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第一節    宗旨與特色之意義

       宗旨即一宗一派教義所宣稱之根本目的,及達此目的之方法。特色為某一宗派所特有,而其他宗派所無之本質屬性。宗旨與特色相互關聯,而表述角度不同。

 

       一個宗派的教義非常廣泛,但如果掌握其宗旨與特色,即為掌握根本,即使其餘細節不甚瞭解,也無妨大體。反過來,即使飽讀宗派教典,卻不知其宗旨與特色,也是門外漢。



第二節    宗旨四句偈

       淨土宗宗旨,概括為四句偈: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前兩句為方法,分為安心與起行; 後兩句為目的,即是自利與利他。
       方法—安心—信受彌陀救度
       起行—專稱彌陀佛名
       目的—自利—願生彌陀淨土
       利他—廣度十方眾生

 

       第一句,顯示此法門是依靠佛力救度,不是依靠自力修行; 是以信心領受彌陀的慈悲,不是以明心開發自身的智慧; 是唯有謙卑地自視為罪者、苦者、愚者必可得益的法門,不是自許為聖者、智者、善者而能得入的法門。

 

       第二句,顯示「彌陀救度」即是「彌陀佛名」; 如何「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專稱彌陀佛名」。專而不雜,易而不難,明而不昧。

 

       第三句,顯示彌陀救度的目標,在救往彌陀淨土;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第四句,顯示彌陀救度的利益,是報土往生,往生即速成佛,成佛即能廣度十方眾生。顯示此法門之往生、成佛、度眾生,皆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中。

 

       又第一句,捨自歸他; 第二句,捨難取易; 第三句,捨此往彼; 第四句,證大菩提。先獲彌陀之救度,再救十方之眾生; 若獲彌陀之救度,必能救度十方眾生。
 

 

第三節    特色四標語

       淨土宗特色,概括為四句標語: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

 

       前兩句為根本綱宗,後兩句明今生勝益; 又前一句為因行,後三句為果益。根本自攝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為兩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又可收入一句「本願稱名」。

 

       本願,明教理; 稱名,明行法; 凡夫,明攝機; 入報,明果益。「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明淨土宗之「機、教、行、益」,即: 罪業凡夫,以彌陀本願不虛故,稱名願生,皆得往生真實無漏極樂報土; 而且是平生之時圓滿達成往生之業,不待臨終; 於此世間即獲不退轉之果位,非至極樂。

 

 

       本願稱名: 聖道諸宗以眾生心性為體,悟明心性為宗; 淨土一宗以本願名號為體,稱名往生為宗,故「本願稱名」為淨土宗不共聖道諸宗之特色。又,餘佛淨土雖也勸往生,但未聞有稱名往生之本願,彌陀一佛獨發稱名往生之本願,故「本願稱名」為淨土宗超勝餘佛淨土之特色。

 

       凡夫入報: 依聖道諸宗修習,必須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前至諸佛報土; 他方淨土雖不乏高妙報土,然而一切決非罪障凡夫可至之處。今淨土一宗,凡夫稱名,仗阿彌陀佛願力,得生極樂最妙報土,證同彌陀,故此「凡夫入報」即為聖道諸宗所無、他方淨土未聞之特色。

 

       平生業成: 聖道修行,仗自力累積之功,有漸次斷證之位,初果聖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間,而後業成解脫,不受後有。今淨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決定往生,生死了辦,不再輪迴。然而如果必須累積一生勤行,直到臨終見佛來迎,方才往生業成,仍不免聖道自力色彩,往生存有不確定因素。今說「平生業成」,不說「一生業成」,稱名、願生之平時,即是往生業成之時。因本願稱名,往生仗佛願力; 佛願力成故,眾生往生之業已由佛邊完成; 佛邊已成故,何時眾生信受稱名,即時乘佛願力,往生之業達成,不待臨終。任何人、任何時,信受稱名,往生之業當體成就,業成不壞故,自然念念稱名有相續之功,聲聲往生無不定之慮,故說「正定之業」「萬修萬人去」「遇無空過者」,獨成淨土宗之特色。

 

       現生不退: 於聖道修行,不退轉位乃是極艱、極難、極重、極要、極尊、極大之事,非敢率爾輕談,妄自期許,要須生生正見不失,勇猛精修,歷劫勤行方可達至,何況長劫疲勞苦修過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進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薩之位,尚以乞眼因緣退心,餘者可知。今淨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願稱名一法,盡獲彌陀因中萬行、果上萬德,圓滿成佛所需一切功德,於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煩惱身入聖眾數。如此教理,聖道諸宗所絕無,十方世界所僅有,獨成淨土宗之特色。

 

       如上,開為四句,合為一句「本願稱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為「本願稱名」,所以「凡夫入報」; 因為「本願稱名」,所以「平生業成」; 因為「本願稱名」,所以「現生不退」。

 

       古今多有弘淨土者,雖提倡稱名,然非依本願為宗; 雖勸求往生,然不明凡夫入報。今依善導大師之教,淨土宗義雖廣,略之「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為其根本。「本願」為能詮之教,「稱名」為所詮之行,「凡夫」為能行之機,「入報」為所行得益。「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明淨土一宗之機教行益、修因證果、方法目的,特為一宗宗骨。有此,即獨立而為淨土宗; 無此,即混同諸家常說,不成淨土宗。

 

       又三心、四修、五念,三輩、九品諸行,不論定散,不擇善惡,一切教說,終歸六字,謂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宗教章
 

 

一、宗名--淨土宗(簡稱「淨宗」)

二、本尊--南無阿彌陀佛

三、根源--第十八願(總攝四十八願)

四、宗旨--四句偈語: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五、特色--四句法語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六、宗祖--善導大師(淨土宗之大成者)

七、相承--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

八、經論--

        正依經典

        (一)《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        曹魏    康僧鎧 譯

        (二)《佛說觀無量壽經 》一卷    劉宋    畺良耶舍 譯

        (三)《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相承論釋

        (一) 龍樹菩薩《易行品》一卷    《十二禮 》一卷

        (二) 天親菩薩《往生論 》一卷

        (三)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二卷    《讚阿彌陀佛偈 》一卷

        (四) 道綽大師《安樂集 》二卷

        (五)善導大師《觀經疏》四卷    《觀念法門 》一卷
        《法事讚》二卷    《往生禮讚》一卷    《般舟讚》一卷

九、本典--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十、宗典--善導大師《觀經疏》

十一、教判--淨土宗立「聖道」、「淨土」二門,判釋一代佛教。

           聖道門:於娑婆得道,自力斷惑出離生死之法門,凡夫難修難證;如陸道步行,苦。

            淨土門:於極樂得道,他力救度往生淨土之法門,凡夫易修
           易行;如水道乘船,樂。

 

 

     

十二、行判--淨土門之中,宗祖有「要弘二門判」與「正雜二行判」,如下表:

            要弘二門判

 

 

            正雜二行判

 

     

 

十三、攝機--上攝等覺菩薩,下攝逆謗闡提。不論男女老少、僧俗善惡、平生、臨終、中陰身、三惡道;九法界中,所有一切聖凡善惡,悉皆包含,無一遺漏。無一人不能學,無一人不能行,無一人不能生。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

 

十四、 利益--現當二益:

 


    
 

十五、 宗風一--真諦(往生之道):

           (一)一向專稱--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三)守愚無諍--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
                      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五)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六)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
                      防退失故。

 

十六、宗風二--俗諦(處世之道):

          (一)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三)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四)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六)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十七、 宗歌--(宗祖四十八字願成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十八、 宗徽--蓮花地球(請見《淨土宗宗徽之含義》)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