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文/釋淨宗
 

       問:您講只要念佛即可往生,不會墮落阿鼻地獄;只要精進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萬惡的罪人也能往生。許多人心生歡喜心,往生那麼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學佛的人愈來愈多,但是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了。他們想:反正念佛即可往生,不墮地獄,不怕輪迴,不怕報應下一代,作惡還有什麼可怕的呢?這樣是不是很不利於教育國人學善從善呢?

 

       答:你的問題歸納起來,是一個前提,派生出兩種結果,然後針對其中一種結果作了推想和疑問。

 

       你的前提是「法師你講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派生出的兩種結果,一個是有的人很歡喜念佛了,另一個是一邊念佛一邊造業的人也多了。

 

       念佛是好的結果,就不問了。關於一邊念佛一邊造業,你提出問題:為什麼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呢?也給出理由,是因為反正不怕因果,不怕墮地獄。如果這樣的話,不利於國人學善從善,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分為三方面回答:第一是審題,對這個提問先審核一番;第二交流如何正確提問;第三再來回答。

 

一、審題

       從問題的歸類(法義問題、生活問題、虛擬問題)上看,這個問題屬於哪一類?不是生活問題,似乎是法義問題,但其實是一個虛擬問題。是借法義來提問,所以這裏就有陷阱。

 

       這個問題,回答者如果不清楚,就可能繞進去了。因為提問者自己已經繞進去了。人情上的東西一旦繞進去,這個陷阱是非常巨大的。

 

       因為這裏不僅是個人的人情,而且也是大眾的人情。就是說,它是把念佛跟國人的學善從善對立起來了。

 

       學善在世間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覺得很好,「那你們念佛人怎麼可以不學善從善呢?」所以它成了大眾公認的一種人情,這可能成為世俗的見解,這樣,裏面就有很大的裹挾空間。

 

       所以,一般人在這個地方都會望而卻步,都會很害怕。因為你不可能得罪大眾,你沒有勇氣、沒有力量得罪大眾的這種見解,你不敢。

 

       因此,碰到這個問題,你可能就要討好大眾,講一些浮表的話,而這時你已經離開了佛法,完全埋在人情當中。因為你沒有勇氣,被裹挾了,它有一個巨大的陷阱。

 

       從五點來分析:

 

       第一,開頭說「您講」,這兩個字就有問題,這不是我講。因為如果是「您講」,他才有可能提問。所以我們強調,提問一定要以佛言、佛法為標準。

 

       「只要念佛就可往生」,不是我講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阿彌陀佛講的。如果他在心中認定這是佛所講的,他下面還敢不敢問呢?

 

       如果問題的來源把握得很準,問的方向就不一樣。他認為這是某一個現實當中的人所講的,那未必就是真理,「所以我就可以來考問你」。如果是佛講的,我們作為佛弟子,下面你該怎麼來問,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一定要明確問的前提和來源。這個問題一開口就顯示出它是一個虛假的問題,因為來源不是在我這個地方。他如果說「您根據經典這樣講」,那就不一樣。

 

       「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會墮入阿鼻地獄」,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觀經》當中講的。佛這樣講,那你要問,能夠給你回答的只有佛。

 

       「只要盡心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萬惡的罪人也能往生」,是這樣,但也不是我講的。

 

       第二,「許多人生歡喜心,往生那麼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學佛的人是愈來愈多了」,從這裏能看出,問者是站在一個事不關己的立場上。你聽到這樣的說法,有沒有生歡喜心?是哪些人生起了歡喜心?如果你也生起了歡喜心,還會不會問這個問題?我想底下問題就沒有了,因為你就會說:「哦,那我也可以往生,那好,我也念佛。」就不會再問其他問題。

 

       很可能你沒有躬行實踐,也沒有親自去追求往生。念佛一事,置身事外,這樣就有可能是搞人情,沒有自己真實去嘗試。

 

       問的問題一定要跟自己的心相關。當然,你也可能是代別人問的,許多人是這樣。

 

       第三,「念佛學佛的人愈來愈多了,但是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了。」這句話也是虛擬的。

 

