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生」與「往生」義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往生論註要義》二七至二八頁)
【白話釋義】
第一對問答,是說往生的「生」有二種見解,一是凡夫見解,認為有實眾生實生死。這是完全錯誤的。二是佛法見解,不認為有實眾生實生死,但是有因緣生。這是正確的。
天親菩薩願往生是第二種「因緣生」,不違背「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大乘佛法道理。
因為,因緣生就是無生。比如用泥挖一個碗,就看見有一個碗,好像是生出一隻碗出來,其實還是一塊泥,在泥之外,並沒有另外多生出一個實在的碗,只不過就這塊泥的圓形的樣子,能裝水的作用,我們叫它為碗。所以碗是因緣生,並不是實有碗,也就是無生,雖然沒有實體的碗,但有那麼一塊泥的形,我們給它安一個名稱,叫作「碗」,這樣碗就是一個「假名」。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因緣聚合,只有假名,沒有實體。
那麼說往生是因緣生又是什麼道理呢?下面第二答。
此間假名人:就是這個世間所謂的人,是一個假名,並無實體。任何人,不過是一種身體與思想的組合,佛教說「色受想行識」五蘊聚合而成,隨聚而有,隨散而滅,哪有實體呢。就像那只碗一樣,土,加水,加造型,加我們的認識等等,便有一隻碗,碗純粹是一個名稱罷了。這個世間的所謂人,也是如此,所以說「此間假名人」。
修五念門:修行五種念佛的法門。一、禮拜念佛門,念阿彌陀佛的恩德。二、讚歎念佛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三、作願念佛門,念阿彌陀佛的大願,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呼喚眾生「欲生我國」,我們願往彼國。四、觀察念佛門,念阿彌陀佛佛身及國土、菩薩的莊嚴功德。五、迴向念佛門,念阿彌陀佛的慈悲,也願像阿彌陀佛一樣回入娑婆度眾生。
前念與後念作因:既然念佛了,念佛就種了因,不會白念。前念念佛,就會對後念有一種影響力,就叫前念與後念作因。簡單比喻,心裏起一念:想去大殿,第二念腳步就開始往大殿移動。這第二念(後念)就是以第一念(前念)為因。一旦歸命阿彌陀佛,便念念相續,念念為後念作因,直到往生。如同水中投石,一浪接一浪,直至岸邊。
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比如宗圓,現在娑婆,大家都喊你宗圓,你現在便是娑婆穢土的假名人。等到將來往生到淨土,娑婆穢土就沒有宗圓這個假名人了,而淨土有了一個蓮花化生的宗圓菩薩,這位菩薩是淨土的假名人(因為也是因緣生,是無我的)。淨土的宗圓菩薩,與娑婆的宗圓凡夫,不能決定說就是一個人,也不能決定說就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人。
前心後心,亦復如是:前心與後心,也是這樣,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
那又為什麼呢?
若一則無因果:如果說淨土的宗圓菩薩,與穢土的宗圓凡夫,就完全是一,完全是一就沒有所謂的因果了,而實際上淨土的宗圓菩薩與穢土的宗圓凡夫之間是有因果的,也就是穢土的宗圓凡夫念佛為因,才成了淨土宗圓菩薩的果。比如豆就是豆,豆苗就是苗,豆與苗之間有因果關係,不能說豆就是苗。豆不經過陽光水分等因,變成苗這個果,也就是還沒有發生因果變化,那才可以說豆還是豆,是決定一。
若異則非相續:但另一方面,如果說淨土的宗圓菩薩與穢土的宗圓凡夫,就完全是不相干的,那也是錯誤的。因為畢竟是穢土的宗圓念佛去往生的,不是他人。穢土宗圓凡夫與淨土宗圓菩薩,在身心上是相續的。如同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也是一樣,不能說決定是一,因為昨天的我已經變了,身體思想都變了;也不能說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就完全是不相關的兩個人,再怎麼變也是相續昨天那個假我而來的。
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關於「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的道理,在《觀一異門論》這本書中有詳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