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证.祖传

  1. 《阿弥陀经》以十方众生为对象
  2. 必得超绝去之义
  3. 《小经》要文三译对照
  4. 人身难得之喻
  5. 圣净二门判
  6. 《往生论注》要点
  7. 《小经》要文善导释
  8. 法然上人释「第二十愿」的属性
  9. 皈依即是求救护
  10. 弥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乐果
  12. 法照大师《五会念佛赞》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称名念佛」 的经证与祖传
  14. 弥陀「本愿」二字之根据(抄要)

净土宗教理

  1. 寻求法门
  2. 净土宗概念
  3. 净土宗的创立与流变
  4. 机法深信浅说( 五 )
  5. 机法深信浅说( 四 )
  6. 机法深信浅说( 三 )
  7. 机法深信浅说( 二 )
  8. 机法深信浅说( 一 )
  9. 昙鸾大师之弥陀佛身观
  10. 净土宗义略说
  11. 净宗原理:二愿和合
  12.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
  13. 南无阿弥陀佛之简释
  14. 「南无阿弥陀佛」略解
  15. 净土宗是弥陀之回向
  16. 往生极乐的条件
  17. 弥陀名号
  18. 弥陀净土之相
  19. 本愿称名,非定非散
  20. 兜率极乐优劣比较
  21. 阿弥陀佛 名体一如
  22. 「忆念」之义
  23. 「念」之义
  24. 弥陀净土的特性----超
  25. 阿弥陀佛愿力的根本特性
  26. 《往生论注》「赞叹门」解释
  27. 弥陀愿心的根源——《无量寿经》「赞佛偈」
  28. 四十八愿分类
  29. 念佛四德
  30. 佛教的核心教理与往生净土
  31. 「见佛」论
  32. 认真去做时
  33. 大慈悲五要点
  34. 净土起信
  35. 弥陀梦中显明摄取之义(唯莲房典故)
  36. 乘佛愿力 凡夫入报
  37. 往生要关
  38. 弥陀.本愿.净土
  39. 譬喻
  40. 本愿之念佛

规约 

  1. 手机的规范
  2. 善待老人
  3. 净土宗教团僧众共住规约
  4. 僧众外出弘法共勉事项
  5. 杜氏家庙念佛超荐仪轨
  6. 僧诫
  7. 净土宗念佛会共修须知
  8. 念佛超荐仪轨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编述
top

编述

寻求法门

       佛法修学,贵在解行两门,目的皆在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解」如眼,能辨方向,指示正道;若无正解,则盲修瞎练,终致误入歧途;

       「行」如足,能向前进,通向彼岸;若无力行,则空谈理解,仍在轮转六道。

       故「解与行」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所谓「解行并重,解行相应」。然而解乃为了行,所谓「行由解起,行起解绝」,终归着力於实行一途。

       这正是佛法所说「信、解、行、证」与「闻、思、修、慧」之道次第;儒家亦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於民国六十六年(1977)出家,实岁二十七,虚岁二十八。出家前约有半年期间,几乎每日晨昏打坐念佛,并阅读经论;出家後,则不断寻觅一条今生能实现解脱的修行法门。此法门,非但能自度,亦可普度一切人等——士农工商、贤愚善恶、僧俗男女老幼、有修无修——皆能依法得度。我一心所求者,正是此等普被三根、利益群生的究竟之道。

       中国佛教历来归纳为八大宗派: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简称「性、相、台、贤、律、密、禅、净」八字。然八宗流传至今,若论真正能令众生於现生得度、解脱轮回之苦者,唯有净土宗。试分别论述如下。

 

(一)法性宗(三论宗)

       法性宗,又称三论宗,因以《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宗依而得名。其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目标。

       「谛」意即真实之理。从法性之理体观之,为真谛;从缘起之现象观之,为俗谛。从俗谛而言,诸法宛然有相;从真谛而言,诸法毕竟空寂。故真俗二谛,亦名空有二谛。法性宗强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主张色空不二、真俗无碍,即是中道实相,亦名「诸法实相」,为本宗教义之核心所在。

