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淨宗法師
問:世尊特留此經是《無量壽經》,為什麼善導大師作了《觀經疏》,沒有作《無量壽經疏》?
答:分兩點來說明。第一,「特留此經」的意涵;第二,為什麼作《觀經疏》。
「特留此經是《無量壽經》」,「特留此經」雖然說在《無量壽經》,但根據天親菩薩、曇鸞大師、蓮池大師等的解釋,淨土三部經都稱為《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為「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其他兩部是「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所以,《大經》裡說「特留此經」,未必專門指這一部,也可能是指三部,主要是指念佛留下來。《觀經》說到定善、散善,這些法很可能無人修行,最後就只有念佛的法門。所以,三部經是一體的關係,都是說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所以留一部等於留三部,主要是留念佛。
善導大師為什麼作了《觀經疏》,沒有作《無量壽經疏》?聖意難測。既然問到,就作幾點說明:一、從大師個人的因緣;二、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三、從法門開宗的需要;四、從三部經的開顯次第。
第一,從個人因緣來說。
《觀經》是大師有緣的經典。
首先,大師信入淨土是由於看見一幅《西方淨土變相圖》,一看見淨土變相就信入淨土法門。所以,大師信仰的建立本身就和「觀」相關,善根、因緣不一樣。其次,大師受完戒之後,隨手在《大藏經》中探一部經,說:「哪一部經跟我有緣?」便探得《觀經》。讀了之後,說:「修餘行法,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大師在修行過程中,經常深入三昧境界,到淨土觀佛。
再次,大師二十九歲離開悟真寺到玄中寺,師從道綽大師。道綽大師「瀉瓶之教」也是講述《觀經》,這是他修學的經歷。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其實就是對《觀經》主要義理的解釋。開宗立教的祖師,一般都是依他們修學特別有心得、有緣的一部經典來開宗,善導大師本人也是這樣。
這是從大師個人的因緣來說。
第二,從時代背景來說。
隋唐時期,這部《觀經》受到廣泛關注,很多大德法師為《觀經》著疏解釋,一時好像非常熱門。但這些解釋都有誤解,主要誤解有幾方面。
一是對眾生的根機、對九品判位太高,甚至是地上菩薩這樣的聖位,這樣就凡夫無分了。
二是對於往生的利益判得太低,雖然判凡夫能往生,但只能往生「凡聖同居土」,這樣就判得很低。
三是對於行法所說不定。
因為當時的人對這部《觀經》誤解多,所以大師應現世間,楷定古今,將古今諸師的錯解糾正過來。因為有這種需要,所以他要疏釋《觀經》。
第三,從法門開宗的需要來說。
《觀經》比較便於開宗立教。大師應現的時代是佛法興旺發達,正要開宗立教的一個偉大時代。如何開宗立教呢?《觀經》比較方便,如同大師所說「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觀經》有釋迦佛的要門教和阿彌陀佛的弘願教,這樣通過要門來廣攝定善、散善一切眾生的根機,總攝一切聖道門的行人,把他們統攝到淨土一向專念裡面來,所謂「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要開宗立教的話,一定要能夠在整個佛教當中統攝其餘各宗各門,使它們各有安立,這樣才能萬法歸宗,才能方便引導。淨土三部經當中,《觀經》這樣的表現手法是特別鮮明的,所以大師選用《觀經》著疏,就可以很方便地建立宗門。
《觀經教眼》中說到要門和弘願的分判,對淨土宗的建立是一個劃時代的貢獻。不然,聖道門是聖道門,淨土門是淨土門,好像井水不犯河水。如何能把聖道門的自力修行者方便導入淨土門呢?《觀經》是最方便的,它有要弘二門這樣的理論構架。這種理論構架的提出,固然因為善導大師有這種智慧,但是它必須是原本就存在於佛所說的經典當中。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的意趣,祖師的開顯才是有根據的。所以用《觀經》來開顯宗門才方便,所以說「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如果是《大經》和《小經》,這樣的意趣——「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彼國來迎」,就不夠明顯。
第四,從三部經的角度來說。
三部經互相之間的關係,《大經》是源頭的經典,因為它講四十八願。沒有四十八願,整個淨土都不要談。所以,這是一部起源的經典。《觀經》是中間的一部,它要廣開,旁收眾機。《阿彌陀經》是最後結歸的一部。如果以河流來比喻,《無量壽經》是上游源頭的地方;《觀經》是中游,河系密佈;《阿彌陀經》是下游,接入大海,一片汪洋。
如果以《觀經》來解釋,就比較方便,上下都能夠得著:向上,探到《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善導大師在解釋《觀經》的時候,處處引用到四十八願;向下,又直達《阿彌陀經》,《觀經》結尾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句話其實是交接棒交到《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觀經疏》在很多地方說到了《阿彌陀經》的教義。所以,一部《觀經》在中游,把上游、下游都概括進來了。這樣解釋《觀經》,等於三部經都解釋到了。
摘自jingzong18微信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