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在座诸位「达者」致敬:能到此实在不容易啊!
谨引用上人一段开示,「第十八愿之义」之七(2005.8.21):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
福报天宫犹有死,神栖佛国永无生。
上人对何谓「达者」作了解释:「达」,就是通达的人。通达什麽?通达宇宙人生的实相。当然,这个「达」以世间来讲,就是聪明智慧。一个人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佛菩萨的感应现象,而且,对这些现象很有兴趣,愿意深入,可称为「达者」。
这种人才会进入宗教,寻求真理,走向解脱之道。而这种人往往也比较有佛缘,就会来学佛;进一步,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如果他选择净土法门,那就是真正的「达者」。
净宗法师依上人的解释进一步的说明:聪明,可以说有两种层次,简单讲,就是我们的宗风——真谛和俗谛。对真谛了解,对俗谛了解,才是真正的聪明,不然谈不上聪明。一般人就不达,「哪有过去?哪有未来?」他的人生、生命很狭窄,就那麽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只看到今天,这就是一个很局碍的人。
寻觅菩提道:
何谓「道」: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如打算到美国去,得先知道该走哪条道,自己驾船、走路游水过去?或乘邮轮?坐飞机去?又如天道、八正道、菩萨道等。
菩提道:
觉悟之道,此指圆满觉悟之道,即成佛之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
提问?
人不做坏事,平顺。福乐过日,不也快哉!
为何要寻觅菩提道?生命深层的醒思与观察。
人生的缺憾:
《三国演义》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曹操《短歌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透露了对生命无限地感叹与无奈!
反思:何以「既出生又有死」?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有无前世与来生?苦从何而来?生命的本质为何?
此生死大事乃生命实际而必然,任谁皆无法逃避,我们如何看待?
——视而不见 鸵鸟心态逃避?
——真实面对 非得寻觅解决之道不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显明「道」之可贵。然究闻何道,生命圆满无憾?
又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大事,孔子亦无能为力,避而不谈。孔子所谓之道,未能探及或解决生命的核心问题。儒家或世间学问皆无法解答上述生命大哉问!
修行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知道「苦」,而且了脱苦,这个是佛教的根本。所以佛陀一开始说法,就谈「苦集灭道」。佛陀说:「这个就是苦,你要知道;这个是苦,我已经知道了,这个苦我已经解脱了,你也要解脱。」(参2024.10.24上人接受韩国法师依止及谈话内容)
上人开示《念佛人应有的基本观念与心态》:
对於苦境,我们不要纯粹认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缘,没有苦,我们很难想要解脱。
因为有苦,才使我们得以警惕,对厌离娑婆世界的苦与欣慕净土之乐的心更深,所以应感谢苦。
《大经》: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宗祖《善导大师》: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人生本质是苦:
举事例以观!
- 亲友长期胃病,反覆住院割除,苦不堪言,无法忍受,跳楼寻求解脱病苦!
- 亲友约50岁罹末期鼻咽癌,住院治疗,苦痛难忍,病床翻滚哀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年迈器官衰竭老化,百病丛生,终日头晕目眩,全身酸痛,行走困难,苦不堪言!君不见公园内老者困坐轮椅或插管之苦!人生四化:退化、老化、僵化、火化。
人命无常呼吸间!ㄧ息不存,此身即灭!某公法学教授隔日即将荣任大法官,不料竟於前一日夜晚,因急性心肌梗塞去世。无常如此猛烈,令人措手不及!
- 某计程车司机为子上大学筹学费,日夜连兼三份工作,过度劳累,爆肝而亡!
- 牛赴市,途中牛知死,跳车逃数公里之远,无奈仍被主人抓回!
