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盘──复兴净土宗与铁版神数的奇验 (七)
第二章 香港董慕节
「铁版神数」是中国古老玄学中的一种神奇算命之术,算命师只靠一把算盘,劈啪一打,便能精准算出一个人的一生。这门独特的技艺不同於一般算命那种模糊笼统的预测,而是能精确到令人惊叹的细节。例如,某人43岁那年才喜得贵子。一般算命的如果能来上一句「中年得子莫嫌迟」,就令人觉得非常准了。而铁版神数却能准确道出这个人是「四十三岁得头胎」。
当代最着名的铁版神数算命师,当属香港董慕节先生(1922-2024),世人尊称其为「董半仙」。董慕节的算命精准程度令人惊叹,以下略举数例,可见一斑: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沾点评说是「字字准确」。1982年,黄沾求见董慕节批命,结果董先生竟算出他有三位母亲,说他「一母一母又一母,萱草三株」。黄沾对此大为震惊,他有三位母亲这事儿不假,可这件连黄沾最亲密的朋友都不知道的隐私,董慕节却一语道破,令黄沾震惊不已。董慕节是怎麽知道的呢?难道真的靠一把算盘就能算出来?
香港漫画界教父黄玉郎更是直言董慕节的功力「像神仙一样」。在一次公开访谈中,黄玉郎分享道,董慕节算出他晚了一个月出生——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後来他打电话找母亲求证,才发现董慕节说的果然没错。不仅如此,董慕节还准确算出黄玉郎家中父母兄弟,每位亲人的生肖,以及他22岁结婚的事实,无一不准。
而在众多关於董慕节的神奇故事中,武侠漫画大师马荣成的经历尤为人知。马荣成创作的《风云》漫画在亚洲风靡一时,後来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更是收获了无数海内外粉丝。鲜为人知的是,这部作品中最经典的台词「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正来自董慕节的批命文字。批文中一语双关,不但精准点出了马荣成这部代表作的名字《风云》,还准确预言了马荣成会藉此作品一飞冲天。
这样一语双关的批文还不是个例。有位网友分享,她母亲得到的批文是「回顾正秋月圆日,正是少女伤心时」。短短十四字不但包含了她母亲的全名,还点出了外祖母辞世的确切时间——中秋月圆之夜。这些批文中的谶语都是几百年前就写成的,算命师通过特定算法选取适合的文字。令人不解的是,这些谶语如何能如此巧合地言中人名或作品名?难道冥冥中真有天意?
更令人惊奇的是,一位摄影师得到的批文竟写着「镜中留印证,似幻似真」,精准点出他的职业。然而在古代根本没有摄影技术,古人如何能预知未来会有能保存影像的「镜子」?这不禁让人怀疑,那些撰写谶语的先贤是否真具有洞察未来的能力。
在董慕节的众多传奇中,科幻小说大师倪匡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倪匡原本对算命持怀疑态度,但亲身体验後,也不得不折服於董慕节的神准。
不论是巧合、技巧还是真有玄机,董慕节的铁版神数确实在现代社会留下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让人们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依然对古老东方玄学心存敬畏。
第三章 不好奇
看了我这麽详实的介绍之後,肯定有人对铁版神数充满好奇,在此提醒,若非因缘具足,切勿轻易尝试批算,不仅因其高昂的润金(据闻目前真正的铁版神数润金约在五万元起跳),更因为坊间充斥鱼目混珠者。我曾亲身尝试网路标榜铁版神数的案例,几千元的价码一眼便知非真。
从香港返回台湾後,我曾思考,一般常见的算命术,如四柱八字和紫微斗数,是否也能有如此高的精准度?为求验证,我曾前往台北行天宫及万华龙山寺附近的地下街寻访命理师。这些地方大多提供四柱和紫微斗数服务,却没有铁版神数。
我选择了其中较有名气的命理师进行体验,并试探性地询问:「我几岁出家?有没有结婚生子?」结果,他们都无法准确推算出来。这也说明了,虽然四柱和紫微斗数各有其专业与特色,但要推算到如此细节,确实需要极高的功力。因此,对於一般人而言,也无需过度好奇这些细节的推算。
中国命理学可谓一门博大精深的玄学。若能真正精通,便能根据一个人的八字,毫无偏差地推断其一生的吉凶祸福,而铁版神数正是其中的翘楚。
然而,即便命运看似前定,也并非不能改变。「一念之善可以延年,一念之恶可以夺算」,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广积阴德对命运的影响。如同《了凡四训》所揭示的,当一个人积极行善积德时,其命运便会随之转变。
因此铁版神数虽是铁版钉钉,但灵前不灵後,如我66岁去算,考刻以及算66岁以前的,几乎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度,令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然而,对於66岁之後的推算,则大多不准确。
