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部分

  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二)
  2.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一)
  3. 《阿彌陀經》要旨(二)
  4. 《阿彌陀經》要旨(一)
  5. 《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6. 《阿彌陀經》大意
  7. 《觀經》大意、宗體、隱顯、廢立
  8. 《觀經》要旨
  9. 《觀經》正意
  10. 《觀經》眼目
  11. 《觀經》構造
  12. 《無量壽經》摘要(二)
  13. 《無量壽經》摘要(一)

祖論部分

  1. 難易二道
  2. 五念門
  3. 《小經》要文善導釋
  4. 「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5. 善導信願行之側重
  6. 善導大師「讚佛偈」補充講義
  7. 善導大師「讚佛偈」
  8. 善導大師解釋念佛之殊勝利益(略鈔)
  9. 緣佛願力速成佛
  10. 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
  11. 《易行品》大綱
  12. 《易行品》「本願釋」略解
  13. 《易行品》略解
  14. 《易行品》精髓

第十八願

  1. 第十八願善導釋
  2. 《大經》第十七、十八願成就文及流通文略解
  3. 第十八願之白話文、成就文、流通文及圖表
  4. 第十八願善導釋之「補充講義」
  5.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6. 第十八願之義(三)
  7. 第十八願之義(二)
  8. 第十八願之義(一)

經證.祖語

  1. 門餘大道
  2. 現生不退(入正定聚)之證文
  3. 慈悲的救度
  4. 佛在何處
  5. 「彌陀名體相即不離不二」之經文與祖語
  6.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7. 厭穢欣淨,切願往生
  8. 光明攝護 念佛眾生
  9. 彌陀本願是凡夫為本、現生不退
  10. 念佛諸行比較
  11. 助念開示之經證
  12. 專念彌陀之根據(經文、祖語)
  13. 「但念彌陀,必生極樂」之經證祖傳
  14. 念佛能滅罪障之文
  15. 念佛具足無上功德之文
  16. 念佛佛聖護念讚歎之文
  17. 極樂依正莊嚴之文
  18. 彌陀是本師本佛之經證

淨土宗教理

  1. 佛教的根本教理
  2. 彌陀以名號度生(講義)
  3. 念佛三大利益
  4. 一代教皆念佛化前教
  5. 淨土五觀 (淨土三觀二信)
  6.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7. 二種深信
  8. 往生與預知時至
  9. 五逆往生 為顯念佛
  10. 念佛功超定散諸善
  11.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摘要
  12. 彌陀悲願 天性自然
  13. 念佛與佛 機法一體
  14. 念佛生極樂 脫出三界獄
  15. 一虛一實
  16. 六字釋
  17. 一代聖教六字全收
  18.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19. 淨宗指要
  20. 彌陀與眾生的關係
  21. 淨土宗特色--易
  22. 阿字十方三世佛
  23.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24. 彌陀何故建立「念佛往生」願?
  25.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二)
  26. 念佛功德
  27.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一)
  28. 名號度生
  29. 凡夫入報問答
  30. 彌陀救度眾生(二)
  31. 增上緣(二)
  32. 彌陀救度眾生(一)
  33. 增上緣(一)
  34. 三重選擇 淨宗口訣
  35. 第二十二願略解
  36. 正行與雜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專念彌陀之根據(經文、祖語)

壹、經文

一、本願唯說念佛──《大經》「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願成唯說念佛──《大經》「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三、三輩意在念佛──《大經》「一向專念」之文: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四、釋尊唯傳念佛──《大經》〈流通分〉之文: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五、釋尊唯留念佛──《大經》〈流通分〉之文: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六、釋尊唯囑念佛──《觀經》〈流通分〉之文言: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釋言: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七、光明唯攝念佛──《觀經》「第九觀」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釋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八、小經唯言念佛──《阿彌陀經》「少善不生」、「持名得生」之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善導大師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九、末法唯依念佛──《大集經》「唯依念佛」之文:

末法億億眾生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十、欲生唯當念佛──《般舟三昧經》「唯當念佛」之文:

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

 

十一、《莊嚴經》「本願偈」: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十二、《大經》「本願成就偈」: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十三、《大經》「橫截惡趣」之文: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彼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十四、《莊嚴經》「彌陀呼喚」之文: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十五、《莊嚴經》「度盡阿鼻」之文: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十六、《無量壽如來會》「當生究竟」之文:

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

 

十七、《阿彌陀經》「願生不退」之文: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慈悲加祐」之文: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十九、《大悲經》(卷二意)「行大悲人」之文:

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
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貳、祖語

一、龍樹菩薩《易行品》「本願稱名」之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二、龍樹菩薩《易行品》「執持稱名」之偈: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三、天親菩薩《往生論》「稱名如實」之文: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四、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本願稱名」之文:

以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五、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信佛因緣」之文: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六、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願生即生」之文: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七、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斷得證」之文: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即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八、道綽大師《安樂集》「本願取意」之文: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九、道綽大師《安樂集》「常能念佛」之文: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十、道綽大師《安樂集》「念佛要路」之文:

所修萬行,但能回願,莫不皆生;然念佛一門,將為要路。

 

十一、道綽大師《安樂集》「萬劫齊功」之文: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十二、善導大師《觀經疏》「本願稱名」之文: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十三、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皆乘本願」之文: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十四、道綽大師《安樂集》「皆乘本願」之文:

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十五、善導大師《觀經疏》「皆乘本願」之文: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十六、善導大師《觀經疏》「莫不皆往」之文: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十七、善導大師《觀經疏》「念佛易往」之文: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十八、善導大師《觀經疏》釋「四十八願」言: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九、善導大師《觀念法門》「本願取意」之文: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十、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四十八字願成釋」之文: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二十一、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名號攝化」之文: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二十二、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二十三、善導大師《觀念法門》「佛聖迎接」之文: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十四、善導大師《觀經疏》「增上緣」之文: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二十五、善導大師《觀經疏》「專念彌陀」之文: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二十六、善導大師《觀經疏》「唯勸稱名」之文:

所聞化讚,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善。

 

二十七、善導大師《觀經疏》「佛勸念佛」之文:

《彌陀經》中說:「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二十八、善導大師《觀經疏》「十方佛證」之文: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二十九、善導大師《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三十、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念直來」之文: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三十一、善導大師《觀經疏》「立即得生」之文:

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三十二、善導大師《觀念法門》「勸專念佛」之文: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三十三、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信知定生」之文: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三十四、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護念經意」之文:

云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一日及七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誠此事,故名護念經。

 

三十五、善導大師《法事讚》「皆得往生」之文: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三十六、善導大師《法事讚》「回心皆往」之文: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三十七、善導大師《法事讚》「無過念佛」之文: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十八、善導大師《法事讚》「偏標念佛」之文: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三十九、善導大師《法事讚》「教專念佛」之文: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四十、善導大師《法事讚》「諸佛共證」之文言:

為斷凡夫疑見執,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證七日稱名號,又表釋迦言說真。

 

四十一、善導大師《般舟讚》「頓教菩薩藏」之文言: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四十二、善導大師《般舟讚》「不如專念」之文言:

得免娑婆長劫苦,特蒙知識釋迦恩,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四十三、善導大師《般舟讚》「念佛最尊」之文言:

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四十四、善導大師《般舟讚》「畢命專念」之文:

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一切時中相續作,至死為期專復專。

 

四十五、善導大師《般舟讚》「唯覓念佛」之文: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四十六、善導大師《般舟讚》「念佛除罪」之文: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四十七、善導大師《般舟讚》「護業念佛」之文:

普勸眾生護三業,行住坐臥念彌陀;
一切時中憶地獄,發起增上往生心。

 

四十八、善導大師《般舟讚》「菩薩為友、人中上人」之文: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
若能念佛人中上,願得同生諸佛家。

 

四十九、善導大師《般舟讚》「念佛涅槃」之文:

念佛即是涅槃門。

 

五十、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六方佛證」之文: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花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五十一、善導大師《往生禮讚》「百即百生」之文: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五十二、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千中無一」之文: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五十三、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唯觀念佛」之文: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五十四、善導大師《觀經疏》「六字釋」之文:

「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五十五、慈愍大師「普攝萬機」之偈: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五十六、慈愍大師「稱名滅罪」之偈:

借問今生多罪障,如何淨土肯相容?
報道稱名罪消滅,喻若明燈入闇中。
借問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闇中明?
報道除疑多念佛,彌陀決定自親迎。

 

五十七、法照大師「稱名皆往」之偈: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五十八、法照大師「本願稱名」之偈:

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五十九、法照大師「往生罪消」之偈: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六十、法照大師「逆惡往生」之偈: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六十一、法照大師「端坐念佛」之偈: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

 

六十二、法照大師「不如念佛」之偈: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界作津梁。

 

六十三、法照大師「念佛急要」之偈: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親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

 

六十四、法照大師「念佛生蓮」之偈: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註:念佛之人,蓮台標名──如鏡現萬象
        念佛之人,彌陀住頂──如月赴眾水
        念佛之人,佛來迎接──如日照萬物

 

六十五、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標宗」之文:

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六十六、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結論」之文: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六十七、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念佛是勝」之文:

念佛是勝,餘行是劣,所以者何?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餘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為劣也。

 

六十八、法然上人「念佛勝易」之文:

勝: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大願業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
        他力難思巧方便,使一稱超過眾善。
        知識廣讚,猛火為清涼;善友教稱,金蓮如杲日。
        名號大利無上功德也。


易:不論行住坐臥,修之預來迎;
        不論時處諸緣,稱之得往生。
        不論身心濁亂,只論他力引接。

 

六十九、法然上人「念佛第一」之文:

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學問。但,若為信「念佛往生」之理,可學之也。

 

七十、法然上人「但知必生」之文:

念佛無甚深義,念佛之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

 

七十一、法然上人「唯依稱名」之文:

不知其義,不知其文也無妨,唯依稱名,必得往生。

 

七十二、法然上人「心無所繫」之文:

唯思「本願不虛,稱念必生」之外,心無所繫也。

 

七十三、法然上人「無樣為樣」之文:

念佛以無樣為樣,唯常念佛者,臨終佛必來迎,而往生極樂也。

 

七十四、法然上人「雖知三心」之文:

雖知三心,不念佛無益;
縱雖不知三心,若一向念佛者,則具足三心,必生極樂。

 

七十五、法然上人「粗知則足」之文:

若未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知之,粗知則足矣;
設得廣學,凡智無幾。莫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也。

 

七十六、窺基大師《西方要訣》「具包眾德」之文:

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七十七、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之文:

我歸阿彌陀淨土,即是歸命諸佛國;
我以一心讚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
實相身──不取正覺之「正覺」──大智──自利
為物身──若不生者之「往生」──大悲──利他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