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演

  1.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下)
  2.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上)
  3. 阿弥陀经是在说什麽?
  4. 2024龙年新春讲话
  5. 皈依开示(2023年11月11日新营)
  6. 庆祝弥陀圣诞暨净嵩法师往生二十周年纪念讲话
  7. 2023中元开示
  8. 剃度开示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三)
  11.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下)
  12.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上)
  13. 2022中元开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为净土宗志工干部讲话
  17.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2022年清明节开示)
  18. 念佛超度之胜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二)
  21.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一)
  22.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23.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荐法会开示
  27.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弥陀诞开示
  30. 2020中元法会开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无常三根本
  34. 两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35. 剃度开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节开示(2019)
  37. 剃度开示(2019年5月12日)
  38. 猪年话猪
  39. 剃度开示(2018年7月31日)
  40. 净土宗──往生净土成佛宗
  41. 受戒与持戒
  42. 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
  43. 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种成佛法
  45. 横超的净土法门
  46. 往生与预知时至
  47. 剃度及皈依开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极乐的条件(下.问答)
  49. 剃度开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51. 往生极乐的条件(上)
  52.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54. 弥陀愿心的根源
  55. 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点
  57. 慈心法门
  58. 念佛不妄语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脱离轮回之上
  60. 净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62. 为何吃素?
  63. 略谈佛教的意义与净土宗之殊胜
  64.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65. 爱与佛命
  66. 不请之友
  67. 岁末聚餐对僧众的谈话
  68. 学佛的目的
  69. 说爱(二)
  70. 说爱(一)
  71. 念佛名号 学佛爱心
  72. 心平气和 无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74. 澳门净土宗学会 赞颂辞
  75. 「以诚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77. 慧净法师除夕团拜电话致辞
  78. 在心、在缘、在决定
  79. 佛教点灯的意义
  80. 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处?
  83.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84. 净土行人应具备的根本知见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莲
  87. 三涂众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弥陀救度
  89. 为新戒比丘开示
  90. 归依劝嘱
  91. 念佛的音调与心态
  92.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93.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略讲
  94.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95. 初机念佛群疑问答
  96. 简介净土宗专纯念佛的道风及心态
  97. 净土法门 理事互含
  98. 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101. 念佛即圆满悲智功德
  102. 〈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一文的启发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圆满人生的目的
  105.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106. 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终直入涅盘城
  108. 弥陀名号 不可思议
  109. 守愚念佛 弥陀住顶
  110. 阿弥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业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116.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117. 乘本愿船 登涅盘岸
  118.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
  119. 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120. 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法义开示

  1.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二)
  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一)
  4.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
  5.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九)
  6.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八)
  7.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七)
  8.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9.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10.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四)
  11.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12.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13.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一)
  14.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
  15. 弥陀净土的特色-超
  16. 《观无量寿经》概说(九)
  17. 《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18. 《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19. 《观无量寿经》概说(六)
  20. 《观无量寿经》概说(五)
  21. 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
  22. 净土宗带三法数
  23. 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24. 善导净土教理特色
  25.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五)
  26.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四)
  27.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三)
  28.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29.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一)
  30. 《观无量寿经》概说(四)
  31. 《观无量寿经》概说(三)
  3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
  33. 《观无量寿经》概说(一)
  3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3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六)
  3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五)
  3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四)
  3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三)
  3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二)
  4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一)
  4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4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九)
  43.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八)
  4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七)
  4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六)
  4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五)
  4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四)
  4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4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二)
  5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礼开示
  54. 「弥陀三约定」
  55. 为新戒弟子开示
  56. 净土宗「四不」
  57. 《无量寿经》大意(九)
  58. 《无量寿经》大意(八)
  59. 《无量寿经》大意(七)
  60. 《无量寿经》大意(六)
  61. 《无量寿经》大意(五)
  62. 《无量寿经》大意(四)
  63. 《无量寿经》大意(三)
  64. 《无量寿经》大意(二)
  65. 《无量寿经》大意(一)
  66. 《无量寿经》概说(续)
  67. 《无量寿经》概说
  68. 净土宗特色略说
  69. 净土宗宗旨略说
  70. 略说净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礼开示
  72. 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73.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价值与意义
  75. 略说弥陀名号之义
  76. 为什麽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77.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78. 娑婆众生 无不是业
  79. 龙树菩萨往生安乐国
  80. 华光出佛
  81. 弥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场的灵魂
  83.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84. 弥陀诞辰念弥陀 (二)
  85. 弥陀诞辰念弥陀(一)
  86. 「名号的功德」与「念佛的利益」
  87. 「《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极乐安身实是精
  89.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90.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略讲
  92. 口称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与佛,机法一体
  94. 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95. 何谓「一心不乱」?
  96. 略谈念佛方式与庄严道场
  97. 极乐无为涅盘界
  98. 如何真正纪念「弥陀圣诞」
  99.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
  100. 为回龙寺常住僧众开示
  101.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2.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103.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问答)
  104.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105. 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106. 成佛如林的法门
  107. 善导大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108. 善导大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109.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五)
  110.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四)
  111.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三)
  112.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
  113.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一)
  114.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11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三)
  11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二)
  11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一)
  11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四)
  11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三)
  12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二)
  12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说
  123.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二)
  124.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一)
  125.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
  126.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二)
  127.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一)

