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下面這個問題也可以算入《一本正經》當中,它是引用《淨土宗聖教集》820頁,《觀念法門》當中所講的臨終行法,助念的這些事,引用了兩段。 

  有關臨終行法裡面說,「又,行者等……若說罪相,旁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台聖眾應念現前。」 

  接下來又有一段:「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 

  有一天,有一位老佛友來聽課,課後討論,想了解為什麼很多人念佛沒有往生,助念以後還是惡相。他以前聽到善導大師思想很歡喜,但是現在認為念佛往生沒有我們說得那麼容易。 

  看他很用功,把《善導大師全集》都讀到花花綠綠,貼滿了標籤。當然他來的目的應該不是妨難,而是想找出別人往生失敗的原因,以免自己重蹈覆轍。 

  問:關於上面這兩段經文,他認為是這樣的:既然稱為「行者」,就表示平常已經念佛,但是罪還沒有滅,臨終還是要靠其他人為他懺悔,或者代他懺悔;雖然懺悔,罪如果沒有滅,佛也不會現前。善導大師所說的「三念五念佛來迎」,這只是令人好樂的方便引導。即使是念佛人,在臨終時仍需非常謹慎,不是只有念佛就好,稍有不慎就失正念,狂死墮惡道。 

  答:想先說明一下,同樣的經文或者祖師的解釋,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理解,這是正常的。 

  有信心的人看,就會生起信心;有疑心的人看,反而會增加疑慮。為什麼呢? 

  這就是所謂的「疑心生暗鬼」。所以法然上人才說「往生,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既歡喜,覺得好巧妙,但是又覺得「怎麼這麼說呢?往生不是定下來的事嗎?」對!雖然是定下來的事,但是如果你認為不定,那就不定了,因為你疑惑。佛那邊是定了的,但是你不定,那怎麼能定呢? 

  所以這樣就形成一種怪圈。「思不定則不定」,因為他自認為往生不定,結果他的結果就是往生不定。 

  他說:「你看!我說不定吧,真就不定了。」
  當然了,你說不定就不定了嘛。然後抱有同樣思維模式的人,在他們圈子裡就會形成一種不定的悲嘆氣氛,大家都覺得不定,所以到哪裡看,都看到很多往生不定的例子來證明,「哎呀!你一點不能含糊,含糊了就不行啊」,所以站在他的立場怎麼看都對。 

  有了這樣的立場,即使說「三念五念佛來迎」,即使《觀經》說一聲、十聲也往生,但他說「那是鼓勵性的,引起你好樂的,那不是真的」,也就是所謂的「別時意」,這些不都出來了嗎? 

  根本來講,還是自己的認識問題。如果這樣的人就是不願意改變他的思想,我覺得沒有必要去討論,本來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法包含內容很廣泛,他理解到哪就算哪。 

  當然,如果他很想探討,那麼仍然可以探討。 

  我們就剛才引用的兩段經文來看,首先對於「行者」,到底說的是誰,這位佛友就沒有把它界定清楚。 

  這個「行者」不是指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是指來看病人的人,不是病人自己。 

  所以怎麼能判斷說他平常都念了佛?「你看,念一輩子佛不管用,到臨終了還要怎麼怎麼樣」。 

  這個病人是指平時沒有念過佛的人,或者說在這一段裡沒討論他平時有沒有念佛。 

  多數來講,臨終助念是給平時不念佛的,或者沒有機會,像《觀經》裡的臨終遇法,他是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為什麼要加上「臨終遇法」這幾個字呢?《觀經》中造五逆罪的眾生,造十惡破戒的眾生,臨終遇到這句佛號,念一聲、十聲都往生,還有誰不能往生? 

  所以,你即使把這樣的經文拿出來講——上人專門講過《無條件的救度》,講那麼多,他都不能相信,就看這一句,「你看!不行啊!」是因為他自己本來就認為不行了,他要找很多的話來證明他這種想法是正確的,那當然就越找越多。 

  由於他心裡有這樣的認識,所以連簡單的文句都看不懂。 

  這裡說:「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這當然是就旁邊的人說,來看病人的人不要有吃肉、喝酒、吃五辛的。 

  「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我們的蓮友去助念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人,讓他稍微離病人遠一點,不要靠近病人;不是病人自己能夠讓人家不要到自己身邊。這個病人平常又不是專修念佛的,那我們現在去引導他念佛,以防他失去正念。 

  因為五辛、酒肉會帶來一些業障,會帶來一些不好的氣場,致使鬼神交亂,病人就會狂死。當然,未必說所有的人都一定這樣,但是我們去給別人助念,總是要抱有萬全之策。我們自己即使平時專修念佛,到臨終的時候也要抱萬全之策。 

  去幫別人助念總是從萬全考慮,一般來講,自己臨終的時候也都希望周全地考慮,這不代表往生不定。如果念佛往生都不定,那能叫作「正定之業」嗎?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成虛妄了嗎? 

