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南無阿彌陀佛。這裡有一個教理上的問題,問題都是很好的,就是有點纏繞。

  問:「師父曾經說雜修之人必須具足三心才能往生,這樣是直入報土,還是有胎宮之難?」就是雜修的人,他往生是不是直接蓮花化生,還是要在胎宮裡面?「如果具足三心之人決定直入報土,那麼胎宮之難是否給那些不具足三心的雜修眾生,這樣理解對嗎?如果這樣理解對的話,也可以說雜修的人不一定要具足三心才能往生,只不過有胎宮之難。這樣的話,又和雜修必須具足三心才能往生又有矛盾。」

  答:首先我想說明,我們學教理並不是說要把這些邊邊拐拐的事都要搞得清楚明白,這都屬於咬文嚼字。像「雜行雜修」「胎宮之難」「這淨土裡面到底怎麼樣啊?」說實在的,本人沒有那樣的智慧可以回答。誰有這個智慧來回答?祖師也不回答。為什麼不回答?你說設的一個局也好,這就是故意地設了這麼一個在兩可之間、模糊地段不便於講,也不可能清楚地講明白的事情。到底怎麼說呢?底下我來說幾句。

  ◎ 第一,我想說明,不管是雜行雜修,還是正行,都必須具足三心才能往生。所以祖師說:「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 第二,比較起來,正行之人,三心容易具足,因為行體都跟阿彌陀佛直接相關。雜修之人,三心比較難具足——我們講比較難具足,並不是說它就一定不能具足;因為不管怎麼樣,是易行道,都是我們凡人做得到的。只是比較正行來講,它比較難。

  它難在哪裡?

  因為它的行體不順。像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本來的目標,它的功能就是在這個世間獲得人天果報,要通過三心迴向,轉向淨土;這和五種正行本來就不是同一個類型,它本身不是朝往淨土的,要另外加工。所以善導大師才說雜行之人有五種失,「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等等。《往生禮讚》裡說,「雜修有十三失」,「專修有四得」,然後又說雜行雜修之人「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這不都說明它難嗎?具足三心就一定能往生,這方面有它一定的難度。

  雜行之人之所以能往生,完全不在於他的雜行,而在於這個「心」,具足三心的「心」,所以往生在於心。若靠孝養父母一日一夜,小善、小戒怎麼可以到淨土去呢?不可能的。淨土是無漏無生境界,差太遠了。那就靠三心,三心把這些雜行納入進來,就如同龍的一小滴水,能夠遍灑天下。三心也是信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所以三心協持把點滴微善變為純淨,變為廣大,這樣才往生。

  三心是否就是明信佛智呢?

  在《大經》裡說,明信佛智就是蓮花化生,疑惑佛智就是有胎生五百年之難。那三心算不算明信佛智?這個解釋都有不一樣。以我個人的理解,「三心」就是「明信佛智」。佛智是什麼?依淨土三部經所講的,「佛智」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所以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而四十八願是以第十八願為核心,所以佛智就是信仰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從因中講就是本願,從果上講就是這句名號。

  佛的智慧深廣體現在哪裡?體現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無量智慧,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佛號。明信佛智,從「信」上來講是信心,也就是三心,所以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在「三心釋」,特別是「深心釋」的法深信說,「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是從信的角度來說。如果從行的角度,就是一向專念。這都是蓮花化生。這不是佛智是什麼呢?

  雜行之人就有兩種說法:因為說他往生,一定有三心,是靠三心去往生的;而三心又是明信佛智,明信佛智當然應該直入報土,蓮花化生;他有雜行,雜行又入胎生。那這個人到底是胎生還是化生呢?

  我只能給你這樣回答:這個人往生,靠三心迴向,三心迴向能讓一個雜行雜修的人往生。雜行之人,以他的行體,本來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三心迴向,使得不能往生的人而能往生;但是因為雜行的關係,打了折扣,本來是直入報土,這一下就成了胎生之難。

  他到底是信還是疑?是化生還是胎生呢?這都是有兩個回答。如果就三心的層面,就是他信心的層面,我們可以說是蓮花化生,直接化生;如果就行體,他為什麼會雜行?這多少還有一點疑,就會胎生。我們講三心,也不是說完全一樣,這裡也有一個比較,就是專修念佛之三心,和雜行雜修這個三心,雖然心體是一樣,但是它的行法是不一樣的,顯示出差距。所以,如果就雜行來講,可以說是胎生。

  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物,由兩個不同面向來說明它,就得出不同的結論。可能有人就說「這樣太不明確了,不能弄一個很確定的嗎?怎麼就是模稜兩可之間呢?」這是因為它這個位置決定的,不能確定。

  所以一開始我就說了,這些都是模糊地段,這是教理上必定要模糊的地段。如從方便導入真實,方便之所以稱為方便,它之所以能導入真實,是因為它含有權實這兩方面的因素。比如說從一個引橋引到正橋上去,引橋一直引,引到正橋,互相之間有一個交接縫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向下看,向引橋這頭,可以說這條縫屬於哪裡?屬於引橋的部分;向上,正橋這方面看,它又屬於哪裡?它又屬於正橋。所以這一條接縫的地方,它就是兩個面向。

  胎生其實就是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接縫的地方,雜行雜修的人,就通過這個方便之橋,方便引導而到報土去化生的;它向著雜行這一面,就可以判入胎生,向另外一面就可以判入蓮花化生。

  再打個比喻,比如出去辦事,你自己能力不夠,托了國王的力量、國王的招牌去辦事,辦成了。同樣一個人,你來辦事,就你個人來講,這件事不是你的力量能辦成的,你辦不了;那你托王的名義來的,是以王的名義,就辦得了了。所以同樣一件事,看從哪個角度來說明:就個人來講,辦不了;就王來講,辦得了。

  這些正是經典的奧妙之處,也是祖師解釋法義的奧妙之處。我們凡人的智慧有限,我覺得在這方面不要過於糾結,可能會讓我們非常糊塗,要留一些柔韌地帶。要知道,祖師的勸化和佛菩薩的引導,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的目的不是讓你入胎生的。這就是一種靈活機制,目的是要我們蓮花化生,讓我們專修念佛,正定之業,直入報土。

  不要糾結,老是拿胎生來作為一個判斷,「它到底怎麼回事?」這個本來就不是佛菩薩要給你看的內容,讓你看清楚的就是蓮花化生。也就是說,我們只管怎樣往生決定,怎樣直入報土,這個可以明明朗朗地說。我也沒有本事把腦袋插在那個五百歲蓮花胎裡面,進去看一番出來再跟你說。這個地方本來就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善導大師,他們秘密設定的一個研究站,一般人不給進去,觀音菩薩入開花三昧才能進去。所以你問我,我就覺得非常為難。

  往往就有許多人問:「你看,師父,這樣能往生嗎?那樣不能往生嗎?」不能往生的事情,你問我幹什麼?不能往生的太多了呀!我們只問什麼能往生就好了!就好像我們開車上路,只要你上了這條高速路,你只要能保證到達目的地,這就好了。至於說往旁邊一看「哎!那邊還有一條道,請問那條道能夠到達目的地嗎?」那我哪裡知道呢?不知道,也不關心。

  只要我們自己上了這條專修念佛的通直大道,能夠直接到淨土,我們就心滿意足了。又說,「我可以啊,可是別人不是不斷地來問嘛!」對的,你也告訴他,「我也不知道,但是這條正確的道路我知道;那條錯誤的道路,或者說旁邊的小道怎麼轉,我不知道。我正道指給你上來,你何必去關心那個呢?」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