- 人生在世,如牛赴市,步步近死!生死大事,任谁皆无法逃避!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
以下摘自《人生最後的一堂课/台中佛教莲社印行》真实事蹟:
家大业大的某老先生,历经多年病痛折磨,住进加护病房时已认命,交代不要临终急救,让他安静的走。不料,老先生儿子们拿了爸爸生辰八字去算命,结论是「绝不能在某月某日某时辰以前去世,否则会『有损子孙的财运』」。问题是极度孱弱的老先生撑不住,只是求死不得的他,每次都硬生生被医生从死神手上夺回来:一千多支的强心针,尖长的针管从体外直接插入心脏,肋骨在心肺复苏术的猛力压挤下全数断裂,连皮肤都因多次电击而烧得焦黑……。这样被翻弄、蹂躏了一个礼拜,终於拖到「吉时」,儿子们才放了老爸一条「死路」!
有位73岁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并已转移至肺、肝、脑和骨骼,她自知来日无多,签下不急救的意愿书。没想到,老太太濒临死亡前,有个儿子声称在遗产问题尚未摆平,还没取得共识前,绝对不能让她断气,否则就要控告医师有医疗疏失,医师只得「全力抢救」,经过多次电击和心外按摩,这位老太太死前几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2021年4月2日太鲁阁自强号火车於清水隧道前撞击边坡滑下的卡车而出轨,其中一家庭夫妻偕同念大学儿女一家4口搭该车返乡过节。事故发生後,丈夫及儿子当场死亡,女儿被重物压住,微弱气息回应:「妈!我在这里,已经没办法出来了!」不久即无生命迹象!不论母亲如何呼喊,女儿已无回声!一家三命刹那消失,令人鼻酸!
人生充满了无常,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纵有短暂的乐,本质也是苦!世间的苦与乐,如蛇的两端(蛇头与蛇尾)。
所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大般涅盘经》)
佛陀在《杂阿含经》以四种马作比喻,说明四种人:
第一等马,见鞭影即知主人心意。
第二等马,待鞭子碰触到些许毛发,才知主人指示。
第三等马,鞭子抽打在身,才惊觉主人指示。
第四等马,要等到鞭子抽打至深入皮肉,伤及骨筋,才能依照主人指示行止。
反思:对於世间真相(世俗谛)苦、空、无常、无我,我们体悟多少?属於何种根性?是否不知不觉连第四等马都不如?以苦为师!长养「出离心」——厌秽欣净!火箭升空须要燃料!苦难帮助我们看见世间的真相!
《维摩诘经》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
《无常经》:「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法华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善导大师《观经疏》: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後,入彼涅盘城。
今天是元宵节,敬祝诸位菩萨元宵节快乐,平安健康 法喜充满!
一、元宵节的深意:
凡夫众生累劫来轮回生死,於生死大海,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嚐尽风霜苦处,所谓悲哉生死道。弥陀慈尊成佛以来,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呼唤着流浪生死,历尽沧桑的我们,早日回归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无为涅盘的极乐净土,乃至十念,必然得生啊!
茫茫生死大海,弥陀摄取护念众生,如母忆子,永不舍离,与念佛人同在,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回归净土与弥陀慈尊永团聚,永离生死,证无生法忍,乃真正的家亲庆喜团圆,这是我们应当思惟的元宵节深意。
二、寻觅菩提道,如何选择径路,涉及缘份与善根:
上一次的分享,我们举经证及事例,说明世俗谛苦空无常无我。三界无安,无丝毫真实之乐,我们自应寻觅一条稳当安全又可快速达到此圆满菩提的道路。如何选择径路?涉及缘份与善根,尤其净土法门是甚难信之法,除了宿世善根外,更贴切且重要的是与阿弥陀佛的缘份。
《无量寿经》:「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稀有法,此复最为难。」
本愿称名,此法实在太殊胜且难遭难遇!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乃一切佛法归宗结顶所在!能令瓦砾变成金,令罪业凡夫不经阶位直取无上佛果,能遇到而信受此无上稀有之法,实在太难了!
