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盘──复兴净土宗与铁版神数的奇验 (六)
(三)出家
三次铁版神数的批算,虽在不同地点、由不同算师为我占断,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三位算师皆算出我有出家的命格。其中,第一次与第二次更是不约而同、白纸黑字明确指出我於二十七、二十八岁出家。
一般命书通常暧昧其词,不指明宗教职分,顶多提及清修、离俗等字样;也不明说在几岁出家。然而「铁版神数」的命理条文竟直接指出「几岁」成为「僧格」,岂非宿世因缘早已深植?
这显明我今日所行,并非偶然,正是过去世所种之因,如今成熟之果。佛法讲因果、讲愿力,「非无因而有果,亦非无愿而成行」,印证,这一生的出家与弘法,正是前生早已铺排的愿行。
由於各地派别不同,切入角度各异,所用条文亦有所差异。台湾的条文是:
衣钵一身闲,四时尘不染。
形容我隐居山林、不染尘俗的清修生活;而香港的条文则是:
璞玉幸遇良工识,免令终岁隐於山。
则更进一步点出我出山弘法的实况。这两条文,一静一动,一潜一显,皆精准对应我修学与弘扬纯正净土宗的前後真实处境,实在灵验奇妙,宛如铁口直断。
尤其「璞玉幸遇良工识」这句,更深藏玄机。所谓「良工识玉」,即是指出我之出家若非遇到明师栽培,安排进修,取得学历,就无法前往日本留学,便无从承传善导大师之纯正净土法脉,亦无今日之我。倘若如此,我虽出家,就得「终岁隐於山」。
至於「衣钵一身闲,四时尘不染」所写的清修之境,表面看来悠然自在,实则非坚固道心者不能常驻。要能安於孤独,甘於寂寞,喜於寂静,同时也须具备修行的方法与目标,方能安住其中。然而,这样的修行虽能自利,却难以利人,终究无法契合佛教「普度众生」的根本宗旨。
何况所谓「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佛法深奥难解,修证更为艰难,末法时代更是有教无人,仅剩空谈义理,实无真修实证者。若有一法,浅显、简单、易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论僧俗贤愚、士农工商,无论身处红尘或山林,皆可随时随地修行,不仅利於现世,更利益来生,毫无罣碍与障碍——那麽,这样的法门,正是众生最迫切所需。
我出家潜隐山中,正是为了寻觅此法。而後亲承善导大师净土法脉,了悟弥陀慈悲平等救度的真义,方知此念佛法门才是真正的「万人修万人去」。因其平易,使得念佛法门得以通俗化、平民化、普遍化,人人可行,人人可度。所以说:「唯依念佛得度」。
因此,我决然出山,走入红尘,接引大众,弘传这自利利人的念佛法门。也因此,我们教团的出家众,可谓任重道远,不仅不能求闲适,反而须「含垢纳污、和光同尘」,深入世间,与众生打成一片。自修之余,尚须钻研法义、备课讲学;带领共修、举办法会、安排活动,乃至调和人事纷争。白天关怀病患,夜里助念开示,奔走於殡仪馆与塔位之间。为教团发展还须筹款、贷款,事後设法还债。真是「未披袈裟嫌事多,披了袈裟事更多」。
然而,能为弥陀作手脚,为众生作桥梁,行菩萨度众之道,便是人生最高的价值与使命。正如善导大师所劝勉:「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再怎样负重行远,亦如父母为儿,虽苦犹甘。
而出家人往往在出家之前,便已种下徵兆。如我在出家前约半年间,晨昏静坐念佛,白日间亦利用时光阅读经书,几乎已在家而行出家之生活。那时虽尚未起出家之念,然心境已渐渐远离尘务、趋向清净,正为日後出家埋下伏笔。奇妙的是,这样的实况,竟早已在铁版神数的条文中精准显现,令人叹为神奇。
在台湾所算的命盘中,便有三段条文明确指示:
精修玄妙法,子里仰纯阳。
静日佛天行礼拜,生来应合入空门。
素履轻裳甘寂静,斋心洗性语长生。
这几句文辞简练,却蕴涵深意,不仅描写了我当时的生活形态——静坐、念佛、读经、好静——也道出了我与佛门之缘,早已根植於宿因之中。
而在香港第一次所算的条文,亦同样印证:
焚香晨诵法,点烛夜谈经。
欲成来生佛,早晚须诵经。
这两段更是具体刻画我出家前的日常修行景象,宛然如僧家之行持。命中所显,实非偶然。
若从果推因,则可知今生之出家修行,非始於今世,实本於前生。果既现於今,因必种於昔。此理在我於香港第二次所算的命盘中,又再度明白揭示:
自然宿世因果,佛道缘份良深。
削发做僧尼,前生善果。
此诚明示我出家之因缘,乃宿世所薰修之善根所致。命理所印证者,正是佛法所说的因果不虚。由此观之,命理之准确,反能作为佛法因果的佐证。
人若感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实不应怨天尤人,当知皆是宿业所结之果。甘心承受之余,尤当忏悔改过、转恶为善。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又云:「时时行方便,处处积阴德。」如此则厄运可化为顺运,苦果能转为甘果。若更能一心念佛,专持名号,则必能障尽福崇,业消慧朗,终得往生净土,超越生死。
(四)取经
更奇妙的是,三位算师亦同样断出我的命格,是个必定前往外国取经的命格,且第一次与第二次也都不约而同、白纸黑字明确地写出38,显示38岁一定出国深造。而这些都与事实完全吻合,丝毫不差,准确至极。
然而第一次在台湾批算时,考刻并未直接算出「出家修行」与「出国求学」。其中「出国求学」这一条,是在正式批命之前才另外补刻的,命师还特别强调,我的八字中必须具此文句,方属真确的八字。至於「出家修行」的岁数,则是我之後再度请问,他才重新批算出来的。相较之下,第二次在香港由甲算师批算时,考刻便同时呈现了「出家」与「出国」,并且岁数双双列出,毫厘不差,足见此番所批,始为完整而又神奇的考刻。