这其中的道理在於,算命算的是「命」而非「运」。本命是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的出生日期、父母手足、六亲眷属这些基本要素是既定的。然而,「运」却会随着我们所积累的功德多寡而改变。命理师在推算当下,是以「命」的数理来定盘,但经过後续的修行,当个人的业力有所转变时,原先的推算自然便不再精准。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改变自身做起。虽然命运或许已注定我们今生拥有什麽或缺乏什麽,却从未注定我们拥有多少智慧、抱持多少善恶念头,以及吉凶祸福将有多少转变。诚然「贵贱前生定,半点不由人」,但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完全可以由自己今生努力累积;同样地,晦气、厄运、灾难也能透过积极行善来事先预防。这,也正是我们探讨命理的最终目的。
第四章 孔子的命理观
命之一字,自古为人所难明。虚无缥缈,玄之又玄。在《论语.子罕》中曾言:「子罕言命」,历来常被解为孔子对命运之事持保留态度。然则细读《论语》诸篇可知,孔子虽「罕言命」,却绝非「不言命」;他所表现出来的,实是一种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的态度。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此言显示:尽管世道成败系於命运,孔子并未因命不可违而消极处世。他依然不畏艰难,周游列国,推行其仁政理想,教化万民,诲人不倦,展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君子精神。
这句话的深意,不在於让人完全听天由命,任命摆布,而是提醒人们:应在认识现实环境与历史趋势(即所谓「命」)的基础上,尽己之力,践行所信之道。即使最终事与愿违,亦能以一种通达、坦然的心态承受结果,因为那亦是「命」之一部分。
这正是孔子命理观的核心:尽人事,听天命;知命而不屈命,乃君子立身之要。
孔子对「命」的思考并非片言只语,而是贯穿於其一生修养与言教之中。例如: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人至中年,应渐能体悟生命中某些不可逆之安排,从而养成宽容、安定的心性。这反映出对生命中不可控因素的认识。这是孔子的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君子须认识命理,方能安身立命,达观行道。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人生的寿命长短与荣辱贫富,皆有其命运成分,非单凭人力可控。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礼记.中庸》):君子安份守道,恭敬待命;小人则投机取巧,望得非分的收获。孔子教人尊重天命,同时也要「素位而行」。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君子懂得敬畏天命,是道德修养的根本。
尤令人深思者,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彰显他对天命的笃信与坚定,深信自己肩负的德教使命,是上天所托,非人力所能夺。
孔门德行第一的弟子冉伯牛,因罹患恶疾,孔子前往探望,一见便握手感叹:「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意思是:「不该如此啊!这恐怕是天命吧!」
冉伯牛品德高洁,却遭重病,似与因果不符。孔子面对此事,并未试图解释命运之理,而是以沉痛之语道出一种难以理解的接受:「命矣夫!」由此可知,孔子深知命理的幽微难测,不可轻易言说,否则反而徒增困惑。
尽管孔子重视天命,他对「命」的态度却非迷信。在《论语.述而》中明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对鬼神之事持保留与审慎态度,主张理性、实践的人生观。他敬命而不迷,信命而不屈,这种态度为後世儒者所效法。
综观孔子对「命」的多重表述,我们可以体会:他并非否定命运的存在,而是深知其奥妙玄远,非浅言所能道明,故「罕言」而不「轻言」。孔子不是命运的宿命论者,也不是盲目的行动主义者。他在两者之间,走出一条中道之路:敬命而知止,尽力而不悔。
这是一种结合了现实智慧与道德理想的命理观,启示我们在面对不可控的人生起伏时,既不惧命,也不妄行;既不虚无,也不倨傲。知命、尽力、达观、无悔,正是孔子所教我们面对命运的智慧之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