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因為這個提問是有關嚴肅的教理問題;另外也可以講,剛好違背了「一本正經」,「本」就是根本,就是他沒有依據淨土三部經。

 

  他的問題顯示出大多數人的觀念,以及邏輯思維都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我覺得蠻有意義的。

 

  「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這句話和「地獄門前僧道多」似乎矛盾,難道那些沒能往生的出家師父都沒念過佛嗎?「凡夫入報,平生業成」不易叫人信服,望師父開示。

 

  如果就問題來回答的話,也並不難答,但是我覺得這裡反應的背景比較多,就說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佛經、理解佛經、理解佛法?

 

  我當然沒有批評的意思,因為多數人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他是以自己的一些道聽途說,或者堵在心中的觀念為標準,然後衡量說「你那個不正確」。這樣,後面的問題就越來越多了,這不是學習佛法的態度。我一開始這樣說,也許聽到的人不知所云,下面我分成幾方面來說。

 

  首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這句話根本沒有經典的來源,既不是佛經裡面的,也不是道教經典裡面的。那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明清以後一些扶乩的,就是有民間信仰的這些在家人,為了誹謗僧道(僧就是出家的和尚,道就是道家的道士,不論和尚還是道士,都是出家的),他就說什麼呢?「你看現在和尚不靈了,和尚道士都有很多破戒造罪的。現在是『道降火宅』,我們在家人雖然在火宅當中,但真正的道在我們這邊」。為了拉攏信眾,擴張自己的勢力,編造這些東西來誹謗出家人和道士,才說出「地獄門前僧道多」。這樣成了一種口號,傳播得很廣,大肆宣揚出家人的過失。

 

  當然,出家人都是凡人,沒有過失也不可能。只是他們這種不良的心態,捏造是非,是非常不妥當的。所以對於這些話,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不要把這些道聽途說的話拿來當作真理,然後說「你看,這樣的話跟『不問罪福,稱名必生』不是矛盾嗎?」

 

   「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這是善導大師依據淨土三部經,尤其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開顯出來的道理。這等於是明明白白,白紙黑字,浩浩蕩蕩,堂堂正正的,就好像國家頒布的法律放在那裡。「地獄門前僧道多」就好像是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你說「國家的法律跟我下午從鄰居那裡聽的那些話矛盾」,這是拿不上檯面的。要知道,是以國家頒布的明確法律為標準,哪能把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是非話拿來做標準,跟國家法律對抗?這顯然就不恰當。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如果有矛盾,就以佛經為標準。

 

  「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是不正確的。除了這樣的話,還有別的話呢,又怎麼判斷呢?我們還會聽到很多,比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句話也一樣,是從街頭巷尾傳來的,不是佛經裡面的話,所以我們一定要以佛經為標準。如果聽起來似乎矛盾,那以什麼為標準呢?當然就要以佛教的經典、祖師的傳承解釋為依據。

 

  這是第二點:假如有矛盾,以什麼為標準?

 

  我們要依法,這個法就是指佛教的經典,我們要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思維模式;一聽到之後,「這些街頭巷尾的評說不足為談,我們要依據傳承」。所以依據傳承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

 

  接下來,我來說對「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這八個字的理解。先講「不問罪福」。

 

  「不問罪福」,它是有典據的,就是有經典的依據。經典依據最根本的,就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文。第十八願文說什麼呢?「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十方眾生」當中,當然有罪有福,就不論是有罪的還是有福的,只要念佛,就一定都能往生。「可是最後不是還有八個字嗎?『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不是有點問罪福的意思呢?」看起來是有那麼點意思,但是它只是說,如果造了五逆謗法極重罪業的人,那就不行了;除此之外,你那個罪或者福,它都沒說到。但這裡畢竟讓人覺得有一點不暢通。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下下品的時候就說了,這叫「抑止門」。「抑止門」就是說,你沒有造五逆謗法的時候,就說「唯除」;如果已經造過之後,還要大慈悲攝取不捨,不排除。所以,以本願文來講,就是不問罪福。

 

  另外像「特留此經之文」,「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將來法滅萬年的時候,眾生都是造罪造業無量無邊;那時聞到名號都可以解脫,這也是不問罪福。

 

  當然,關於「不問罪福的」文句特別多。最明顯的還有《觀經》,比如《觀經》下下品,本來是造作五逆重罪的凡夫,他念了十聲佛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不問罪福,稱名必生」。造罪這麼重的人念佛能往生,那有福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嗎?當然也往生,所以這叫「不問罪福」。不問你是有罪,還是有福;你是造罪的人,還是修福的人:這些都不問。以《觀經》來說,《觀經》總共有九品,九品的上中六品都屬於修福的眾生,有大乘福、小乘福,就是行福、戒福,還有世間的福業,如孝養父母等等;下輩三品是造惡的,十惡眾生、破戒眾生、五逆眾生。下三品是罪業眾生,上中六品是福業眾生。不論是福業眾生,還是罪業眾生,念佛通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作「不問罪福」。這有非常清楚明顯的經證。