我两次赴香港算「铁版神数」,当初甲算师先由4点45分逆算,第一条不对,改由4点44分,又不对,算了八条都不对,直到算至4点32分,第一条文出来时(一刀之痛,在所难免),因为准确,所以再算第二条,又准确,连续算至最後一条,共十八条文,条条准确,一路未曾差错,一就一,二就二,把事实绝对肯定的以条文词句列出来,它什麽都是肯定句,简要明了,可谓斩钉截铁,毫不模棱两可,而且铁口直断,精准无比,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最令我感佩不已的,便是甲算师所引之两条考刻之文,最是关键、最具价值。这两条文互为因果,紧密相扣:其一,3043条「璞玉幸遇良工识,免令终岁隐於山」,算出我在实岁27(虚岁28)出家;其二,4818条,算出我38岁出国寻道(前往日本京都修学四年多),返国後革故鼎新,楷定唐末以来弥陀净土法门的谬误,更是非常神奇。
我的出家修行与出国寻道,是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捩点。若无此二事,则中国的净土法门不能革故鼎新,且发扬光大,我虽出家也将会因修行难成而一生苦恼。
以我性格,若未出家,在世俗中谋生肯定极其艰难。即便出家,若未遇善导法脉,未赴日本求法,我的出家亦将无以为继,终成虚耗。因此,这两条条文,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命运所系。
(五)十八
尤其是「4818」这一条的数目字,实在微妙奇特。
这个数字,看似普通,实则极具象徵意义。「48」正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数目,而「18」则是第十八愿——「愿王」之编号。阿弥陀佛因四十八愿而成就极乐世界,而其中的第十八愿,更是平等救度十方众生的根本愿。若无四十八愿,则无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若无第十八愿,则我们这些愚恶凡夫便无法往生极乐,若凡夫不能往生极乐,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存在便缺乏意义。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必生净土,平等普被,不择善恶;这便是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的本怀,也是阿弥陀佛本身存在的意义。善导大师正是依此一愿建立净土宗宗义,并以之贯通三经。我赴日所学,返国所行,皆以此为核心。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立宗之本,故「48」与「18」之间可谓紧紧相扣、密不可分。这两个数字组合出现在我命理条文中,不啻为一种天启:我此生之所行所弘,必定会法尔自然地围绕「第十八愿」而展开。
净土宗的正依经典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经」。其中以《无量寿经》为根本经,《无量寿经》又以四十八愿为核心,四十八愿则以第十八愿为根本。因此,第十八愿可说是整个净土宗的宗旨根本。善导大师正是以第十八愿为依据,建立了净土宗,也用第十八愿来统摄解释净土三经。
更奇特的是,4818这组数字似乎正隐示我三十八岁赴日留学的真义——深入探究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尤其是第十八愿的真正意旨。而我返国之後,也正是以第十八愿的教理精神革故鼎新,推展纯正的净土宗法门。我们如今所致力推广的,正是以善导大师为宗祖,从第十八愿出发、以念佛为核心的念佛法门。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整体教理的根本,只要抓住根本,便能建立树干,开枝散叶、遍地开花。连批算的条文编号都是4818,对我来讲,很有意义,也很神奇。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故第十八愿也称为愿王,而净土宗当然也以第十八愿为核心。第十八愿开展出净土三经、净土教理、净土法门、净土宗,整个净土宗就是以此愿为中心建立起来。我赴日求学,深入善导大师所释的净土教理,其实就是在深入第十八愿的深广意涵。
正因如此,我们的道场与莲友之家,电话、手机号码,只要可以选择,都会尽量采用「18」或「48」这样的数字组合,以显示自己与阿弥陀佛的本愿,机法一体、佛凡不离的净土宗根本原理相契应。例如,我在台南的精舍,电话就是 XXX-1818,中华净土宗协会一支电话是 8789-4818,板桥念佛会的电话为 2952-4818,台北念佛会为 2747-1848,台南弥陀寺则有 292-1948、292-1918、261-9918 等。连这取经的条文也是四八一八,显得格外神奇且富有象徵意义。
甲算师从「一刀之痛在所难免」这一条开始批算,因准确而续算,结果一路条条灵验,至最後为止共得十八条文——不多一条也不少一条,正是十八条。而「十八」这个数字,对我而言,乃至对整个净土宗而言,正是最为关键的圣数。
此次考刻所出条文的总数,也恰为十八条,岂非冥合玄契?
