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問:我和一位師兄去年報了藏傳淨土班。今年在沒開課之前,我接觸到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對淨土法門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可是今年看了藏傳淨土的法本,裏面說沒有具備「往生四因」,往生不定。我和師兄都挺矛盾的,我倆都認可善導大師的思想,但又要參加藏傳淨土班的共修,又不能違心順從,該如何抉擇?

 

       答:我們學哪一個法門,一定要找正確的傳承,正確的指導,也就是所謂的「善知識」——跟自己相應、跟法門相應的善知識。這樣就不會存在矛盾的心結了,也不會受干擾,不會被雜緣動亂失正念。

 

       下面,就所提的問題,再作一些闡發。

 

一、藏傳佛教的殊勝

       第一,藏傳佛教有很多殊勝之處,值得我們尊重。另外,他剛才所說到的「往生四因」,也都有經典的依據,它所依據的是《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經》。而且藏地的很多大德對淨土法門也都很提倡、尊崇。所以,現在藏傳佛教在漢地也比較流行,尤其是漢地淨土的法緣更勝,藏傳佛教的不少大德善知識,也都弘揚淨土法門。當然,他們弘揚淨土法門,也是依藏傳佛教裏的淨土法來說的。因為,對於漢地的淨土法門,特別是善導大師思想嚴格的傳承、完整的系統理論,他們還是比較陌生的,當然也就顯得比較外行一些。他還不瞭解,只能就藏傳淨土法來弘揚,也是他們到了漢地之後,隨順漢地淨土法門特勝的一個機緣,也就是觀機逗教。這點本身也對於淨土的普及推廣是有好處的,值得讚歎。

 

       不過要說明,藏傳佛教它的「不共」(特殊的、別人沒有的、超過人家的地方),不在淨土,而在藏密。藏傳佛教「不共」的優勢在於密。如果就修密法來講,漢地肯定趕不上藏地的。中國八大宗派,每一個宗派都有它不共的殊勝之處。比如說禪宗,它的不共之處在於明心見性。如果你要學禪,那當然要找一個禪宗具格的善知識,比如說開悟的禪師,他來指導你,總比找一個淨土的人來講禪要強,也比找學密宗的人來講禪要強。如果你要學密,那當然要到藏地找一個密法修行非常有成就的,他來指導你,肯定比你找一個禪師來指導密法要強。如果來找我,我是學淨土的,我即使是看了很多藏密的書,畢竟不是專門學這個的,而且也不以這個為宗。那麼你找到我,找個淨土的,總不如去找學藏密的。

 

       所以,如果我也開個淨土藏密班,那你要學密宗是找我好,還是找密宗上師好呢?肯定是找上師比較好。我也不會說「你找我吧」,我肯定把你推薦給密宗的上師,因為學密嘛。那麼你想學淨土,你參加藏傳淨土班,你就不如參加我們的講師班。

 

       這道理講得明白,這樣你就很清楚了。所以修學的人,學法要擇其不共的優勝長處。你要學戒律,當然找一個專門弘戒律的道場,它是專業的。專業才能夠出精品,專業才能出品質。

 

二、藏傳佛教與淨土宗的區別

       然而,藏傳淨土法和我們的淨土宗來比,還是有不足之處,就是說它的優點不在淨土這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⒈ 立宗不立宗的區別

       它不是淨土宗。什麼叫不是淨土宗呢?它不是以淨土立宗,而是以密來立宗的。作為宗派,這個「宗」叫「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不管講什麼法門,最後都要歸到那個宗旨,以宗旨的方向、立場、角度來判斷一切法,這才叫宗。

 

       就好像一個人看一個房間,有的人站在正面來看,就看見門和窗;有的人就在側面看,他就看見山牆;有的人就在後面看;有人從天上看,就是俯視圖。從不同的角度看,所顯示整個房子的面向是不一樣的。他要是站在正面看,卻要他講背面的情況,就講不清楚了。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你站在哪個角度。

 