 

   那麼祖師的解釋呢?善導大師講得非常明確,在《聖教集》652頁,「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這是解釋《阿彌陀經》的。《阿彌陀經》裡有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等等。「少善根福德因緣」,聽起來似乎在問罪福。但恰恰相反,善導大師依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綜合起來解釋說「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這就是善導大師對經文明確的解釋。

 

  當然,善導大師還有很多相應的法語,都有這種意思,沒有這樣明確說法的,還有很多,可以講,每個地方都是這個意思。因為他是本據於《觀經》九品來的,也是本據於阿彌陀佛本願來的。《法事讚》裡也有一句「無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這是舉出典據。我們學佛當然要依據經典,依據祖師的解釋。你把那些「地獄門前僧道多」之類的拿來,那不可以相提並論的。

 

  接下來要說明道理,為什麼不問罪福呢?先從罪福來說,然後再從稱名來說。從名號、罪福兩個角度來說。

 

  【罪福】

  罪福,在一般人覺得,好像是了不得的大事。罪福,講老實話,就在娑婆世界有它相對的意義和價值,或者說有它評判的標準;在極樂世界就根本沒這事,沒有娑婆世界講的罪和福這些東西,你怎麼去論呢?罪、福,它們本性都是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像高和低,由高而見低,由低而見高;由左而顯右,由右而顯左。同樣,由罪而顯福,由福而顯罪,它們都是彼此彼此的一對概念。一般人都很排斥罪,覺得福是很好的。暫且在人道這個立場上,可以這樣說;但究竟來說,這兩個都是相對而存在的,是不相上下的。

 

  再者,罪和福本身就是虛妄不實的,不是真實法。所以曇鸞大師就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提的就是福,「人天諸善、人天果報」,就是一定要修福才能得到人天果報的,諸善就是修福業。那麼為什麼不講罪呢?因為罪是大家都嫌棄的,它虛妄不實大家都知道,不談這些;你認為好的福,「人天諸善、人天果報……皆是顛倒,皆是虛偽」,虛偽不實,它不真實。極樂世界是真實世界,阿彌陀佛是真實功德,往生這樣的淨土,以佛菩薩這種智慧境界,會問你一個虛妄的東西嗎?沒有意義。但凡夫就認為它真實,這是你的境界,佛菩薩不會跟你一樣的境界來說這個事。

 

  所以,罪福都是虛妄不實,都是顛倒,都是不淨。罪不清淨,福也不清淨。清淨,比如說,「三輪體空」,「是福德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著相就是不清淨的,認為有罪有福,這就著相了。如果證悟空性,就清淨了;我們顯然沒有。罪固然是不清淨,福也不清淨,都是染污。這些都對我們構成束縛,而且都是生滅法,所以不問罪福。不問罪福是因為,在佛菩薩的這種智慧境界當中,根本就見不到罪福之相,當然也就不問。而且也不可能問,也不可問,也不能問,也不需要問罪福。

 

  往生極樂世界幹嘛要問罪福呢?救的就是造罪眾生,福業眾生也一道救;凡夫要救,小乘聖人也一道救;小乘聖人救,大乘聖人也一道救。但是根本目的,還是救造罪眾生、罪惡生死凡夫。罪福之所以不問,是因為它跟往生沒有關係,非往生因;罪業固然是墮落,福業仍然是三世怨,仍然是墮落。所以,福、罪,以阿彌陀佛淨土來看,都屬於要摒棄的。

 

  《無量壽經》裡說「橫截五惡道」。五惡道當中,人、天這兩道是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是惡道;惡道是罪,人天是福。「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那不很顯然嗎?五惡趣,或者稱為五惡道,就是罪和福。往生淨土超越這個境界。罪固然不是往生之因,福也不是往生之因,它們跟往生彌陀淨土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就不問。有關係才問,沒有關係你問它幹什麼呢?它跟往生毫無關係,你問罪問福幹啥呢?多此一舉。所以,不問罪福。

 

  這是從罪福方面說的。

 

  【名號】

  如果從名號這個角度來講,也是不問罪福。稱名,因為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之名號」,是究竟圓滿實相法,它是非罪非福,超罪超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罪福」這兩個字在名號裡面無立足之處。就像光來暗去,罪和福都是暗,有光就看不見暗,光一來全破了。所以,在佛的智慧當中,是不見罪福的,不談這些。

 

  《無量壽經》裡就說:「不能明信佛智」「然猶信罪福」「於此諸智疑惑不信」。對於佛的智慧他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但他相信罪福報應,「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那為什麼?就站在凡夫這個比較淺顯的立場上,有罪有福,這是因果報應,六道輪迴裡面的一個基本現象,他相信這些。對於超越輪迴,不生不滅淨土的這種佛智根本,他不敢相信,所以佛智很顯然是超越罪福的,他不能相信,所以「猶信罪福」。那我們就知道,佛智是不問罪福的,也見不著罪和福。當然,從稱名角度來講,只管念佛,這才是一向專念的根本來源處。為什麼一向專念?實相法,罪福沒有插足之處,這是講「不問罪福」。

 

  那麼到底誰問罪福呢?罪福在什麼樣的一個環境,什麼樣一個場景下來問呢?

