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淨土答問

——淨宗法師香港《溫暖人間》專訪
 

1問:你的著作很多都在弘揚善導大師的思想,為什麼?

       答:是的,我們專門弘揚善導大師思想。歷代推行淨土宗的有不少都是天臺宗的,像宗曉法師、志磐法師,他們不會從法脈的角度來看,所以淨土宗並沒有一個清晰的一脈相承的關係,這樣就有所不足。譬如說到天臺宗,毫無疑問便想到隋朝智者大師,以他為標準;禪宗便以六祖為旗幟性人物。如果沒有旗幟,這個宗派、這個法門就不能凸顯。那麼淨土宗的旗幟人物是哪一位呢?不可能十三位、十五位祖師都是旗幟,誰能擔當淨土宗這面旗幟?只有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又是淨土宗的集大成者,他不管在證悟上,還是對理論的貢獻、度化眾生的能力、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和所受的崇仰,都堪稱為彌陀化身。他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淨土宗信徒心中也有一定地位,所以稱得上是旗幟人物。

 

       為什麼我們現在提出此問題?因為在歷史上,他雖然備受尊敬,但在中國卻沒有他的著作流傳下來,直至一百年前,楊仁山居士從日本把善導大師的著作請了回來,我們才發現原來善導大師的理論如此完整,與這個時代眾生的根器如此接近。

 

       一般我們不談聖道門,因為很難;如果根據一般的概念,要念佛修行功夫達到某個程度,才可以往生淨土,淨土宗也不容易成就。但以善導大師的理論,則往生淨土人人有分,只要專心念佛,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願意讓佛救,就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了。靠自己不行,靠佛力就可以。

 

       這個年代的人,較容易理解他力,譬如從香港到北京,靠自己走路,要走到哪一天?但坐飛機很快就到了。坐飛機、動車、船等各種交通工具都明顯是他力。善導大師講,靠著彌陀的願力,我們所有人,不管居士、法師,能修行、不能修行,有智慧、沒有智慧,出家長、出家短,通通可以平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門真正大開,真正大慈大悲,真正大願大力,所以淨土法門真正是這個時代眾生的需要。

 

2問:修持淨土法門的人,是否就要靠他力了?

       答:是的,是他力、本願力。這個他力是指阿彌陀佛的力量。

 

3問:修持淨土法門的人,是否就要靠他力了?這樣說,淨土的修行方法豈非與基督教的教理類似,都是強調救贖?兩者的區別在哪裡?如果是靠阿彌陀佛救贖的力量,世間的人在平常生活中需要以怎樣的善行來配合呢?

       答:在形式上,乍聽起來,靠他力救度的淨土宗和基督教之間好像是類同,但本質上是有差別的,差別大概有幾點:

 

       第一,淨土宗信仰畢竟是在佛教系統內,教理上是以緣起論為基礎,不是創世論。就像我們信仰阿彌陀佛,他的淨土緣起於他的清淨業力,所以他的淨土是樂土,在那裏可以自然成佛,自由自在,是緣起觀的。這是根本上的區別。

 

       具體的,在信仰上也有不同。目標不一樣,我們信仰的是阿彌陀佛,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耶穌;他們靠上帝的力量上天堂,我們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求生西方,究竟成佛。

 

       另外,在修行方法上,淨土宗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有沒有信仰、是否已皈依也不重要,只要念阿彌陀佛,當下佛的光明就會照亮。阿彌陀佛是一切眾生平等救度的,佛性平等,無有差別。甚至我們造了罪,譭謗了佛法,到了地獄之後,千劫萬劫不能超生,但佛可以去救我們出來,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徹底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其他宗教可以衡量的。

 

       救度總是讓人感動的,不管是哪一個宗教的救度,它總能給人某種安慰,這是宗教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在所有的救度當中,唯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最平等,沒有任何條件,最方便,最徹底,最究竟,就算你墮落到地獄中,也不會把你遺漏,直至你圓滿成佛,無量光壽,與阿彌陀佛一樣平等光壽。

 

       第二個問題,若是這樣的話,我們是否可以不行善了。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說。

 

