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如泥洹
問:對於「次如泥洹」這四個字,我怎麼看都像是比涅槃境界稍差那麼一點,「次」就是接近,但還差一點。應該怎麼理解?
答:大概指的是《無量壽經》中的經文(《聖教集》第87頁):「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讀書要有一定的方法,讀經典不要依據自己的依文解義。「次」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位次、次序,它的位次在哪裡;一個是次一等、差一點。你所看的「這是比無為泥洹之道差一點。」就是依文解義。
經典應該怎麼讀呢?
第一,依祖師,依傳承,要有信心。經文意義深遠,不是凡夫僅僅簡單地依文解義可以理解的,一定要謹慎,如果有祖師的解釋,我們一定要依據祖師。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說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天親菩薩《往生論》也說「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講的都是無為涅槃、報土的境界。如果你認為差一點點,難道祖師不會看經文嗎?祖師一定是看得懂的,那就要修正我們的觀念,在這種情況下,回頭再看經文,應該怎麼理解。這是一個方法問題,就是一定要依祖師的教證,不要那麼驕慢,認為自己理解得對。
第二,要有文字的基本知識。雖然漢字有延續性,但是畢竟古今時代不一樣,可能同樣的文字,在古代所表達的不是我們現在人所理解的意思,如果拿現代人對文字的理解,可能會錯。
如何避免這個錯誤?如果一個詞,一部經別的地方還講到,可以把幾處放在一起比較。比如這裡的「次」到底是什麼意思,一比較可能就會知道在當時的語境下,這個「次」代表什麼意思。甚至可以參考別的經典,比如這出自康僧鎧翻譯的《無量壽經》,他翻譯別的經典怎麼用這個字,或者在別的狀態下他怎麼來表達。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依祖師的解釋;如果沒有,再考慮做文字功夫的方法。比如,《無量壽經》中這個「次」還出現過一次,在第130頁,「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這裡的「次」,很顯然和彌勒菩薩是一樣的,這個語氣從上到下,不是說比彌勒菩薩低;「次如彌勒者也」,他的位次就如同彌勒菩薩。我們就知道,這個「次」至少在這裡有另外的解釋。所以要從文字學多考慮。這是第二點。
第三,要從義理上來看,「依義不依語」。祖師的解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我們可能是依識,甚至死於句下。怎麼叫「依義」呢?舉幾條經文。
比如第61頁。「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看這些詞——國土第一、而無等雙、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如果這樣的國土不是涅槃界,還比涅槃差一點點,那還有涅槃界嗎?最高第一、沒有等雙的都差一點,那不就沒有報土了?這裡說到「國如泥洹」,如同,是一樣的,並沒有說「次」。這也是一個教證。
第73頁。「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超勝一切諸佛國土,唯獨極樂淨土最稱絕妙。然後說「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既然「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那不是涅槃界是什麼呢?涅槃是不生不滅。
第87頁,「次於無為泥洹之道」接下來一段,講正報。「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自然」「虛無」「無極」這些都是涅槃的代名詞,也都是成佛的境界,法身的另外一種表述方法。依、正是一體的,正報如此,那依報應該也一樣。所以,天親菩薩作《往生論》,判為「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都是有經文依據的。所以,第三點,要從義理上,即整部經貫穿來看。不要死在一個字下,在那裡糾纏半天,這樣讀書不善讀。
另外,從反顯來講,所謂的差一點點講不通。「比涅槃還差一點點」什麼意思?是說不是涅槃界了?不是涅槃界是流轉的國土嗎?還是三界內的國土?是屬於凡聖同居土還是方便有餘土?這些都模糊不清楚。而經教明確判為報土,「勝過三界道」。這種理解完全是凡夫的心識分別,毫無意義。
所以,讀經的方法——信心依祖師,文字要多下功夫,義理要通盤瞭解,然後也要符合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