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下面這個問題也可以算入《一本正經》當中,它是引用《淨土宗聖教集》820頁,《觀念法門》當中所講的臨終行法,助念的這些事,引用了兩段。
有關臨終行法裡面說,「又,行者等……若說罪相,旁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台聖眾應念現前。」
接下來又有一段:「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
有一天,有一位老佛友來聽課,課後討論,想了解為什麼很多人念佛沒有往生,助念以後還是惡相。他以前聽到善導大師思想很歡喜,但是現在認為念佛往生沒有我們說得那麼容易。
看他很用功,把《善導大師全集》都讀到花花綠綠,貼滿了標籤。當然他來的目的應該不是妨難,而是想找出別人往生失敗的原因,以免自己重蹈覆轍。
問:關於上面這兩段經文,他認為是這樣的:既然稱為「行者」,就表示平常已經念佛,但是罪還沒有滅,臨終還是要靠其他人為他懺悔,或者代他懺悔;雖然懺悔,罪如果沒有滅,佛也不會現前。善導大師所說的「三念五念佛來迎」,這只是令人好樂的方便引導。即使是念佛人,在臨終時仍需非常謹慎,不是只有念佛就好,稍有不慎就失正念,狂死墮惡道。
答:想先說明一下,同樣的經文或者祖師的解釋,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理解,這是正常的。
有信心的人看,就會生起信心;有疑心的人看,反而會增加疑慮。為什麼呢?
這就是所謂的「疑心生暗鬼」。所以法然上人才說「往生,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既歡喜,覺得好巧妙,但是又覺得「怎麼這麼說呢?往生不是定下來的事嗎?」對!雖然是定下來的事,但是如果你認為不定,那就不定了,因為你疑惑。佛那邊是定了的,但是你不定,那怎麼能定呢?
所以這樣就形成一種怪圈。「思不定則不定」,因為他自認為往生不定,結果他的結果就是往生不定。
他說:「你看!我說不定吧,真就不定了。」
當然了,你說不定就不定了嘛。然後抱有同樣思維模式的人,在他們圈子裡就會形成一種不定的悲嘆氣氛,大家都覺得不定,所以到哪裡看,都看到很多往生不定的例子來證明,「哎呀!你一點不能含糊,含糊了就不行啊」,所以站在他的立場怎麼看都對。
有了這樣的立場,即使說「三念五念佛來迎」,即使《觀經》說一聲、十聲也往生,但他說「那是鼓勵性的,引起你好樂的,那不是真的」,也就是所謂的「別時意」,這些不都出來了嗎?
根本來講,還是自己的認識問題。如果這樣的人就是不願意改變他的思想,我覺得沒有必要去討論,本來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法包含內容很廣泛,他理解到哪就算哪。
當然,如果他很想探討,那麼仍然可以探討。
我們就剛才引用的兩段經文來看,首先對於「行者」,到底說的是誰,這位佛友就沒有把它界定清楚。
這個「行者」不是指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是指來看病人的人,不是病人自己。
所以怎麼能判斷說他平常都念了佛?「你看,念一輩子佛不管用,到臨終了還要怎麼怎麼樣」。
這個病人是指平時沒有念過佛的人,或者說在這一段裡沒討論他平時有沒有念佛。
多數來講,臨終助念是給平時不念佛的,或者沒有機會,像《觀經》裡的臨終遇法,他是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為什麼要加上「臨終遇法」這幾個字呢?《觀經》中造五逆罪的眾生,造十惡破戒的眾生,臨終遇到這句佛號,念一聲、十聲都往生,還有誰不能往生?
所以,你即使把這樣的經文拿出來講——上人專門講過《無條件的救度》,講那麼多,他都不能相信,就看這一句,「你看!不行啊!」是因為他自己本來就認為不行了,他要找很多的話來證明他這種想法是正確的,那當然就越找越多。
由於他心裡有這樣的認識,所以連簡單的文句都看不懂。
這裡說:「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這當然是就旁邊的人說,來看病人的人不要有吃肉、喝酒、吃五辛的。
「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我們的蓮友去助念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人,讓他稍微離病人遠一點,不要靠近病人;不是病人自己能夠讓人家不要到自己身邊。這個病人平常又不是專修念佛的,那我們現在去引導他念佛,以防他失去正念。
因為五辛、酒肉會帶來一些業障,會帶來一些不好的氣場,致使鬼神交亂,病人就會狂死。當然,未必說所有的人都一定這樣,但是我們去給別人助念,總是要抱有萬全之策。我們自己即使平時專修念佛,到臨終的時候也要抱萬全之策。
去幫別人助念總是從萬全考慮,一般來講,自己臨終的時候也都希望周全地考慮,這不代表往生不定。如果念佛往生都不定,那能叫作「正定之業」嗎?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成虛妄了嗎?