       那麼,密宗怎麼看淨土宗,它就是站在密宗的立場上的;天臺宗怎麼看淨土宗,它都是站在天臺宗的立場上的。所以天臺宗判的淨土有四土往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麼站在淨土宗的立場,這是不承認的。所以,宗不一樣,就顯示它的優點長處都不一樣。藏密以密立宗,不以淨土立宗,這是本質的差別。

 

       ⒉專業和不專業的區別

       它不以淨土立宗,就不專業。因為淨土不是它的宗旨啊,它不是以這個為根本目標,它是附帶性的。來到漢地,漢地都學淨土,所以它也講「藏傳淨土法」,它不專業,不是專門弘揚淨土。而善導大師,沒有去講密法,也沒有去講禪法,他就專門弘揚淨土。專和不專有巨大的差別。

 

       我們世間做事情,專業才能做出品質,做出好的產品。就像泥瓦匠建房子,如果是我們自己去做,能像人家做得那麼好嗎?能像人家做得到那麼標準品質嗎?你也可以拿個滾筒滾一滾把牆刷白了,但不是專業的,那差得太遠了。

 

       ⒊純和不純的區別

       因為不專,它也不純。所以藏傳淨土教,或者說天臺淨土教,或者華嚴淨土和禪宗淨土,這都不是純粹的淨土。不像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它純而又純,專而又專;這是純粹的淨土教,那是不一樣的。

 

       ⒋有無系統性的區別

       密宗來弘揚淨土,它是按照一般的密法來弘揚的,因為它是依密來立宗的,所以「萬變不離其宗」,就歸到了密宗那個立場上。另外,它也是站在一般通途大乘佛教的立場來解釋淨土的。總而言之,它不可能離開菩提心、積功累德等等這一切,這是自然的,所以講到「四因」。不像淨土宗,我們是站在特別淨土教門的立場,把佛說的一代教法,大乘法門分為難行道、易行道,聖道門、淨土門,這就是嚴格的師承和判教關係。但是在密宗當中沒有這些。

 

       密宗的淨土法也很殊勝,像麥彭仁波切的《淨土教言》,許多話講得都挺好。但是要跟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比,那還是不能相比。比如《觀經》在藏傳佛教中沒有被翻譯出來,而善導大師正是以《觀經》來建立淨土教門,判為要門、弘願,這怎麼能比呢?藏傳淨土經典的來源就有所不足了,是先天不足的。

 

       再比如密宗沒有系統的關於淨土的分判。而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就傳承了龍樹菩薩的「難易二道判」,曇鸞大師的「自他二力判」,道綽大師的「聖淨二門判」,善導大師自己的「要弘二門判」「正雜二行判」,它的系統非常地完整,非常系統化、體系化,理論很完備。

 

       藏傳淨土法,因為它是附帶說淨土,沒有立宗,沒有在淨土方面作一種完整系統發達的認識和展開。它就是附帶講到,所以它的教行不那麼全備,從理論到實踐,跟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完備的理論和行持完全不能相比。善導大師本身就有《五部九卷》,宏偉的著作,這怎麼能比呢?

 

       所以,就一定要找個專業的來講淨土法門。

 

三、關於密宗的「四因」

       接下來分析一下密宗講的「四因」。所謂的「四因」,說的往生淨土有這四點:

 

       第一,要屢屢觀想如來的身相,這叫作「依因,明觀福田」。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福田物件,要明明觀想。這一句其實就是「觀想念佛」。

 

       第二,叫內因,就是積累眾多無邊的善根。積資淨障,積累資糧,淨除障礙。這其實就是所謂「三福」「定善散善」的修行。

 

       第一個「觀想如來身相」屬於定善;「積累眾多善根」屬於散善。善導大師講,這屬於要門,很典型的。

 

       第三,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也是通途大乘特別強調的。

 

       第四,為了往生彼淨土而發願迴向。

 

       這四個因如果依麥彭仁波切的《淨土教言》,可以把它歸納為兩個因,就是念佛和願生,這樣就更加簡略。

 