三、菩提道的取舍:三重废立:
如何选择圆满菩提的径路?诸多法门中,必然须有所取舍。引用慧净上人2019年11月10日於净土宗三重分会乔迁之喜中开示:「三重废立」之文,拨云见日,慧日朗空,为我们指引明确的方向。
一、内外废立。
二、圣净废立。
三、要弘废立。
三重废立是三个层次的废与立。「废」是舍弃,「立」是建立。不过,佛法所说的「废」并不是负面的废弃,而是阶段性的完成之後,再更上一层。所以「废」是阶段完成,「立」是昇华。
「内」就是内道,「外」就是外道。内道是佛教,佛教之外的所有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等,相对於佛教而言都是外道。我们要解脱轮回,成就佛果,内外选择的话,我们必须选择「内」,就是佛教,不选择其他宗教,否则就不能离开轮回,不能成佛了。
佛教里面有圣道门、净土门,我们要选净土门。净土门中,善导大师细分为「要门」与「弘愿」。「要门」是「假」,「假」就是方便,「弘愿」是「真」。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三福」、「十三定观」,这是方便引导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要门」就是「定善」和「散善」,「弘愿」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念佛。进入净土门之後,还要再做选择,有所废立,要废「要门」,进入「弘愿」。
上人解释废与立的概念,非常到味非常妙,废是阶段性完成,立是昇华。废立的概念与区辨,往往涉及修行法门的抉择,与权实二法的分判,乃至一部经宗旨的阐释与掌握,攸关重大。废者非负面、全然否定之废弃,而系善巧方便引导行者进入真实之目的(为实施权、为莲故华)。
祖师的判教,让我们得以正确的选择修学法门,了解何者是究竟真实法(真),何者是方便施设的权法(假)。如果没有祖师的判教,我们如坠五里雾中,亦如盲人无导,没有智慧去分判真与假,实与权,找不到究竟真实的教法!
四、何以舍圣道入净土?
上人开示(圣净二门判):「圣道门」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万行,以断惑证真,入圣得果。「净土门」是乘弥陀愿力,往生净土,在净土断惑证真,趣入菩提。此圣道净土二门说,是远承龙树菩萨之难行易行二道判,及近继昙鸾大师之自力他力二力论而来。道绰大师继承此二位祖师之鸿判,更就时代性、根机性,广引众多经论之文,使一代教法之难易二道、自他二力成为有逻辑性、系统性的圣净二门判 。
道绰大师《安乐集》:「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安乐集》:「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又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可知,凡夫发大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正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未得无生法忍,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於恶世中救苦众生。我们当自省根机,慎择法门。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㦬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萨昏於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凡夫众生到临命终时,都是会颠倒的。断气时,第六意识就会随着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识没有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就会浮现,陷入「乱心位」,生生世世的善恶业翻腾浮现,心是散乱性、颠倒性。所以在这个秽土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到了这样的生死关头,是最难得力的。蕅益大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五十六岁两次大病,才感觉到平时参禅、阅教的功夫,於大病生死关头都用不上,唯有哭着念弥陀的名号。蕅祖是大修行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功夫还没用到这个份上的人,该是如何?可想而知。
阿弥陀佛见到我们这些业力凡夫临命终时迷惑、颠倒、散乱、业力沸腾的苦难,大慈大悲,特别发此临终接引愿,来保证我们往生这桩事情。弥陀圣众,於念佛众生临终时,现前慰导,故得无倒。我们临终时「心不颠倒」是来自阿弥陀佛那边,是阿弥陀佛先现前慈力加持,光明摄护,令我们「心不颠倒」,方得自在往生。非临命终人自己有办法心不颠倒(正念分明),才感得弥陀圣众现前接引。有甚多行者往往产生误解,内心对於临终能否「心不颠倒」担忧害怕,实属尚未摆脱自力心态,未能善加体会佛心佛愿所致。
五、因缘有别,进入净土门的历程不一:
