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部分

  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二)
  2.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一)
  3. 《阿彌陀經》要旨(二)
  4. 《阿彌陀經》要旨(一)
  5. 《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6. 《阿彌陀經》大意
  7. 《觀經》大意、宗體、隱顯、廢立
  8. 《觀經》要旨
  9. 《觀經》正意
  10. 《觀經》眼目
  11. 《觀經》構造
  12. 《無量壽經》摘要(二)
  13. 《無量壽經》摘要(一)

祖論部分

  1. 難易二道
  2. 五念門
  3. 《小經》要文善導釋
  4. 「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5. 善導信願行之側重
  6. 善導大師「讚佛偈」補充講義
  7. 善導大師「讚佛偈」
  8. 善導大師解釋念佛之殊勝利益(略鈔)
  9. 緣佛願力速成佛
  10. 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
  11. 《易行品》大綱
  12. 《易行品》「本願釋」略解
  13. 《易行品》略解
  14. 《易行品》精髓

第十八願

  1. 第十八願善導釋
  2. 《大經》第十七、十八願成就文及流通文略解
  3. 第十八願之白話文、成就文、流通文及圖表
  4. 第十八願善導釋之「補充講義」
  5.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6. 第十八願之義(三)
  7. 第十八願之義(二)
  8. 第十八願之義(一)

經證.祖語

  1. 門餘大道
  2. 現生不退(入正定聚)之證文
  3. 慈悲的救度
  4. 佛在何處
  5. 「彌陀名體相即不離不二」之經文與祖語
  6.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7. 厭穢欣淨,切願往生
  8. 光明攝護 念佛眾生
  9. 彌陀本願是凡夫為本、現生不退
  10. 念佛諸行比較
  11. 助念開示之經證
  12. 專念彌陀之根據(經文、祖語)
  13. 「但念彌陀,必生極樂」之經證祖傳
  14. 念佛能滅罪障之文
  15. 念佛具足無上功德之文
  16. 念佛佛聖護念讚歎之文
  17. 極樂依正莊嚴之文
  18. 彌陀是本師本佛之經證

淨土宗教理

  1. 佛教的根本教理
  2. 彌陀以名號度生(講義)
  3. 念佛三大利益
  4. 一代教皆念佛化前教
  5. 淨土五觀 (淨土三觀二信)
  6.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7. 二種深信
  8. 往生與預知時至
  9. 五逆往生 為顯念佛
  10. 念佛功超定散諸善
  11.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摘要
  12. 彌陀悲願 天性自然
  13. 念佛與佛 機法一體
  14. 念佛生極樂 脫出三界獄
  15. 一虛一實
  16. 六字釋
  17. 一代聖教六字全收
  18.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19. 淨宗指要
  20. 彌陀與眾生的關係
  21. 淨土宗特色--易
  22. 阿字十方三世佛
  23.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24. 彌陀何故建立「念佛往生」願?
  25.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二)
  26. 念佛功德
  27.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一)
  28. 名號度生
  29. 凡夫入報問答
  30. 彌陀救度眾生(二)
  31. 增上緣(二)
  32. 彌陀救度眾生(一)
  33. 增上緣(一)
  34. 三重選擇 淨宗口訣
  35. 第二十二願略解
  36. 正行與雜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無量壽經》言:

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
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無量壽經》一○○頁)

       此文有二:一、勸此土修善。二、比較顯勝,有三:(一)對比西方,(二)對比他方,(三)結此土多惡,彰往生極樂利益。

 

一、勸此土修善

       汝等於是--於是指娑婆世界、五濁惡世。

       廣植德本--總標六度,次下別說。植六度本,則善德枝葉,自然茂盛。

       布恩施惠--檀度。仁慈先施,謂之布恩;財物後與,謂之施惠。

       勿犯道禁--戒度。為佛道故,制禁諸惡,謂之道禁。

       忍辱精進--忍度與進度。

       一心--禪度。心住一境不散亂。

       智慧--智度。

       轉相教化,為德立善--六度乃菩薩之行,故不止自行,亦教他行,自行化他,累積善德。

 