       「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了」,這個答案怎麼來的?而且,「一邊學佛一邊造業」,這八個字的概念是什麼?也表達不清晰。我們每個人都在造業,即便做飯也是造業。業有善業惡業,這裏根據上下推斷,應該是指造惡業。

 

       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只造業不念佛,一種是邊學佛邊造業,一種是專學佛不造業。

 

       對基本的佛學知識,我們要瞭解。所有眾生,都是一天到晚在造業,造貪瞋癡。只要沒有離開貪瞋癡三毒,身口意都在造業。所以,不存在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的問題。譬如地球有七十億人口,這七十億人不管他學不學佛,都是整天到晚在造業,所以曇鸞大師才說「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途」,我們一天有八萬四千個念頭,念念皆是三途業。不管念不念佛,都是這樣。所以一般人完全埋沒在無明黑暗和造業當中,所謂埋頭造業,頭都抬不起來。這樣的人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沒接觸到佛法,繼續造下去;另一種是接觸到了佛法。所以,你說「一邊學佛一邊造業的人愈來愈多了」,好像不學佛之前是乾淨的、不造業的,學佛了反而造業,而且愈來愈多。這顯然是虛擬的,也是因為你沒有觀察這麼細緻。這是第三點虛擬,跟事實完全違背。

 

       第四,「他們想,反正念佛即往生,不墮地獄,不怕報應下一代,作惡還有什麼可怕的?」

 

       「他們想」,這是自己的想像,這個問題裏有很多陷阱。你自己這麼推論,認為「反正肯定有人這麼想」。比如一萬個人聽到念佛即可往生,其中有幾個人認為「念佛即可往生,就可以作惡」的。或許有人會說:「肯定有人心裏這麼想。」那請問,心裏這麼想為什麼嘴上沒說出來?「可能不好意思說」,為什麼不好意思說?他心裏這麼想,嘴上不講的原因何在?「他認為這個話講不出來」,為什麼不能講出來?「因為這話不符合佛教」,說明他心裏是有標準、有是非的,他不好意思。

 

       其實這些問題和想法,都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為什麼會這樣想像?因為沒有躬行實踐。一個真正老實念佛、追求往生的人,聽到這個法門,絕對不會這樣想。

 

       第五,「這樣不利於國人學善從善」,這裏沒有用肯定的語氣,是用疑問的語氣,這樣就有空間。

 

       你得到的結論,就是念佛和學善之間產生了矛盾:念佛的人愈來愈多,造業的人也愈來愈多,不去學善了。這是不是事實呢?退一步講,假如是事實,也就是念佛和學善有矛盾,那我們作一個極端的推論,假如這兩者有矛盾,我們要怎麼選擇?是選擇世善,還是選擇學佛?有信仰的人,肯定選擇學佛;而世情、世俗見很重的人,可能就會拋棄佛法,選擇世善。選擇的關鍵,就看這個人內心是否認同佛法是真理。

 

       如果佛法是真理,佛法是標準,那我們自然要以佛法來考究世間善,而不是以世間善為標準來考究佛法,一看佛法跟世間善法不一樣,就認定佛法是錯誤的。不是這樣的。如果發現世間善法不符合佛法,它是輪迴的因緣,是不究竟、不清淨、不圓滿的,就應該回歸到純淨圓滿的佛法的軌道,這才是我們作為佛教信仰者的正確思維模式。所以,這個提問也顯示提問者本身的信仰、腳跟站立的位置還是不穩定,在世法跟佛教之間搖擺。

 

       當然,念佛和學善並不矛盾,可以兼而得之:因為念佛,善法更加純淨;因為學善,更喜歡念佛。

 

二、正面回答

       審完題,也交流了如何正確提問,下面來正面回答。一句話:念佛只會止惡增善,只會變好,不會變壞。這是論點。

 

       論據,有四方面:一是經文的證據;二是道理的證據;三是事實的證據;四是反證,從反面證明。前三方面是從正面說明。

 