(六)鼎新
因此,在被算命後的几天夜里,我辗转难眠,内心涌现许多思维:太奇特了。我从未想过自己的命格竟藏有这般深意,更未曾意识到,从日本回国之後,我所从事的,竟是一项「革故鼎新」的弘大志业。
「革故鼎新」非但需有果敢的魄力,亦须具备开阔高迈的胸襟与眼界。但就我而言,自觉才德不备、器识未充,学问、智慧、能力皆无所长。我不过是怀着一点诚心,想把自己所理解的净土教理,原原本本地弘讲,让世人明白何者为究竟,何者为方便;何者为杂修,何者为正行。
若以佛教名词而言,此即「破邪显正」——揭露错误知见,建立正确教义。「铁版神数」的命理条文竟说我是在「革故鼎新」,起初我实难苟同,因自觉德薄识浅。但回顾从日本返国以来的弘法历程,确实正是在做革故鼎新的事情:以善导大师所阐明的纯正净土宗的法脉,彻底革除後来混淆夹杂的种种解释,重建大众对净土宗的正确认识。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命文的准确与不可思议。
一千三百年前,善导大师着《观经四帖疏》以「楷定古今」,创立纯正他力易行的净土宗;可惜法难与战乱之後,法脉失传於中土,唯东瀛日本妥善保存,发扬光大。
一千三百年後,我远赴日本,研习善导法脉,归国後「革故鼎新」,整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一脉之净土论着,使中断千余年的中土纯正净土宗法脉得以延续於当代。
这样一件关乎净土宗未来命运的历史大事,竟然在我命盘中清晰显示,命理所预示者与後来实际所行者,丝毫不差。「铁版神数」所展现之准确与灵验,实在不可思议!
(七)莲花
在台湾的批命,有一条说:「菩提莲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读到此句,我深感震撼。这句话既优美又深具宗义。
念佛人於极乐世界皆有其专属的莲花,这是极其玄妙而又极其自然的,不需额外修行加功,也不用勉强造作,更无需特意回向祈求,自然便会莲花化现,《楞严经》所谓「不假方便」。
这些莲花上记载着念佛人的名字与身影,当其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便会带着这朵莲花前来接引,当下往生极乐,於莲花中化生成佛。正如《往生论》中所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因此,《观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可说念佛人,已是娑婆除籍、极乐挂号;已非六道凡夫,已是法界圣数。因此善导大师对於念佛人之殊胜,以极高的赞叹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法照大师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蕅益大师也说:「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印光大师同样说道:「只园始经营,天界之宫殿已现;佛念才发起,净土之莲华即生。」
这「菩提莲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一语,文辞优美,意涵契合净土宗的根本义理。若非深通纯正净土宗法义者,断然写不出如此契理契机的法语。令人惊奇的是,这样的法语竟然出现在命理书之中,不知是何人、何时所写?在古今净土丛书中亦未见其文,网路上也难以搜寻到这完整的一句。
「菩提」即正觉之意;「菩提莲花」即是阿弥陀佛的觉花,是正觉之所依;「榜上有名」原意是指考试及格、榜单上录取之人,非名落孙山之辈。这意味着:念佛人已经「往生决定」了,可说「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了,岂不表示已超凡入圣?净土宗有个词叫「凡夫菩萨格」,虽然是凡夫,但已属於菩萨级别,因为必定往生极乐,必定在弥陀「菩提莲花」中化生,因为是「菩提莲花」所化生,所以在化生的同时也成正觉,亦即成佛。因此《往生论》就解释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昙鸾大师也说「不断烦恼得涅盘分」,「不断烦恼」,仍然是凡夫;「得涅盘分」,成佛有分。以「因中说果」来讲,正显明净土宗的特色与殊胜——「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莲花正是因地之行与果地之证的统一象徵。善导、法照、蕅益、印光等祖师大德皆有类似语句,此条命文能与祖师法语契合,令人对其真实性更添一层信受。
(八)不灭
我曾问甲算师:「您看过《了凡四训》这本书吗?」
他说:「看过。书中孔先生为袁了凡所算的《皇极数》,与铁版神数是一脉相承,但这种精微演算的技术,如今已经失传。」
诚然,中国古代有许多智慧宝藏,因种种因缘,已逐渐散佚。有些是因为战乱动荡;有些因为代代密传、藏私不公,非嫡系弟子不得授受;甚至有的只传子孙,不传外人。由於无法大公无私地普遍流通、公开授学,结果断层,终致失传,令人深感可惜。
所谓「百千万劫难遭遇」,很稀有难得的,佛教的末法万年之後,经道灭尽,由於释尊慈悲哀愍,不舍众生,独留《无量寿经》的净土宗念佛法门於不灭,永传於世,不管何人,只要念佛,都能脱离六道轮回的大灾大难,而往生净土成佛。「世间虚假,唯佛是真」,只要净土宗不失传,等於所有一切的智慧与宝贝都存在,都不失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