       其修学法门以「只破不立」为特徵,彻底否定一切执着,着重从真空理体立场,揭示诸法皆虚妄不实,以破除迷执、启发正观,最终建立「无所得」之中道正见,实现圆融无碍之解脱宗旨。

       此宗义理深奥、玄旨难窥,虽标举理观之极致,然实践殊为不易,故学人罕见。流传数代之後,遂渐趋式微,终致传承断绝。

 

(二)法相宗(唯识宗)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其教义可概括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主张一切唯识,离识无法,谓宇宙万象皆由心识所变现,唯心识为真实,诸法现象如水中月、镜中像、空中花,皆属幻有而非实有。

       法相宗建立八识之说,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轮回之根本,统摄诸识,藏摄业种,是众生生死流转之主体。其修行体系提出「五重唯识观」,由浅入深、由广入狭、由粗入细,引导修行者逐层观破执着,契入真实。

       惟因法相宗教义繁复、义理绵密,修行之道亦极艰深,故至唐代已渐呈式微之势。传数世之後,遂告衰落。由於修持门径不易入手,影响未及其他宗派,终成边缘学派。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如昙花一现,对民间信仰影响力甚微。

       虽今日仍有学者研习三论与唯识之教理,然多视之为哲学、心理、逻辑等学术探讨,与佛法本旨之解脱实践,渐行渐远。

       近代欧阳竟无先生以一代宗师之风,创办支那内学院,致力於复兴法相唯识学,为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研究开启先河。然而,临终时却语诸弟子:「一生所学,到此都不得力」,并殷殷叮嘱:「老老实实念佛」,可见即使唯识通宗之学人,终极所归,仍在净土法门。

 

(三)华严宗

       天台与华严两宗,教理虽磅礡宏大、高深玄妙,但可说「解门」深奥难懂,「行门」艰辛难行。

       以华严宗来讲,广谈法界缘起、四法界、十玄、六相、圆融三观等义理,虽有六相十玄之所观理体,与圆融三观之能观智慧,但其理幽微深远,难得具体可行之修持法门。

       华严宗所揭示的法界缘起,强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圆融无碍,其思想虽极为殊胜,足以启发深层智慧,然对於一般凡夫而言,实难於生起真实信受。即便深入经藏,对於十玄门、六相观、乃至普贤行愿的实践内容,往往仍停留於知解层面,难以转为身心实修。再者,其修行过程需具大根器与高度的定慧资粮,方能贯通理事圆融之旨,对现代人而言,无疑更增门槛。

 

(四)天台宗

       至於天台宗,虽以五时八教判释一代佛法,建立三谛、三观、十如是、一念三千、三种绝待、六即佛等精微教义,并重视止观实修,被誉为「教观双美」,然其思想纲领与修行方法,皆属难行之道。

       不谈他人,仅以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为例。大师智慧卓绝、禅定功深,辩才无碍,剃度弟子一万四千,隋炀帝赐号「智者」,後世尊称为「东土小释迦」。根据其门下第一弟子章安灌顶所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记载:大师临终之时,「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并令弟子们诵《法华经》与《无量寿经》为最後闻思。当诵念《无量寿经》之时,有五位弟子见佛堂中,石佛忽然变大数倍,光明满山;还有种种瑞相。经文诵毕,大师乃赞叹极乐世界之庄严与往生极乐世界之容易。

       此时,弟子智朗问了三件事:「不审何位?殁此何生?谁可宗仰?」意思是:「师父证得何等果位?师父死後往生何处?师父不在我们依靠谁?」

       就第一问,智者大师回答:「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

       「五品位」是天台宗圆教八位(十信以前的凡夫位)中的第一位,此位虽然成就五种功德,然尚未断除见惑。唯有断除见惑,方证初果罗汉,永离三恶道,得在人天中继续修行;若见惑犹在,则仍於六道中轮转。

       连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尚且止於此位,可见此道之深奥难行。学佛之人,岂能不自知其艰难呢?

