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祖初祖之問
問:慧遠大師是初祖,善導大師是宗祖。初祖與宗祖有什麼不同,與其他祖師有何差別?
答:一宗之開宗祖師稱「宗祖」,由宗族向上逆推,與這個宗派淵源關係最早的祖師為「初祖」。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各宗成立,故各宗宗祖皆為隋唐時代的中國境內祖師。初祖的時間則較早,有的為中國祖師,如淨土宗以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有的更加上溯至印度佛教,如天臺宗以佛滅後七百年出世之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
歷史上,一個宗派往往有多位祖師,以淨土宗為例,或說十三位祖師,或說十五位祖師。一般人對宗祖認識不夠,而將宗祖與其他祖師平等齊觀,以為都是祖師,都差不多,其實宗祖在一宗之內佔有絕對崇高的地位,非其餘祖師可比。
今以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為例,略明宗祖之特殊行德。
一、一宗之實際創立者。所謂開宗、創宗,即在善導大師之前並沒有淨土宗,善導大師之後才有淨土宗;離開善導大師便沒有淨土宗,有了善導大師才有淨土宗;淨土宗等於善導大師思想,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即是淨土宗。
二、一宗教理之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諸江河之大成。善導大師之前,淨土宗有關教理雖然含在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等菩薩、祖師的教著之中,但都是端倪的、隱含的、階段的、局部的,善導大師秉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之教,而更加組織化、系統化、規範化;著作《觀經疏》等五部九卷教典,方成磅礴廣大之淨土宗理論。淨土宗教理到善導大師發展到了頂峰,後人不過隨學延續而已。
三、一宗行儀的規範者。佛法修持向來教行並重,以教導行,以行證教。一個宗派的創立,必須有圓熟的宗派理論,以及明晰的行業規範,方為圓滿。淨土行法很多、很龐雜,一般人皆隻鱗片爪地或修觀想,或修三福迴向,或重持戒,或重發菩提心,或亦稱名,對諸種行法之間的相互關係、何者為勝、依何道理、如何安心等等概不明了,只是隨個人喜好,茫然而修,互爭高下。如此雜亂無章的狀況,與儼然有序的宗派行儀豈有半點相應。
善導大師立於淨土三經、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立場,判定正雜二行,正助二業,立五種正行,獨以稱名為正定之業。確定淨土宗三心、四修、五念之安心、起行、作業,使得一宗行法之間的關係朗然清楚,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成為最高準則,牢不可破,專修之人十即十生,雜行之人千中難得五三往生者:金口誠言,萬代不易,古今相傳,莫不遵依。
淨土宗特重行持,即使一字不識,一文不通,只要依據善導大師所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無不往生,簡而又簡,捷而又捷,這對於芸芸眾生的恩德,真是廣大莫名。
四、一宗證悟最深者。淨土宗念佛三昧為諸三昧中王。在淨土宗的念佛實踐上,善導大師深證十三定觀的觀佛三昧,及稱名念佛三昧,極樂勝境常現眼前,如來慈尊,親炙無礙。口稱一佛,便放一光,神跡感應,不可思議,其他祖師難望其項背。
五、行化影響最巨者。在教理、行持、證悟、化他、方便、神跡諸方面,只要其中一項行超眾人,便被視為高僧,或被推為祖師。但善導大師作為淨土宗開宗祖師,卻圓滿具備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達到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程度。僅就化眾之善巧方便而言,大師便具有佛教造像、繪畫、詩歌、音樂、書法、梵唄、法事儀軌各方面傑出的藝術才華。故大師教化影響至為廣大深遠。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成為淨土宗萬世不易、唯一不二之至宗。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涵蓋整個佛教,成為整個佛教的標誌。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深入國人心靈,不期然而然,出口成誦,相沿以習,普遍地存在活躍於日常生活語言中。
由於善導大師,終使一句阿彌陀佛成為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世界華人文化圈普遍共同的信仰,精神貫通的紐帶。
六、後世讚仰歸依者。善導大師之後,淨土宗代代相承,仍有多位祖師。這些祖師雖然各有殊勝的功德,因而受到後人推崇,但就他們本身與宗祖善導大師相比,皆一致尊仰善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化身,所說即是佛說。故不僅不是一般認為的祖師與祖師的平等關係,甚至也不是老師與弟子的高下關係,而是古佛與凡夫的凡聖關係,是能教與所教、能化與所化、能依與所依的關係。其尊善導大師如平地仰望日月,似溪澗嚮往大海,歸依情深,謙德照人。
七、譬喻。如果把淨土宗比喻為一座莊嚴的大廈,初祖慧遠大師創白蓮社,首開彌陀信仰之風氣,其功績如開荒僻壤、平整土地。
二祖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指出「凡夫往生彼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以「彌陀本願力」為淨土教理的根本、基礎,喻如打下堅實的地基。
三祖道綽大師《安樂集》判聖淨二門,喻如從地基上立柱。
四祖善導大師「五部九卷」全面開創淨土宗,喻如淨土宗大廈全面完工。
其後各祖喻如對大廈細部裝潢,添置器具,以使更加適居周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