       (一)經文的證據

       念佛只會止惡增善,只會讓一個人變好,不會讓一個人變壞。不管什麼人,遇到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他決定會止息惡念,增長善行,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事實上,哪裡會愈來愈多?不會的。經文的證據,在諸大乘經典裏太多了,我只說幾條。先引用《觀經》《大經》等淨土經典,大家熟悉的。

 

       1.《觀經》的證據

       《觀經》(《淨土宗聖教集》第146頁)說:「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煩惱賊之所害者」,煩惱像賊一樣危害我們,我們被煩惱賊所侵害。為我們「說清淨業」,「清淨業」指念佛,當然觀想也算在內。念佛一聲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被煩惱賊所害的人,為我們說清淨業就是能夠把我們的煩惱賊趕走,能夠讓我們得到解脫和清淨,這不就是說明念佛能夠止惡增善嗎?不然怎麼能稱為「清淨業」?

 

       怎麼能夠除煩惱賊呢?《觀經》下品下生(《淨土宗聖教集》第179頁):「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句佛號,能夠滅一個人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我們講「罪惡」,「罪」和「惡」是不同的表達,其實是講一件事。如果念佛不能止惡,怎麼能夠滅掉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很明顯的經文證據。

 

       《觀經》下品中生(《淨土宗聖教集》第178頁):「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觀經》下品上生(《淨土宗聖教集》第176頁):「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此人聞已」,就是耳朵一聽到佛的名號,就滅掉了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不是滅少罪,也不是滅一般的罪,是八十億劫,而且是生死之罪,所以念佛能止惡滅罪,這是經文明確的證據。

 

       我們信佛,當是信佛所說,《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念佛的眾生被彌陀的光明攝取不捨,怎麼會造罪勇猛呢?已經被攝取不捨,當然會止惡向善。

 

       又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本來是造作十惡罪的罪人、惡人,可是因為他稱念佛名,就稱他「善男子」,這不是明顯的滅惡生善嗎?因為諸罪消滅,罪惡滅掉,善生起來了,所以稱為「善男子」。這就是滅惡生善。

 

       又說:「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念佛的人稱為「人中芬陀利華」,會去故意為惡嗎?而且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他的勝友,觀音、勢至交朋友,會交那個因為有佛法就可以故意為惡的人嗎?不可能的事情。觀音、勢至的勝友,是人中芬陀利華,自然是心中嚮往清淨,嚮往著淨善光明。

 

       2.《大經》的證據

       《大經》四十八願中第三十三願「觸光柔軟願」,這一願說得很清楚:「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念佛就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觸其身,就會身心柔軟。身心柔軟的人會去故意為惡嗎?你看大街上,搞暴力衝突的,拿炸藥包的,上房頂澆汽油的,這些人都是身心剛硬,身心冰冷,他們都是冷酷、絕望了,心很硬,才去造業。沒有身心柔軟去造業的,身心柔軟就會給人歡喜,給人輕鬆,給人愛。

 

       《無量壽經》又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眾生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也就是遇到這句名號,遇到念佛法門,他怎麼樣呢?「三垢消滅」,三垢就是貪瞋癡,人之所以造罪造業,就是因為貪瞋癡的推動,而念佛光明就可以消滅貪瞋癡,這不就止惡了嗎?三垢消滅就是止惡。「歡喜踴躍」,這種歡喜,是佛性本身所具足的歡喜,而不是發財等等世間染污的情緒。是垢染息滅,佛性甦醒,佛性本身所生起的清淨喜悅。這種歡喜,是「三垢消滅,身意柔軟」,身心不是那麼剛強,反而很溫順,非常調柔,柔軟慈悲。「歡喜踴躍,善心生焉」,是佛性的光明,佛性的甦醒。一旦佛性甦醒之後,這種善心自然生發出來。而這種善心跟一般道德說教的善心完全不一樣,因為它是從歡喜心、柔軟心所生,三垢消滅,是從心地自然生發出來的,是非常喜樂、舒服的。這段話和三十三願是配對的,是三十三願的成就文。

 