 

  在三界之內,閻王爺就會問罪福。你到閻王那裡去受審判了,是罪還是福,根據你的罪福來判,是生天還是投胎為人,還是投胎豬馬牛羊,還是下地獄。這不就根據你的罪福多少來發派了嗎?這就要問罪福了。可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問這幹什麼呢?當然就不問這些了。因為極樂世界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之外,不在這個範圍之內,就不討論這些了。

 

  打個比喻,陰間的人用冥票,冥票就是陰間的鈔票,在陰間好使,就要問。那如果到陽間好用嗎?陽間人還問陰票多少啊?問多少有什麼意思呢?它在這裡不流通。罪福就像我們六道輪迴裡面的冥票。罪,就是你欠了多少錢;福,就是你掙了多少錢。這就像夢一樣,你夢裡掙了多少錢,欠多少錢,你醒來都沒用。你醒來還要討論「我欠了老張多少錢」嗎?找老張,老張在哪兒啊?找都找不著。所以不問罪福,因為淨土是真實的境界,是實相法,罪福沒有立足之處。

 

  這兩個比喻,都已經充分說明:你在三界當中,就要問罪福;出離三界之外,當然就沒有罪福可得,你問什麼呢?找都找不著,還怎麼問呢?如果要問罪福,那一定要在三界裡面輪迴,你問吧。「那我也要問罪福,我也想往生」,那就有一種狀況,就是「方便胎宮」。「猶信罪福」的人,叫「疑惑佛智」「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這樣的人怎麼辦呢?五百歲不見諸佛,這就是你問罪福問出來的毛病。你只要念佛,一定往生。不問罪福,反而蓮花化生。一問罪福,落得一個什麼結果呢?五百歲不見諸佛,就在蓮花苞裡邊。你的智慧不到,不瞭解佛智根本是不問罪福的,所以一定要把它摻和進去,這就是沒有智慧。罪福本來就是生滅法,生滅法就是有時間的束縛,在蓮花胎裡邊五百歲,也有時間的束縛。不過,好在總是會花開見佛的,這也就是有低保了吧。我們現在講「低保」,解決溫飽問題,你不會再到六道來輪迴了。

 

  那麼,還問到,「沒能往生的出家師父難道都沒有念過佛嗎?」意思是說,念過幾句佛就能往生。這也不是正確理解淨土法門。哪個人沒念過幾句佛呢?特別是出家人,上早晚殿總要念。但他不是專修念佛,不是以念佛作為他根本的歸命之處,這樣就往生不定。

 

  所以,專修念佛,從形式上來看是專修;那麼從內心來看呢,他是「南無」歸命,就是說完全投靠阿彌陀佛,仰仗佛的願力,稱佛名號,往生淨土。這樣,不論出家在家,通通都往生。不是說「我念過幾句佛,然後我雜行雜修,甚至我也沒有願往生西方這樣的想法」,如果這樣,那就不確定了。這也是沒有正確理解。

 

  另外,說到「凡夫入報,平生業成」不容易叫人信服。

 

  這個當然啦,那看是誰啦,看你採取什麼態度了。「凡夫入報,平生業成」,這都是經典祖釋裡邊明確的道理,你說不容易叫你信服,要怎麼辦呢?我當然不是批評,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佛講的話,經典講的,祖師講的話,一聽到之後,如果跟自己的觀念不一樣,馬上就要身上打個冷顫,「那一定是我錯了」,不能說自己對。

 

  抱著認為自己對的想法,這是自以為是,抱著自以為是的態度,當然得不到佛法利益。所以經典就說「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要有謙卑的心、恭敬的心,一聽這樣說「凡夫入報」,「『凡夫入報』我們根本沒聽過的啊!真的是這樣的嗎?」仔細地看一下,「一定是我錯了」。你當下信就信了。「不易叫人信服」,那要看你採取什麼態度。佛菩薩的話,我們不能相信,誰講的話容易叫你信服呢?我們自己心中想的那一套就容易讓我們自己信服,這就是凡夫心中盤結的「驕慢」觀念。

 

  有這種觀念,當然要把它改轉過來。這樣學習佛法,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時間關係,關於「凡夫入報,平生業成」不能講得太多。我們有一本小冊子叫作《淨土宗之特色》,那裡邊引用了很多的法語,「凡夫入報」有一章,「平生業成」有一章,可以看看。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