       一、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上。彌陀是沒有善惡分別的,佛是無我的,善惡分別是眾生的事情,這是人的標準,不是佛的標準。若以佛的標準來說,我們通通都是惡的,沒有善的;以人的標準來說,孝養父母為善,違逆父母是惡。真正的佛法,從佛性方面來說,它是超越善惡的,是純的,正如《心經》說的「不垢不淨」。真理是絕對性的概念,超越了人間善惡分別的思維。阿彌陀佛的佛性平等當然不會像人一樣,分別哪個善、哪個惡,善的就喜歡,惡的就排斥,因為他知道我們是苦惱的眾生。我們為什麼會苦惱?因為作了惡。就算行善,也是苦惱的眾生。行善,孝養父母、尊敬師長、佈施持戒等等,將來會生天,生天後將來還是會墮落,要輪迴。所以,從佛眼來看,我們都是輪迴的苦眾生,善生天,惡墮落,都是短暫的時間,從佛的角度來看,我們太可憐了。所以他不分別善惡,通通救度。在佛這方面,顯示了佛的慈悲。

 

       二、站在佛弟子的立場上。對信佛的人來說,我們還是「要」行善積德,還是「會」行善積德。

 

       「要」和「會」是什麼意思呢?「要」是我們提倡自我的要求,這是人間善法,佛弟子的基本要求。對我們本身也有好處,行善便有好報,為惡便有惡報,這是因果法則,是佛教導我們的。身為佛弟子,我們要護法,若行為不善,便不像個佛弟子,人家會因為我們的行為而不信佛教,便給佛門抹黑,所以我們要行善積德;另一方面也「會」自然而然地行善積德。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來到我們心中,我們感染到佛的慈悲,內心一定會有慚愧感,會生柔軟心,會自動、主動地行善積德,而且做得再多也不會嫌多,只會嫌少。會想:「我這樣卑劣,這樣差,佛還救了我,我多多少少也要為眾生奉獻一點。像我們這樣差,佛也將整個極樂世界佈施給了我們;我現在有五百元,別人在那裏挨餓受凍,我也拿出兩三百給他吧!」

 

       我們受到了佛的佈施,才有力量佈施他人,我們得到佛的愛心,才有愛心給別人。

 

       我們平常為什麼不能愛別人?因為我們內心沒有愛。為什麼人間需要愛?因為大家都是愛的饑渴者。阿彌陀佛是大愛,大慈大悲,可以滿足所有人,像大海水一樣,眾生再渴也能灌飽。我們被彌陀的愛感染、感動,我們就有力量,就有溫暖。我們穿得暖暖的,才可以脫下衣服給別人穿;我們吃得飽飽的,才可以拿食物給別人吃。所以阿彌陀佛給我們救度,給我們的道糧、靈糧、精神糧食、法身慧命的糧食特別飽足,我們得到了,就自然而然地、踴躍地、毫無顧忌地,很勇敢、很有力量地來愛這個世間的人,來行善積德。

 

       有人擔心說:「不要把彌陀的救度說得那麼徹底,要不然就沒有人去行善積德了,可能會放縱造罪了。」你問他會不會,他回答說「我是不會的」,你不會,為什麼別人就會?難道你比別人高尚嗎?這個想法是不道德的,這是預先定罪。是你把自己看得高,把別人看得很低劣,不應該這樣看。一萬個人中也許會有那麼一個半個那樣想,但總不能為了那一個半個就把法門關起來,沒有必要那麼擔心。彌陀的救度是在佛性裏喚醒我們,如果我們的佛性被喚醒了,絕對會愛眾生,絕對會行善積德。

 

       所以,彌陀的救度不但要講,而且要講得更徹底。誤解,一方面是因為講得不夠徹底,另外是聽的人不明白。怎麼辦?要正確地把彌陀的慈悲講得更徹底,反復地講,讓他明白。

 

4問:佛教是說緣起,淨土講求他力,與緣起不是有矛盾嗎?

       答:不矛盾。就是因為緣起,我們才靠阿彌陀佛,緣起並非孤立的,而是互相的。我們念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發了大願要救度我們,這是他的緣;他的緣,起了我們念佛的心,叫緣起。緣不一定是起源於我們,也可以是對方的,看誰的力量大。若我們跟佛比,佛的力量比我們大,是他發起這個緣起,如果我們的力量比佛大,就是我們發起這個緣起。譬如我造罪,要墮地獄,是我的緣使我下地獄,但這個緣是會改變的,不然不叫緣起。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會改變的。如果這個緣不是遇到佛力,你就可能墮落地獄。但你若是遇上了阿彌陀佛這個緣,他的緣把你救度了,借著他的緣你便可以離開地獄,這就是緣起。

 

5問:菩提留支來自印度,淨土宗阿彌陀佛有他的緣起,可以在緣起的經典中找到根據嗎?淨土宗有沒有傳承?