宗风

  1. 宗风学习(七)
  2. 宗风学习(六)
  3. 宗风学习一~五

临终开示

  1. 临终的殷切劝导叮嘱
  2. 娑婆旅程尽,辞别归莲乡
  3. 信顺弥陀救度

访问篇

  1.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 传承的路_与越南团法师谈话

问答

  1. 为善导寺干部莲友开示(问答)
  2. 他力与因果,有矛盾吗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随缘的念佛?
  4. 如何从自觉愚恶契入弥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莲友问
  6. 於弘愿寺答僧众问

第十八愿善导释

  1.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十)
  2.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九)
  3.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八)
  4.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七)
  5.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6.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五)
  7.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8.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9.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二)
  10.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一)
  11.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
  12. 第十八愿善导释(九)
  13. 第十八愿善导释(八)
  14. 第十八愿善导释(七)
  15. 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16. 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17. 第十八愿善导释(四)
  18. 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19.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20. 第十八愿善导释(一)

净土法门的核心

  1.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2.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九)
  3.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八)
  4.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七)
  5.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六)
  6.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五)
  7.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8.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三)
  9.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二)
  10.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11.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
  12. 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13. 净土法门的核心(八)
  14. 净土法门的核心(七)
  15. 净土法门的核心(六)
  16. 净土法门的核心(五)
  17. 净土法门的核心(四)
  18. 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19.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20. 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四、忆与念
  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着不能忘
  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二、闭关念佛的苦恼者
  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一、念佛先要认识佛
  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令众成佛的佛
  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使凡入报的佛
  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诸佛证诚的佛
  1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临终来迎的佛
  1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亲近增上的佛
  1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身心无碍的佛
  1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息三涂的佛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无碍的佛
  1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1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名号的佛
  1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名体一如的佛
  1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下)
  2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中)
  2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上)
  2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为作大安的佛
  2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召唤众生的佛
  2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不摈众生的佛
  2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代众受苦的佛
  2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以身为质的佛
  3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
  3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狱的佛
  3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3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阿弥陀佛,是一尊为大施主的佛
  3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八)
  3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4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六)
  4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五)
  4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4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三)
  4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二)
  4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一)
  4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
  4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九)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八)
  4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七)
  5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六)
  5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五)
  5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
  5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5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
  5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5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目录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信心一决定,当晚便往生」的启示(下)

       案语一、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善导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乘我愿力」四个字,是非常的关键的。

       一般人念佛,认为不完全是「乘弥陀的愿力」,认为虽有阿弥陀佛的他力,也要有自己的自力,自他二力和合才能往生。这样讲的话,问题就来了,自己的力量有没有?够不够?达不达到标准?也就是会像这位居士所讲的「我虽然念佛,可是妄想烦恼还很多,还不能一心不乱」。这样的想法,显示出他认为还要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误认为,要有一心不乱的力量,要能够降伏烦恼或者是杂念。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自省:我们能达到禅定或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乱吗?能降伏烦恼吗?如果能,那靠自己的力量不就可以出轮回了吗?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力量,才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就因为阿弥陀佛晓得我们没有力量,才会完成「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种功能、功德、力用。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十方众生──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念佛,就是「乘佛愿力」,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

       善导大师对於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的多,在这里只有引用一段。

       这段第十八愿的解释文是在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着作中的《观念法门》。第十八愿共三十六个字,善导大师所解释的这一段文字共三十二个字,可说每一个字都扣紧第十八愿。只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八个字,善导大师用「愿生我国」来做为结论性的解释;「至心信乐」没有解释出来,表示只要「愿生我国」就可以了;「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之後就是「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至於第十八愿所讲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就没有解释。也就是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成问题。如果要推究「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谁是这样的众生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指谁呢?其实就是指我们、就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就是「五逆诽谤」的众生。这个道理已在前面稍微解释过了。