       就第二问,智者大师回答:「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意思是:「我的师父(慧思禅师)以及师兄弟们,已跟随观音菩萨来迎接我,所以我即将往生极乐世界。」

       由是观之,智者大师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禅定功深,辩才无碍;但深知以自力脱离轮回之困难,故仍以求生弥陀净土为其终极归趣。此举不仅体现大师智慧之高远,更为天台宗学人树立了真实修行的榜样。故其後天台宗诸多法师,亦皆兼念弥陀,以西方极乐为指归。如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止观辅行》卷六所说:「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

 

(五)律宗

       就律宗而言,虽能通晓开、遮、持、犯之义,并严谨奉行,清净无犯,然终究仅为戒、定、慧三学中最初之基础,尚未进入以止观断惑之定慧阶段,仍属世间法、有为法,未达究竟解脱之无为境界。

       况且,真正发心精进修持之际,方知多止於外相形式。诚然,能搭衣持钵、谨守威仪,已属难得,然亦应自问:三聚净戒是否真能圆持?七聚毘尼有无违犯之处?

       律宗祖师弘一大师曾坦言:「就我自己而言,对於菩萨戒是有名无实,沙弥戒及比丘戒,决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说完全。只可谓为出家多分优婆塞而已,这是实话。」(《弘一大师讲演录》)

       又如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三读律藏,亦终由比丘戒而退守至「但三归」,可见戒律虽为圣道门自力修行之基础,而连祖师大德尚自叹难持,况乎常人?况乎钝根凡夫?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心中意业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万古无完人。

 

(六)密宗

       再说密宗,亦称真言宗或金刚乘,其宗旨在於「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即藉由身密(手印)、语密(真言)、意密(观想)三业相应,迅速成就佛果。此一法门,表面看似捷径,实则难行。密宗自称「速疾圆满之道」,强调於现生中即可成佛,然实能於一生圆满证果者,古今罕见,几乎凤毛麟角。

       原因在於,密宗所依教法与修行程序极其严谨,非如泛泛学人所能轻涉。真实的密乘修行,须自幼入佛门,长年积累闻思修的功夫,通达显教经论,方有资格依次接受灌顶、守护密戒,进入坛城,修行本尊观与瑜伽法门,并须历经闭关长期苦修,才能获得相应之果报。若无深厚根器、坚固信愿、长养福德、具格上师之摄受指导,即使形式上受了灌顶,也不过是名分而已,毫无真实意义。

       此外,密宗法门密严深奥,若不依法次第修学,极易错行偏执,甚至着魔入邪。故藏密历来皆强调「不依上师,不可修密」;而具格上师稀有难遇,真修密行之人,更属寥寥无几。密宗虽於西藏地区仍具影响力,然今之世风日下,修行者多流於仪式表面,真实依教奉行、闭关苦修者日益稀少,其传承与影响亦渐呈式微之势。

       观密宗修行之艰难,不禁令人反思:若非宿植善根、上上根器,实难於此法中得究竟利益。故古德云:「密宗非凡器,非大智不入。」若无具足信愿与忍力,莫若依易行之道,专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直入不退之地,更为稳当可靠。

 

(七)禅宗

       就禅宗而言,亦属一条难行之道。其修行次第大致分为二:初阶为「悟道」,即明心见性;次阶为「修证」,称性起修,以期断惑证真。然则,若未悟道,无从起修;若未见性,修行亦属虚妄。故首须明心见性,方能进入实证之路。

       然而,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实为千难万难;即便真能悟道,亦仅是开悟凡夫,非证果圣人。其烦恼依旧存在,生死业力仍未消除,尚在轮回之中。盖因惑业未断,则悟归悟,生死仍是生死;若有一丝一毫烦恼未断,便难出离轮回。既在轮回之中,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即使今生大彻大悟,来生也可能全然忘失,甚至凭今生所积福报而得人天享乐,进而放逸造业,再度沉沦。

