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問:某大德在講經中經常講「淨業三福」,說不落實淨業三福不能往生,舉《觀經》中佛在未講往生方法前,先講淨業三福,並舉《觀經》中「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經文來證明,說落實了淨業三福中第一福才能生凡聖同居土。大部分同修受此影響而不能堅定往生信心,而且對該大德舉「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經文心存畏懼。還盼法師慈悲開示。

 

一、 《觀經》真實義

       一部經的文字很多,要瞭解這一部經的真實義,必須依據祖師的解釋,從整體上把握一部經的宗旨,才不會支離破碎,斷章取義,死於句下。

 

       《觀經》所說有三:

       一、 應韋提請,為樂修定善者說定善觀,即十三觀是。

       二、 為不能修定善者,佛自開散善三福業,即九品中前六品是。

       三、 為定善、散善皆不能修之人,說「非定非散、超定超散」之稱名念佛,即下三品是。

 

       無論定善、散善、稱名,如法修持者皆得往生。然定觀難,三福易;三福難,稱名易。定善機局,散善機廣;散善機局,稱名機廣。故至經末流通,釋尊不付囑定善,不付囑散善,唯付囑持名。

 

       善導大師解釋(善全三一七頁)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故知佛心慈悲,唯在稱名。定散諸行為隨機而勸,稱名一行乃望佛本願。唯此一真實,無二亦無三。

 

       若看重三福之人,見勸修三福之經文,即說不修三福不能往生;樂修定觀之人,見勸修定觀之文,又說不修定觀不能往生,即成法法皆破,無一人得往生。執是成非,豈是善識經義。

 

二、 為什麼要說三福

       經言(善全一一七頁):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釋言(善全一一七頁):

(四)從「欲生彼國者」下至「名為淨業」以來,正明「勸修三福之行」。
此明一切眾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應散動根機。

 

       又言(善全三○頁):

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

 

       釋尊自開三福,目的在應散動根機。散動至極為下下品「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而「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善全三○八頁)可知,應散動根機之極法在口稱彌陀佛名;也可知顯開三福,正為顯開稱名。

 

三、 不可違背佛說

       勸修三福,經有明文,也是總勸念佛人隨其根機、能力本當所行故,然而說「不能落實淨業三福,就不能往生」就是說了過頭話,直接違背《觀經》佛說。如說念佛人應當佈施三寶,但不能說沒有財力佈施的人,就不得往生。

 

       三福第一福為世俗善,後二為佛法善。而《觀經》下三品,善導大師解釋說(善全四二頁):

此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

 

       即是三福完全無份之人,稱名而得往生。

 

       彌陀佛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眾生,何時發願只度三福眾生?

 

       《觀經》九品普含一切善惡凡夫,何時釋尊說只救三福善人?

 

       《大經》也說「法滅萬年,一福也不能行之人,隨意所願,念佛往生。」

 

       話雖如此,念佛願生之人,仍當隨分隨力修持三福,祖師也呵斥說: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善全二三八頁)

或有人三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善全二六三頁)

 

       若能順佛本願專稱佛名,又能總順佛教隨修三福,彌陀諸佛必喜。

 

四、 三福往生之疑

       經言: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釋言(善全一二四頁):

(五)從「佛告韋提」下至「正因」以來,明其「引聖勵凡」。
但能決定注心,必往無疑。
上來雖有五句不同,廣明「散善顯行緣」竟。

 

       此三福業,是往生淨土之業,稱為「淨業正因」。

       然三福有二:一、散亂凡夫所修。二、三世諸佛所修。

       佛說此二種三福用意也二:一、為應散動根機。二、為引聖勵凡。       

       就此經、釋,存有疑問。

 

       如果以散亂凡夫所修三福業為准說能往生,既不符合佛法因果道理,也不必再舉諸佛所修以「引聖勵凡」。因散亂凡夫心既不離貪瞋,雖修三福,總是「有為小善」、「有漏功德」,曇鸞大師說「皆是顛倒」、「皆是虛偽」,善導大師大師斥為「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依之又怎麼能往生「真實」、「無為」、「無漏」、「涅槃境界」的極樂淨土呢?所以善導大師斬釘截鐵地說(善全二四二頁):

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如果以諸佛所修三福業為准說能往生,固然與理相當,但也就不能說是「應散動根機」,因為散亂凡夫根本就修不來。

 

       究竟散亂凡夫所修三福怎樣才能避免「雜毒」、「虛假」,而能與諸佛所修三福同一體性,所謂「不顛倒、不虛偽,依法性,順二諦,能攝眾生入畢竟淨」(《往生論註》意三○頁),畢竟達成往生呢?