 

       案语二、「执着力,向心力」:

       执着力、向心力在娑婆,报已尽仍在执着,拖延、拉扯。
       事证一:香港老太的医学奇蹟--生命执着力。
       执着力、向心力在极乐,报一尽即生极乐,不拖延拉扯;
       事证二:决定往生,立即往生

       这是要说明,虽然娑婆报体已经临命终,但还在执着、拖延、拉扯。这执着、拖延、拉扯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种,是自己。自己还不想往生,因为人都有一种爱──「自体爱」。「自体爱」就是我执,也就是第七识的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生命。因为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也间接的爱自己的所有--丈夫是自己的,太太是自己的,儿女是自己的,财产是自己的,这个叫「境界爱」,爱自己今生在这世上所拥有的一切,这个就是「执着力」。有执着力,就有一个向心,这个叫「向心力」。这个执着力、向心力,一般人来讲,都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即使快要断气了,还再执着,这是自己。

       第二种,是家人。家人舍不得放手,舍不得让亲人离开,要求医生要尽量的急救,这样就是在拖延、拉扯。报已尽而仍在执着,导致对方痛苦,家人劳累,也浪费医疗资源。

       事证一,香港老太的医学奇蹟--生命执着力。

       香港有一位老太婆已经病入膏肓,不能吃、不能喝,点滴也打不进去,已经奄奄一息了,医生判断生命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但这位老太太非常挂念远在南美洲的儿子,她的亲友到处寻找她的儿子,等到联络到她的儿子,办好手续回到香港,和母亲见了最後一面,老太太才安详的断气。这样的过程,拖延了五个月,医生都觉得非常讶异,不吃、不喝、点滴也打不进去,生命竟然能够拖延那麽久,所以说这个是超越医学的奇蹟。

       这个就是执着力,因为她的向心力在他的儿子,所以迟迟不肯断气,这一种执着产生意志,使他的生命就这样的维持,到了他不执着了,放下了,就断气了。

       「执着力、向心力在极乐,报尽即生极乐,不拖延拉扯」,就像上述这位医院中癌末的病人一样,晓得自己既然可以往生了,为什麽还要在医院受苦?

       事证二:决定往生,立即往生

       南投县竹山镇有一个莲友,她常常参加助念,白天晚上都不辞辛苦。她的母亲因为没有佛法信仰,而且知见不正确,责备她说:「助念不好,亡灵会跟随着你回来;如果你要去助念,就不要回家里来。」这个莲友晓得妈妈没有正确的信仰,这一种想法是迷信的。

       她的妈妈已经八十几岁,住在乡下的三合院里,妈妈住一边,叔叔和婶婶则是住在隔壁的房间。其他的亲戚也都住在附近。

       妈妈平常都是早起的,有一天将近九点了还没有出房门,她的叔叔、婶婶觉得奇怪,去敲门,也没有反应,心中预料可能发生什麽不测,所以就请里长过来,也请消防人员撬开房门,结果看到老人家昏迷在床上。立即送医院急救,医生检查後说是脑充血,建议家属,已是八十几岁的老人了,不用开刀,开刀也好不了,徒增痛苦。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病房只能留一个亲属陪伴,这个女儿就一个人在医院陪伴母亲,握着她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们来念佛,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出现,你就跟他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您脑出血,不能开刀,不能治疗,只能在医院等待死亡。」之後就握着妈妈的手念佛。

       当天下午三点钟,她回家和家人讨论後事的安排;五点钟又回到医院念佛。到晚上七点多的时候,妈妈醒过来了,而且跟着念了一句「南无」。念完「南无」二个字时,立即断气。

       这位莲友一直有注意老人家血压的情况,本想指数若降到80,就要送母亲回家安然等待往生。她妈妈原本的血压值都是正常的,直到念出「南无」两个字时,当下指数从163降到0,立刻断气。这个就是立即往生,没有经过拖拉。

       为什麽能够立即往生?我们可以推想,她妈妈应该觉悟到已治疗不好,在医院只是拖时间,不仅自己痛苦,家人也会身心疲累,平常女儿告诉她,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既然这样为什麽不往生极乐世界呢?