       更何况,今日禅宗之中,真正开悟者几已难见,无人得法,自无人能为人开示。禅门遂渐趋衰微,沦为形式。虽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仍有多所禅堂,参学人数亦不少,实则多流於形式打坐者居多,真正参禅者稀,真能悟道者几无。故无堪任指导之禅师,所遗留下者,多为禅宗的文化与仪轨之传承而已。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为禅宗之泰斗,曾於1947年春,面对朱镜宙居士问:「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几人?」虚老长叹曰:「现在连找一个看门人都不可得,遑论其他。」语意沉痛,感人至深。

       倓虚大师亦言:「我一辈子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人真正开悟。所谓开悟,是指大彻大悟。那个时代没有,即使有,也无从印证。所谓『隔罗望月』,隔着一层薄纱,看得不真不实。」

       台湾惟觉老和尚,一生专修专弘禅宗,於南投埔里创建「中台山」为本山,成为台湾佛教四大山头之一。然而老和尚深知,开悟殊为不易,即使悟後起修,欲以自力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更不可能。是故,他在生前亦特别强调「临终助念」的重要:临终之际,若能听闻佛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弥陀净土。

       老和尚并且亲嘱弟子,自己临命终时亦须助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回向往生极乐。果然,当他於2016年4月8日晚上从台大医院被送返中台山途中,随侍弟子就一路持续念佛。老和尚舍报之後,中台山随即暂停对外开放,举行二十几天名为「报恩念佛」的法会,每日七支香,每支香约五十分钟,以诵经念佛为主,每一支香圆满,皆以「愿生西方净土中」为回向。自舍报、入殓乃至荼毘,全程亦皆以念佛为核心,至诚回向老和尚往生极乐。

       由此可见,惟觉老和尚一生专弘禅宗,然而深切体会以自力悟道、断惑证真的困难,故於晚年尤其重视净土法门,并嘱咐弟子临终助念,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显示即便禅门大德,亦不得不承认「自力」修行在末法时代的难行,临命终时仍须仰赖阿弥陀佛大愿救度。这正显示了禅门大德「禅归净土」的普遍趋向。

       然而,若从善导大师所阐扬的「纯正他力净土」观之,则可进一步看到两者的根本差异。善导大师明言:众生自力修行难断烦恼,唯有一心「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全凭佛力摄受,方能决定往生净土,并且直入报土,不在九品之中;若以自力修功回向往生,则在九品之内。此乃净土宗的核心精神——「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惟觉老和尚虽重视念佛,但仍以禅宗为本,於修行方法上偏向「自力」,只是在临终之际,回归弥陀本愿救度,作为最後的依靠。而善导大师则一开始即彻底放下自力,专依佛力,於平生之时即有往生决定、必生报土的安心,不等待临终才临时抱佛脚。

       由此观之,禅宗行者即便修证高深,最终仍须归趣净土;而善导大师所开显的纯正他力净土,则更直截了当,揭示了众生在生死海中唯一真实可靠的解脱之道。

       禅宗之修行,对上根利器尚属艰险难证;至於中下根性之广大群众,则更无福消受。他们无时间、无条件深入佛理、静坐参禅,遑论见性成佛。对此类人而言,若欲离苦得乐、出离轮回,则唯有净土宗为其真正的心灵归宿与安身立命之所依。

       佛法东传二千年,罕有人证阿罗汉

       综合而言,佛教圣道门诸宗诸派,其教理无不深奥玄微,其行门亦皆艰难险峻。自佛教二千余年前自天竺传入中土以来,能真实证得阿罗汉果者,寥若晨星;即使初果须陀洹,亦少有人证。

       被誉为「近代佛学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曾明言:「震旦国中,凡夫而现证四果者,未之前闻也。自西竺来者,除迦叶摩腾外,余仅三果耳。应化菩萨,往往有之,不在此例。」(《评阿弥陀经衷论》)

       若佛法之修持,仅止於深入经藏、严守戒律、精勤禅定、断惑证真,则寻常凡夫、世间百姓,实难入门。何况现今时代,生活紧凑,世务繁忙,众生多处於疲惫焦虑之境,又有几人能抽身静坐、闭关苦修?更遑论潜心研读深奥教理、断除烦恼业障?

