同回歸善導之主張,是否有理?

  答: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其所言說為淨宗之標準,而今淨土門之內有人已偏離善導大師思想,由此之故,而說回歸善導;若其思想,與善導大師一致,則不必說回歸不回歸。如同開車,本來行於正路,不必說回不回;已離開正路,才必須回到正路,不然將有車毀人亡的危險。如果說從回歸善導到回歸釋尊,則必須證明善導所說已偏離釋尊之教;若善導所說全同釋尊之教,回歸善導即是回歸釋尊。而事實正是如此,如釋尊說《觀經》,諸師雖有釋義,然皆未明釋尊真義,由善導《觀經疏》「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方知釋尊說定散二善、十六觀門,其意唯在彌陀本願,一向專稱。
其人已不贊同回歸善導,可見其人也自知其教義與善導所說不符,才以‘回歸釋尊’為搪塞;不知此已有謗善導不明釋尊教義之嫌。既於彌陀化身善導和尚之教存有輕視,則其知見已見一斑。淨業學人,幸自察之。

 

6問:一念、十念是臨終還是平生?

  答:經言:「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既言「下至」,很顯然是指臨終之十聲一聲念佛定得往生,平時則是上盡一形之念佛定得往生。以為平生只念一聲十聲佛,以後不再稱念,也定得往生;此是誤惑眾生之大邪見。
又法然上人同以一念十念為臨終之念佛定得往生,《法然上人全集》323頁言:‘我等非一念之機,乃至之機也。又乃至十念亦如此,吾等非十念之機,乃至之機也。’十念、一念之機,即是指下至十聲一聲之臨終之機;乃至之機,即是指上盡一形之平生之機。

 

7問:一念之體驗是否必要?

  答:仰信佛願不虛,專稱佛名不改,雖毫無體驗,決定往生。由一念之體驗,入一向之稱名者,亦決定往生。誇一念之體驗,荒舍稱名者,不得往生。然則往生由念佛,非由體驗。
《法然上人全集》282頁言:「唯以念佛決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為決,非以體驗為決。」

 

8其他

1、《念佛金言錄》,依善導和尚義,簡潔明快。若有文句不解處,不必揣度,置之可也。

 

2、雖信本願之理,若不念佛,不蒙佛之護念;縱雖不知本願之理,而一向念佛願往生者,自然蒙佛護念。

 

3、用為子夜間蓋被之事,喻眾生蒙佛呵護,有類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因幼子無知,全憑父愛,父子緣親,一步不離。若眾生也如幼子,通身放下,徹底靠倒,守愚念佛,一心求往,則因緣投合,亦如父子。是善導和尚說為:「親緣、近緣、增上緣」。然眾生剛強自恃,恰如離父逃逝,佛雖慈愛,眾生亦無緣蒙佛護念,以因緣不合,事不成就。

 

4、諸餘教說,有智固可明辨抉擇,無智即置而不論,守我愚癡本分,專依善導,一向專稱,佛願不違,決定往生。如此,雖無智而有大智。善導和尚所說尚且無力全消,又有何心力移於諸餘教說,只是徒費光陰,自增煩擾。

 

5、慧淨上人所說,雖機有不同,時有前後,實不相違,若無智會通,只取自己一分安心起行可也。如釋迦一代所說,廣浩無邊,吾人亦唯取淨土教一分而已。雖是一分,得利無窮。

 

6、「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是以口稱含攝心念等,心念也是念佛名號,皆成往生之業。然彌陀本願乃稱念佛名之本願,所以釋為「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順此本願故,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彌陀所以選擇口稱為本願,不以心念為本願者,以口稱易而心念難也。如《觀經》下下品:苦逼失念,轉教口稱。此人已失心念佛名之力,但以口稱,得遂往生。實是易行之極,他力之至!

 

7、網上之謗難,說到底,是少數自以為信仰淨土真宗的狂熱分子,以其偏執見解為至高無上,對「回歸善導」主張大為不滿,而舒發的一種情緒宣瀉,毫無理性可言,不足成為互相討論教理法義的對象,也只得任他。如犬吠日,只好讓它去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