  所以下面說「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這也是指看病人的蓮友,就是在旁邊服侍的、助念的蓮友,稱他們為「行者」;「好自謹慎」,你要好好地護持,要謹慎;「奉持佛教」,要護持這個病人;「同作見佛因緣」,不要把這些邪雜因緣、雜亂因緣帶過來,讓他見不了佛。 

  「同作」是跟誰同作?跟這個病人,引導他作見佛因緣。 

  再就幾個具體的問題講一下。 

  所問「平常念佛罪還沒滅」,平常念佛是滅罪,罪是不是滅乾淨了呢? 

  誰也不敢保證你現在就證入阿羅漢了,就是無生法忍菩薩了;你還是凡夫,當然還有罪。 

  但只要你是平常專修念佛的人,如果信願具足、三心具足、專修念佛,雖然還有餘罪,不會障礙往生。雖然不障礙往生,但並不代表你的罪就乾淨了。所以講罪沒滅,這也是實際情況。 

  「臨終還需要他人為其懺悔」,這裡說得過了,不是講那個平常專修念佛的人,這是指那個病人。他平常有沒有專修念佛,這裡沒有談,大多情況是指沒有念佛的人。 

  接下來說「雖然念佛,罪若未滅,佛也不會現前」,是這樣的。但是可以換過來說:只要念佛、懺悔,必令罪滅,原文說「必令罪滅」。 

  「必」是必然,「令」是使得,必然、必定使得他的罪滅掉。這種情況也各不一樣。比如有的人,他當時根本就不在這個境界當中,心根本就沒有交集,很混亂,那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引導,慢慢讓他平靜等等,才可以有好的滅罪效果。 

  總之,我們來看病人,來助念,一定要善巧觀察,看他滅罪情況怎麼樣。 

  如果他還在那裡口吐白沫、兩眼上翻、捫摸虛空,很顯然,在這裡助念開導,沒有跟他交集。 

  那就要看是什麼原因: 

  有的人是內心梗住了,子女、財產放不下,或者跟誰有仇,你就要善於引導、開導。  

  有些要通過佛號,慢慢讓他沉定下來,這樣滅罪就比較好。 

  我想這個人也是見世面太少了,憑哪裡說念佛沒往生,或者很多人助念後還有惡相。渤海雙緣安養院成立一年多來,走了五十幾位,個個都有瑞相。之所以有惡相,我想都是沒有專修念佛;包括來助念的人,也不懂得專修念佛,也沒有信心,然後在那裡自己想一套,所謂疑心生暗鬼。 

  如果你專修念佛,經常聽到捷報,哪裡哪裡又往生了,非常容易,並不是那麼難的事。 

  當然,讀祖典,《善導大師全集》讀到花花綠綠都貼滿了,這是很難得的。 

  讀書要有「讀經眼」,一定要抓住它的根本宗旨、眼目,不然的話,都會死在句下,死在條文當中。 

  善導大師的解釋,《觀經疏》是本典,其中五種正行、正定之業、六字釋,這些地方都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解釋要義,以這些定乾坤,不是拿個別細緻的東西來看。 

  因為善導大師的思想很磅礴,他既講念佛三昧,也講觀佛三昧;既講正定業、助業,也講其他雜行,定散迴向;既講弘願門,也講要門。所以這當中,如果沒有受很好的指導,就搞不清楚到底核心、宗旨在哪裡,你就會迷了。這是讀書方法。 

  我們去幫別人助念的時候,「旁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 

  這有兩個方法。 

  一、念佛本身就是懺悔。 

  你只要念佛,靜靜地,一句一句地念,引導病人一道念,他的罪業就自然懺悔了。因為一旦念佛的時候,佛光就會照耀,當下這裡就清淨、溫暖、慈悲、有光明,業障自然消除。 

  二、「助同」,你要了解他的特殊情況,針對他作些開示和引導。 

  比如他跟誰有仇恨,這種冤仇在那裡盤結,你講再多,他老是過不去。那你就要針對具體情況來開導他,讓他不要把這個糾結在心中,這些我們要仔細去看。 

  「若得罪滅,華台聖眾應念現前」,如果他的心還不交集,那當然就見不到花台聖眾。如果罪滅了,當下花台聖眾來迎接。 

  但旁人能不能看到,不曉得;而且被助念的人,他能不能準確地講出來給我們聽,善導大師說讓他講,也未必講得出來,這裡面情況很多。有的是頭腦很清楚的時候看到,就講出來;也有的人到最後就講不出來了,但是他自己見了。

  這一段在將來學習《觀念法門》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地解說,這裡只是作為答問。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