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迷思之(一):少善根福德因缘
小本《阿弥陀经》,一般简称《小经》,汉译目前有两种译本:
一是鸠摩罗什大师,以「意译法」所译之《阿弥陀经》,以下简称<什译>。
一是玄奘大师,以「直译法」所译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以下简称<奘译>。
另外1880年,老外梵文权威,Max Müller大师,於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天城体梵字之《小经》,及循梵文原典之英译本,以下简称为<M译>。
汉地自古以来,夹杂各宗各派於念佛一法,故<什译>那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总被解释为:「凡夫光凭持念佛号的单一功德,按《小经》经义,应是指单单持名的功德,仍为不构成能往生到阿弥陀佛国之行门。」所以便按各宗教旨来解释,认为念佛人除念佛一行外,还必须要持种种咒,观想种种本尊,学遍种种胜妙善法,修证种种高妙三昧,广作六度万行,这样才能被称做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也有人过度解释「净业三福」,以为释尊在《观经》中指出且强调,所以只要勤修「净业三福」,一定就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缘」。
更有老参大德,就《观经》「上品中生」文中摘章引句:劝信「於第一义不动」,故劝进莲友念佛人,务要插助一缸子「本来是佛」的「理即佛」知见,以为这样就更可以保证念佛人,往生莲品更高。
呵呵!虽然无可厚非其利生之出发点及用心,但就释尊所说真实义,及经典所记录之原旨趣,这些或都算有待商榷的个人见解。甚或已犯疑惑弥陀佛智犹不自知,尚自以为高明的知见。
咱们就比对目前所存,经汉译後的两本《小经》该段经文:
<什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奘译>: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什译>仅指出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生彼佛国。<奘译>则更进一步说明因为弥陀佛国乃清净真实之报身佛国土,故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
好!症结问题终於出来了。到底「少善根福德因缘」是指甚麽?到底「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又是指甚麽?
<M译>:Being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
中译为「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而得生彼无量寿如来佛国之果报」。
天呐!原来「众生此世所做善行」竟然就是一千多年来,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少善根福德因缘」啊!
天呐!原来,无论「众生」在此世做了多大的善行,都只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和「少善根诸有情类」之流啊!
为甚麽会这样呢?<奘译>中的说明,就非常清楚,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真实的报身佛国土,是天台智者大师所教判的实报庄严土。不但缘觉辟支佛、声闻阿罗汉,尚不能窥见报身佛国土之堂奥,何况淫妄凡夫众生,以夹杂贪瞋痴三毒之心,所做的种种伪善、净业两光三福,所修持的种种不能相应之伪修行、六度两光万行。因为凡夫众生未破见惑,无法依性起修,更无法全修在性,无法三轮体空。所以无论善行多远大,无论行持多深广,多夹搀三毒而为,因地不真,果招人天世福。故众生积累一生杂毒的伪善、伪修行,根本无法成为投生到真实报土的正因。
那麽,什麽才真是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缘?
<什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原来<什译>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啊!
<奘译>: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後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原来<奘译>中,「得闻无量寿佛名号,闻已思惟,系念不乱」正是多善根诸有情类啊!
念佛人啊!搞清楚了吗?原来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专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已。
有缘念佛人啊!要感谢<M译>的兴出於世啊!千余年来,每每为汉地他宗别派大德,所错解的<什译>原意,终於在Max Müller大师,以逐字逐句翻译原典的译法下,还原了经典原味呀!
《阿弥陀经》迷思之(二):一心不乱
续前篇短文,咱们继续探讨《阿弥陀经》中,自古以来,屡被错解的净宗名相。
<什译>为「一心不乱」。
<奘译>为「系念不乱」。
<M译>为「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在Max Müller大师所译字眼,我们可以得知其对此段梵文原句的理解,认为「不受打扰而中断持名念佛一行」,就是<奘译>的「系念不乱」,也就是<什译>的「一心不乱」。
很显然地,自<M译>往<奘译>看去,再接着往<什译>看去,先了解<M译>和<奘译>之观点及译法,再去理解<什译>所指的原意和旨趣。这个「一心不乱」,很显然不是专指《阿含经》中,善心一念的那个禅定一心。而《般舟三昧经》则是支持这个论点最决定性的经证。
《般舟三昧经》後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本(A):
佛言:「菩萨於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般舟三昧经》後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本(B):
佛告跋陀和:「菩萨於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原来在《般舟三昧经》中,早记载有释尊对跋陀和尊者的开示,即便菩萨得念佛三昧,亲见於阿弥陀佛後问佛,当持何法才能生到西方报土?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根本对於念佛三昧、禅定一心不乱,说都没说过,却只轻描淡写地说道:
<A译>: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B译>: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而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更一面倒地不支持,非以三昧力,非以禅定一心不乱,方能往生的条件说:
<A译>: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B译>:佛言,是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事实上《般舟三昧经》释尊於此处强调之「专念故得往生」,正好完全呼应於《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之充要条件「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直接且完全地证实<什译>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根本就不是专指禅定一心不乱,而是「专念故得往生」。
《往生论》则是佛法历史上,早期念佛往生净土的专论之一。作者是从「一切有部」出家有成,被後世誉为「千部论主」的「天亲菩萨」。一个身为当代南传内观原始佛法的大师,梵文又为其母语,对於净土宗经典「一心不乱」的理解,同样也不特指其意为「禅定」,也不过就是「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如此而已。
故「经典」中,除了佛说的《般舟三昧经》外,在「祖论」中,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两者都特别指出,关於念佛人追求或已然具备「禅定」、「三昧」的念佛好工夫,此皆非阿弥陀佛根本愿力,摄受十方众生至报土的条件,来证明「他力念佛」系乘佛愿力之法门,根本不待成就禅定三昧之自力施为。也就是说:
<什译>一心不乱= <奘译>系念不乱= <M译>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 <A译>当念我名,莫有休息= <B译>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
= <A译>专念故得往生。
= 《无量寿经》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 《观无量寿经》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往生论》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念佛人啊!咱们学习「净土宗」,学习念佛求往生,要从纯粹净土宗的经典和祖论,要从纯粹净土宗的解行和知见来下手。对於夹杂他宗别派祖师之自力高深见解,於念佛往生一行,给予绝对地尊重,但却不应盲从附会。因为,释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过,就连「阿弥陀佛」本人,也不支持念佛工夫成就禅定三昧後,才得能往生到西方报土的偏执一隅说法。
身为娑婆教主的释迦牟尼佛,能说错了阿弥陀佛要怎麽摄受十方众生的条件吗?
而西方教主的阿弥陀佛本人,也会说错各位念佛人,真能往生到西方报土的条件吗?
以梵文为母语的天亲菩萨,难道还会比历代汉地各宗各派之祖师大德,还更不了解汉地译自梵文之净土诸经,其经文的真实原意和旨趣吗?呵呵!(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