       答:小乘佛教沒有說他方淨土,早期經典也沒說。有人甚至說大乘非佛說,但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不認可,我們相信大乘經典是佛說的。

 

       第一,大乘佛教的教理、境界、智慧圓滿,毫無疑問超過小乘佛教,若說這些經典不是佛說的,那誰能超過佛說出這些道理?如果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小乘經典更不是佛說的了。能說出這樣境界、智慧圓滿的,如果他不是佛又會是誰?他才是一切智者,才是圓滿的佛陀,不管慈悲、理論、智慧,都是頂級的。不能因為小乘佛教沒有把這些講得很清楚就加以否定,有人說這些不是佛說,其實是不是佛說可根據三法印來判斷。

 

       大乘佛教不可思議的境界,不能以這世間的考據學或以人的思維來衡量;因為佛的境界超越時空,本來就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若以人的思維概念來衡量,往往會弄錯。所以,以考據學不能判斷。西方極樂世界你怎麼考據?即使其他宗教的上帝,你怎麼考據?這方面信就信了,不信也沒有辦法。我們可以用種子發芽的過程來比喻,如果說種子裏有一棵樹你會相信嗎?你看不到,便說沒有,但是大樹成長的資訊、密碼、基因、程式都包含在種子裏。原始佛教就是這顆種子,雖然不能在種子裏看見阿彌陀佛、藥師佛等大乘教義,但只要深入研究,裏面都有大乘的義理,對佛陀的尊重,對願力的崇拜、信仰,對佛陀過去世的本生故事等,它都以種子的方式存在;一旦種子成了樹,難道說它就不是當時那顆種子了嗎?我們不能把佛教局限於原始佛教的幾部小乘經典中,說後面的就不是佛教。這是我的理解。

 

       另一個問題,什麼是傳承?傳承關係就像奧運的火炬接力,我跑到這裏,你接下火炬,下段交給你,你拿火炬一個一個接下去,沒有改變的,這就叫傳承。我們傳承的是法義,譬如曇鸞大師是怎樣弘揚彌陀的救度、怎樣弘揚淨土宗,他的理論思想,道綽大師接受了;上面傳,下面承,道綽大師接受之後交給善導大師,把阿彌陀佛救度的思想一個一個傳下去,這叫傳承。

 

       我們中國淨土宗有十五位祖師,其實有明確法脈傳承關係的,是曇鸞、道綽、善導、承遠、法照、少康,隋唐以來這幾位祖師的傳承關係很明確,少康大師之後是永明大師,傳承關係就稍稍變味了。永明大師是禪宗的大德,在淨土宗也很了不起,著有一百卷的《宗鏡錄》,但淨土宗方面的言論思想跟善導大師法脈還是有差距的。後面的蕅益、蓮池大師跟善導大師也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傳承不夠清澈。所以,我們講以善導大師為旗幟,就是要把傳承關係梳理得比較清澈,對整個淨土宗的弘揚,對眾生的修學,都有一個標準,所以我們提倡以善導大師為旗幟、領導。

 

       其他與善導大師相衝突的思想,我們認為是方便說——我們也不是要對前人批評,他們有他們的歷史因緣,作為針對當時眾生根機的方便誘導,所以跟善導大師不一樣。譬如說,天臺宗講四土往生,善導大師則說報土往生,我們就以善導大師為主,別的就作為方便,那就不用起爭執了,淨土宗可以統一、圓滿。

 

6問:《佛說阿彌陀經》提及的「一心不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及「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到底是什麼意思?一般的解釋跟您講的好像有點不一樣。

       答:是的,不一樣。「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經的一句話,張三這麼理解,李四那麼理解,到底誰正確呢?所以要有一個標準。那阿彌陀佛化身的善導大師怎麼理解,我們以他為標準,而且他的教法也都是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的。

 

       譬如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一般人看到之後,便會說「沒有行善積德就不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積極佈施,行善積德」,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你怎麼修行,要到達極樂淨土那樣高妙的境界,你都是少善根,你根本不夠資格。就像一個老百姓一樣,不管再怎樣努力,要進中南海也不行,那不是你的境界。

 

