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第三篇 正宗分
11.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1) 能生:
①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② 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42
③ 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88
④ 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
⑤ 《觀經》: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157
⑥ 簡機堪受堪信,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157
2) 不能生
①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聞,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111
② 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③ 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66
以能生為正。救苦故,攝凡苦,極樂立名本意故。
說不能生者,為勵上機發大心,為斥有人非求佛法樂。非水冰。內樂、外樂、法樂樂。115
12. 依樂立名之意義
1) 順生本能廣結緣故。
諸佛: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佛種從緣起。法界緣起。
彌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2) 順凡夫性令欣求故。
3) 大悲救苦急出離故。
4) 攝受下愚難開悟故。
5) 聞名得生不思議故。
6) 依樂悲化無窮盡故。
1) 註
梵聲悟深遠 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有名聲雖遠,復不微妙;有名聲妙遠,復不能悟物。是故起此莊嚴。
天竺國稱淨行為梵行,稱妙辭為梵言。彼國貴重梵天,多以梵為讚。亦言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聲」者名也,名謂安樂土名。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 (出有者,謂出三有;而有者,謂淨土有),名能開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稱妙)。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2) 疏:
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餘經典,勸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