       《大經》第三十三願成就文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這裏說了好幾個「皆」,就是沒有例外的意思。「三途極苦」,為什麼會在三途?因為造了罪惡,現在受苦。罪為因,苦為果。「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名號不僅能止住因上的惡,也能消除果上的苦,所以這句名號不可思議,從因到果都能夠更正。「三垢消滅」是止息因,「善心生焉」,指因上的善法生起了。果上怎麼樣呢?果上是「三途極苦之處,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所以,這句名號本身是從因到果全包的。

 

       「無復苦惱」,一個人之所以造罪,不是他喜歡造罪,是他遇到苦惱,他有苦,想脫苦,可是他沒有正確的方法,因而才去造罪造業。所以,惑、業、苦這三條,像輪子一樣,互相銜接,迴圈不息。「惱」是煩惱。有苦了,想脫苦,脫苦又有惑業煩惱,才會造罪造業,惑、業、苦不斷地迴圈。那麼,念佛就把這個迴圈的輪子切斷。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中還有好幾條願,都是說聞到佛的名號止惡向善。譬如第三十四願「聞名得忍願」,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得三法忍,當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

 

       第三十六願「常修梵行願」(梵行即清淨修行),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不僅這一生,而且下一生還可以繼續保持清淨修行。沒有說聽到這句名號造業的人更多了,這種說法和經文完全相反,不是正知正見。

 

       第三十七願「人天致敬願」,聽到這句名號,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切人天都加以致敬。聽到這句名號就造業,人天會致敬嗎?不可能。

 

       第四十三願「生尊貴家願」,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下一生可以在尊貴的家庭出生(當然「尊貴」是指菩薩發心),有大勢力,有大福德,可以利益眾生。

 

       第四十七願「得不退轉願」,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住不退轉。住不退轉境界很高,我們理解不了那麼高,最起碼來講,是不會從善法退轉下來。「住不退轉」,是說不會從畢竟成佛的階位退轉,又怎麼可能會退下來造罪造業呢?

 

       《無量壽經》還說:「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聽聞念佛法門,起了敬重心,心中大歡喜,這樣的人,釋迦牟尼佛說:「你是我的善親友。」釋迦牟尼佛最好的朋友、善親友,會喜歡造惡嗎?說不過去。

 

       《無量壽經》「付囑彌勒文」:「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也說明聽到這句名號,獲得無上功德,也就是無量善法一時滿足,善法增到無量無邊。「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不可能反而造業。

 

       《無量壽經》「特留此經文」:「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些經文我們都很熟悉。「當來之世,經道滅盡」,那個時候的眾生,法都滅盡了,其他經典都沒有了,這時的眾生純惡無善,都是造惡的。就好像房子著火了,要救裏面的人,一定得澆水滅火。那麼純惡無善的人,必須純善的法才救度得出來,不可能拿惡法去救度他們。

 

       那個時候一切經教都沒有用了,因為那些他們都做不來,特留這部《無量壽經》,特留念佛法門,能夠讓這些純惡無善的眾生隨意所願皆可往生淨土。如果不能止惡向善,不能把一個人從罪惡的深淵當中救拔出來、往生純善純美的淨土,怎麼可能特留此經呢?特留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特留到末法時代乃至法滅時代,充分說明它是在純惡無善的環境、時代當中,能夠展現止惡向善,能夠阻止貪染,引向淨土,它有充分、絕對的力量,才會特留此經。

 

       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邊有幾句話:「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這個比喻非常好,充分說明止惡、向善兩方面功能都有。比如我們身上有汗氣,有臭味,把衣服或者整個人用香一熏,香是純善好香,汗臭味就沒有了,熏沒了,沾上香氣了,染香的人身上就有了香氣。這句名號就是香,稱念名號的人就是染香之人,身上就有香氣。

 

       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圓滿功德,是阿彌陀佛的純善。我們念佛人原來是惡的,有汗臭,有污穢,可是念佛了,遮住了惡,甚至消滅了惡,變得清淨,讓我們的心體純善、圓滿起來,所以身有香氣,這叫「香光莊嚴」。這四個字聽起來非常優美,「香光莊嚴」,妙香光明、莊嚴,念佛這麼好,這樣優美舒服,哪會造業造惡呢?

