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總 述
凡淨土教門,往生之行大分二種,一、諸行。二、念佛。以諸行為方便,九界眾生因地自力之行故;以念佛為真實,彌陀名號果地佛力之行故。諸行往生有品位,念佛往生無品位。
有道理,有文證。
道理者:諸行萬差,功德不等,隨功德大小,存品位高下;念佛平等一如,同稱彌陀名號,同乘彌陀願力,因既無差,果亦無異,善導大師說為「五乘齊入」,又說:「同因同行至菩提。」
文證者:凡淨土三經,正直說念佛,皆不存品位,如《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成就文、付囑彌勒文,《觀經》付囑文,《阿彌陀經》文等;說諸行處,方說輩品。故知,諸行有輩品,念佛無輩品。
問 答
一、問:《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文,一一皆說念佛,故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答:三輩文雖說念佛,非正直而說,兼說諸行故,為引導諸行三輩根機之人歸入念佛,意存方便。善導大師解釋說:「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故知三輩為諸行根機事,不關念佛往生品位。正直說念佛者,三輩文前第十八願成就文是,不說品位差別。
二、問:《觀經》下品三人,專說念佛,不說餘行,而有品位。故知念佛有品位。
答:《觀經》下品,總含於九品之中。九品非正直說念佛,上中六品兼說大乘善、小乘善、世間善故,最後三品為一切世出世善無有其份之人而說唯依念佛得救,以此引導大乘善人(上三品)、小乘善人(中上品、中中品)、世間善人(中下品)、世間惡人(下三品),亦即一切善惡凡夫歸入念佛。其意同于《無量壽經》三輩,故知九品為善惡凡夫根機之事,不關念佛往生品位高下。亦知品位存于諸行,非關念佛。豈有稱念萬德洪名之往生,反而比修世善往生人品位更下之理。乘此義勢,流通分釋迦付囑「持無量壽佛名」,為直暢本懷,正直說念佛,超越品位。
三、 問:《阿彌陀經》為淨土三經之結經,正直捨方便,唯說念佛,不雜餘行。《彌陀要解》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可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答:此是《要解》一重方便釋義,非真實釋義。何故設此方便?為引執諸宗觀想參究、欲斷惑證真之人歸入持名故。此種之人,雖亦願生,妄執觀想參究為能,貶抑持名為下。《要解》意,不必觀想參究,直爾稱名,亦可得上品。是則統諸善萬行而歸入持名一行。
四、問:如何是《要解》真實釋義?
答:信願持名,頓超九界,直入佛地。如言:「一聲阿彌陀佛,乃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如印光大師說:「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則品位之說,依何安立哉!
五、問:善導大師專弘念佛,乃彌陀化身,所說即是佛說。其《觀念法門》言:日別念佛三萬以上者,皆是上品上生人。故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答:此文之義有二:一、讚歎念佛人。二、引觀佛入念佛。不可引為念佛往生有品位之據。
(一)讚歎念佛人。以日行念佛三萬以上者,精進勇猛,即雖一字不識、一行不堪之人,亦同上品上生之「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修行六念」,得名大乘上善之人。故言「大需精進,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此則論行人之根機,非論往生之品位。
(二)引觀佛入念佛。《觀念法門》具說觀佛、念佛二種法門,意在引導觀佛歸入念佛;亦如《觀經疏》,雖開觀佛、念佛兩三昧為宗,至後付囑唯歸念佛一宗。所引「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人」一段文,在說「觀佛三昧法」之最後。本來解說觀佛三昧法,何故加入此一段文?意在結勸歸入念佛。如前說觀佛三昧難成,成時「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今以念佛易行而得上品上生,豈非念佛行易而功高!以此勸歸念佛,是當文之意。故知上品上生之言,為順引觀佛之人歸入念佛之方便說。
六、問:所引經釋,不說念佛往生有品位,但也未說無品位。
答:不說念佛往生有品位,則其無品位明矣。若有品位,必說故。又如《無量壽經》言:「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同本異譯說:「極樂國土,所有眾生,無差別相,順余方俗,有天人名。」曇鸞大師言:「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一味,焉可思議!」善導大師說:「到彼無殊,齊同不退。」皆明無品位差別之相。
七、問:沒有品位往生是何等境?
答:沒有品位,即是超越品位之差,平等一如報土之境。
八、問:不存品位之念佛往生與諸行之中上品上生何者為勝?
答:既已超越品位,即非品位可比。如善導大師言:「自余諸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亦如喜馬拉雅山于群山中雖稱最高,究竟較之虛空為不可比。凡於佛法,存品位之差,皆是方便,非究竟;究竟真實,必無品位。
九、問:凡夫之人,單以稱名念佛,往生無漏報土,受用同佛,此事難信。有何經釋之證?
答:實然。故稱「難信之法」。經釋之證特多,隨舉一二。《無量壽經》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善導大師說:「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一入涅盤常住國,徹窮後際更何憂;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要解》說:「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圓淨四土,圓受諸樂。」「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
十、問:同稱佛名,凡夫妄念紛飛,祖師發得三昧,以亂想凡夫與三昧祖師同生一土,而無高下,豈非過揚凡夫而貶抑祖師?于理難思,於事難信。
答:實然,於事難信,故稱「難信之法」;然則於理昭然,同乘佛願故。三昧固為功深,較之六字佛名圓滿果覺為何如。祖師往生,亦仗佛願力,非仗三昧力。若以凡夫同于祖師,是揚凡夫而抑祖師,今以佛名同於佛名,有何抑揚。如《無量壽經》說:「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古德云:「莫訝一稱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
十一、問:既然如此,只要懶散稱名,又何必提倡精勤念佛,念念不捨?
答:念念不捨為念佛人本分之意樂,精勤持名可隨人根機為勸。往生之前,未脫罪累,精勤念佛,能滅罪障,少煩惱,走時自在,何樂不為。
十二、問:以佛願力為決定往生之據,精勤念佛為提高品位之資,這樣可以嗎?
答:精勤念佛,於事可然;資升品位,於理未徹。念佛本為超越品位之法,直入報土。既修念佛,何棄無品位之直入報土,反求有品位之含花胎生。如黃金雖貴,不敵摩尼寶。執無價摩尼寶珠,換取上品之黃金,以為大得,實為大損。
十三、問:淺識之人,或聞有品位則精勤以求上進,聞無品位則散慢不加策勵,為妨執理廢事,即以品位勸進念佛人,這樣可以嗎?
答:輩品之設,本為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