       也就是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虽然平日她妈妈不相信,可是这一些观念她已经听进去了,逢缘遇境,种子就会现形,所以决定往生,立即往生。

 

       案语三、王调木老居士往生前的不当急救

       王调木老居士是我们净土宗台北的志工净好的父亲。老居士生於民国元年11月16日,也就农历7月7日,往生於民国82年12月28日,正当农历11月16日,弥陀诞的前一天凌晨三点往生,享寿八十三岁。

       老居士从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佛念佛,也曾经带着净好到寺庙拜佛。可是老居士一直到往生前都没有皈依。为什麽呢?因为老居士皈依有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台湾人;第二,必须是男众;第三,必须是专修净土;第四,会讲台语;第五,会讲经说法。

       老居士晚年之後,每天都会到佛堂念佛拜佛。

       往生前两个月,常对净好说:「我来日不多,赶快帮忙找寻一位台湾人懂台语且专修念佛的男众法师皈依。」但是始终不知道这样的一位法师人在何方,因此每当礼佛,唯有祈求临命终时,得蒙弥陀接引,能无障碍往生极乐净土。

       往生前一个月,老居士的媳妇发现公公在佛堂昏迷了,立刻叫救护车,送到三军总医院急救。老居士被急救醒来後,就很感叹的说:「哎呀,再两个小时,阿弥陀佛就要来接我了,你们怎麽把我送到医院?」

       既然住在医院,身体老迈器官衰竭,儿女们很心疼,请医生做种种检查与治疗,就在医院住了一个月,也就在那时候遇到了我。

       为什麽遇到我呢?民国八十二年(1993),我父亲也因病住进三军总医院。有一天,黄秀雄居士与郑居士到医院来探望净好的父亲,从走廊经过时看到在病房中照顾父亲的我,就向我合掌问讯,简单谈话之後,就聊起了信仰的话题。我就跟他们讲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也就是弥陀慈悲、平等、主动救度的内涵,对方也是念佛人,一听之後法喜充满,因此就请我一起去探望老居士。因为我是台湾人能讲台语,专修念佛的男众法师,因此老居士很欢喜的请我为他皈依,因为这样,我跟王调木老居士,以及净好的家人,才结了这个佛缘。

       从此每天晚上我都会去探望老居士并且谈谈净土教理,然後就跟家属在旁边念佛。但其实对老居士来说,他是已经往生决定的。同时在这期间我曾问老居士,阿弥陀佛是否来过?老居士表示来过二次,一次站立,一次乘莲花座。

       有一天,老居士要净好翻阅病房墙上的日历给他看,当翻到十二月二十八日(农历11月16日)时,以手示意停止。而往生之日正是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三十分,也就是弥陀诞的前一天。老居士往生之後,脸色非常红润,面貌很慈祥,入殓的时候全身柔软如绵。

       不过在这里要跟大家特别说明的是,老居士离开医院之前是被急救无效才送回家的,而气力衰竭的老人家在被压胸部急救时,都难免会有痛苦的显现。其实老居士既然往生极乐已经确定了,应该可以提早离开医院回家来安然往生的,但由於当时净好的姊弟们还没学佛,而请医生要尽量急救,希望多延长生命,结果是不但不能延长生命,反而让父亲枉受痛苦。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家人舍不得放手,舍不得让亲人离开,要求医生要尽量的急救,这就是拖延、拉扯。报已尽而仍在执着,结果就是对方痛苦,家人劳累,也浪费医疗资源。

       我们再回过头来解说。

       老居士本来可以寂静安然的往生,为何还要经历住院再受折磨?我想这固然有家人的因素,但最後都有阿弥陀佛慈悲的护持与巧妙的安排,这可以由事後的发展来做几点分析说明:

       一、排除疑惑引导学佛:如果当天在家里的佛堂往生,对自己固然圆满往生的大愿,但是那时家人也没在身旁,而且,家人除了净好之外都没有学佛,会误以为老居士一生学佛念佛,何以不能在家人环绕之下寿终正寝,而却突然昏迷去世,这样是否有往生极乐世界呢,恐怕会有这种怀疑。那麽,送到医院後,在住院中两次见佛与预知时至,以及往生的瑞相,正可化解家人的疑惑,并且度化家人也学佛念佛。

       二、让老居士得偿皈依宿愿。

       三、引导净好与净土宗结缘,净好因此一直以来对教团非常的护持。

       四、当初在医院所遇到的黄秀雄居士,也因为这个因缘而接触了这个法门,之後带动当地的莲友学这个法门,不久之後成立了木栅念佛会。念佛会的一位莲友也在我们净土宗教团出家,也承当自信教人信的弘法布教的天职。黄秀雄居士的文笔很好,为了推广净土法门,也写了几本净土宗教理的书与大众广结弥陀救度的法缘。