 

       3.《往生論》的證據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說:「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出的法門,從大慈悲而出,是正道善法裏所出,是出世的善法,怎麼可能會造惡?這是不相應的,從大慈悲裏出會流露出惡嗎?從正道當中會流露出邪道嗎?從出世善裏怎麼會流露出造業呢?所以,出世善根所生的正道大慈悲的法門,不存在這些問題。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是法王,有無量的善法,他的善功德力住持在名號當中,也住持在一個歸命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人的心中。因為彌陀法王之善在住持著,所以他不會去造惡。

 

       所以曇鸞大師說,阿彌陀佛的世界是一個正覺的世界,不可能有不正覺的事情。我們的心如果被阿彌陀佛的正覺所住持,自然心心念念嚮往著正覺,而不是向於罪惡。即使我們還是凡夫,沒有斷盡煩惱,但趨向是嚮往著淨善光明,嚮往著覺悟境界。

 

       《往生論》又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就是行善,增長我們的善法功德力。

 

       《往生論》又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這句話也非常好。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就像阿彌陀佛光明智慧一樣,就像阿彌陀佛名號本身所具足的意義一樣,這樣就是「如實修行相應」。「如實修行相應」的人怎麼可能倚仗彌陀的慈悲造罪造業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實相法,是如實修行。

 

       這些充分說明,念佛可以止惡向善。

 

       4.《往生論註》的證據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淨土宗聖教集》第287頁)說得更清楚:「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以及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具體有三種「止」:一是止一切惡,二是到了淨土自然能止貪瞋癡等一切惡的根源——無明,三是止求小乘的心。這些都是佛的名號功德。我們念佛當然能夠止惡行善。

 

       《往生論註》又說:「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如實的,不像世間善法是雜染的。雜染的,有善也有惡,甚至愛會變成恨、恩會變成仇,善也可能會轉為惡,好比有的人原本互相恩愛,後來卻拔刀相向。這都是世間雜染之法,不是如實功德。而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如實功德,清淨不顛倒,真實不虛偽,順二諦,順法性。所以念佛所得的功德,絕對沒有雜染,絕對不會產生無常、變滅,讓我們受苦受難。

 

       善導大師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就是止惡向善,「念念稱名常懺悔」。這都是說名號本身具足止惡向善的力量。

 

       在佛教諸大乘經典中,沒有任何一句經文說,弘揚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念佛法門,反而有人造罪造業、執著邪見。沒有這樣的經文。一切經教都證明,念佛必然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以上是經文的證據。

 

       先用經證的原因是,經是佛的聖言量,聖言量是標準,佛已徹證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所認為的道理如果通不過佛經的勘驗,不算為道理,不算為真理。

 

       (二)道理的證據

       在經證的前提下,再引用理證。

 

       第一,念佛法門是佛的慈悲,佛的慈悲是悲智圓滿的慈悲,慈悲當中含攝無窮智慧,是徹底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會像人情一樣。人情會出現什麼呢?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其實根本就沒有慈悲,是人情才會這樣,比如父母溺愛孩子。而我們不能認為「阿彌陀佛慈悲,可能就有人仗著這慈悲出下流、生禍害」,這等於把佛的慈悲跟人情混同,道理說不過去。

 

       第二,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大悲是說被慈悲的人,他和佛的慈悲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的,這個人感受到佛的慈悲反而去造惡,不就是說阿彌陀佛和你一起造惡嗎?怎麼可能佛和你一起造惡呢?你只能跟佛一體,只能被佛同化。因為念佛眾生和佛一體,所以只會變得愈來愈好,不可能佛變成眾生,跟你一起造罪。就像木頭和火成為一體一樣,木頭一定會變為火,不能火反而變為木頭。佛是智慧火,眾生是柴,既然是一體的,就會被火所燒,變為火。

 

       第三,慈悲具備引人向上、向善的力量。這是我們的生活常識,如果我們正在苦惱、絕望當中,這時有一個人理解我們、關愛我們、慈悲我們,蒙受他這樣慈悲的對待,我們會因此而造惡嗎?任何人都不會,因為這和我們的心是相反的。我們會感動,會向他訴說一切,心一定會很柔軟、很歡喜,自然謙卑柔順,願意聽他的引導。