自己走过,方知个中滋味与辛酸……。末学系先於圣道门修学(禅),嗣警觉自己三学无功,所谓断除烦恼,出离生死,成就菩提之目标,其难甚於登天,遥遥无期,如天上的星星!因觅不着生命的光明出路,内心为此困扰忧虑不已。
之後,末学接触、学习一般(非纯粹)的净土教法,多年来亦研阅及听闻不少法师开示净土教理,认为可将个人所修功德,廻向求生极乐净土,感通阿弥陀佛的接引,比圣道门徒凭自力欲在此土成就,容易多了。感於圣道难行,乃转入净土门,将所谓的「一切善法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净土(要门)。
虽尽力修学,培植福慧,惟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烦恼仍炽,连五戒都未做好,念佛也无功夫。心想:以这一点所谓的善法功德回向,怎麽够?怎麽可能进入净土?如何才是多善根多福德?自己根本无法预知临终状况,如何能保证临终心不颠倒?到底如何才可以确定得生弥陀净土?虽入净土门,内心疑云重重,见不到生命之光,再度担忧困惑,忐忑不安,无有休止(一般修学宋明净土者,嘴上不说,心中多有许多难以跨越的门槛,内心困惑担忧)。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如何才可以稳当且必定进入净土?怎麽办?怎麽办?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应是阿弥陀佛听到末学内心深深的呼喊……。
因缘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慈悲,亦不可思议!偶得机缘,一友人向末学提到台北医学院附近的象山登山口边,有一净土宗道场,有很多殊胜的法宝结缘。末学听後未特别放在心上。某日休假,开车载当时就读台北医学院的大儿子回校……承弥陀慈尊冥冥中护佑引导,竟开启了学习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机缘……。
记得当日载大儿子回校,因尚有时间,遂偕同修前往学校附近的象山走走,行至象山登山口,发现友人所称的净土宗道场,外墙上绘有一尊高大的弥陀接引像,末学於登山後,回程顺道至道场参访,并请得甚多法宝(包含书籍及影音光碟等),又提又背,可谓满载而归。
末学返家後逐一展读聆听,相关净土教理与阐述,均引经据典,且有祖师传承为依据,教理丰富,体系完备,契理契机,上顺佛意,下合众生根机,使得十方众生有了往生圆满菩提的希望,让大宇宙现出了无限的光明。原来念佛(称名)往生净土,乃承佛愿力,是纯粹他力,完全佛力,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丝毫不依靠九界众生任何自力。末学拜读後震憾不已,眼目一新,内心疑云,一扫而空,信心华开,如溺者蒙救,感激涕零。之後数年持续研阅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愈深入愈法喜。漫漫生死路,终於现出了光明,乃舍自力难行,取他力易行,一向专称(末学并於2010年皈依上人,赐法名宗助)。
六、净土教法分为两种:一是隋唐净土,二是宋明净土:
从南北朝至隋唐时代,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纯粹的净土教义。唐朝善导大师则系净土宗集大成祖师(五部九卷着作传世),以弥陀化身之姿,出现於世,念一声佛号,口出一道光明,受人较量时,佛像放光。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大师乃神妙不测之大圣人。
善导大师为匡正其他宗派站在自力修行的观点,对净土教理诸多错解、曲解,依据净土正依经典(净土三经),请佛证诚,着《观经疏》,楷定古今,作爲净土行者依循的标准。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研读、解释净土经典,自当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准绳。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上人总结为四句话、十六个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净土法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报土」;方法就是「本愿称名」。「称名」本身就是依靠弥陀的本愿力,现生蒙受弥陀光明护佑,临终复蒙弥陀现身来迎。所以,只要我们依「本愿称名」,往生就已经决定(参上人/净宗特色一文) 。
宋明净土,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已经掺杂了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夹杂自力通途的观念。诸宗咸感欲於此土证悟菩提甚难,乃以各自修学回向求生净土,所谓「诸宗汇归净土」,认为往生弥陀净土要自己累积足够的福德资粮,念佛要有一定功夫,临终也要能够保持正念分明等条件(总有一些难以跨越的门槛),已经不是纯正的净土思想,因未仰靠佛力,以致往生困难。末学以前接触学习的一般净土教法,即属宋明净土,已混杂其他宗派的教义与自力思想,都不是原汁原味纯粹的净土思想,非极乐纯音,未能承佛愿力,致往生净土困难重重,几成泡影!
