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問:
念佛往生的前提就是求生心切,所以平時有口無心的念佛並不能決定往生,或者說不能決定活著往生,也無論一天念多少聲?
答:
這個問題說得比較模糊,因為語言表達不那麼精準。他大概想說的是,如果你平時有口無心地念佛,這個沒有心就是說沒有願生心,或者願生心不切,他覺得像韋提希夫人這樣求生心切,念佛往生就一定,如果只是有口無心念佛,可能不能決定往生,這個有道理。這裡的有口無心要把它分清楚,如果是沒有信願的,念一句兩句的,當然就不能決定往生。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已經是決定願往生的人,但是他是習慣性的,他念佛,口中在念佛,心裡並沒有明確的記憶和思維,這種一般的散散念也叫有口無心。但是這種念佛和那種沒有願生心的就不一樣,他是習慣性的散念,比如我們念佛成習慣,有些蓮友,他到哪去,嘴巴總是在動在念佛,他腦袋可能還在想別的事,但是這種念佛是不一樣的,這是他前提上,根本是有願生心,他才養成這樣的習慣,所以他這樣也是往生決定。然後他說無論一天念多少聲佛,有口無心,不論你一天念多少聲,這個話就有講究了。如果有口無心,真的沒有願生心,他不可能一天念很多聲,他可能念三五聲,甚至十天八天念一兩聲;如果他一天念佛形成習慣,幾千上萬,兩三萬,那是肯定的,這種就有口有心了。即使沒有心,也是有這樣一個在我們表面看起來有口無心,他如果形成這樣一個習慣性的念佛,能靠名號自然運作的力量,也肯定往生,不用懷疑。一般情況下,像韋提希夫人就是厭苦欣淨,厭離苦惱逼迫,欣求淨土無憂,決定願生淨土,這是一般的心理狀態,這最後都要歸結在一向專念,念念不捨,這是往生正定業。
接下來第四方面,他說到念佛人平時念佛應該是為了感召眾生信佛念佛,為了幽冥界的眾生助念,而不是為自己滅罪往生而念。這種觀念也不夠準確,念佛就是為了自己的往生,這是根本的。第十八願就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成就文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所以我們念佛,都是為了願生而念的,這是根本。在此基礎之上,如果發廣大心說,我要幫助其他人,為別人迴向,那是可以的。
(摘自 jingzong18【微信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