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答王子九問

1問:《華嚴經》「普賢願生偈」說「盡除一切諸障礙」;《選擇集》提到道綽大師請善導大師入三昧「觀當得生否」,善導大師教以「當懺三罪,方可往生」,並不是用念佛的方法除障。往生前是否要懺罪除障?如何理解?

 

答:《選擇集》據後人傳記所引,然後人傳記有誤,故所引亦誤。按道綽大師往生淨業早成,故蒙曇鸞大師乘七寶船來告以:「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耳。」時在貞觀三年四月初八,而善導大師拜見道綽大師在貞觀九年。 
又善讀書者,當知其意。《選擇集》引,意在說明專依善導之由,勝於師故,並非以此段文為闡發教理。其教理闡發,前十六章已盡故。

 

2問:《無量壽經》三輩文中,先講「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接著又講「修諸功德」等,似乎給異見之人提供了有力證據:專修品位低,兼修品位高。但「修諸功德」與「一向」本身就有矛盾;《選擇集》說「廢諸行」有人易誤解。怎樣解釋比較好?

 

答:一音說法,隨機各解。同樣一部經文,禪者解之,淨者解之,雜行讀之,念佛讀之,各有不同,依誰為准?故知傳承之重要。所以勸人是就可勸者勸之,其不可勸者未可勉強勸之。什麼樣的人不可勸?不依祖師者,不可勸。既以自己的見解高超祖師之上,他人唯有捲舌噤聲。 


三輩文,一開始就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是說(此土)願生彼國的人,機分三輩。哪三輩?上輩,出家善人;中輩,在家善人;下輩,無善惡人。即同《觀經》佛法善根、世俗善根、無有善根三類。 


上輩為:「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之人。此人願生,以何行法?「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中輩為:「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之人。此人根機,不堪上輩出家等,亦願往生,以何行法?「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下輩為:「假使不能,作諸功德」之人。此人根機,出家在家一切善法功德皆不堪,亦願往生,以何行法?「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明知:唯「一向專念」,為往生行法,必不可少。其餘功德,為根機差別,有具不具。經文說「雖不能」、「假使不能」,雙具鼓勵「能」者,安慰「不能」者之意;又不論能與不能,都要一向專念。然則曲護諸善功德,意在一向專念而已。 


修諸功德既是一類念佛人之根機,而非往生行法,則與「一向專念」不矛盾。三輩文其實是說一切人,上中下輩,出家在家,功德多少,有善無善,皆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先說「修諸功德」,後說「一向專念」,即是修諸功德人當一向專念; 
先講「一向專念」,後說「修諸功德」,即是一向專念人所行之功德。 


至於往生彼土後之品位安立,皆為巧順世情之方便。實義唯是念佛,念佛不落階品。

 

3問:《無量壽經》各譯本雖然情節大致相同,但講到往生行法,似乎很不一致,是因為翻譯的原因,還是佛多次宣講?

 

答:可詢知有關學者。淨土宗歷來以康本為正依。

 

4問:印光大師常提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不是只取其攝心義?如何看?

 

答:印光大師強調「信願持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在信願的前提下,對治妄念的下手之法。

 

5問:一說《觀經》與《法華經》是世尊在同一時間講的,然而剛剛弒父禁母的 阿闍世似乎不可能成為《法華經》的聽眾。不知上說是否準確?

 

答:我聞:佛在靈山正說《法華》妙典之時,王舍城王宮內發生悲劇,大慈釋尊遂擱捨《法華》之座,密赴王宮,為韋提希及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廣開淨土之門,是為《觀經》。演畢凡夫得救之道,足步虛空,還歸靈山,續演《法華》。 


如此,則《觀經》、《法華》為同時異地所說。又同時是同一時期,未必同一時間。又佛法不可思議,本來超越凡夫時空觀念,特別是佛說大乘經典,一念含三際,三際縮一念,以前作後,以後作前,不可以凡夫淺識妄測。 


天臺宗以《法華》之前為爾前之教,未顯真實,《法華》之後方顯真實。今《觀經》與法華同時,那也同樣是真實之教了。《觀經》如此,同類性質之《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當然也都是真實之教了。 


《法華》稱為釋尊本懷,而今釋尊擱置《法華》,密赴王宮開演《觀經》,說明能夠普令一切善惡凡夫得救的《觀經》法門,更是釋尊出世的本懷。

 

6問:有人引用《無量壽經》五惡五痛五燒來問難,言「求往生必須要有戒善」,怎樣回答他?佛說五惡五痛五燒是否只為眾生厭離娑婆。

 

答:往生必需戒善,則《大經》法滅、《觀經》下品為佛自相矛盾乎!三毒五惡段,為釋尊說完眾生往生因果之後之勸誡,並非直說往生之法,可視為釋尊抑止之慈悲。亦有照了我等根機,勸信念佛,厭穢欣淨之意。

 

7問:有人引用《無量壽經》在此土修行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之文來妨難往生心,如何應對?經文如何理解?

 

答:此為方便激讚發心,並非真實較論事功。豈彼土不退轉大菩薩,百歲清淨善德不如此土凡夫一日行善乎。如逆子從來對娘親怒目,忽一聲喊娘,娘心猶覺勝孝子千日行孝。 
經意:於此土諸惡盈滿之地,發心修善,甚難甚難。無量壽國,自然眾善,無毛髮之惡,修善積德,甚易甚易。在此土即使是一天一夜的發心行善,也比無量壽國百歲不退行善還要難能可貴。如逆水行舟一尺,所費之力遠勝順水行舟千尺。故當捨難取易,願生彼國。

 

8問:有人感歎:「既然佛那麼慈悲,為什麼不把所有眾生一下子都救到極樂世界?不管他們同意不同意。」我回以「恒順眾生」,不知是否恰當?

 

答:若論佛之境界,說一時、先後,部分、所有,皆是戲論。若論事相,萬法皆賴因緣而成,因緣不具欲成其事,無有其理。如陽光普照,門閉光則不入。門閉而強求光入,無有其理。佛法全是心法,眾生不同意,即是心門關閉,佛慈心光如何得入;佛光不入,眾生心暗如何得除。 
恒順眾生,似乎是能救而不救,順眾生故。實則:因緣未具,佛雖欲救而不能。

 

9問:關於「三經一致」之義,下表不知恰當否?

 

《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十方眾生

 

聞說阿彌陀佛

設我得佛

 

執持名號,若一日……

乃至十念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一心不亂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答:三經所說念佛皆源於第十八願。今以觀、小二經相關文段對照第十八願,總的思路是好的。但因為經文含義各有交叉,要求列表相對,則顯勉強,如「聞說阿彌陀佛」,從所聞佛願生起本末,可對「設我得佛」;從能聞眾生發心,可對「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所以一一相對,不太容易,可以按此大思路,加以解釋說明。善導大師也是以如此的角度解釋《觀經》及《阿彌陀經》的。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