七、举二例说明修学圣道门的困境:
一友人久修圣道门,唯多年来真实面对自己,确信自己根本无力出离生死轮回,圣道修学,比登天还难,成道遥遥无期。某日据他人提及,该友人已改信基督教!甚可惜!究其因,未曾听闻纯粹的净土教法(纯他力的本愿念佛法门)。
另一友人修学圣道法门,数十年精进不懈,为众表率,盼来世於人间继续修行;某日问曰:「兄将来是否愿意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共成佛道?」回曰:「未能一日至七日禅定一心,恐无法往生净土,此事难矣!将来临命终时,以己力先拼拼看,能否出离生死轮回;如发觉情况不对,赶紧调整方向,再念佛求生净土。」多麽坦率的表白。惟亦透露了对净土教理甚多的盲点与迷思……(我们能否试着厘清?)
八、一般人对《阿弥陀经》「三段经文两重因果」的重大错解:
上述对净土法门诸多的迷思,除了忽略临终时心识陷入「乱心位」,第六意识功能丧失,无始业力翻腾浮现,无法作主外,实属对《阿弥陀经》「三段经文两重因果」的重大错解。教团发行甚多法宝针对此专题,均有详细的论述厘清(板桥念佛会目前由净能法师导读研讨此重要专题)。尚未研读过的菩萨,请务必拨冗详阅,去除疑惑,而得无疑无虑,安心欢喜念佛,往生决定。
这三段经文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主要的重点: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第二段的「一心不乱」这四个字,第三段的「心不颠倒」这四个字。一般学习净土法门的人都很容易产生错解曲解,往往不了解这三段经文,所以每次诵到这三段经文时,心中就很苦恼、很不安,但如对这三段经文有正确的了解,就会感到安慰、欢喜。
限於篇幅,此三段文两重因果,参阅上人着《阿弥陀经》要旨(一)及上人讲演集(一)/《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略述如下:
往生的正因多善根、多福德,原来就是「执持名号」。其他所有的八万四千佛法,以往生来讲,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善导大师《法事赞》:「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一心不乱即是专修念佛不杂乱。
平生因专持佛名,故临终佛圣来迎。因佛圣来迎,故临终心不颠倒,而得自在往生。阿弥陀佛知道我们都是生死凡夫,贪瞋痴具足,没有半点定力以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把我们能够往生的功德通通完成起来,然後赐给我们,就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叫我们专念这句名号,并且预先约定「临终之时」现前安慰、保护、迎接,使我们「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所以这几段经文是有其次第性的。
平生念佛是我们的责任,临终往生是阿弥陀佛负责,当我们临终佛自然会现前,我们不须去担忧、顾虑临终的状态!因为天性自然,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现前来接引我们,这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靠阿弥陀佛,临终时也是靠阿弥陀佛,不管我们临终是无病,还是病苦,阿弥陀佛都会现前来接引我们;不管我们临终时是坐飞机爆炸空难,还是逢遇车祸、水淹、火灾、地震等灾难,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知道我们造的是什麽业,临终会遭遇什麽情形,他都知道,所以到时候,他就会负责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平生只管念佛,临终自有阿弥陀佛迎接。所以念佛是我们的事,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已经成了正觉、成为佛,所以我们只要愿生彼国,专念名号,自然就会往生。
九、真想出离轮回,就要真实的面对自己:
上人2024.10.24接受韩国法师依止及谈话内容: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要在这辈子确定不再轮回,起码要到须陀洹(初果),就是破了见惑,入预流,证初果。但自佛教传到中国,约二千年来,能证初果的罗汉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如果没有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必定仍会继续在六道中轮回,如果靠阿弥陀佛的力量现在就可以确定不再轮回,这就是昙鸾大师所说的「不断烦恼得涅盘」。所以有很多人都在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没有烦恼可断、没有生死可了」,那只不过是桌上的学问、头脑的观念而已,命终的时候还是随着自己的烦恼业障又继续去生死轮回了。如果真为生死,真想出离轮回,就要真实的面对自己,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谈玄说妙。
十、对净土法门的错解曲解,主要在自力与他力混淆不清:
印光大师(文钞)开示:「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圣道法门与净土法门的根本区别在於,一者靠自力,一者靠他力(阿弥陀佛本愿力)。净土宗开宗立教的根本法理依据即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离开佛的本愿力,一切失所依附。
圣道门之所以难,在於「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净土门之所以容易,念佛决定往生,完全是仰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弘誓大愿。很多人学净土门无法入门或产生疑惑,乃至错解曲解,即是在此点混淆不清。以致完全仰他力,万修万去,宽广笔直的安乐易行净土大道,变成曲折难行的险道,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甚可惜也!
