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门,犹如一条引领我们回归弥陀故乡的康庄大道。在这个弥陀之家,家长就是阿弥陀佛,作爲家中成员的我们理应彼此互相关爱、照顾与扶持,所以说「弥陀之家,以爱心爲本」。道场莲友们要有情有义的互相对待,这个有情有义不是一般凡俗污染的世情,而是法情,是一种建立在佛与衆生的亲缘。所以,大家要能关爱对方。弥陀之家是广摄十方衆生的家。虽然弥陀慈悲的包容心我们无法完全企及,但也可以尽量趋近、贴近佛心,尽力去吸引、包纳更多的衆生。至少,在我们这个团体的念佛人,要能有这样的目标,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我们应当「念念不舍」,随时随地念佛,并放下对世间的执着,期能今生一心归向弥陀的净土。
善导大师「念念不舍」之教,实爲贯穿生死的修行心髓。所谓行住坐卧随根机而念佛,非唯计数求多少,贵在念念相续;不执形式划一,重在心心相印。末学故以「走近、走进、走尽大爱」三阶喻念佛航程。
走近:如游子闻母唤,始信极乐非遥,寻觅心灵的依归。
「近」是靠近,是寻求。爲何要靠近念佛法门?身爲佛弟子,自当遵循佛陀教诲。《无量寿经》有云:「十方衆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念佛法门,如慈母的呼唤,引导我们远离尘嚣,靠近净土。法然上人亦言:「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唯有走近,靠近念佛法门,方能沐浴在弥陀慈悲的光辉中,感受那份无尽的温暖。
如何称名念佛?
净土法门就要我们走近称名念佛, 就是以我们每一位不同根机的人去称念这句佛号,念念不舍就行。因各人根机不同,一定是有的人比较有时间,有的人比较没时间,有的人比较精进,有的人比较懈怠,有的人心比较寂静,有的人心比较杂乱,但是都没有关系,只要依你的根机念这句弥陀名号,统统一样平等的往生。
走进:若滴水入大海,顿觉佛愿即己愿,体会法乐的宁静。
「进」是深入,是体会。走进念佛法门,不仅是信仰的深化,更是生命的回归。念佛如饮水,冷暖自知。在弥陀的世界里,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正如慧净上人言:「早晨有数静—心灵宁静、空气清净、环境安静。」此时念佛,最能体会法乐法喜,感受那份超脱尘俗的喜悦。
日常生活中走进念佛的实践
那麽,日常生活当中要如何行持呢?以出家人来说,本来就是舍弃红尘、舍弃社会上的任何欲望专心爲修行而来,所以念佛的时间就比较有规划,除了以这个法门自行化他之外,就是称名念佛。而对于在家居士,则可在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忆念佛号,将念佛融入生活的点滴。幸福不在追逐,而在念佛与生活相融,则幸福与快乐常伴人生。
走尽:圆满生命的旅程,方知往生实归家。
「尽」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圆满的升华。莲友曾问:「念佛念到生命尽头,是否一切就此结束?」我答:「非也。念佛不是走到生命的尽头,而是机法一体,携手走向净土,圆满生命的旅程。但我们的寿命还没结束之前,我们的身上都带着算不完的罪业。《地藏经》云:「阎浮提衆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此,我们应当转念弥陀圣号,以佛号消解杂念、罪业,转业力爲愿力,最终达到生命的圆满。《观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说明了念佛的殊胜功德,能消除无量劫以来的罪业。
如何真正做到机法一体,走完人生全程?除了相续念佛以外,有两个重要的原则,虽然我们未必做得到以下的原则,但也可以尽量的走近、走进、走尽:
第一,人的品格比事业的成就更重要;事业的成功,是许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然而,若事业建立在道德的废墟之上,其光芒终将黯淡。念佛行者,如果一边念佛,一边又人品有过,身边的人也会因爲我们的缺少德行和人品而退心。
《无量寿经》:「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後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这是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在的修养,积累善德,常念善中之本的南无阿弥陀佛。即使一时努力,也能在未来获得往生到无尽快乐的无量寿国。
善导大师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人中最高的品格就是念佛人。
第二,责任的承担比个人的感受和观念更重要。
我们念佛人最重要的责任,即是常诵念并落实真俗二谛,真谛指归往生之道,而俗谛是念佛人处世之道的明镜,让大家达到机法一体,生命得以圆满。
责任,是一种超越对与错、长与短、能与否、善与恶,的伟大力量。它不仅是对承诺的坚守,更是对未来的担当。道绰大师在《安乐集》说:「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因此,我们应当对过去和未来所造的恶业承担责任,都应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默默承担责任,默默的念佛忏悔,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诱惑如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个人的感受与观念亦如浮萍般飘忽不定。信仰或因时移世易而渐趋淡薄,唯有责任,如磐石般坚定不移。
所以在念佛人的道路上,(平生之机)想起责任就想起念佛,我们不仅要对自身无尽的轮回之苦勇于担当、责无旁贷,寻求解脱;更要承担起对亲情、友情、爱情、法情以及弘法利生的责任,将念佛一法的光明传递给更多的衆生,让更多生命能重逢永相聚于极乐。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衆生.
「归向弥陀净土」念佛如行舟,走近是啓航,走进是扬帆,走尽是归岸。愿我们皆能念念不舍,机法一体,携手走向弥陀的净土。在念佛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获得个人的解脱,更将承担起弘法利生大爱的使命,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