       若佛法只为上根利智、得道高僧所专享,则芸芸众生岂非永无解脱之望?若凡夫无法修行,则当长沈轮回,永堕苦海!然佛之慈悲,本为普度一切有情,岂有弃下根、偏救上智之理?

       今值五浊恶世、末法时期,正是众生业重福轻、最需救度之时。若佛法没有殊胜易行、契机契理的解脱法门,则众生何以得见光明?又从何而得希望?

 

(八)净土宗
 

       (1)净土宗:是弥陀救度的法门

       所谓净土宗,特指唐代善导大师所传之法脉,唯有此一法脉的净土宗,方为原汁原味、纯正无杂的净土宗。

       净土宗在整个佛教体系中,是属於弥陀慈悲、平等、无条件救度的法门。无论何人,只要信佛念佛,便能蒙佛救度。这是一个「他力」、「易行」的法门。若是自己依戒定慧,断贪瞋痴,脱离轮回,则不是净土门他力易行的法门,而是圣道门自力难行的法门。

       因此净土宗是不论根器高低的宗派,任何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念弥陀佛名,皆能蒙佛救度,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往生极乐世界,最终证得佛果。

       佛教之根本精神,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拔苦与乐」,亦即是超越分别、纯净平等的大悲之爱。佛教若无「大慈大悲」,不能「救苦救难,拔苦与乐」,便非佛教。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中,能圆满实现「拔除轮回之苦,获得成佛之乐」的法门,唯有「净土宗」。
 

       (2)净土宗:是易行道,也是殊胜之道

       龙树菩萨於《易行品》(取意):

       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如同水道乘船,安乐,且速证佛果;
       其余法门为难行道,犹如陆道步行,艰苦,且证果不定。

       昙鸾大师则赞叹净土宗为「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弥陀救度十方众生,绝对平等,无有差别。因此,圣人往生,速成正觉;凡夫往生,亦证佛果。以同一念佛、同乘佛愿故。如昙鸾大师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善导大师也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以净土宗方法极易,只要念佛;证果极高,直入补处。是故,释尊於二百多部经中,一再称扬弥陀与极乐之胜事。因此,善导大师赞叹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又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只要一辈子「专称弥陀佛名」,十个人念佛,十个人必生极乐;百个人念佛,百个人必生净土。不论何人,只要「专称弥陀佛名」,都「必生弥陀净土」。

       故净土宗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也是殊胜之道。
 

       (3)净土宗:以弥陀名号为密码的救度法门

       阿弥陀佛将自己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融入其名号中,「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脱离轮回通往极乐世界的密码,专称弥陀佛名即具足弥陀本愿功德。繁忙的现代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念这密码,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都必定成佛。

       救度末法众生的钥匙,就藏在这简单的念佛之中。放下一切繁琐、高深、艰难的自力修行法门,不顾贪瞋,不虑妄念,更不问智慧深浅、功夫高下、功德大小、罪福多少、时节久近,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现生就能在念念之中,消灭无量亿劫生死重罪,获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会前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永超生死,不再轮回,与佛同证无量光寿。
 

       (4)净土宗:最适合现代凡夫的究竟法门

       净土宗教理浅显,信仰单纯,念佛简易,无论男女老少、贵贱贫富、善恶贤愚,皆可行持,无有障碍。

       净土宗的修行方式,不需深入经藏,博学繁杂深奥的教理;不需参禅悟道,明心见性;不需勤修苦行,止观双运;不需入深禅定,开发智慧;也无须诵经、拜忏、持咒,或做大量布施以累积功德。对於文化程度不高,乃至目不识丁,无力修学种种自力法门、亦无能力广行布施的平凡人而言,净土宗是一条极其适合的解脱之道。

