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信願行之側重
——以行立信,以行滿願
一、 信之文
《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聖教集》647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 信、行之文
《往生禮讚》「光號攝化」之文(《聖教集》859頁):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往生禮讚》「二種深信」之文(《聖教集》855頁):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 信、願、行之文
《觀經疏》〈玄義分〉(《聖教集》466頁):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四、 願、行之文
⒈《觀經疏》〈玄義分〉(《聖教集》484頁):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⒉《觀念法門》(《聖教集》834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⒊《觀念法門》「造罪迴心」之文(《聖教集》840頁):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五、 行之文
⒈《觀經疏》「弘願文」(《聖教集》459頁):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⒉《觀經疏》「要弘廢立」(念觀廢立)之文(《聖教集》710頁):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⒊《觀念法門》「三輩專念」文(《聖教集》835頁):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⒋《觀經疏》「六字釋」之文(《聖教集》483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⒌《觀經疏》「唯明專念」之文(《聖教集》615頁):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⒍《往生禮讚》(《聖教集》915頁):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⒎《觀經疏》〈玄義分〉(《聖教集》483頁):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⒏《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聖教集》652頁):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⒐《觀經疏》「正定業」之文(《聖教集》653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⒑《往生禮讚》「念佛必生」之文(《聖教集》916頁):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⒒《往生禮讚》「百即百生」文(《聖教集》860頁):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⒓《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聖教集》663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