       那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呢?下面就講了「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這句名號,它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結晶,這句名號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因緣,要靠這句名號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像剛才的譬喻,如果到中南海,總書記給你發個名片,簽上字,邀請你,你有這個名片不就夠了嗎?那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給你簽的名片,你拿著這個到極樂世界去,誰敢擋你?這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善導大師解釋的,他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說,我們所修行的,叫作隨緣雜善,叫作雜毒之善,都是少善根,不能往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那麼最重要的多善根福德的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教我們專修念佛,這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而且要專複專,用「專複專」這三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如果依據禪宗的解釋,那就很複雜,很艱難。我當時聽到別人解釋的「一心不亂」,就被嚇得全都亂了。因為根本做不到,要「理一心不亂」,要「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連談都不必談。只有善導大師解釋的「一心不亂」,是易行道,很簡單,就是專心念佛,不雜行雜修。「不亂」是不雜亂,不離開淨土彌陀法門去修別的法門,或者念這個咒,念那部經;心中也不動亂,不會聽到別人一講就懷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恐怕不行吧?」不動亂、不雜亂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動搖,一行不雜亂,就是一心一行,一心一意靠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稱這句名號,知道我這樣就是被阿彌陀佛救定了,我肯定到西方極樂世界。一點不動亂,心一點不亂,不慌亂。為什麼不慌亂?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有分,有阿彌陀佛保證,就不慌了;既然不慌,就不動亂了,不會別人一講,心裏就動了;既然不動亂,就不會雜亂了,就不會這個好去修這個,那個好去修那個,而只會一心一意:這就是一心不亂。很簡單,很自然,也非常符合念佛人的心意。

 

       關於「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大家必須將經文看明白,很多人沒把經文讀明白。經文這樣說的,「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一個時間段,「若一日……若七日」是平常的時間段,平常一心念佛不雜亂,直到臨終。臨終這一結果就顯現出來了:「其人臨命終時」,沒講有修行沒修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個時候,佛自然顯現,因為你平常一心念佛,臨終時佛就現前,這是第二個時間段。第三個時間段:「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是人命終了,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命終的?心不顛倒。這是給你的一個保證,從臨命終開始,這都是佛保證你的,不是你自己修來的,所以「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這是很簡單、很自然的。

 

       所以,《無量壽經》第十九願「臨終來迎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發菩提心,願意往生我的極樂世界,修行念佛,我保證你臨終時來迎接你!」念佛是眾生的事,剩下的就是阿彌陀佛的事。如果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沒來接引,他就不成佛,因為他失約了。所以,佛保證我們,發誓在我們臨終時會來接引。是佛來兌現誓言接引我們,不是我們證得的。所以,佛一來現前,佛力加持,在《阿彌陀經》玄奘大師的譯本中說,因為佛的慈心加佑,而一心不亂,因為佛一來現前,他的光明磁場馬上令恐慌的心消除,我們的心就自然清淨、清涼、安慰、光明、法喜、自在,所以「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不可能處在顛倒當中。歷代祖師都是這麼解釋的。像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善導大師的《法事贊》,包括印光大師,這就是所謂法脈的傳承。不依祖師的解釋,就會偏離。 

 

7問:香港的醫院不准家屬在醫院裏助念,很多信眾怕往生的時候沒有人給他助念,怕去不到極樂淨土,但是以你剛才的解釋,好像不用擔心,是嗎?

       答:不用擔心,一點都不用擔心。我們之所以擔心,是因為不認識這個法門,就覺得臨終的時候沒有人在旁邊念佛,就不能去了。因為阿彌陀佛保證,即使沒有人來念,如果在大樹林裏邊,一個人死掉了,天不知地不知,人不知鬼不知,佛知道,他會帶領諸多大菩薩浩浩蕩蕩接引你到淨土。助念是我們這個世間佛友、親友送他一程,這是我們的善意、好意,作為萬全之策,怕他萬一退心了。

 

       但是對於我來講,根本就不需要你們助念。為什麼?因為我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已經定到底了。佛知道有的人有助念的因緣,有的人沒有助念的因緣,那怎麼辦?像馬來西亞的飛機失事了,如果我坐在飛機裏頭,雖然飛機解體了,但是我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在那時候,你能找到人助念嗎?失聯了。許多因緣情況下是沒有人助念的,所以佛才發願在我們臨終的時候來迎接我們。

 

       不瞭解這個法門,才會擔心。淨土門有四個字——「平生業成」,不是等待臨終的時候才往生成就,而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往生之業已經成就了。就像飯早就煮好了,放在鍋裏,你盛來就吃,而不是說你打板的時候才揭開鍋看熟了沒有。是先煮好了放鍋裏的。

 

       又譬如我們乘船過海,九點發船,但我們八點半就坐在船上,這不就穩當了嗎?即使我們睡著了,還是會到岸的。怕就怕我們沒有上船,還在岸上。九點要開船,八點五十九分還沒上船,這時候就要有人推一把,船開動便可以到達彼岸。所以,什麼樣的人需要臨終助念?是沒有靠上阿彌陀佛大願船的人,他還在岸上,這時候要靠助念的人推他一把,上這艘船。我們平常念佛就是靠著阿彌陀佛,上了阿彌陀佛的願船,不存在臨終助不助念的問題。所以,如果怕臨終出故障的話,那現在就要靠到阿彌陀佛的船。

 