 

       我們在當段經文當中,找不到明瞭的答案。不過善導大師的判釋,為我們提供了線索。此段〈序分〉的經文,善導大師判為「散善顯行緣」,也就是釋尊先簡略顯示三福散善是往生極樂之行,為正宗分詳細展開作為鋪墊的緣起。至〈正宗分〉,三福業詳細展開為九品行,於九品最初釋尊自徵自答三心,自己給出了答案。

 

五、 三心之妙用

經言(善全二四一頁):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釋言(善全二四一頁):

正明辨定三心,以為正因。

 

       接著用很長的篇幅,詳盡解說三心的內涵。

 

《往生禮讚》言(善全四七五頁):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可見三心之重要。

 

又說(善全二五九頁):

       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往生禮讚》說(善全四七六頁):

一一門與上三心合,隨起業行,不問多少,皆名真實業也。

 

       可知三心之妙用。

 

       若不與三心合,則(善全二四二頁):

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
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可知三福離開三心則全無功用。

       因有三心,凡夫所修三福,方名真實業,方成往生行;

       若無三心,凡夫所修三福,不名真實業,不為往生行。

       然則:三福往生,不在三福本身,而在「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之三心。

 

       三心經文雖然說在上上品,善導大師釋其總冠九品,通攝定善。

 

       約對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

 

       此十一門義,若以文來勘者,即有具不具;

雖有隱顯,若據其道理,悉皆合有。(善全二三九頁)

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善全二五九頁)

 

       上上如此,九品皆然;散善如此,定善亦然。

 

六、 三心妙用之所以

       原本不能往生的雜毒之善,一有三心,就轉為真實之業,能夠往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善導大師深心釋言(善全二四四頁):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種深信即是:信自己(機)無力,信彌陀(法)有力。信自己無力,即是對自己有真實心;信彌陀有力,即是對彌陀有真實心。所以「深心」含攝真實心,即「至誠心」。又,既知自己無力,彌陀有力,自然迴轉自力趣向佛力,恐懼輪迴發願往生,所以深心含攝「迴向發願心」。

 

       怎樣「乘佛願力」?釋言(善全二五一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可知,三心攝於深心;深心即是「專念佛名,乘佛願力」。

 

       因有三心,行人信仰意識必然從自力轉向佛力;實踐行為必然從定散諸善轉向專稱佛名。若非如此,即是不具三心,不得往生。

 

       散亂凡夫所修三福,因有三心投歸佛力乃得往生,非三福自身之力可得往生。如人跛足欲行千里,山川險阻,無由可至;棄步乘機,不時可到。跛足步行,比喻散亂凡夫所修三福;飛機,喻佛願力;棄步乘機,即喻三心之作用。

 

       釋言(善全二二頁):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修定散二善凡夫,非靠定散二善之力,而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而得往生。

 

       如果不發三心,不乘佛力,凡夫福善,封於人天,止於六道,更不能得至淨土。

 

       散心凡夫所修三福,本來虛假不實,不能往生;然歸於稱名,即成真實業,即得往生。如滴水入海,便與大海同一鹹味,同一深廣。凡夫所修三福,如一滴水;彌陀名號功德,如同大海;滴水投海,即喻三心之作用。

 

       三福入稱名故,即受名號統御,而為名號同化,成為名號體內之德,轉本雜毒之善而成真實之業,與三世諸佛所修淨業同一體性,故能「引聖勵凡」、「勵凡同聖」。所謂「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三福歸入稱名,雜毒即便清淨。」曇鸞大師釋言(《往生論註》九四頁):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
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
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
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如果不發三心,不歸念佛,則三福自是三福,雜毒依然雜毒,不得往生。

 

       可知,「佛力」、「稱名」,為三心之樞要,往生之命門;轉凡成聖之靈丹,點鐵成金之妙術。信之行之,雜毒頓轉為清淨;一稱一念,腐朽立化為神奇。

 

 

七、 三心與稱名

1、三心依於稱名

       三心攝於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立於「稱名正定業」,善導大師釋為「就行立信」。故知:三心依於稱名。

 

2、離稱名無三心

善導大師釋「至誠心」即真實心,又釋「迴向發願心」言(善全二五二頁):

 

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離稱名,決定往生之信心不立故,無「深心」;往生之信心不立故,不能「真實作得生想」,無「至誠心」及「迴向發願心」。故知:離稱名無三心。

 

3、名號具足三心

善導大師「六字釋」言(善全五○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即「捨棄自身,歸命彌陀」,即是「二種深信之深心」,又必是「至誠心」。故知:名號具足三心。