       只要称念佛名,不论出声念、金刚念或默念,皆为正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闲忙闹静皆可实践;不求特定环境条件,不拘形式仪轨,只要念佛,皆无禁忌,亦无障碍。此一法门,使修行者无须忧虑自身根器、环境、能力等限制,不因不能共修、诵经、修定、布施而心生退转,真正做到了普及平等、一切皆摄。

       因此,净土宗最契合现代人繁忙紧张、身心压力巨大的生活状态,尤其适合「末法时期」业障深重的凡夫根机。於五浊恶世之中,三学六度难行难证,文化程度低下的下层大众,尤其是根机劣弱、宿障深重之人,唯有称名念佛的净土法门,方为契机得度之道。正如所言:「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在此末法时代,若不依净土宗,没有即生解脱的希望。

       净土宗为我们这些平凡众生带来了无比的希望,为无数颗惊惧不安的心灵注入安宁与平静。现代人不仅工作压力沉重,回到家後又被电子装置绑架,导致心思杂乱、烦恼丛生。即使现代科技进步、生活便利,但人心的迷茫与痛苦,并不比古人少。念佛,不仅能改善现世人生,更能照亮未来的生命归宿,使人们在茫茫生死苦海中,找到究竟安乐的方向。一句佛号,翻转命运;弥陀之光,照向了普罗大众;拯救末法众生,无所遗漏。

       对於广大的普罗大众而言,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无疑是一剂救命的心灵良药,犹如无明长夜中的一盏不灭明灯,在绝望之中燃起希望之火,带来安慰与力量,指引众生走出轮回苦海。佛法,不再是上根利器、得道高僧的专利,而是成为苦难凡夫的普遍依靠,人人皆可入手、人人皆得救度。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除净土宗之外,皆属自力修行之难行道,无论哪一法门,莫不需历经多生多劫、艰辛苦行,方有可能成就而证果。唯独净土宗,只要念佛,即可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临命终时,必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速证佛果,实为易行之极。所需极少,所获无穷,正是最契当今时代,最应凡夫根机的解脱妙法。

       在各宗各派之中,能实际派上用场,不需要过人禀赋,不需要明师、机缘和充足的福慧资粮就能应用的,唯有易行道的净土宗。因为浅显易行,这是人人可行的平等教法。

       世间失败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但在佛法中失败的人,唯有净土宗才能给予最後的希望和依靠。

       此乃阿弥陀佛本愿大悲所致,以最简单的法门,救度最无力的众生,使每一个人都能往生彼国,出离轮回,究竟成佛,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慈悲、大愿力所成就的无上法门。
 

       (5)净土宗:易行、殊胜、安乐、普及的成佛大道

       净土宗可谓是佛教中最「易行、殊胜、安乐」的法门。此法门以念佛一行为核心,不仅给入门者提供了彻底解除生死焦虑的保证,也完全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宗教需求与修行条件。因此,自古以来,便在大乘佛教圈广受信仰与实行,成为中国、日本、韩国等地最为普及的佛教宗派。正如民谚所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可见其深入民间,信仰广布。

       韩国小学的佛教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佛的目的是什麽?是成佛。那成佛是不是很难呢?也不一定。根据古代高僧元晓法师的着作,成佛也可以很容易,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这段话充分显示,正因念佛之法简易,故成佛也容易;所谓「念佛成佛」,正是阿弥陀佛本愿所成就的庄严果实。

       在整个佛法浩瀚的体系中,唯有净土宗最为简单平实,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论老幼贫富、智愚善恶,上中下根,无不普摄。上自等觉大菩萨如文殊、普贤,亦需仰仗念佛而入极乐;下至罪业深重、五逆十恶之凡夫,只要信愿称名,亦能乘佛愿力,即生出离轮回之苦,往生成佛。

       在所有佛教宗派中,净土宗最具「平民化」特质。因其根本教理所彰显的阿弥陀佛「慈悲」与「平等」的救度,浅显易懂,容易使人信受。无论众生根机如何,只要信愿称名,皆得往生,无一遗漏。此一普摄万机的法门,悉由阿弥陀佛本愿之「慈悲无条件」「平等无分别」所成就。正因其教义平易近人,遂得以广泛普及於社会各阶层,成为真正的通俗佛法、平民佛教,体现出阿弥陀佛「普度十方众生」的大悲本怀。