8問:某人念阿彌陀佛,但不表示他就相信阿彌陀佛,這也不能保障他在臨終時不生顛倒或一心不亂。但是法師的解釋似乎是,有人哪怕只稱一句「阿彌陀佛」,他都可以往生。

       答:對,我們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人相信這一點,哪裡有懷疑,就要破斥哪裡。不信的原因在哪裡?我們是不相信佛的保證嗎?但佛會講假話嗎?我們世間的有德之人尚且不講假話、不失約,佛會失約嗎?佛的保證會虛假嗎?佛陀說,你念佛求生淨土,若不往生淨土,他是不會成佛的。他要再修行,修行到只要我們稱念他的名號,就能到西方去。現在他已經成佛了,請我們相信他。

 

       所以,我們跟別人講法,就是讓別人相信阿彌陀佛不會講假話騙人。如果我們覺得佛要騙人的話,那麼就不要念佛。既然我們要念佛,總要相信佛陀不會騙我們,否則幹嗎要念佛。我們不相信佛,是因為我們心裏總有點信不過,那是因為我們是凡夫,以凡夫之心測度佛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是我們的問題。因此,我們講法就是要幫大家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的心不至於那麼狹小。「佛陀真的那麼慈悲嗎?我那麼大的罪過,他會救度我嗎?我真的救得了嗎?萬一我臨終的時候迷糊了,我可以去淨土嗎?」這是我們心中的疑問。但是這些疑問通通已經解決了。

 

       或許你還是不放心,那沒關係,如果有時間你可以一個一個地問,我也可以一個一個地回答,絕對可以破除所有的疑問,沒有問題是破不了的,就怕不問。就像光明,沒有黑暗它破不了。光明要破黑暗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光明一照,黑暗就破了。佛的光明一樣破我們的黑暗,沒有問題,就怕我們不打開窗。只要心一打開,沒有問題是不破的。

 

9問:龍樹菩薩說求佛道的方式有易行道和難行道,依據眾生根性,概括成信行人和法行人,令人好奇的是到底有沒有純粹的他力呢?

       答:龍樹菩薩是八宗共祖,他的著作裏,有關淨土的就是《易行品》,他在裏頭把菩薩道分成兩種:易行道和難行道。易行道就是稱名的方法,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所以他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因為龍樹在這一品要解決怎樣達到不退轉,「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稱阿彌陀佛的名號,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願、自覺、自動歸命阿彌陀佛;「即入必定」,現在可以定下來,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不會再退轉了,那我們還沒有修行呀,為什麼會不退轉?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加持我們,所以我們才不會退下去。

 

       現在我們念阿彌陀佛,他說「即入必定」,立即就入必定的位置,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稱佛名號,佛的所有功德,稱名號者也會得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是故常應憶念」,所以應該要經常念阿彌陀佛。

 

       這是龍樹菩薩對難行道和易行道的分析,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淨土門為什麼稱為「易行道」,因為太容易了,容易到什麼程度?容易到任何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它才叫易行道。「若人念我」意思是「只要是人,只要他稱念我的名號」,這並沒有限定哪一種人,所有的人都易行,它才叫作「易行道」,沒有限定是哪一種人。換句話說,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做到的,即使是一輩子沒修行,到臨終稱名念佛也可以。這種臨終才念佛的,哪來的事理一心不亂?一點都沒有,亂得不得了,但是他只要口中念出佛便可以了,那時候他稱名自歸的心是有的。他只要生起一種「我要讓佛救度」的心,然後念「阿彌陀佛」便可以了。

 

       甚至是在什麼情況下念阿彌陀佛呢?《觀無量壽經》中說的「苦逼十念」,經文是這麼說的:「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這個「念」和「稱」是不同的詞,臨終的苦惱是逼迫的,心中要念佛,但是沒法念,一時記不起來,也已經沒法念起來了,失去了憶念的功能。所以,善知識跟他說:「你如果沒有心力念(因為憶念是要靠心的),應口稱阿彌陀佛。」心中雖不能憶念,但是嘴巴上稱名,這就是所謂「有口無心」,就能往生。這是《觀經》的經文,如果不能念彼佛,應該稱無量壽。「稱」就是口稱,也就是所謂「有口無心」的念佛。當然,他不是完全沒有心,歸心和求救的心是有的,只是憶念的心力沒有了,這樣也可以往生。這樣靠誰的力量呢?這不是完全靠佛的力量嗎?