十一、结语:
昙鸾祖师《往生论注》:最後结论,殷勤劝嘱说:「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我们不要局限,要信受他力。十方众生,罪苦凡夫,依弥陀本愿他力之易行道,不断烦恼得涅盘。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而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寻觅菩提道自应舍自力难行之圣道门,入他力易行之净土门。
一、从娑婆望向净土:
逝者如斯,一个月过去了!我们这几次分享的主题「寻觅菩提道」,今天也要告一段落。之前的分享,我们从世间的真相,观察醒思苦、空、无常、无我及生死轮回之危险,令我们厌秽欣净。毕竟,倘对世间苦空无常的真相,毫无体悟,欲期待其寻觅究竟离苦之道,乃至将眼光从娑婆望向净土,实属缘木求鱼。
二、要弘分判:
欲出离生死轮回,圆满菩提道,诸多法门中,须有所取舍。我们上次援引上人有关三重废立(即内外废立、圣净废立、要弘废立)的谈话。今日我们探讨净土门内的要弘分判与要弘废立。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一般人讲净土宗,认为净土宗就是一个法门,但是善导大师以独特的眼光,在净土门中,细判为「要门」与「弘愿」(要弘分判)。「要门」就是「定善」和「散善」。此定散二善摄尽六度万行,本来是圣道门自力难行之法,以之回向求生极乐,即转入净土之要门,引导圣道行人转入净土门,非常善巧方便!
「弘愿」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念佛,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阿弥陀佛的本愿,乘托阿弥陀佛愿力,系完全佛力,毫无自力,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三、要弘废立:
释迦牟尼佛於《观经》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先虽广开定散之要门,後还舍之,而独取弘愿之念佛一行。「要门」是权假方便,「弘愿」是真实究竟。众生累劫来执着自力,未能信受佛力,因此,在根机未成熟之前,先以要门为方便,引导进入净土门,待机缘成熟,再归入弘愿,以佛果地一句万德洪名,总摄一切因中六度万行,舍劣取胜。
《观经》付嘱流通文:释迦牟尼佛交待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单提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执持名号,独留弘愿(废权立实,花落莲成)。善导大师真知灼见,洞悉释迦牟尼佛本怀及弥陀本愿,於所着《观经疏.散善义》最後结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要弘废立」,舍方便「要门」,取真实「弘愿」,一锤定音,楷定古今。
这部《观经》如果不是善导大师以弥陀化身之姿来解释,没有人能解释得如此到位,拨云见日,真正彰显了阿弥陀佛的别意弘愿,令十方众生放下自力观念,信受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进入弘愿,一向专称,无疑无虑,乘佛愿力,往生净土,速成佛道。
末学之前由圣道转入净土(要)门(宋明净土,夹杂其他各宗自力思想),因未能听闻接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无从得知净土门内尚有「要门」与「弘愿」之分判,未能了解弘愿的思想,虽入净土门,内心疑云重重,无法安心。而今,庆幸得遇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终得亲沐弘愿思想,信心华开,一向专称,大安心大满足!感恩啊!感恩善导大师无尽的慈悲与大智慧,为众生点亮了往生净土的易行安乐大道!