所以下面說「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這也是指看病人的蓮友,就是在旁邊服侍的、助念的蓮友,稱他們為「行者」;「好自謹慎」,你要好好地護持,要謹慎;「奉持佛教」,要護持這個病人;「同作見佛因緣」,不要把這些邪雜因緣、雜亂因緣帶過來,讓他見不了佛。
「同作」是跟誰同作?跟這個病人,引導他作見佛因緣。
再就幾個具體的問題講一下。
所問「平常念佛罪還沒滅」,平常念佛是滅罪,罪是不是滅乾淨了呢?
誰也不敢保證你現在就證入阿羅漢了,就是無生法忍菩薩了;你還是凡夫,當然還有罪。
但只要你是平常專修念佛的人,如果信願具足、三心具足、專修念佛,雖然還有餘罪,不會障礙往生。雖然不障礙往生,但並不代表你的罪就乾淨了。所以講罪沒滅,這也是實際情況。
「臨終還需要他人為其懺悔」,這裡說得過了,不是講那個平常專修念佛的人,這是指那個病人。他平常有沒有專修念佛,這裡沒有談,大多情況是指沒有念佛的人。
接下來說「雖然念佛,罪若未滅,佛也不會現前」,是這樣的。但是可以換過來說:只要念佛、懺悔,必令罪滅,原文說「必令罪滅」。
「必」是必然,「令」是使得,必然、必定使得他的罪滅掉。這種情況也各不一樣。比如有的人,他當時根本就不在這個境界當中,心根本就沒有交集,很混亂,那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引導,慢慢讓他平靜等等,才可以有好的滅罪效果。
總之,我們來看病人,來助念,一定要善巧觀察,看他滅罪情況怎麼樣。
如果他還在那裡口吐白沫、兩眼上翻、捫摸虛空,很顯然,在這裡助念開導,沒有跟他交集。
那就要看是什麼原因:
有的人是內心梗住了,子女、財產放不下,或者跟誰有仇,你就要善於引導、開導。
有些要通過佛號,慢慢讓他沉定下來,這樣滅罪就比較好。
我想這個人也是見世面太少了,憑哪裡說念佛沒往生,或者很多人助念後還有惡相。渤海雙緣安養院成立一年多來,走了五十幾位,個個都有瑞相。之所以有惡相,我想都是沒有專修念佛;包括來助念的人,也不懂得專修念佛,也沒有信心,然後在那裡自己想一套,所謂疑心生暗鬼。
如果你專修念佛,經常聽到捷報,哪裡哪裡又往生了,非常容易,並不是那麼難的事。
當然,讀祖典,《善導大師全集》讀到花花綠綠都貼滿了,這是很難得的。
讀書要有「讀經眼」,一定要抓住它的根本宗旨、眼目,不然的話,都會死在句下,死在條文當中。
善導大師的解釋,《觀經疏》是本典,其中五種正行、正定之業、六字釋,這些地方都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解釋要義,以這些定乾坤,不是拿個別細緻的東西來看。
因為善導大師的思想很磅礴,他既講念佛三昧,也講觀佛三昧;既講正定業、助業,也講其他雜行,定散迴向;既講弘願門,也講要門。所以這當中,如果沒有受很好的指導,就搞不清楚到底核心、宗旨在哪裡,你就會迷了。這是讀書方法。
我們去幫別人助念的時候,「旁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
這有兩個方法。
一、念佛本身就是懺悔。
你只要念佛,靜靜地,一句一句地念,引導病人一道念,他的罪業就自然懺悔了。因為一旦念佛的時候,佛光就會照耀,當下這裡就清淨、溫暖、慈悲、有光明,業障自然消除。
二、「助同」,你要了解他的特殊情況,針對他作些開示和引導。
比如他跟誰有仇恨,這種冤仇在那裡盤結,你講再多,他老是過不去。那你就要針對具體情況來開導他,讓他不要把這個糾結在心中,這些我們要仔細去看。
「若得罪滅,華台聖眾應念現前」,如果他的心還不交集,那當然就見不到花台聖眾。如果罪滅了,當下花台聖眾來迎接。
但旁人能不能看到,不曉得;而且被助念的人,他能不能準確地講出來給我們聽,善導大師說讓他講,也未必講得出來,這裡面情況很多。有的是頭腦很清楚的時候看到,就講出來;也有的人到最後就講不出來了,但是他自己見了。
這一段在將來學習《觀念法門》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地解說,這裡只是作為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