 

       我們再看生活當中的例子,坐在飛機上是靠我們的力量嗎?是不是完全靠飛機的力量呢?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有口無心地念一聲佛號,從此之後不再念都可以往生。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念成一種習慣,念佛是一輩子的。因為大部分一輩子念佛的人都是有信心的,就是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但是有些人是不知道信心的,哪種人呢?比方說弱智的人,弱智的人是搞不清楚的。我在藍田遇到過一個弱智的人,我斷定他一定可以往生。他很喜歡念佛,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因為他弱智。他雖然弱智,可是他知道誰對他好、誰愛他。他一到寺院來,我們都會拿東西給他吃。他也沒別的要求,只要吃飽就行了。冬天很冷的時候,我們就給他衣服穿,寺院中的法師們對他都很好。所以,他很喜歡到寺院來。他傻乎乎的,只會一句「阿彌陀佛」。我特別喜歡他,因為他的眼睛特別柔和,很乾淨。他每天早晨都會在終南山下的那條公路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大聲。那時我們在上殿,我特別感動,覺得這真的是阿彌陀佛的示現,他念很長的時間,至少有一個小時。他的念佛有信心和願心嗎?他只是一種習慣,因為他根本就聽不懂什麼是阿彌陀佛,也聽不懂教理。我斷定他一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將念佛變成一種習慣。

 

       另外,大家可能也聽說過鸚鵡往生的故事。主人念「阿彌陀佛」,它也念「阿彌陀佛」,它也可以往生,但是它有什麼信願嗎?它也沒聽經。這也是將念佛養成一種習慣。

 

       在斯里蘭卡的一個島上,居民世世代代都是捕魚的。有一次他們出海捕魚,發現一種很特別的魚,這些魚會發出「阿彌陀佛」的聲音。人們要捕這種魚,只要念「阿彌陀佛」,魚便會越來越多,而且念得越多,魚的味道便越是好味。所以,這島上的居民都念「阿彌陀佛」,也把這種魚叫作「阿彌陀魚」。後來,有位漁民往生了。他托夢回來,告訴島上的漁民:他現在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漁民們斷殺生,這種魚是阿彌陀佛化現的,為了度化他們,魚的骨頭上都有蓮花。就漁民來說,他們根本沒有信不信之念,只是把念佛變成一種習慣,自然被名號吸引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記載在《三寶感應錄》裏的事例。

 

       所以,這種特殊因緣情況下,沒有信,也沒有不信,沒有願,也沒有不願——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便談不上信不信、願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過,他們念佛成為習慣。這種情況下,他們便被名號的功能牽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名號就有這個作用。

 

       當然人是不一樣的,因為人有意識分別,所以才要解決信願的問題。有人念佛求來生、求人天福報,這就很危險,因為這有個固定的願望。這情況跟弱智的人不同,弱智的人沒有去不去的願望;求人天福報而念佛的有了固定的願望。所以,這樣的人我們鼓勵他要信願念佛。這是對人所講的。

 

       可是這句名號不僅是給人念的。三惡道的眾生都可以念,因為人是意識分別非常重的眾生,所以才要引導他們起信願行。換句話說,信願行對人才需要。對鸚鵡或弱智的人就沒有這樣,只要令他們養成念佛的習慣,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10問:為什麼念佛的人最好專修?

       答:為什麼會講最好呢?因為念佛人有些不能專修,不能專修的人是因為他的根機還沒成熟,所以要鼓勵他、肯定他,也不必去打擊他。為什麼要提倡專修呢?道理其實很顯然,善導大師說:「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佛的心光攝護專念的人;雜行雜修的人,佛光就難照到,因為念佛時佛光才能照到,不念佛時,去修別的,就等於自己把開關關掉了,那麼佛光便難照到。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既然想往生到西方淨樂世界,我們也想在彌陀攝護不捨的光明當中,那麼專修念佛就好,這就是保證。所以,善導大師說,專修念佛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從概率上來講,專修念佛的人十個念佛十個往生,百個念佛百個往生;如果雜行雜修,又不夠虔誠,功德修得不夠,一千個中難得一兩個往生,一萬個難得三五個往生。

 

       所以,我們不要去修那只有三五個能往生的,要修那百分之百往生的。

 

       專修念佛,有五個專。

 

一、悉皆迴向。所有的行為都是迴向極樂世界的,都跟極樂世界有關,這就是專。

 

二、專稱彌陀。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念其他佛菩薩的名號。當然在特殊的情況下,比如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在道場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那不算是雜修。

 

三、專拜彌陀。專拜阿彌陀佛,佛堂中有其他佛菩薩像,拜的時候難免會分心的。我們專的目的,是為了跟十方諸佛更親近,所以專拜阿彌陀佛,專供阿彌陀佛。

 

