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問:《大智度論》卷十說「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請問「華積世界」是什麼世界?比極樂世界還要殊勝嗎?不是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最殊勝嗎?
答:我們大家讀的經書少,只知道淨土三經裡說極樂世界最勝。其實在其他經典裡也有說到其他世界比極樂世界更加殊勝,那麼聽到之後,就感覺有一點不爽,或者是想不通。其實,善導大師都有解釋的。這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說。
第一,諸佛的報土都是平等的,那麼在這種平等的情況下,阿彌陀佛的報土是別願所成的報土,是這當中最為殊勝的。如果是化土就不論了,因為化土一定是有高高下下不等的。
那麼為什麼又說到其他的淨土超過極樂世界呢?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也有回答,就是所謂的「望存化益」。大家可以看《聖教集》535頁,最後1行:
問曰:十方諸佛斷惑無殊,行畢果圓,亦應無二,何以一種淨土,即有斯優劣也?
答曰:佛是法王,神通自在。優之與劣,非凡惑所知。隱顯隨機,望存化益,或可故隱彼為優,獨顯西方為勝。
這段回答是兩個層面:第一,就是說佛的境界凡惑不知道,到底哪個優哪個劣,這是佛所顯現的,所以沒法回答。不過,如果真要回答,叫「隱顯隨機,望存化益」,就是看怎樣對教化眾生有利益,就怎麼說。
「隱」,比如說在《觀經》當中,釋迦牟尼佛「光台現國」,就把十方國土殊勝莊嚴的地方含蓄地隱去;「顯」,是顯明,而把阿彌陀佛的極樂莊嚴顯明出來。
那麼,這樣的隱顯有什麼作用、為了什麼目的呢?就是為了利益眾生。
因為即使阿彌陀佛的淨土莊嚴跟諸佛的平等,可是他有別願,就是有第十八願攝受凡夫去往生。你把它們都看得一樣、平等,可是不知道別的國土沒有別願攝凡夫去往生。為了顯明能夠攝受凡夫往生的利益,就把別的淨土暗淡下來,把彌陀淨土特別顯明,這就是為了顯示救度凡夫的法門。淨土三經的意趣一定都是這樣的,顯示阿彌陀佛的淨土超越十方一切淨土。
可是,如果在別的經典當中——不只是《大智度論》說「華積世界」,像《華嚴經》《觀音授記經》,還有別的經也有說到其他佛的國土比極樂世界還要莊嚴。
那麼在那裡說的時候,等於是把極樂世界的莊嚴給隱去,把其他所要突出的淨土莊嚴給凸顯出來。目的也是對機說法,對當下這樣的眾生,跟那個世界有緣的,跟那尊佛有緣的。
那麼,對我們來說,凡夫能生的報土,只有極樂淨土。所以,這才是要選定淨土三經作為正依經典的必要性。那我們學淨土法門,就要依淨土三部經所說的,不依其他經說的;如果你看其他經,就搞不明白了。
總體來講,到底哪個殊勝呢?兩種回答:第一,是平等;第二,別願——彌陀為勝。
彌陀為勝也有兩處旁證:淨土三經裡當然都有很多的經文說明了,旁證就是在一切諸大乘經當中,說彌陀優勝的為多,說其他佛國土勝的比較少。
另外,只要講其他國土勝的,一定是拿極樂世界作對比來說明。這反過來顯示極樂世界是一個標準,是一個模範,是諸佛、諸法門、諸經典所共同認可的。那麼,其他佛的世界到底是不是更加優勝?未必得到公認。
比如說我們講醫術,華佗、扁鵲醫術高明,那我們說「哎呀,他的醫術高明,比華佗還厲害!」華佗、扁鵲是大家公認的;那你說這個人醫術厲害,比華佗還厲害,是不是公認,還未必。
那我們學淨土的,就以淨土的經典為標準;其他的、更多的如果通達不來,就置而不論,要想到這是佛的境界,這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