       五、我父亲於隔年(1994)农历11月11号往生,也就是弥陀诞前七天。由於当时我刚从日本回来不久,认识的莲友不多,幸好有黄秀雄居士带领一团莲友过来协助助念、告别式法会,圆满了我父亲的一切後事。

       我想老居士最後在医院一个月当中,圆满了这几件殊胜难得的事。至於最後急救的不舒服,丝毫不影响弥陀的救度,也丝毫不影响老居士的往生。

       前面提到的荣总这位癌末病人,他因为没有机缘接触到纯正的净土法门,导致他虽然一生精进念佛,却一直存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可是最後遇到了善知识讲解纯正的净土法门,结果当天晚上就欢喜地往生了,这就是显示出善知识的重要。

       假设当时去关怀、为他开示的人说:「你还有烦恼妄念,还不能达到禅定上一心不乱的功夫,这样不能往生,只是培福,就等下辈子继续修行……!」如果是这样的开示,反而障碍了往生大事。

 

       案语四、讲者的摄受力:受人敬重,教理通达,明确果断。

       讲者要有摄受力。净根法师他那时已经现出家相,是以出家人的身分穿着出家人的服装前往,单单这样的身分就有摄受力,也会被人敬重;假设是个居士穿居士服去的话,摄受力与敬重度就不会那麽高。

       还有「教理通达,明确果断」。虽然是出家人的身分,但也要教理通达,并且明确果断地传达。也就是,要坚定的说念佛绝对往生净土,念佛必定往生净土,念佛往生净土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是千古不易的定案。要铿锵有力的宣讲这种令人信心决定的信息,让人一听便心中豁亮,而心开意解,同时信心决定。如果教理不怎麽通达,自己的信心就会若存若亡而飘浮不定,所讲的话就不俐落不明确,就缺乏穿透力,就会模模糊糊、模棱两可,认为或许可能往生或许不能;不能明确果断、斩钉截铁地解说念佛必定往生净土的道理。

       所以念佛法门中真正的善知识必须是修学本门的善知识。

 

       案语五、闻者的心态:生死观、无常观(真剑胜负、真枪实弹)。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前一段是就讲者的摄受力来说,这一段则是就听者的心态来讲。听者应该具有怎麽样的态度呢?这位癌末病人一听到纯正的净土教理当天就往生了,他当时所听的教理也只不过短短几十分钟,结果,当下安心,当天就往生了。所以听闻这个法门的心态是什麽?就是「两观」——生死观、无常观

       什麽是「生死观」?就是晓得有生死轮回,同时死了要再得人身不容易,所谓人身难得;既然人身难得,而且往往会堕落到三恶道,岂不是很严重!这个叫「生死观」,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件无比重大的事情。

       「无常观」,既然下辈子未必能够再当人,往往都在三恶道,那对我们来讲,并不是说还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不是!无常就是死,死是随时临临摆在我们面前的。

       佛门晚课中有一段〈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个就是提醒我们要生起生死观、无常观,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生命就如石火电光,无常大火在头上燃烧,应该早日寻求出离生死大海之道。

       房子已经着火了,不可没有强烈急迫感。不要心存侥幸,以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却不知人命无常,生命在呼吸间,由不得人。晴天备伞,白天备烛、今天必须预备好。

       道绰大师《安乐集‧第二大门》(《圣教集》395页)以无常观与罪恶观,譬喻念佛人的心境说:

       譬如有人,於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
       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
       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
       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
       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
       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圣教集》657页)以「二河白道喻」,譬喻念佛人历程的三定死说: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
       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因此,现在就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不等明天或未来。

       对这位癌症的莲友来说,不用等别人提醒他要有生死观、要有无常观,为什麽?对他来讲,他已经是面对生死,可以说是活在没有明天的日子,所以他不用去观想生死、观想无常。因此,他在听净根法师开示时,是怎麽样的心情呢?——「真剑胜负」,是真刀真枪对决的。

       有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演习」这个科目,演习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是怎麽样的呢?往往想找一棵大树,然後在树下乘凉,是那一种心态,因为不是实战,不是真枪实弹的战争;即使是真枪实弹的演习,心理上也晓得不会真的伤人,所以心理上是松散的。但是,如果与敌人真枪实弹打战的话,会怎麽样呢?全身细胞会都警惕起来,这个就是「真剑胜负」,「真剑胜负」不是中国的成语,是日本话,就是しんけんしょうぶ。用真刀真剑做胜负的比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是存活的关键,所以会卯尽全身心力来应对。

       听闻这个法门,也要有这样的心态。在那种深刻生死观、无常观的情境下,不可能一边听闻这个法门,一边含着口香糖,或者是手中挥扇,或者心不在焉的东看西看,不会这样的。一定是全神贯注,要听清楚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往生原理是什麽?真的还是假的?

