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第三篇    正宗分

第二章    勸念佛往生

第一節    念佛往生

 

【大意】

       前文讚歎極樂淨土依正二報,為令眾生生起仰慕嚮往之心。此文則勸勵眾生從事往生極樂淨土的念佛。首先是宣說念佛往生,其次加以證明,最後勸人信仰。此段宣說念佛往生共分四項:一明往生證益。二勸願生彼國。三明少善不生。四明念佛即生。

 

       《觀經》起初說定散二善,到流通分再將二善廢捨,只留念佛一法。此正是說明定散二善是少善根,不能往生;而同時勸人深信並稱名念佛。自古以來,古德把本經視為是《觀經》流通分的開說,就是二經之間有此關係的緣故。

 

第一項    明往生證益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① 阿鞞跋致    菩薩階位之名,譯為不退轉。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入此位,只進不退,決定可以成佛。

② 一生補處    菩薩階位的最高位,即等覺位,經此一生即可補佛位處。

 

【文科】

       說明念佛往生一段分為四項,此文是第一項,先說明往生的證果利益。

 

【譯解】

       另外,舍利弗啊!眾生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自然都是不退轉地,必定成佛;而且其中很多顯現為一生補處菩薩的果位,數量之多無法用算數來說明,只能說是無量無邊、又無量無邊。

 

【來意】

       前讚極樂依正,目的正為勸眾生往生,正勸之前先說明往生的殊勝利益,更能激發人心。又前依正功德當中固然包含往生後的種種利益,但尚未直接說明往生後的果證,今則明之。

 

【辯義】

1. 略釋文句

1) 又舍利弗:前已讚說極樂依正二報莊嚴,今將更說眾生往生事,故重呼。

2) 極樂國土:標定所勸歸之國。

3) 眾生:普含一切凡聖,然照應下文「皆不退轉」,知以常沒常流轉者為主。

4) 生者:從上未說往生事,從此開說。舉已生,顯當生,將勸願生故。

5) 皆是阿鞞跋致:無一例外,當下即是,顯非自力,而由佛力成就,國土自然之德,不勞而獲。正覺花化生故。清淨智海生故。

6) 其中:皆是不退轉當中。

7) 但可以:只能。非「但是」。

 

 

2. 往生證益

       一、 皆不退。

       此界修行,最難在得不退,若入不退則只進不退,安穩無憂;然生彼土,皆得不退。

 

       二、 多補處。

       此土成佛極難極難,前佛後佛間隔往往多劫,期間唯有一位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即是具足佛德,待補佛位之處。若位補處,雖未成佛,佛位在即,如彌勒菩薩現處兜率。然一生彼土,則位示補處者無量無邊,此示彼土成佛之易。

 

       不退顯遠離憂恐,補處明成佛在即。故取前後兩端以明,即示超越常倫諸地行之意,又明攝機之廣,上包大聖,下取常沒。

 

 

3. 問:此界常沒凡夫,何以一入彼國,即證不退,位至補處?

       答:此由彼佛願力所成。凡夫生彼國者,非是雜業雜生,悉乘彌陀大願業力,悉皆如來正覺華化生,同一清淨智海所生故。

 

       註: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法界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此二句,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輪下,所有大眾,諸根性欲,種種不同。於佛智慧,若退若沒。以不等故,眾不純淨。

 

所以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4. 極樂不退之特點

       1) 唐譯:

生彼土者,皆不退轉。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生彼土,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2) 梵本直譯:

往生到彼無量壽如來佛剎土的眾生,都是清淨、不退轉、一生補處的菩薩。

 

       3) 蓮池:

四教不退,非今經意。
今念佛者,但生彼國,雖惡人畜生,即得不退。豈不勝妙直接,異乎諸教。

 

       4) 要解:

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複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捨故稱。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① 等攝惡人畜生。

② 泯滅等級差別。

③ 悉皆一生成佛。

④ 迥異一切法門。

⑤ 超絕十方佛土。

⑥ 功由本願稱名。

 



5. 凡夫一生成佛

       要解: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餘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凡夫登補處,一生盡成佛。
華嚴入今經,一代歸淨土。

 

 

6. 不退與補處

       此有二說:

       一、 總皆不退中,多有補處。如今經。

       二、 皆是不退,亦皆補處。如上梵本直譯。

 

       問:不退與補處位差很大,何混為一處而談?又直接說為一生補處,則清淨、不退轉自在其中,又何必繁列?

       答:直說皆是一生補處,或誤以為是大菩薩生處,凡夫無份。今為攝染汙眾生,故說清淨;為攝疲退眾生,故說不退;為攝歷劫多生補處,故說一生補處。如極樂國雖是涅槃界,為攝造作三惡道罪業眾生,而言無三惡道。

 

       不退、補處約此土位差很大,然往生彼土,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位位圓融,自在無礙,不退轉即一生補處,三賢十聖皆順餘方習而言,不可以此界常途教道理解。

 

       極樂補處為第二十二願成就。依此願,凡往生者皆悉位階一生補處,但是若有大願不欲成佛而願為菩薩者例外,不居補處之位,而於十方自在所化,示現普賢行德。或現凡夫,或現聖者,或現地前,或現地上。雖千應萬化,總皆不退佛果。外相雖差,內證全同。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第二十二願: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法事讚: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此往生、不退、補處、成佛有以下特點:

① 根機不限。不論凡聖善惡,皆得往生。

② 時間立即。一旦往生,當下立即獲致不退轉。

③ 超證常倫。超越常途次第,不經地、不經劫,速證無上菩提。位位圓融,高下無礙。

④ 外差內等。內證齊同,外現差別。自在所化,示普賢行。

⑤ 自然成佛。不加任何人為造作,自然往生,自然不退轉,自然一生補處,自然成佛。

 

       無量壽經:

道之自然。自然之所牽。自致不退轉。
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法事讚: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往生禮讚: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般舟讚:

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

 

       五會法事讚: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⑥ 緣佛願力。所以如此,全因彌陀願力。

 

       論註: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7. 往生與成佛

       此有三種表述:

       一、往生定成佛。

       二、往生速成佛。

       三、往生即成佛。

 

       唐譯: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論:

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念佛成佛因果三願。

       淨土宗建立之基石。

 

       問:九品每言歷多少時劫證何果位,今何說速疾成佛?

 

       答: 一由二經說相有別,或顯九品迴向差別,或顯念佛一實大利。

       二由極樂時劫圓融,二說無妨。

 

       般舟讚: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549
願住彌陀佛國內,證與不證亦心閑。586

 

       問:縱然速成,何說即成?

       答:既超常倫諸地行,速滿功德大寶海,可說即成。原以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本來果地法門故,既以果覺往生,必以果覺得證,妄身謝滅,果覺現前,如印壞文成,更無纖隔。

 

       問:《大經》說有人天聲聞菩薩,《觀經》說供養諸佛、次第授記等,皆是因位,何說成佛?

       答:《大經》明人天聲聞菩薩「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則佛身。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實則非天非人。《觀經》如上已通。又乘第二十二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示現普賢行德,因地修相,是為帶果行因。

 

    導師:

念佛即是涅槃門。

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淨土無生亦無別,究竟解脫金剛身。

 

    要解: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無異。

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

 

    省庵:

相好光明皆具足,六通無礙異常倫。

直將果用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

 

    印光:

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