       這四個因如果依善導大師的要門來判,這顯然屬於要門的,就屬於定善、散善,然後迴向發願求往生。發菩提心,也是定善散善的一個方面,所謂「安心起行」,屬於安心這一方面,也歸納在定善或者散善之中。最後,「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就是為往生彼淨土發願迴向,這就是典型的要門。

 

       要門往生是不定的,如果修得好,有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可以往生。如果三心不具足,往生就不定。所以,藏傳淨土所說的往生四因,與善導大師所說的要門,兩者是一致的。可是善導大師的思想,除了要門之外,別有弘願,完全仰承阿彌陀佛的願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是藏傳淨土教沒有的。不論是藏傳淨土教,還是天臺淨土教,華嚴淨土教,禪門淨土,都沒有完全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本有立場。所以,淨土宗立宗的根本,它的特殊、超越、不共的優勝的地方就在於「弘願」。「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正是它殊勝之處,是別宗別派眼睛所沒看到的。

 

       所以,反而以為別宗別派的淨土教法更高過、超過善導大師所講的,那就是屬於沒有法眼,以一個低的來判斷高的:「你看,人家講四因,你們只講念佛。」不是這樣的。四因必須歸宗,所謂「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定善——觀想;散善——積累多善根福德,發菩提心等;迴向求願往生,到最後要歸入一向專念,宗才能夠完整建立。關於這些,要說起來就有通篇大段的理論,我們整個的教法,也都是闡述這個理論,凸顯淨土教門不共、殊勝的地方。

 

       再說這四因是必須四者全備才能往生,還是具備一因、二因、三因也能往生?四因當中有沒有哪一因,比如最後的發願是必須具備,餘者可具可不具?

 

       明觀福田,從能觀來說,是限於正觀還是包括觀前方便,如聞思?所觀福田,是僅限於如來嗎?天親菩薩《往生論》說觀三種莊嚴,除佛之外,亦當觀淨土、菩薩功德莊嚴,這些是否包含在明觀福田?又觀如來僅觀身相嗎?如果依《觀經》,有觀花座、觀佛身、觀佛心,又有真觀、像觀等;如果依《往生論》觀佛有八種:座、身、口、心、大眾、上首、主、不虛作住持,尤其最後不虛作是「觀佛本願力」之觀,也就是歸於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這些有沒有含在明觀福田當中?

 

       積累眾多無邊善根,怎麼積?也就是一般的菩薩六度萬行嗎?下根之人如何能做到?做到多少為滿?專持一句佛號算不算積累無邊善根?如果不算,與聖教相違,阿彌陀佛名號也不足稱為萬德洪名;如果名號即是無邊善根,似不必四因,四因即可收入一因。

 

       發菩提心決定不可少嗎?《觀經》九品,上三品說到發菩提心,中下六品都沒有說發菩提心,皆得往生。天親菩薩《往生論》以彼土是大乘善根界,小乘之人往生自然平等證入大乘不退之位。漢地淨土祖師如曇鸞、善導皆以為不必發菩提心也得往生,即是依《觀經》及《往生論》。

 

       《觀經》下品往生是一生造作十惡、破戒、五逆的罪人,臨終地獄相現,獄火燒身,他們能修往生四因嗎?下品上生是十惡罪人,一聲口稱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下品中生是破戒罪人,一念聞信阿彌陀佛名號威德,即得往生;下品下生是五逆罪人,死苦來逼,苦逼失念,心中憶念佛名尚且不能,只能依助念善知識,依葫蘆畫瓢一聲一聲跟著念,十聲稱佛,即得往生。這三品人都沒有四因,只依稱名一行,只有念佛一因,即得往生。那麼四因與專稱佛名是什麼關係?