四、專讀三經。專讀誦的經典就是淨土三部經。為什麼呢?因為別的經典所講的方法不一樣,宗旨不一樣,修行的路線不一樣。要先深入本門的經典;對淨土三經通達之後,再去念其他的,就會更有味道。當然讀其他經典是為了教化眾生的方便。先讀淨土三經,在淨土門之內紮根了、堅固了、知見明朗清晰了、往生淨土百分百沒問題了,這個時候如果你有能力,為了教化眾生的方便,誦其他大乘經典,《心經》《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也都可以看,都應該看,有這個條件都應該來瞭解瞭解,因為你非常堅固穩定了,就不會雜亂紛擾。

 

五、專想西方。專想西方極樂世界,不想他方淨土。

 

11問:開始讀三經、修淨土的信徒,佛誕能否去浴佛?

       答:這要看他如何決定,可以分幾個狀況來看。

 

       第一,假如今天是佛誕,你憶念釋迦牟尼佛,想到「假如不是佛慈悲誕生在這個娑婆世界,宣講了淨土三經,我哪裡知道阿彌陀佛呢?」所以念三聲南無釋迦牟尼佛之後,依教奉行,接著念阿彌陀佛。

 

       第二,有人打電話給你了,約你一同浴佛,如果你有空,當然可以去。去了之後,也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感恩釋迦牟尼佛告訴了你淨土法門。

 

       第三,如果你有時間又樂於為人服務,也可以去道場當義工,但同時仍是念阿彌陀佛。大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很受感動,也可以一同念釋迦牟尼佛,也不妨礙、不耽誤,也不會因此修雜了,要看自己的定力。

 

12問:修淨土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還要做其他社會上的公益事業嗎?

       答:要做,我是鼓勵大家念佛行善的。念了佛,要有膽識去做善事,方方面面、自自然然去做,做得越多越好。譬如說我們作為佛教徒,如果除了念念佛就躲在家裏沒有掛礙,什麼都不去做了,那麼弘法事業、三寶事業怎麼辦?就像香港的淨土老師作英文翻譯,如果只念佛沒有人翻譯怎麼行?這麼好的法義,還有很多西方人不瞭解,要把它翻譯為英文。也有一些安養院的孤寡老人,他們心裏很焦慮、孤獨,我們去那裏幫忙,讓他們知道佛號的意義,這多好。所以善事要儘量做,做得越多越好。做善事會增長我們的福報,也會成就我們的慈悲,增長我們念佛的法喜,所以對念佛並沒有妨礙。你會覺得佛太好了,讓別人瞭解佛法,你也會增加喜悅。

 

13問:那麼念佛的利益就不單只為往生了,對現世也有關係?

       答:念佛的利益從今生管到來世,今生也管,往生也管。淨土宗講「現當二益」,除了剛才講的當來往生的利益,還有現世的利益。

 

       現世最大的利益對我來講,就是很平安,很法喜,一切都感到很好,世界更加明亮、光彩,心裏陽光開闊,很安慰。人間最需要的就是心裏的平安。你再有錢,可是心裏恐懼,總感到憂慮,這樣就會不安了。人一旦平安,就會放出光芒,充滿信心,就會為周圍帶來平安,人家就願意和你在一起;如果你很緊張,人家看見你也很緊張。我坐飛機的時候經常發現,飛機的乘客比火車的乘客緊張,他們都很拘謹,也比較矜持,都有戒備心,不願意和人打交道,就像一打交道就會揭發他的隱私一樣,我覺得這樣過得不好、不平安,非常緊張,這樣過得很苦惱。

 

       在現世,念佛法門讓我們感到平安、喜悅,業障就會消除,煩惱就會減少,人事就會和順,家庭就會和樂,社會就會和諧,所以念佛的現世利益太多了。印光大師說了很多,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這些都能自然而然地達到,最重要的是不求自得。念佛把根本問題解決了——因為人在世間最大苦惱、難處,就是死亡的威脅。死亡的問題不解決,其他都是假的,你再有錢,如果醫院告訴你已經到了癌症末期,只有三天壽命,你能快樂起來嗎?你有錢就能救你嗎?就算你把所有錢都給了醫院都沒用,所以最大的苦惱就是死亡的威脅,解決這個問題就能讓我們心裏得到絕對的平安。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否則你就會很擔心。現在你可以瀟灑走一回,走人間菩薩道,行人間菩薩行,你就可以做到。因為你與別人已無利益上的衝突,也不會有什麼障礙。你罵我也可以的,因為我是到淨土去成佛的人了,只要你高興,罵我一兩聲也可以。不然的話,你怎能做得到?現在你瞭解了阿彌陀佛的慈悲,叫他罵就罵了,沒關係。

