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往生論註》是一部偉大的淨土教著作。曇鸞大師以其非凡的智慧,將印度佛教最為傑出的兩大代表人物——龍樹菩薩與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融為一體,發揚光大,開闢出中國淨土教的嶄新局面,為最終淨土宗的全面建立奠定了深厚的教理基礎。

 

      全《註》大分二大部分:

一、 從開始「謹案龍樹」到「曰優婆提舍」,明《論》玄義。

二、 從「此論始終」至終結,釋《論》文義。

 

      所謂「玄義」,即幽深玄妙之義理,難知難見故,預先指呈,以使學者易得要領;然後依文釋義,全體洞明,了然無滯。如下: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後聖者婆藪槃頭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復造〈長行〉重釋。


梵言「優婆提舍」,此間無正名相譯;若舉一隅,可名為「論」。所以無正名譯者,以此間本無佛故。


如此間書,就孔子而稱經;餘人製作,皆名為子;國史、國紀之徒,各別體例。


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若復佛諸弟子解佛經教與佛義相應者,佛亦許名優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此間云論,直是論議而已,豈得正譯彼名耶!又如女人,於子稱母,於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隨義各別。若但以女名泛談母妹,乃不失女人之大體,豈含尊卑之義乎!此所云論,亦復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優婆提舍。

 

      這一段玄義的部分,文字簡短,意義深遠,主要說明了七點:一、明《論》之相承。二、判《論》屬易行道。三、判佛力為宗。四、判上衍極致。五、判正依淨土三經。六、判名號為經體。七、明《論》之地位,義同佛經。

 

一、明相承

      《往生論註》是註解天親菩薩《往生論》之作,然而開章即舉出印度淨土教的先驅「龍樹菩薩」,並加「謹案」二字。「謹」是慎重、小心、鄭重、恭敬;「案」同按,為遵照、依循。「謹案龍樹菩薩」略說有四層含義:

 

一、說明曇鸞大師不是依照自己的意思來註解,而是很慎重、很小心、充滿敬意地、完全按照龍樹菩薩的思想來讀解《往生論》。

 

二、如經說,龍樹菩薩乃是親蒙世尊授記「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的大菩薩,其淨教思想為淨土教理的源頭、標準,欲明彌陀淨土教之意旨,必須唯龍樹菩薩馬首是瞻。其馬首即是「易行道」之「易」。

 

      這對我們的啟發是:不僅讀《往生論》,乃至讀《論註》、讀淨土三經、讀淨土宗諸祖師的教著,如果讀不到「易」,唯讀到「難」,說明我們沒有讀懂;修持淨土法門時,如果感受不到易,總是覺得難,說明我們修持有誤。而其他解釋淨土的著作文章,如果解釋不出「易」,反而說很難,那就是解釋有誤;見其他人修持淨土,都是很高深很難,反而沒有易,我們不羡慕、不隨學。

 

三、說明天親菩薩之淨土思想乃是相承於龍樹菩薩。

 

四、說明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相承於龍樹、天親二菩薩。

 

 

二、判《論》屬易行道

      接下來《論註》引用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之內容,判明《往生論》為易行道的教典。《往生論》之總體,尤其「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菩薩巧方便迴向」等等內容,說相甚為高超故,古今很多人都依難行道的教理來做種種闡釋,很難聯繫到這是一部易行道的教典,但曇鸞大師慧眼獨具,依論偈: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判《論》為佛力、易行道。既然「遇無空過者」,當然是人人可行、人人得益的易行道;為何易行,乃因「佛本願力」之故。

 

      這對我們這些下劣根機來說,真是莫大的安慰與恩惠。

 

 

三、判佛力為宗

      所謂「乘佛願力,便得往生;佛力住持,即入正定。」

 

      曇鸞大師以「自他二力」解釋龍樹菩薩「難易二道」,然而這更重要是在解釋的天親菩薩《往生論》。也就是在詳細解釋《往生論》的文義之前,先給一個指標,讓學者瞭解整部《往生論》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為宗,是一部宣揚佛力救度的教典。定下這樣的基調,便於我們理解《往生論》的精神實質。

 

      曇鸞大師看準《往生論》的中心在「觀佛本願力」之「不虛作住持功德」一偈,以此為眼目,整部《往生論註》都是在徹底顯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略舉一二:

 

一、釋觀察二十九種功德莊嚴。《論》以〈偈頌〉總攝佛經,以〈長行〉解釋偈頌,故其要義皆攝於偈頌中。偈分五念門,第一偈含「禮拜」、「讚歎」、「作願」三門,第二偈成上起下,最後一偈是「迴向門」,其餘為「觀察門」。觀察門的內容為國土、佛、菩薩二十九種功德莊嚴,佔偈頌的絕大部分,故有關的解釋必然成為重點。我們看《論註》上卷解釋二十九種功德時,一一問以「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而觀之於佛之本願。下卷釋長行相關內容時,一一問以「此云何不思議?」而觀之於佛之本願力成就。故知所謂的「觀」即是「觀佛本願,以及觀佛本願成就之力」。這從觀的方法上來說,是思察理解性質的觀,而不是息慮凝心性質的觀。如此,《往生論》才成為人人可行的淨土門易行道的教典。又從觀的目的上來說,是為了生起乘佛願力往生的信心,而不是仗自己的修行力。長行言:「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註》明「起觀生信」;也就是通過觀知彌陀慈悲救度之本願及本願成就之不可思議力(觀察門、二十九種功德、起觀),而一心歸命(生信)於阿彌陀佛的救度(禮拜門),稱讚為無礙光如來(讚歎門),願生安樂國土(作願門)。由「觀佛本願力」而歸命、稱名、願生(第一偈),並普願眾生同乘佛願往生(迴向門、最後一偈),天親菩薩以此即是淨土三經真實功德之教(第二偈)。可知「觀佛本願力」一偈不僅總攝觀察門,亦總攝全部偈頌,因而總攝全論並總攝淨土三經之內容。後來善導大師立於彌陀弘願的立場,解釋《觀經》為「由觀佛(起觀),入念佛(生信)」,與《論》及《論註》完全一致。

 

二、釋五念門。禮拜門之「一心歸命」是歸投於佛之本願力救度。讚歎門之「稱名」為乘佛願力之正體。作願門之「奢摩他」(止)、觀察門之「毗婆舍那」(觀),向來皆被認為是自力修行者特有的標誌,而曇鸞大師基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解釋為「佛力三止」及「佛力二觀」,從此淨土行人有了「佛力止觀」大法門。迴向門之「菩提心」是「心中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巧方便」是「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淨土法門易行道的菩提心、巧方便。由此五念門皆完全是佛力。如此深邃的智慧洞見,如此卓穎不群的妙義闡釋,實在令人歎為觀止,由衷景仰。

 

三、釋速得菩提。《論》以修五念門得五種果,乃至速得菩提一果。曇鸞大師本於論偈「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之「速」來解釋「速得」菩提之「速」,說:「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並引用第十八、十一、二十二願為證。如此往生、成佛、度生也皆是佛本願力使然。

      「佛力為宗」是以自力、佛力相對而言的;若以難行、易行相對,即是「易行為宗」;觀佛、念佛相對,即是「念佛為宗」。由觀佛入念佛,捨自力趨佛力,捨難行入易行,正是《論》之玄機所在。

 

 

四、判上衍極致

      在揭示淨土門易行道以阿彌陀佛願力為宗之後,曇鸞大師以兩句富有詩意的話來讚歎說: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不退」即是正定,乘船說為「風航」。故知前段釋佛力、易行道,是為接下來要解釋的《往生論》預先定性。

 

      「上衍」即摩訶衍,大乘之謂。「上衍之極致」,大乘佛法當中的頂峰。《往生論》是大乘佛法當中的頂峰,淨土三經就更不用說了。這是曇鸞大師對《往生論》、也是對淨土門總體教相的判釋。以淨土法門為大乘佛法當中的頂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

 

      誠然,惑業凡夫「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逆謗下流「十念業成。」「稱佛名力,見生之火自然而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平等一味。」「平等法身。」「齊普賢而同德。」「不從一地至一地。」「超出常倫諸地行。」「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前修習普賢德。」
一切佛法中,還有比這更殊勝的嗎?