       「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将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一切功德愿行,融摄於六字名号之中的「万德洪名」。这句佛号不仅具有无上功德,更是人生各种境遇中的依靠与祝福:在危难时,它是心灵的呼唤;在喜悦时,它是感恩的赞词;在人际中,它是彼此的招呼语。不清净之境,念佛能令其清净;不吉祥之地,念佛能转为吉祥;面对灾难,念佛能化险为夷;福薄慧浅,念佛能增长福慧。

       念佛,是心中的明灯,家庭的福荫。人人念佛,家家平安,社会祥和。

       净土宗所倡导的称名念佛,是最简单、最稳妥、最直接、最圆顿的修行法门。念佛成佛,法尔如是。

       净土宗不仅是一条救度末法众生的「解脱之道」,更是一条人人可行、今生成办的「成佛之道」。
 

       (6)念佛感应与往生证据

       众生或许误入歧途,或者自甘堕落、造作诸恶业,後生必堕地狱受无量苦。即使临终之时已见地狱猛火现前,若能蒙善知识劝导,至心念佛,纵下至十念乃至一念而断气,亦能灭除重罪,蒙佛接引。

       若确信净土宗的教理,确信有弥陀慈悲、平等、无条件的救度,则死亡不是绝望、悲惨、恐惧,而是离开轮回,往生极乐,成就佛道。这反而成为一件庆幸、喜乐之事,如囚出狱,如子归家,如贫获宝,如贱得贵。

       自古以来,大量实例证明:净土宗的莲友有不少因念佛而治癒癌症或减轻癌症,以及其他重病的事例。而临终时大多安详,有的人预知死期,从容告别亲友,沐浴礼佛之後安详往生。

       念佛往生弥陀净土的证据,如前面所说,有预知时至,届期合掌念佛,安详往生;或临终者自言梦见、亲见弥陀圣众前来接引;或有亲属、莲友亲见佛菩萨现身;有面色红润,身体柔软,顶门尚温,或听到天乐,闻到妙香,见光见花,现种种不可思议之瑞相。
 

       (7)念佛解决「生」与「死」的问题

       佛学就是生死学,佛教之净土宗既解决生的问题,同时也解决死的问题。

       只要念佛,现生弥陀佛光就会护佑我们,业消慧朗,障尽福崇,解救灾厄危急,即是排除我们「生」的苦难问题。

       只要念佛,临终弥陀莲花就会接引我们,脱离轮回,往生极乐,成佛广度众生,更是解决我们「死」的归宿问题。

       信佛念佛,不但今生无忧无虑,来生更能彻底离苦,往生极乐成佛,广度十方众生。信佛念佛,阿弥陀佛令我们走上平安、喜乐、幸福之道,此诚今生安稳、来世成佛,两世圆满、两世成功之大道。
 

       (8)现代佛教的困境与净土法门的误区

       佛陀出世的根本目的,是要指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受苦的真相,教导众生如何解脱三界六道之苦。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出离」与「解脱」,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成佛。因此,学佛的根本,不在於追求哲学、文化、艺术层面的提升,而在於实际的生死解脱。如果离开了这个核心目标,即使学习佛法,也只是增长世间福报与智慧,属於「世间法」「有为法」「有漏法」,仍旧在六道轮回之中。

       然而,今日台湾佛教虽表面兴盛,真正能直指生死、契入解脱的法门却少之又少。综观当代,除净土宗外,几乎没有其他能广泛适应普遍根机、真正达到解脱的法门。尤以善导大师为核心的纯正净土宗法脉,自北宋以後在中国几近失传,反而在日本代代相承、流传至今。因此,自宋明以来,中国修学净土者多不知此正统法脉,遂无从辨别「隋唐净土」与「宋明净土」的根本差异。