四、要门与弘愿之利益悬殊,可由以下几点比较:
(一)、是否阿弥陀佛本愿?要门非阿弥陀佛本愿;弘愿才是阿弥陀佛本愿。
(二)、是否完全依靠佛力?要门多少夹杂自力,不全靠佛力;弘愿完全信靠阿弥陀佛本愿力,毫无自力。
(三)、是否往生正定之业?要门非往生正定业;弘愿是往生正定业。
(四)、是否为弥陀光明摄取?要门不受弥陀光明摄取;弘愿受弥陀光明摄取(《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五)、是否平生业成?要门非平生业成;弘愿平生业成。
(六)、往生之确定性?要门往生不确定;弘愿往生决定。
(七)、疑惑佛智或明信佛智?要门疑惑佛智;弘愿明信佛智。
(八)、直入报土花开见佛或边地胎生?要门疑惑佛智,纵得往生,边地胎生;弘愿明信佛智,直入报土,花开见佛,十地愿行自然彰。
五、甚多行者何以无法舍要门入弘愿?
理明则信深,信深则愿切, 愿切则行专。本愿称名系自然法尔、非定非散的念佛,完全佛力,毫无自力,超越凡夫思惟,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一般人如未接触或未深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纯净的净土教理),甚难期待其放下自力观念而信受佛力救度,一向专称。因此,恋恋不舍於长久朝夕相随,甚至有感有应的行法。
兹举数例,说明甚多要门行者,停滞於方便施设之权法,无法提昇转入完全信靠佛力之弘愿!我们试分析其原因(障碍)何在?
(一)、不少莲友认佛菩萨各有专擅分工,消灾延寿念药师佛,救苦救难念观音,求智慧念文殊,度幽冥念地藏……,乃兼修其他经咒、佛菩萨名号回向求生(万行同一的念佛)。
此乃属初机,信仰尚未深入,属散善的念佛。未能了解弥陀名号乃万德洪名,称名即是实相行,圆超万法,含摄十方一切诸佛菩萨的所有功德。
(二)、某莲友精进不懈,行住坐卧专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但内心认念佛如没有达到相当的功夫,仍不能往生(万行超越的念佛)。
此属定善的念佛,执着自己念佛的功夫,未完全仰靠佛力。弘愿念佛,非定非散,完全仰靠佛力,丝毫不靠九界众生任何自力。因此,不论众生罪福多少,妄念多少,亦不问功夫深浅,只要称名愿生,自然乘佛愿力,齐入报土。
(三)、某莲友恒常念佛,唯仍每日称念观音圣号回向求生!问曰:「既愿生净土,何不顺佛本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答曰:「一路走来,承观音菩萨护佑,有感有应,内心实在割舍不下观音法门!」甚多行者困惑於此,内心挣扎。
观音菩萨之本心本愿,是期盼我们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得生极乐净土,永脱轮回,速成佛道。否则,轮回生死,每世皆须菩萨救苦救难,当非菩萨所乐见!我们应信受佛言,善体菩萨本心,愿生净土,执持弥陀名号,勿以世情相妨碍。
(四)、某莲友誓生净土,每日数万声佛号不辍。惟数十年每日诵地藏经并持灭定业真言,期莲品增上。某日称其梦境遇险,生死关头,反覆持念灭定业真言。梦醒後,自己甚感困惑,生死关头,何以忘失念佛?
该莲友未能一向专称弥陀名号,仍夹杂其他行法,透露内心尚有疑惑,梦中第六意识薄弱,平素喜爱持念灭定业真言的习惯,即於梦中起行,所谓的「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六、入弘愿,一向专称,轮回休矣!
漫漫轮回路,有幸得此人身,遇难遇之佛法。诸多法门中,舍圣道自力难行,入净土门。净土门中舍方便要门(夹杂自力),入安乐易行之他力弘愿(完全信受佛力),一向专称。从此生死轮回休矣,安心守愚无诤念佛!
七、结语:生命不息,念佛不止!
本愿称名,系尽形寿的念佛,生命不息,念佛不止。念佛人信受弥陀救度,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谨以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共勉!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