 

       漢地淨土多說信願行、一向專念,十分簡練,甚為符合阿彌陀佛本願,這是漢地淨土教特別發達,最後凝練的成果,藏地還沒有形成這種傳統。如果比較漢藏兩地淨土教,不得不說藏傳淨土法是發育不成熟的淨土法,還在初級階段,雖有靈光一現,遠遠沒有形成系統。往生四因至少從文字表面看不出來特別推崇阿彌陀佛名號,這樣,我們既看不到《觀經》下品往生,也看不到《小經》諸佛稱揚證誠,更看不到《大經》四十八願核心的第十八願。不要說和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相比,就是和漢地一般淨土教相比,也還有相當的差距,至少還需要幾百年的發育。單單從歷史文獻學的角度,漢地淨土教之豐富發達,恐怕遠遠不是藏地能比的。當然,我沒有專門去搜集整理,有興趣做學問的人不妨以此為論題。

 

四、學淨土還需依善導

       最後的結論,如果要修淨土,最好是以善導大師的淨土宗來學習。這有幾個理由。

 

       第一,因為它是以淨土來立宗的,那就不一樣,它就有核心,它的標準、宗旨、骨幹都在淨土,它就有系統的理論。建立一個宗派,不是小事情,必須要對一代聖教有完整的梳理,然後要系統地來判釋、框架,最後宗才能建立起來。如果任何一個人去學習,對他本宗法門如果深入瞭解的話,他就知道,宗派建立不是小事情。比如說我們瞭解淨土宗,我們就知道,諸宗建立起來,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學密必須有完整的系統傳承才可以。天臺宗也有一套完整的教學理論,所以學天臺,當然依天臺宗學就很好。你要學密,就要依密宗來學;學淨土,就要依淨土宗來學。

 

       第二,專業,上面說過了。
       第三,純粹。
       第四,體系性。

 

       第五,它有明確的師承關係。從龍樹初祖到天親,龍樹的《易行品》到天親菩薩《往生論》,到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到道綽大師《安樂集》,到善導大師五部九卷,這個傳承特別地明確。

 

       藏傳佛教是特別講究傳承、師承的,這是它的一個優點,非常好。那麼學藏傳要有傳承,學淨土也是有傳承的。所以,藏傳佛教講淨土,雖然也都有善知識說,畢竟是零碎的,是附帶的,是不專業的,沒有嚴格的系統判教理論,與淨土宗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六,如果依我們善導大師的判教理論,完全可以涵蓋藏傳淨土教,可以統攝在之內,而藏傳淨土教不能夠含攝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為什麼呢?這就是立宗不同,判教不同。比如說善導大師的「要弘二門判」,四因就是屬於要門,定善散善已包含無餘了。可是善導大師的弘願門,藏傳淨土教就沒有涉及到。所以藏傳淨土教,在這方面不夠那麼完整。當然如果本來學藏密的,他要轉學淨土,可能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方便的扶持。

 

       總之,就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來說,諸宗淨土教如同江水,善導淨土宗如海水,只有江水入海水,沒有海水入江水。

 

       我們很高興看到,有藏傳佛教大德在講解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善導大師《法事讚》《般舟讚》等,也有關注到《觀經》,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先不論學的深淺,講的粗妙,作為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佛教修學者,藏地的法師能及時看到,並敏銳地鑒別出這是好東西,鑽研學習,傳佈講解,這種開放的心胸、擇法的智慧、勤學的精神、弘教的熱情,令人敬佩讚歎。反觀我們漢地佛教徒,雖然與曇鸞大師、善導大師有同文同種、同民族同傳統的優勢,《往生論註》《觀經疏》等回傳中國也有百年歷史,但鑽研弘佈的人還非常非常的少;有人覺得與自己原有的淨土觀念不同,便裝做看不見,不吱聲;有人搞人情圓融,認為一樣,玩模糊;多數視如不見,聞如不聞,漠不關心。其對法的敏感度、好樂度、勤修度,實在比不上人家藏地法師。

 

       真理、好東西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家的私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任人宣揚、讚歎、稱念、往生。但有私心的人,即使阿彌陀佛無私奉贈,他也沒有勇氣接受。因為「私心」接收不了「無私」。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