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第三篇    正宗分

二、勸念佛往生
(二)證誠勸信

 

【大意】

       本文要證明前述念佛往生之說是真實的,以勸信一切眾生。分為三項。釋尊於此想盡辦法,欲令我等深疑凡夫,無論如何要深信不疑。

 

       一是自證。即釋尊親自證明:以上的利益是自己實際見到的,絕無虛偽;定要深信,不可懷疑。

 

       二是他證。釋尊引例說明:東、南、西、北、上、下六方恒河沙諸佛,皆證明《小經》所說的是真實不虛的,勸人務必深信。

 

       三是正勸信。首先解釋經名,次舉發願利益,最後釋尊與諸佛互相稱讚。本經正宗分到此結束。

 

1.自證

【經文】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文科】

       釋尊親自證明,所說教法是真,勸人發起信心。

 

【譯解】

       舍利弗啊!我以佛眼親見,一心稱念彌陀名號的人,臨終阿彌陀佛親自帶領大眾迎歸極樂,通通不退成佛;如此大利,真實不虛,所以我才這樣說。世間的大眾啊!聽到我這樣的真語實語,你們都應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啊!

 

【辯義】

1.我見是利

       「是利」正指前面「臨終佛迎,不倒往生」,通包一經前後念佛種種利益。下面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1)總結《阿彌陀經》,念佛有十五大利益:

1 佛光照攝。名號即無量光,稱名念佛,現生蒙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照攝。

2 獲多善根。佛光照攝故,滅罪增福,獲多善根。

3 稱善男女。獲多善根故,轉惡為善,五濁惡人被稱為善男女。

4 入聖眾數。名號即無量壽,稱名念佛,現生與阿彌陀佛生命同體,成彼佛人民。

5 諸佛護念。善男女故,入聖數故,受諸佛護念,消災免難。

6 現生不退。彌陀同體故,諸佛護念故,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7 平生業成。光攝不捨故,現生不退故,平生往生之業已經決定,不等臨終。

8 臨終佛迎。平生業成故,臨終佛聖自然來迎。

9 心不顛倒。臨終佛菩薩來迎,加持力故,命終心住正念,坐華即得無生。

10 往生報土。坐華既得無生忍,到彼直入涅槃界。

11 常享法樂。身心無礙,供佛自在,聞法如意,眷屬無量,常念三寶。

12 自然證悟。當下即是阿鞞跋致菩薩。

13 一生補處。超越常倫諸地,位列一生補處。

14 光壽等佛。與阿彌陀佛光明壽命齊等。

15 行普賢德。上供下化,遍及十方。

 

       (2)依《觀念法門》,念佛有五緣功德利益。

一者滅罪增上緣。
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
三者見佛增上緣。
四者攝生增上緣。
五者證生增上緣。

 

 

2.釋尊利生本懷

1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2 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釋尊出於五濁,目的在於利濟眾生。此是釋尊自己解釋為什麼無問自說本經。

 

       五濁惡世的眾生,煩惱深重,根機陋劣,其他法門,皆難得救;唯此稱名,能令即得往生,速成佛道,究竟全獲彼佛名號不可思議真實大利。釋尊既佛眼親見,雖無人問,也必宣說,以滿足其出世本懷。如《大經》說:

1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2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是利」「大利」「真實之利」「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即是「罪業凡夫念佛成佛」,也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此有四番相對:

(1)是利非利相對。

(2)可思議不可思議相對。

(3)真實不真實相對。

(4)大利小利相對。

 

       罪業凡夫,若修他法,不得解脫,則是非利;縱有其利,只在人天,人天利小而虛偽;若能念佛,則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能得往生成佛之真實大利。

 

《觀經疏》言: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3.再勸願生

       問:前已勸願生,何故再勸?

 

       答:釋尊殷重心故,所聞更明瞭故,信願益深切故。

       聞少善不生,知我機分;聞一心持名,明瞭行法;聞臨終佛迎,心不顛倒,穩獲大利,願生之心更加踴躍。

 

 

4.《彌陀要解》言: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瞭也。
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
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
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無論頑修狂慧,懡{忄+羅}無功。
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
這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
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1)既是佛眼所見,決然可信。

(2)既非二乘菩薩能見,難免懷疑。

(3)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

(4)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5)是利有二,總指往生成佛,別指命終不倒。

(6)若論自力,大徹大悟之人,生死關頭尚且不能自作主宰。

(7)今由佛力,信願持名之人,臨終皆得心不顛倒。見前「心不顛倒」條。

 

       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

 

       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

 

(1)了他即自。彌陀功德為眾生所有。佛凡一體。機法一體。此有理事。

(2)南無者即是歸命,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3)即事達理。

(4)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坐時即得無生忍。

(5)思度愈遠。一行三昧大火聚語,觸者悉燒。

 

 

5.《法事讚》言:

彌陀侍者二菩薩,號曰無邊觀世音。
一切時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
念念隨機為說法,惛惛難悟罪根深。
百計千萬數出世,萬中無一出煩籠。
念汝眾生長劫苦,諸佛對面不相逢。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雖得見聞稀有法,粗心懈怠益無功。
縱使連年放腳走,趁得貪瞋滿內胸。
貪瞋即是身三業,何開淨土裏真空。
寄語同生善知識,念佛慈悲入聖叢。
眾等傾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1)為明二聖長劫相隨,今生為作勝友,臨終隨佛來迎,生後俱會一處。

(2)十四句,所勸眾生隨緣雜善之相。貪瞋雜善,不入無為涅槃界。以非利,顯是利。結勸願生。

(3)念佛,簡餘因人,滿足大悲故。

(4)念佛慈悲,而非念佛智慧。

(5)念慈悲,即念名號。念名號,即念慈悲。

(6)彌陀慈悲,超發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釋迦慈悲,來入濁世,教念彌陀專復專。諸佛慈悲,出廣長舌,證誠稱名必往生。

(7)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