       「隋唐净土」为纯正的他力救度法门,彻底依凭阿弥陀佛本愿,信行专一;而「宋明净土」则往往掺杂各宗自力修行观念,导致法义混乱,失却本来风貌。更有甚者,未曾认识「圣道门与净土门」的根本分判,不辨自力与他力、难行与易行之别,致使本应简单易行的念佛法门,被误作艰难繁复的修行,令无数念佛人信心不足,对往生缺乏把握,心中常怀忧疑。
 

       (9)我为何选择净土宗

       我出生於民国三十九年(1950),民国六十六年(1977)出家,至今已经四十八年。出家前约有半年,几乎每日晨昏打坐念佛,并阅读经论;出家後,更不断寻觅一条能於今生实现解脱的修行法门。此法门,不仅能自度,还能普度士农工商、贤愚善恶、僧俗男女老幼,一切人等皆能依法得度。我一心所求者,正是此等普被三根、利益群生的究竟之道。多年深入探究後,我深切体会:唯有「净土法门」最契合现代众生的根机,是人人可行、人人皆可解脱六道轮回的法门。

       然而,当时台湾流传的,多为宋明以来融合诸宗的「一般净土法门」,并非善导大师所弘扬的纯正教法。善导法脉在中国早已失传,相关教理与着作在台湾几乎无迹可寻。出人意表的是,这条正统法脉却在日本代代相承,着作汗牛充栋,至今仍广为弘传。

       当我得知此事,内心震动不已,遂立下决心,要亲赴日本探寻这条千年失传的正统法脉。当时我心志非常坚定,深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亲自深入其源,方能彻底理解这门教法的真实义,进而弘扬於世,使更多人得以安心念佛,决定往生。
 

       (10)初识善导大师法脉

       约在民国七十五、七十六年(1986、1987)期间,我偶然读到几本介绍日本法然上人净土教理的书籍,其中多次提及善导大师及其着作,令我眼睛为之一亮,惊喜地发现,竟有如此契合净土宗核心教义的思想。当时内心深受震撼,直觉善导大师的教理,才是真正能令众生今生安稳往生极乐的依据与指南。
 

       (11)「称念必生」的惊叹与省思

       其中,善导大师以四十八字总摄第十八愿与成就文的法语,尤使我印象深刻: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这段法语的最後结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八字,震撼人心。我与几位道友反覆研讨这段法语的深义:「众生」涵盖极广,无论圣凡、智愚、善恶、男女老幼、僧俗二众,乃至三恶道中受苦的众生,无一不在其内。如此千差万别的众生,显然不可能都具足戒定慧或修行功夫,但只要「称念」弥陀佛名,皆「必得往生」——此等教义,实在不可思议!

       这段法语使我一方面惊讶,几难置信,一方面又生起无限欢喜与希望:若此是真实的教义,则不仅我自己解脱有望,亲属朋友、大众群黎,乃至地狱、饿鬼、畜生等苦难众生,也皆能蒙佛救度,往生极乐。如此简单、平等、广大的教法,真是前所未闻。若其为真,则正是当今世间最迫切的救度之道,也是唯一的解脱希望。  
 

       (12)决志赴日求学善导法脉

       然而,我不禁反思:为何在寺院学习期间,从未听闻善导教法?为何历经各地道场诸多法会与佛七,竟无人讲述?又为何市面上的净土书籍,几乎不见善导法语?如今才惊觉,这条正统法脉不但存在,且在日本已弘传千年,着作宏富,历久不衰。

       我深知,自己对善导法脉的理解尚属初浅,而此法又攸关生死解脱,绝不可轻忽。必须追根究柢,清楚明白地了解其真实性与传承脉络。因此,我发下坚定的愿心,无论如何,一定要亲赴日本京都求学参访,以深入研习善导教法。此即我当年赴日求学、广参知识的初衷与动机。正因有此动机,再加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安排,才有今日纯正净土法门的再度呈现;亦可谓净土宗的回归与复兴。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