 

4、稱名具足三心

       名號至極真實故,一心稱名即是「真實心」;稱名順彼佛願故,必得往生,即是「深心」;稱名正定業故,心住於必得往生之想,即是「迴向發願心」。故知:一心稱名,自然具足三心。

 

 

八、 望佛本願

1、別選極樂    望佛本願

       韋提通請諸佛淨土「無憂惱處」,釋尊光台現國,獨顯西方為勝,密遣夫人別選,此是釋尊「別選極樂,望佛本願」。釋言(善全一一二頁):

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
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
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
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
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
諸餘經典,勸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讚。

 

       有此因緣,致使如來密遣夫人別選也。

 

2、如來微笑    望佛本願

釋言(善全一一四頁):

如來以見夫人願生極樂,更請得生之行,稱佛本心,又顯彌陀願意。
因斯二請,廣開淨土之門,非直韋提得去,有識聞之皆往;
有斯益故,所以「如來微笑」也。

 

        此是「如來微笑,望佛本願」。

 

3、自開三福    望佛本願

韋提請問定善,釋尊自開三福,為應散動根機,散動之極為下下品苦逼失心,為此之機唯說稱名,故知自開三福,意在稱名。此是釋尊「自開三福,望佛本願」。

       以上為〈序分〉釋尊望佛本願。

 

4、十三定觀    望佛本願

十三定觀,真身最勝,然「佛光普照,唯攝念佛」。釋言(善全二○五頁):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例非一也。
廣顯念佛三昧竟。

 

《往生禮讚》言(善全五二九頁):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此是釋尊「十三定觀,望佛本願。」又是「淨土三經,望佛本願」、「諸經廣讚,望佛本願」、「諸佛證誠,望佛本願」。

 

5、 自徵三心    望佛本願

       欲詳開三福九品,先自徵自答三心。三心之要在「仰投佛力,專稱佛名」。

       釋言:

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善全二四二頁)

 

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善全二四四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善全二五一頁)

 

       此是釋尊「自徵三心,望佛本願。」

 

6、詳開九品    望佛本願

       九品之中,前六品為三福行人,可依三心迴向求生;後三品為三福無份、唯惡無善之輩,單以稱名而得往生。此是釋尊「詳開九品,望佛本願。」

       以上為〈正宗分〉釋尊望佛本願。

 

7、付囑流通    望佛本願

       經末流通,釋尊不付囑定觀、不付囑三福,唯付囑持名。此是釋尊「付囑流通,望佛本願。」

       總觀一經,序、正、流通,三福九品、十三定觀,釋尊之心唯望彌陀本願,釋尊之意唯在眾生稱名。釋言(善全三一七頁):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定散兩門,益在三心;若無三心,全無其益。

       三心功能,唯在稱名;若不稱名,全無功能。

 

 

九、「三福」、「念佛」總結比較

1.凡夫三福,不離貪瞋,名「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本非往生因行。不如彌陀名號,至極真實,稱名本身即往生正定之業。

 

2.三福依於三心迴向往生,方成往生行。不如一向稱名,法爾具足三心,自然往生。

 

3.三福往生,不在三福之力,乃由三心仰投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不如稱佛名號,自然乘佛願力。

 

4.名號之外無佛力,若離稱名,執著三福迴向欲生,必不得生。雖無三福,稱名願生,必得往生。

 

5.三福因三心攝歸稱名,與名號功德一味和合時,轉本「雜毒之善」,而成「真實之業」;然則往生由名號,不由三福。故釋言:「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善全二○六頁)

 

6.三福雖由三心迴向得生,畢竟行體非彌陀本願行,與彌陀疏而不親,較名號雜而不純,釋言:「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善全二五二頁)

 

7.三福疏雜之行故,彌陀光明不照;稱名本願行故,彼佛心光常照。釋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善全二○五頁)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善全三四三頁)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善全五二九頁)

 

8.凡夫有漏故,三福不攝稱名;名號萬德故,稱名自攝三福。

 

9.稱名勝三福並一切行。釋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善全二○五頁)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善全四三七頁)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善全五七六頁)

 

10.佛說十三定觀、三福九品,為望佛本願,導歸稱名。

 

11.是故為成往生,唯應「專稱佛名」。

 

 

十、 專依善導

 

「凡聖同居土」等四土乃天臺宗依通途教理所判,以之衡量極樂淨土則全體誤會,當棄而不用。修淨土者,當依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所判:凡夫稱名,乘佛願力,往生極樂報土。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