 

      後來善導大師判為「頓教一乘海」、「凡夫入報土」,則更加清楚地說明了淨土門是怎樣的「上衍之極致」。

 

 

五、判正依淨土三經

      《論》題說「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關於「無量壽經」,《論註》有如下的解釋: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王舍城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的經有二部,即《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舍衛國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的經有一部,即《阿彌陀經》。總共三部經,都是說的無量壽佛莊嚴功德,所以都稱為「無量壽經」。

 

在文義中,《論註》將三經列名為:

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

 

      《論註》文字一向簡練,今舉三經之名不避煩瑣,而且通稱的「阿彌陀經」也換稱為「無量壽經」,這當然是特別為之。其用意是在強調說明:論題「無量壽經」不是一部經,而是三部經。

 

      曇鸞大師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呢?這是著眼於論偈中「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之「依」字而做的追根求源、全面性的解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天親菩薩既然說他依「無量壽修多羅章句」而造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則他所依的經典究竟是哪一部或幾部,事關法門根本來源以及整個淨土教理的架構,必須詳細探明。《論註》也正是將此揭示而顯明淨土門的系統教理。

 

1. 顯明《往生論》是總依三經所造之論。

2. 顯明三經是一體之經,都是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的,都以阿彌陀佛名號為體,本質完全一致。

3. 顯明無量壽佛一切莊嚴功德納在佛名號之中。

4. 顯明三經同為淨土門的正依經典。

5. 顯明《往生論》與三經一體,為淨土門正依之論。

6. 顯明淨土門正依三經一論之架構。

7. 顯明依論能通達三經要義;欲知三經要義,皆當依論為指南。

8. 顯明三經以《無量壽經》為根本。

9. 顯明三經同為易行道的經典。

10. 顯明三經同以佛願力為宗。

11. 顯明稱佛名號,即是乘佛願力,即得往生。

 

      淨土門教理的大根大本、大框架,三經一論的系統及要點,皆因此而顯明。以此為基礎,經道綽、善導大師之努力,終於發展成為圓滿成熟的淨土宗,則《論註》為繼承印度淨土教、開闢中國淨土宗最關鍵的教著,其重要及貢獻之偉大,無可言喻。

 

      如果不特別揭示論題「無量壽經」為淨土三經,淨土門的正依經典、教理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便含混不明,學者則易將三經作各別不同的理解,修持上也失去統一的規範,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淨土宗。事實上,古往今來不少人正是將三經做各別的理解而進行各別的修持,比如釋《觀經》以觀佛為主,釋《阿彌陀經》以稱名為主。唯有曇鸞、道綽、善導大師一流始終以三經為一體之經,曇鸞大師指三經以佛名號為體,善導大師於《觀經疏》更明確地指出: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皆與《往生論》之精神前後一轍。

 

 

六、判名號為經體

      天臺以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此為通判,固無異義。然而此處曇鸞大師以阿彌陀佛名號為三經之體,乃是立於淨土門的立場,更為貼切,對行人更有指導意義。

 

      阿彌陀佛名號如曇鸞大師所說是「實相身」、「為物身」,是阿彌陀佛所證圓滿實相的有形表現,因為阿彌陀佛本願力之作用而有度化眾生的功能,能使遇者無空過,速滿功德大寶海。三經既以名號為體,必定以稱名為正修;稱名即契實相,即是如實修行,即獲真實功德,能生真實報淨土。

 

      實相為眾生性德,名號為如來修德,判三經實相為體還是名號為體,演成後來兩大不同的淨土教系。

 

 

七、明《論》之地位,義同佛經

      曇鸞大師在解釋「優婆提舍」時,頗注筆墨,意在顯明《無量壽經優婆提舍》之地位崇高,等同佛經,不能用此間「論」來翻譯,只能存梵音,用佛議論經所用之專門名詞「優婆提舍」來稱呼,因為「入佛法相」、「與佛義相應」,得佛應許,可尊可信。則依此《論》所建立的淨土教義自然法源深遠,宗旨純正,所謂「所服有宗」、「願生有宗」。

 

       總結《論註》玄義,有如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明確淨土門之正依經典:《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

二、判明淨土門之教相屬性:易行道、佛力、上衍之極致。

三、明確淨土門之法脈相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

四、建立淨土門之理論框架:三經一論、佛力為宗、名號為體。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