 

       世間是無常的,我們受煩惱賊所害,產生種種邪見、貪染。佛對我們無限慈愛,只有佛對我們是真實的,關愛我們。我們在佛面前當然會非常柔順,會聽佛的慈悲教言。佛當然會慈悲我們,佛的慈悲會引導我們向著純善、淨美、光明的世界。

 

       第四,慈悲能夠止息人的苦惱。有苦有惱的人才會犯罪,無苦無惱的人為什麼要犯罪呢?他沒有犯罪的必要。人不是喜歡犯罪,是因為有苦有惱,要擺脫苦惱,又沒有正確方法,所以才犯罪。如果沒有苦惱,苦惱都消除了,就不會犯罪。犯罪是在造罪,沒有人喜歡罪,人都喜歡喜樂、歡喜。你蒙受了佛的慈悲,苦惱消除,坦然自在,身意柔軟,身心喜樂,自自然然就沒有造罪的必要,所以止息了苦惱,止息了造罪。《觀經》裏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清淨業」和「除苦惱法」是一樣的,能除苦惱,能令身心清淨,能滅我們的罪。

 

       第五,名號是實相法,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它本身是真實的,是無量清淨莊嚴真實的摩尼寶珠名號,這句名號能破眾生一切虛妄,能滿眾生一切志願。念佛人只要稱念彌陀名號,自然納入實相的軌道。曇鸞大師作了一個比喻:蛇性曲,走路腰身彎曲,如果把它放到竹筒裏,它不得不直。我們的心充滿罪惡的貪瞋癡,彎彎扭扭的,但是一念佛,六字名號就是竹筒,你進去就不得不直,正直是佛心,自自然然順著這個軌道。所以,即使本來是扭曲造罪的眾生,念佛也自然納入實相軌道,正直無為、向善向淨的軌道,這是必然的。

 

       阿彌陀佛的名號、慈悲、智慧,就像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不可能光明來了黑暗更加黑暗。彌陀的慈愛,就像春天般溫暖,能化除堅冰,不可能愈溫暖冰結得愈厚。怎麼可能佛愈慈愛我,我愈去造罪造業呢?造罪造業是因為心中冰冷,寒冷如堅冰。阿彌陀佛光一照,我們心裏罪業的冰霜被滅除,慢慢融化、柔軟,就像冰化為水一樣,不可能冰層更加結厚。只有在無常凜冽的風霜中,在貪瞋癡三毒的染污中,我們的心才會愈來愈冰冷、堅硬,才會犯罪。遇到了佛法,遇到了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遇到暖氣一樣,自然就會融化,這是自然的道理。

 

       經中有「塗毒鼓」的比喻:戰士上前線打仗,被敵方的毒箭射中了,有一種鼓,上面塗了一種藥,只要鼓一敲,箭自然就拔出來,身體自然平復。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這種鼓,我們被三毒之箭所射,六字名號一念,毒箭自然拔出來,身體平復如初。不可能六字名號一念,毒箭往裏鑽。

 

       阿彌陀佛名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治」。萬病不過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既然萬病總治,就沒有煩惱、邪見對治不了的,都可以對治,這才能稱為阿伽陀藥。

 

       從這幾方面說明,念佛必然引導我們向好、向善、向純淨光明。

 

       (三)事實的證據

       用事實證明只會變好,不會變壞。這樣的事實在周邊見得很多。

 

       首先是吃素。世間人貪口腹之欲,好像吃素是多大的難事,認為人活著就是吃喝玩樂,吃喝玩樂都沒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但是只要念幾年佛,自自然然就吃素、不殺生了,有很多明顯的例證。不可能愈念佛愈殺生幹壞事。念佛有止惡保平安的功能。

 

       還有人脾氣很大,怎麼都改不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真心念佛,脾氣會逐漸變得柔軟,這也是止惡修善。還有很多人,因為念佛,家庭關係好了。有的人心裏一天到晚煩躁,怎麼講道理都不管用,但只要真正念佛,心裏自然安靜、平靜了。遇到大苦惱的事情,甚至要瘋了,六神無主,只要念佛,心裏就會感到暖洋洋的,感到有所依靠、有所平復。這明顯是止惡向善。