       就比如,别人欠我们一千元,说七天後会归还,我们不太会放在心上,因为金额不大,有还没还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如果没有如期归还,顶多算是欺骗。但假设今天我们犯了国法,除非有人能拿十亿出来调解,否则必定是死罪。那听说有一位大富长者,心地很好,十亿对他来讲不算什麽,只要我们拜托他,他就可以为我们调解。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一定还会怀疑:「真的吗?有这麽好的人吗?他如果帮我,我就有生命,他如果不帮我,我的生命就没了……」还有七天,所以天天都在不安、都在等待,没到第七天这个心是不安的不定的,也就是还不能信心决定,人都有这种烦恼的疑情心。与自己生死有相关,肯定会有「信」跟「疑」的来回激荡,所以在听闻这个法门的时候,一定是认真再认真,确认再确认。

       就像我当初看到善导大师的法语「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就在想:「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太容易太便宜了,人人都往生!不管出家在家,不管什麽人都能往生!真的是这麽容易吗?我一定要追究到底。」但是台湾当时还没有人在弘扬这个法门,也看不到这方面的着作,反而只有日本保留了善导大师的教法,而且发扬光大,因此我一定要到日本去追根究柢,因为这个关系太重大了!这个就是生死观、无常观。

       所以我就引用唐朝诗人卢纶,描写西汉李广将军一个事蹟的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一片丛林中,晚上黑暗无光,草被风吹动,那个时候直觉是老虎出现。

       「将军夜引弓」,将军就引弓拉箭,嗖!往老虎的地方射去。当下风平草也不动了,直觉老虎被箭所射中了,就转身回去了。如果老虎没有被箭射中,扑上来的话,命就不保了,所以他面对老虎时是生死对决的,射箭的时候是卯尽全身力量的,只是天已暗黑,就等明天再来看看吧。

       「平明寻白羽」,黎明的时候,来找这一支箭。

       「没在石棱中」,哎呀!不是射中老虎,是射进一颗大石的棱角里。将军当时惊讶:我的力气有这麽大吗?再试看看,结果一试再试都射不入石头中了。

       为什麽会这样?对境不同了。昨天的对境是直觉对方是老虎,而现在的对境是石头,射入石头中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即使没有射入石头对自己也没有害处,所以不会从内心卯尽全身气力。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要「至心」;善导大师说「一者决定深信」,是要「决定深信」,就是这一种心境。

       不过,往生非得这样吗?不一定,根机不同,这是就人来讲的。人有贪、瞋、痴、慢、疑、邪见;如果是就动物来说,就是放佛号给牠们听,要牠们听闻佛号,受佛光摄取,将来往生极乐。动物都有灵性,有知觉,能够察言观色,甚至我们没有讲话,起心动念发出的磁场,对方也能感受得到。任何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包括小如蚂蚁也一样。

 

       案语六、善知识的重要:必须是本门善知识。

       这段按语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有跟大家分享过,现在就不重复。

 

       案语七、断食善终、断食往生。

       如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病已经到了无法医疗、身体机能无法吸收,就不用勉强在医院做无谓的治疗,可以提早回家,让家人在旁边念佛,就静静的等待,过几天就会往生净土,不用在医院受插管的各种痛苦,家人也不用那麽劳累,同时也不浪费医疗资源。如果确实想要亲人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少苦少恼少障碍,就要这样做。以早期民间传统的观念,尤其没有净土法门的信仰,多少会有人指指点点,说这样的做法是不孝的,误以为这样是害亲人长辈早死,不晓得这样做反而对亲人是最好的。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有新的思维与更恰当的做法,现代有关「生死学」,还有「断食善终」,不只是宗教界,在社会上、医学界也都逐渐被重视、被提倡,提出──不只要考虑生,也要考虑死,因为生跟死是一体的,只晓得生而不晓得死,那生命是不完整的。

       由於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