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之義(二)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 設我得佛
彌陀久已成佛,故《莊嚴經》言: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然何故又示現法藏菩薩,重新為眾生發願修行?佛意幽深,凡愚叵測,試述四義:
(一)為啟眾生信心;(二)為顯超世大願 ;(三)為成諸佛之王;(四)為使諸佛稱揚。
(一)為啟眾生信心--《無量壽經》如是言: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二)為顯超世大願--《無量壽經》如是言: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
(三)為成諸佛之王--《無量壽經》如是言: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大阿彌陀經》如是言: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四)為使諸佛稱揚--《無量壽經》第十七願如是言: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七願成就文言: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 十方眾生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
諸有眾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言:
餘佛剎中,諸有情類。
「諸有」即指「二十五有」,亦即三界凡夫及初、二、三果聖者。
而《大阿彌陀經》則言:
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
由上三文,可知六道眾生皆包含在內,不但救度人天,亦救惡趣眾生,故言「蜎飛蠕動之類」。
然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猶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故《莊嚴經》如是言: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又言: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以上二段經文所顯明之十方眾生,乃是具足三毒,已墮或當墮三惡道之人。亦知彌陀之悲心,有以下四點:
(1)不簡眾生 ;(2)為三惡道;(3)苦機為先;(4)亦使成佛。
尤其「度盡阿鼻苦眾生」,正顯示阿彌陀佛慈悲徹底。若論阿鼻眾生,亦有兩種,一是現在正在造作阿鼻地獄之罪業,亦即「五逆謗法行十惡」,將來必墮阿鼻地 獄;二是過去已造,現在已墮阿鼻地獄受大苦之眾生。此兩種眾生,阿彌陀佛亦皆呼喚而言:「欲生我國」、「速生我剎受安樂」,並積極地欲「拔」欲「度盡」 之;則阿彌陀佛的深慈大悲,至高至深,無以復加。佛教所標榜之「大慈大悲」、「拔苦與樂」,正指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念佛法門而言。
彌陀之悲救,雖不簡任何眾生,然以「凡夫為本」,以「苦機為先」,祖師如是釋言:
一、善導大師言:
(一)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不簡眾生(聖凡相對)
(二)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凡夫為本(善惡相對)
(三)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
(四)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苦機為先(唯惡無善)
(五)以佛願力:
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二、《法然上人全集》言:
(一)凡夫聖人、善人惡人、有智無智、有罪無罪、持戒破戒、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佛世法滅,悉皆包含。(四八○頁)
此即總括「聖凡善惡、男女老少、緇素賢愚、持破功罪。」
(二)消極--不論任何眾生;積極--包含任何眾生
(三)十方眾生--我自身
⊙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一、善導大師言:
(一)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
(二)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
(三)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往生禮讚)
二、《法然上人全集》言:
(一)雖言三心,總而言之,唯一「願生心」。願心不偽,真欲往生,自然三心具足。(三○八頁)
(二)或人問曰:「善導大師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師答曰:「唯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五○○頁)
⊙ 乃至十念
一、念即是稱。
《觀經》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善。
又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法事讚》言: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二、「乃至」者:上包一形,下包一念。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從多向少)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從少向多)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乃至」含多義:
(一)不論何人:男女老幼、僧俗善惡,平生、臨終,中陰身、三惡道。
(二)不論何時:二六時中。
(三)不論何處:佛堂、房間、浴廁,不論淨穢之地。
(四)不論何事:士農工商,行住坐臥,一切諸緣。
(五)不論何心:善心惡心、定心散心、清淨心污穢心。
(六)不論何數:從多向少,從少向多,徹至臨終。
出口就念,想到就念,念念不捨。
(七)總之:不論僧俗善惡,時處諸緣,一向專念,念念不捨。
(八)念佛當下即是乘佛願船,非念而後乘願船;亦非念至工夫成片……亦非平生念佛,至臨終方乘。
(九)印光大師惕弟子之事:
二十五年冬,大吐血一次,時人命只在呼吸間。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但覺佛尚未念好為憾。瘉後與一緇友朝江浙諸山,至蘇謁師稟告病危時心理。師聞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印光大師永思集)
(十)體如而行,即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
⊙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一)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四十八字願成釋」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二)善導大師《觀經疏》「六字釋」言:
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一、彰抑止意:
(一)善導大師《觀經疏》言:「此就未造罪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
(二)又言:「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三)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言:「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四)善導大師《法事讚》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五)善導大師《般舟讚》言:「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二、明機分齊:
舉下攝上,舉惡攝善,十方眾生,無一遺漏。
(一)前云「十方眾生」,未審凡聖善惡,因後有「唯除逆謗」之言,故知「十方眾生」之中,「凡夫為本」(聖凡相對),凡夫之中,「造惡眾生為先」(善惡相對)。並以此啟發一切人之信心。
(二)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言:「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得往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三)《法然上人全集》言:
信「罪雖十惡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況善人。
信「行雖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應無間修;一念尚生,何況多念。
⊙ 第十八願白話試譯:
若我法藏成佛之時,十方世界之任何眾生,
只要真心信受歡喜我的救度,欲生我國,
而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稱念我名,必使其往生。
若眾生念佛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流通分〉之文: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 龍樹菩薩《易行品》「本願取意文」:
(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 道綽大師《安樂集》「本願取意文」:
(一)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三)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 善導大師「本願取意文」:
(一)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疏)
(二)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三)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四)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
(五)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六)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往生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