 

14問:不少人認為淨土法門一味念佛,較適合年長和文化水準低的人士,而教育程度較高者應參禪、修密或應用佛學。

       答:不是這樣的,念佛法門也可以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學的,沒有文化也可以學,年老可以學,青年人也可以學、應該學的。之所以會誤以為是年老人或是沒有文化的人才學,因為年老人的無常感比較深,年紀大了他會想:「我會去哪裡?」是他的覺悟力較高,年輕人還沒有這種覺悟,缺乏佛教所講的無常觀。有兩句話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現在我們說「莫說老來才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也可以說「莫謂老年才念佛,少年也應念彌陀」。青年人如果無常觀比較深的話,就明白閻羅王是不會管你年老還是年輕的。你不知道無常什麼時候會來啊!所以就要從現在開始念佛。

 

       以為自己年輕可以不念佛,是沒有無常感,是根機比較愚鈍的人;認為自己是知識份子就可以去參禪,是把禪看得太低,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參禪跟知識沒有關係的,不是知識份子才參禪,六祖大師不識字,對不對?這是分別念,參禪反而不要分別念,知識份子的邏輯分別概念,反而會成為參禪的誤區。再有知識也解決不了你生死的問題,不會說你是博士生就不死,不會說你是學術家,閻羅王就會高看你一眼,你的知識在閻羅王那裏不管用,在阿彌陀佛那裏也沒有用,你的知識也不能幫你去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人,不會把自己的知識拿出來說,知識與救度沒直接關係,只有念六字名號這個大知識,才能做到不被閻羅王招惹。知識份子若能認識這一點,能放下身段來念佛,反而是有大智慧。知識份子若能說會寫,若是某方面的精英,念佛了也會帶動一大批人,所以我們也鼓勵知識份子和青年人來念佛,這樣佛教就更有生機,更有希望,也更能夠逢勃發展,也能讓更多的人得到慈悲和愛心。

 

       我們還是回到「愛」上。難道知識份子不需要愛嗎?難道青年人不需要愛嗎?愛是我們世間的名詞,它可能有清淨的意思,也可能有不清淨的意思。在佛教裏叫大慈大悲,念佛法門就是念佛的慈悲而已,沒有任何人不需要佛陀的慈悲,沒有任何人不需要佛的大慈大愛,所以這方面就不要談有沒有知識,在愛當中是不分有沒有知識的。譬如一個母親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博士,一個是高中生,母親的愛不會因為他是博士就愛他多一點,對吧?所以愛不談知識的多少,也不談年齡的高低,孩子長到八十歲了,在一百歲的媽媽面前他仍是孩子,她還是愛他的,和年齡無關。

 

15問:在這個年代裏,如何弘揚淨土?

       答:從理論上,教理方面,我們尊崇善導大師淨土宗的思想,讓整個淨土宗有規範,以淨土的系統理論作為我們的標準。然後結合這個時代的特點——這個時代就是他力的時代,人們在心中呼喚著他力,翹盼著他力,如果不弘揚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救度,可以說是違背了時代的趨勢,違背了眾生的心聲。只要弘揚彌陀本願的救度,就順應了大勢,就順應了眾生的心聲。

 

       依佛教說,外面的依報(環境)是心的一面鏡子反射出來,我們看看大家是否需要依靠他力,譬如交通,有誰願意自己走路?到某個地方,只要能乘車就儘量乘車,不僅有汽車,還有火車、動車,還有船、飛機,可能還有更快更舒適的交通方式快要發明了。交通是這樣,通訊是這樣,甚至我們吃飯穿衣無不如是,沒有一件事不是這樣。在今天這個商品的時代,都是靠他力,越他力越好,半自動的洗衣機已經沒人要了,要全自動的。商品的設計越能靠他力,就越貼近人心人意,就越是暢銷,為什麼手機型號要不斷更新?因為要更好用,這才有賣點,使用起來很費勁就賣不掉了。所以說人心希望他力,無論是科技產品也好,生活中的常識也好,都告訴我們這一點:「你一定要弘揚阿彌陀佛的救度,一定要弘揚他力的法門,不然的話我們的工廠都不答應了。」而那些弘揚自力的人,他也用手機,他也坐飛機,他也在使用他力,那麼他的行為和主張則是相反的。

 

       他力就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一旦乘上彌陀的願力,就會發現,內心佛性的聲音就馬上活起來。這時候他就覺得自他不過是一個概念,因為佛跟你都沒有分別了——自他不二,但是你還是要專靠阿彌陀佛。

 

(2014年3月11日,於香港)

——轉載自 香港《溫暖人間》雜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