 

       還有很多人去寺院供佛、拜佛、念佛、求佛,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消災免難、增福增慧。如果一個人念佛了還喜歡造罪造業,那還能求得了嗎?那不是愈求愈造罪嗎?正因為念佛自然具足止惡向善的功能,所以人們才去求消災免難;不能止惡怎麼能消災免難呢?正因為佛號自自然然能止惡,人們才向佛求消災免難;如果佛號不能給眾生帶來善法,人們怎麼能夠去求增福增慧呢?所以,很明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這都是名號裏本來具足的功能,因為有止惡向善的力量,所以顯現這個功能效果,被歷來芸芸眾生所信奉、依靠、祈求。這是實事的證據,太多了,《念佛感應錄》中有很多記載。

 

       (四)反證

       講反面的證據,從反面來證明。

 

       首先,佛經中沒有記載因為有彌陀慈悲而造惡的。如果有,一定會記載。像般若空門中,有執著空見、豁達空而造罪放浪的,這個經典中有記載,要遮止。淨土三經沒有,因為這個法門是慈悲救度的法門,能夠破除一切邪見的法門,根本不存在這種問題。即使是煩惱邪見的眾生,依靠這個法門也完全得以度脫。

 

       眾生為什麼會造罪造業?就是因為有邪見、煩惱。眾生邪見主要有五種: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在聖道門中,一定要破我執、身見。淨土門不需要。有身見的眾生,以佛法來看,就是邪見眾生,因為你有身見,有我,聖道門不破這個邪見,不可能解脫。但淨土門沒關係,你抱持這個邪見照樣往生,這就是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你就邪不起來,你想邪,六字名號把你拿住。這個法門厲害,不可思議,是一切眾生最後的救度之法。

 

       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樣,勢不兩立,哪有黑暗擋住光明的?不存在。就像冰和火一樣,火燒來了,冰不化,反而更加強硬,這個道理不存在。道理完全相反,事實完全相反。所以,從反面來說,絕對不存在念佛讓一個人喜歡造業,讓一個人抱持邪見,不存在。

 

       退一萬步說,如果有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慈悲救度了,他就可以造罪造業了,那這個人肯定不是念佛的人。這是他本身邪見的過錯,他還沒有和阿彌陀佛發生交集,他純粹是一種觀念,才會這樣。這樣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假如有,也是他自已邪見的過失,不是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過失。

 

       打個比喻,有個人想自殺,他就要找很多自殺的理由,可以跳樓、跳橋、撞車。為了不讓他死,難道樓也不蓋了,橋也不架了,車也不開了嗎?即便這些都不做,他還是會死。可以撞牆,沒有牆可以撞地。你沒有辦法,因為他被冤家附體了,一定要死,不死不行。

 

       我們所說的,是按正常情況來說,有的人就是邪見,邪見的人不管遇到什麼,都會增長他的邪見。因為這一點,就不弘揚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邪見眾生,我還沒有遇到過。但是提這樣問題的,還是經常會有。如果反問他「你擔心別人念佛造惡,你自已會這樣嗎?」他會立即否定。「你會因為念佛從此對父母不孝順了嗎?」「我不會這樣……」找不出例證。這都是虛妄假相,沒有遇到一個實事。

 

       這樣的虛擬問題,往往給我們很大的纏繞。以後所有問到這個問題的,希望不要執著這樣的邪見,如果執著不改的話,不僅是邪見,甚至是謗佛謗法。阿彌陀佛怎麼會讓人造罪造惡?我們怎麼會產生這個流弊?如同光和暗不能兩立一樣。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佛法為標準。

 

       如果有人住於邪見的話,那是他個人的邪見問題。對於這樣的邪見,在《無量壽經》中其實也有遮止,就是所謂「抑止門」。比如說三毒五惡這一段,還有第十八願講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些就是有所抑止的。這樣,真諦和俗諦,二諦圓滿。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