 

二、比較顯勝

(一)對比西方

       正心正意--有多涵意。一、離邪惡,端三業,名正心正意。二、不為五惡是正心,能修五善是正意。三、迴向菩提是正心,不希諸有是正意。四、願生極樂是正心,不願人天是正意。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在家眾之八關齋戒,故言一日一夜,無犯即清淨。

 

       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此土八戒是少善,一日一夜是少時;彼土為善是多善,百歲亦是多時。少時修少善,勝於多時修多善故,如是比較,以勸此土修善。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彌陀淨土是無為涅槃境界,天生自然,純善無惡,不需造作,任運自然,即能積聚眾善,眼見耳聞,舉手投足,無不皆是聚善成德因緣,故彌陀淨土,善根甚易修積。可謂不求而德至,不作而善成,故無纖毫非善之處。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惡多善少之處故,見聞覺知,皆惡因緣,是故在此,正心正意,為德立善,甚為困難,難行能行,故予讚美鼓勵。

 

問:彌陀淨土,無為自然,皆聚眾善,清淨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淨土菩薩之善,理當殊勝;娑婆濁惡,三毒雜染,其善顛倒、虛偽,理當下劣。何故今言此勝彼劣?若穢土修行殊勝,在此可修,何願淨土?

 

答:此文乃示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若約善體,則彼勝此劣。今說勝者,但約修行難易。

       譬如貧賤,布施一錢,雖可稱美,難辦眾事;富捨千金,雖不可稱,能成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

       若欲速成佛,廣利眾生,應生淨土;若留穢土,自不能度,何能度人。

       故知,勸其修善,亦欲其厭穢欣淨,捨娑婆苦,慕極樂樂。

       何故?娑婆是難修惡世之處,極樂是純善無惡,歷緣對境,無非善根之處故。

       因此,厭濁惡之娑婆,欣純善之極樂。

 

(二)對比他方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土,為善千歲--十日十夜,明修行時節。上言一日一夜,舉極少之少,此言十日十夜,舉極少之滿。上言一日一夜,此言十日十夜,上言百歲,此言千歲,一與十、百與千,文雖排比,其義無異。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他方佛國,善多惡少,解有二義:

 

一、 佛國之言,廣亙淨土,及好世土。好世土有少惡,故言為惡者少。如《優婆塞戒經》卷五言:「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濁故。」彌勒佛土,雖無五濁,豈無造惡,準之可知。

 

二、 唯是淨土,經言惡少者,相對而說。謂穢土中,惡多善少,對之且言淨土之中,善多惡少,其實淨土,如所言「無造惡之地」,故且對說。

 

       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他方佛土,皆是功德之感報,一切萬物,皆自然得之,故不求而得,不作而成。唯自得之,故無造惡之地,故言「福德自然」。

 

       《平等覺經》言:「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皆悉作善,作善者多,為惡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間為惡者多,為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得也。世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爾耳。」

 

(三)結此土多惡,彰往生極樂利益

       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平等覺經》言「是間無有自然,不能自給,當行求索,勤苦治生。轉相欺殆,調詐好惡,得其財物,歸給妻子,飲苦食毒,勞心苦身。如是至竟,心意不專,周旋不安。人能自安靜為善,精進作德,故能爾耳。」

 

       欺殆者欺詐。心勞形困者,心攀緣於六塵故勞,形馳走於四方故困。飲苦食毒者,既飲八苦水,又食三毒味。惡務者,又作怱務,怱怱營眾務,無暫時之安寧休息。

 

       娑婆世界,無有自然之物,必勤苦求己所欲故,自他互欺互詐,故言「心勞形困,飲苦食毒」,此所以惡多善少。如是怱怱營眾務,豈能身心安閒寧息,行諸善業。難行能行,故讚之勸之,並遣求生彌陀淨土,方為究竟。

 

       (二○○九.五.三十一)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